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引言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对苏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生平简介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才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小聪颖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参与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官府任职。

苏轼的生平经历并不平坦,他多次因政治观点与上司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远离京城的地方。

然而,这些逆境并没有打击苏轼的热情和才华,反而使得他愈发沉浸于文学创作中。

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

苏轼以其擅长的散文、诗歌和词作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他的散文作品虽然没有李白和杜甫的豪迈和激情,但却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散文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

诗歌苏轼的诗歌作品以其秀逸的风格和自由的思维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既有婉约细腻的风格,也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美丽和丑陋。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更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心声。

词作苏轼的词作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词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词结构,使得他的词作在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这些词作反映了他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真挚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思想与影响苏轼的思想与他的文学作品紧密相连,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研究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苏轼研究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


; 苏轼 是 站 在 保 守 派 Leabharlann 场 反 对 变 法 有 的和

六君 子
,
却 人 各 有体
.
所 见难 一
代 表认 为
苏王 都 是 革 新 浪
;
两 人 的不 同是
,

有 时 相尚
有 时相 讥
.
苏门 在 文 学 上 不 专 立 有 的 代 表对 苏柳 词 风
,
渐 进 与激 进 之 别
,
还 有 的代表 认 为 苏软 王
“ , ,
而 居 次要 地 位
;
也有
善 于 将 人 生哲学 的妙 谛 融 入 散 文 之 中
,
苏轼在政 治 上 是 以儒 家 孔 孟 之 道 方
,
形 成 其独有 的机趣 与无 穷 的哲 理 思 辩 色彩
这 是 议 论 化 向高 层 次 发 展 的 结 果 苏 轼 异于
、 .
在生 活 上则 多 取 佛 家道 家 的 处 世 态 苏软 的 复杂 思 想 是 随 着岁
. ,
暮 年 远 放 岭 南 则 其佛 老 思 想 又 升 帅 账
,
许 多代表 们 认 为 时 沉 时浮
” ,
关于 苏轼 对 王 安 石 变 法 的态

然其 于 文 事始 终 为 开 放 体 系
地 负海 涵

,
苏 学
,
度 问题 为
,
代 表 们也展开论 争
, ,
有 的 代 表认
体 博大 雄 浑

苏轼门徒


也 是 从 审美
,
;
还 有人认 为
高 于 别 的散 文家 之 所 在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出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被誉为宋代文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苏轼的生平:这一部分可以介绍苏轼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晚年事迹等。

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与其他文人政治家的关系等。

可以梳理出他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变化。

2. 苏轼的文学创作:可以对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进行分析。

这包括他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

可以以其代表作为例子,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3. 苏轼的政治思想:苏轼在政治上曾经历过兴盛和落魄的阶段,他对政治的态度和思考也不尽相同。

可以对他的政治文章、信札等进行分析,阐述他对政治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他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评价和建议。

4.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可以探讨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评述他对宋代文艺的贡献,以及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例如,可以对他对后人的影响进行考察,如明代文学人杨慎、清代才子袁枚等。

5. 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通过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可以了解他对人生、自然、历史、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可以分
析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探讨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其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可以参考苏轼的传记和专著,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加以分析和论证。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推荐文章实践论学术论文范文热度: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热度:关于学术论文致谢词范文热度:医学保研学术论文范文热度:医学学术论文范文热度: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苏轼处世哲学初探【摘要】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

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关键词】苏轼处世之道人格风貌生命精神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

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

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

”……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自新世纪以来,对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更融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手段,使得苏轼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揭示。

本文旨在综述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对苏轼诗歌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文章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苏轼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挖掘苏轼诗歌的更多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更是对其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苏轼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篇。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东坡志林》中的《游金山寺》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同时,苏轼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如《题西林壁》一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风格方面,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苏轼的诗歌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也贯穿于他的短诗和绝句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对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纵观2013年,苏轼研究的相关论文有五百七十多篇。

研究者们从文献、思想、文学、艺术等不同方面,对苏轼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其文集作品的刊刻流传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分析。

兹分别综述如下。

一. 文献研究(1)生平考证。

对于考证苏轼的地方行迹方面,江西封强军在《苏轼游庐山考略》1一文中,通过苏轼在(或对)庐山的相关题诗、题字对胡迎建的《苏轼与庐山》2记述进行了考证,一是针对苏轼第一次庐山游程及主要活动的描述进行四处辨误,二是对苏轼第二次庐山游的概述进行补遗,论据颇为充足。

王建国的《东坡风采与海南情缘》3以苏轼的诗词讲述其在儋州(海南)的生活轶事,文章所述宽泛。

琚小飞的《苏轼的舒州卜居梦》4在梳理苏轼在黄州期间诗作、郊游以及安庆地区方志诸种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三个观点:一为苏轼被贬黄州其间未曾踏足舒州;二为苏轼未曾担任过舒州的团练副使;二为游潜诗文《游潜山叙寄苏子平》是张商英所作,《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为苏辙之作,《赠提举寺丞王仲素》为伪作,均非苏轼作品。

帅杨的《从苏轼居黄州期间的书信看其思想的变化》5亦有论述苏轼在黄州的活动,但所用书信证据过少。

喻世华的《论苏轼与广西的情缘及意义》6利用苏轼的诗文,详细地追踪了苏轼两次借道广西的具体情况,包括第一次从惠州到儋州路过广西和第二次从儋州北归路过广西,且对苏轼到梧州后是否有“雇舟溯贺江北上,至湖南永州任职”一举提供了否定的论据。

另,文章从行踪路线的独特角度来讨论苏轼被贬谪的心路历程和为人的思想品格,提出“情谊为先,以情为本”是苏轼的最大特点的观点,道出了长久以来苏轼本有但为人不重视的一面,值得一读。

对苏轼与地方情缘的考证,另有广东惠州学院的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7一文。

该文对1980年以来学界对苏轼寓惠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论,从苏轼寓惠时的生活、思想、文学创作以及“王朝云崇拜现象”等八个方面的研究论文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评述,便于后人的参考。

暨南大学的陈伟庆的《苏轼兴治水利考》8则较详细地考察了苏轼为官时多次主持、参与兴修水利、抗洪救灾、整顿漕运的功绩。

讨论苏轼行事交际的文章也有部分。

四川师范大学曾枣庄的《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9一文,考察了苏轼与孙洙、蒋之奇、单锡、颜太初父子等共十一位江苏士人的交往,考证切实,是对苏轼交往史的有益整理。

喻世华的《论苏轼与同僚的相处与启示——以杭州为例》10详实地考察了苏轼一任杭州通判时先后与三位太守(沈立、陈襄、杨绘)相处的情况,二任杭州知州时与幕僚(袁公济、梅子明父子等)交游的情况,并就此论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从政风格,观点朴实。

喻世华另有一文从政见、文学爱好和生活交往三方面考察了苏轼与王巩的长久而深厚友谊11。

湖州余方德的《苏东坡与湖州秀才贾收的往来》12,似有必要再补充史料,加深论述两人友谊。

与之相反,《进士同年、党争与士人关系——立足于苏轼与同年吕惠卿关系的考察》13、《苏轼与章惇之恩怨述略》14,两文均考察了在政治背景影响下,苏轼与吕、章二人由早年交好到后来相互攻讦、交恶的过程。

对苏轼交游研究的文章,尚有梁银林的《苏轼三访文长老与嘉兴名胜三过堂》15,文章论述了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三过嘉兴本觉寺,三访蜀僧文长老,三次皆题诗以记的事迹。

(2)作品辑佚、编年等考证。

琚小飞的《〈天柱山志〉所录苏轼诗作辨误》16,通过考证《宋史•哲宗纪》、《苏诗文集》和孔凡礼的《苏轼年谱》等著作,认为《游潜山叙寄苏子平》乃与苏轼同朝的张商英所作,《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乃其弟苏辙所作,且诗名为《赠致仕景纯寺丞》。

由彭文年和木斋共作的《〈苏轼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编年详考》17,参照《苏轼文集》中《子姑神记》《天篆记》二文,以及苏轼于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日同日的诗作,认为《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一词,应编年于元丰五年(1082 年)正月。

刊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陆精康的《有关苏轼称谓的三个问题》18一文,对包括“子平是否苏字”、“苏轼缘何号东坡”及“老泉之号应属谁”进行了考证说明,得“子平”为苏轼友人苏舜举之子苏钧之字、“东坡号”与崇慕躬耕自资的陶渊明有关非白居易及“老泉”实属苏轼之号的结论。

原田爱的《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 论苏轼“和陶诗”与苏氏一族》19与杨焄的《傅共〈东坡和陶诗解〉探微》20都对苏轼的“和陶诗”作了讨论。

前者聚焦于苏轼和苏轼一族在“和陶诗”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苏轼“和陶诗”的家训,对苏氏一族文学创作的沿承进行勾勒,涉及到了传统研究中很少言及到的北宋文学宗族体系,这对后人的研究颇有启示意义。

后者收集到的目前收藏于海外的由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的三种残本,对于后人更深入地研究“和陶诗”、解读苏轼的思想提供了又一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另有《追寻“真”苏轼——从〈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说起》21,学者刘尚荣针对《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作品中对苏轼的相关介绍提出辩驳。

二. 思想研究(1)学术思想。

对于苏轼经学思想的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学者李瑞卿的《苏轼易学与诗学》22,文章指出苏轼诗学中的理性精神是通过其易学生发的:苏以化物之理、性命之理观照诗歌之生成,形成“初无定质”之论,并将“自然之数”直接引人诗论话语中,使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完美地统一于其诗学本体。

李文学术含量极高,牵涉面广、跨度大,且充满辩证思想,是该时期同类文中的精品。

黄贤忠的《论苏词变革与宋代儒学复兴的内在联系及其思想旨归》23,认为苏轼对词体的变革,是十一世纪中叶整个宋代士人精英群体在如何构建完美社会的思想基础分裂后,儒学复兴运动开始由“外王”向“内圣”阶段转换的一部分;《周易》中的“变”和中庸之道是主导苏轼人生和创作的核心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合理地解释了苏轼词中复杂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出仕与归隐的选择。

黄的另一文《苏词变革的儒学复兴实质及其双重典范意义》24也同样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阐述,且此文对苏轼对词体的变革的作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讨论。

李哲在《论苏轼的〈春秋〉学思想》25中总结了苏轼以礼为本的正统观、以意观其辞气所向的解经方法论和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历史观——三大主要《春秋》学思想,所述详实,观点通达。

此外,还有范景新、焦强、吴增辉综合性地讨论了苏轼的性格和文学创作中所受到的儒、释、道思想影响26,其中吴的《“吾生如寄”与“此生安归”——苏轼晚年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救赎》27一文,提出了苏轼思想经历了由儒家至庄禅再到儒家,一个螺旋式的轮回的说法;王诗洋论述苏轼的科学思想28等,也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苏轼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于苏轼与释道关系的研究,王楚、王瑞兵合作撰写的《庄学思想影响下的苏轼人格与文格》29,通过对苏轼诗词的分析解读反映其所受到的庄学思想影响。

司聃的《苏轼出川前佛教因缘探析》30从蜀地地域佛禅因缘与苏轼家庭佛禅因缘入手,析述苏轼少年时期的佛禅因缘对其哲学观和文艺观形成的作用。

以苏轼词作作为分析对象的有二:一是王树海和赵宏的《论苏轼词的佛禅精神》31,认为苏词中的佛禅精神表现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人生如梦,万法皆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三个方面;二是刘秀娟的《从苏轼词“梦”的意象来看佛禅思想的影响》32。

两文对比,前者的论述更有归纳性,脉络清晰,可读性更高。

张佩对欧阳修与苏轼“道统论”的源起、主张和其隐沦进行了细致的论述33。

对苏轼与释道关系的论述,尚有黄晓迟的《光州大苏山小憩对苏轼创作的影响》34一文。

(2)政治思想。

程刚通过《东坡易传》,把苏轼分别与欧阳修、司马光、程颐的“朋党观”进行比较认为,认为一是苏轼摒弃君子二分法,主张兼容,包容那些政治理念不同的人;二是苏认为君子相交以诚,在“同人内部”以“有所不同为同”;三是苏轼承认思想的多样性,尊重思想多样性,尊重人的个性,具有现代民主思想35。

段艳波的《苏轼的政治态度》36认为苏轼非保守,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强调任人的作用,强调君臣之间的相互了解,强调法令需要正直之人去执行;苏轼亦非古板,其认为对错不分君臣之别,其《祭伍子胥庙文》可证。

另有与政治相关的盖龙云的《从〈策别安万民·教战守〉看苏轼国防建设思想》37一文。

(3)文艺思想。

本期从文学角度探讨苏轼文艺思想的文章寥寥无几,而从艺术角度研究的却有不少。

从具体文学作品入手讨论的有学者王碧霄的《概述苏轼〈文与可画贪彗谷堰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38和杜《雄放清敦皆神俊——从《王维吴道子画》看苏轼的艺术审美观》39。

前者提出苏轼四个层次的绘画美学思想:一为遵循“常理”是绘画创作的根本,二为追求艺术创作主客体交融的状态,三为强调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四为着重艺术创作不应拘泥于形似。

左国华的《苏轼重要美学观点解析》40将苏轼的美学思想概括为真实论、自然论、传神论、法度论及目的论五个方面,并从这五方面论述苏轼的重要美学观点与其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人生阅历、修身养性、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关系。

其他如孙红玉和彭燕论苏轼与杜甫的艺术审美观殊同41,汪倩论苏轼的“形神论”艺术思想42,马云论苏轼的书法美学观43等,均展示了一个多才的苏轼形象。

三. 理论研究彭文良的《试论苏轼倅杭以前的词乐观——兼论早期词作较少的原因》44,提出“苏轼对词作赖以存在的词乐存在明显的抵制态度是其倅杭以前词作较少的根本原因”的看法并作出了原因论证。

此文一反已往研究者对苏轼诗词“自是一家”理论的直接研究,而是论述了苏轼对词的整个接受史,到后来成为一代词作大家的机缘,同时,亦可作为论证苏轼是否通音律与苏词是否合律的间接参考材料。

宋学达的《对苏轼“以诗为词”内含的多层面理解》45提出苏轼“以诗为词”实际包含着创作动机“以词代诗”、贯通诗词的“东坡气质”、接受视觉的观点。

徐旭黎在《苏轼写作理论研究》46一文,详细论述了苏轼“有为而作”的写作目的、“随物赋形”的写作原则、“辞达”的写作语言表达要求、“虚静空明”“庄敬日强”的写作主体修养要求、“形神兼备”的写作技巧共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苏轼理论研究的还有赵可君的《苏轼与墨》47,徐建芳的《苏轼的作家修养论》48等。

四. 传播与接受薛超睿的《〈苏东坡〉——英国汉学对苏轼的最早接受》49,论证清代英国海关工作人员包腊的著作《广东历史·苏东坡》,更新了英国汉学对苏轼的最早接受和专业研究时间,且该文对后人用国别的角度研究苏轼具有启发意义。

论述苏轼作品或思想在朝鲜传播的有一二。

曹春茹考究了苏轼对朝鲜诗人申纬在生活和创作上的影响50,其另有一文探讨朝鲜文人与苏轼儒道释思想之间的纠葛51,龙婷讨论了朝鲜李衡祥词作所受到的苏词影响52。

而李世忠则讨论了本土诗人元好问对苏词的接受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