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陈涉世家》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陈涉世家》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陈涉世家》教案新人教版陈涉世家教学目标: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一份,音频资料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导入新课二千多年前,河南省阳城县,有个长工名叫陈胜。
一天,陈胜和几个长工耕田,天空飞过一群大雁。
陈胜:“苟富贵,无相忘!”那时候,秦始皇去世,秦二世上台,成千成万的贫苦农民被抓去做苦工。
不久,秦二世又抓了九百个贫苦农民到边区渔阳去当兵做苦工。
这次陈胜也被抓去了。
这支九百人的队伍,由两个军官押送。
七月里,正是多雨的季节,押送的军官不管道路泥泞难走,逼着他们赶路。
陈胜和吴广当了队长,受到大家的拥护。
不久,秦二世又抓了九百个贫苦农民到边区渔阳去当兵做苦工。
这次陈胜也被抓去了。
这支九百人的队伍,由两个军官押送。
七月里,正是多雨的季节,押送的军官不管道路泥泞难走,逼着他们赶路。
二、走进作者,了解史记三、初读课文1,听朗读,正读音鸿鹄( ) 闾( )左適( )戍( )渔阳皆次当行( ) 度( )已失期以数( ) 谏( )故陈胜王( ) 间( )令吴广尉果笞( )广宁( )有种乎车六七百乘( ) 骑( )千余被( )坚执锐2、第一段学习译文:陈胜是阳城人,字涉。
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都不要忘了彼此啊。
”雇佣的人嘲笑地回答说:"你只是一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里来的富贵呢?" 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第一段段意:叙述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1.为什么文章要先安排这一段,可不可删去?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1课《陈涉世家》【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必然性。
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的形象,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学习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了解这场起义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从小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10岁诵读古文经书, 20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访问了许多遗老,考察了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事、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
司马谈逝世后他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这是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了武帝,被捕入狱,受腐刑。
但他忍辱含垢,发愤著书,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在五十三岁时终于完成《史记》这一部巨著。
2、作品背景:《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世袭封国的诸侯和辅汉功臣事迹的传记) 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人民性。
它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方面,作了大胆、深刻的揭露。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时代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
他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实行严酷的刑罚;同时还大量征发农民修长城,造阿房宫,建骊山墓。
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农民苦不堪言。
秦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公元前 209 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陈涉世家学案新人教版

21、陈涉世家司马迁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明白得课文的大体内容。
3、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
进程与方式1、熟悉陈胜、吴广农人起义的缘故、进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人起义的通过及其历史意义。
2、培育学生的自学适应和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熟记出色语句。
2、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省略等语言现象。
3、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述来衬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述。
2、熟悉陈胜、吴广农人起义的缘故、进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资料链接1、司马迁,西汉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闻名思想家。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白,被捕入狱.受腐刑。
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史记》是我国最先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表达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连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份。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表达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要紧表达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若是各类不同类型、不同阶级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
第一课时一、自学展现1、给加点字注音。
鹄.(hú)闾.(lǘ)左谪戍..(shuò jiàn)罾.(zēng)间.(jiàn)陈..(zhé shù)以数谏胜王.(wàng)毋.(wù)蕲(qí)宁.(nìng)有种乎谯.(qiáo)会.(huì)计事长吏.(l ì)铚.(zhì)酂.(cuó)稷.(jì)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说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节选,属人物传记。
文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成功塑造了中国首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在具体事件细节中,比较客观真实展示了历史风云人物的远见卓识和勇敢机智等组织才能和指挥才能。
足见司马迁的写作才能,很值得学生学习吸收。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古文基础一般,记忆力也不太好,所以,初一初二学过的古文知识不再复习的话就会忘记。
时值初三,需要教师在教新课的过程中,随机复习旧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三)教学设想1、注重诵读教学: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死背字典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加以解决。
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在体会语感。
2、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如:1) 古文今译首先应该力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可随意更换,顺序不能任意颠倒。
如果有的词以修辞的方式出现,当直译不能达意时就该用意译的方法。
2) 注意文言文中较为普遍的省略现象,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补充,否则会造成一些句子的残缺,甚至产生歧义。
3) 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差别较大,如不合顺序而采用直译,可能就会显得生硬,此时应该适当调整语序,以求顺畅。
4) 对古代的人名、地名和官制等专用名词可以不译;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成语,一般可以不译;至于一些成语不译会影响行文节奏顺畅时,应该考虑译出。
3、本篇的阅读理解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
即在阅读教学重点设计一个包容丰富,能牵动对全篇理解、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历史背景简介,诵读全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及其意思。
把握情节的叙事脉络,了解人物内在品格,体味《史记》的写作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陈涉世家》教案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文知识,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并学习《史记》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3、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情感目标感受陈胜、吴广等起义英雄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积累文言知识,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丹书帛羽藏鱼腹,丛祠幽火出狐喉。
大泽揭竿反暴秦,缘何司马只列侯。
”这首诗叫做《赞陈涉》,表达了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赞扬。
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就是讲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史记》中的名篇。
按《史记》的体例,只有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吧。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司马迁,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从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轶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
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并发愤著书。
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史记》共130篇,叙述了从黄帝开始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6500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著作。
《史记》一书不但文字缜密,记事详细,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鲁迅曾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按《史记》体例,“世家”是王侯传记。
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说明他对陈涉的肯定态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学案 新人教版

21 陈涉世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会背诵重要的段落,能熟练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义。
2.揣摩关键语句,分析陈涉的形象。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司马迁对陈涉的态度。
【学习重点】1.熟读课文,会背诵重要的段落,能熟练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义。
2.揣摩关键语句,分析陈涉的形象。
【学习难点】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司马迁对陈涉的态度。
【学习流程】预习导学1.阅读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画出要点。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入狱,遭受腐刑。
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公元前90年去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本纪(帝王传记)、世家(记诸侯本系)、列传(序人臣事迹)、表、书。
其中《陈涉世家》对陈胜起义给予高度评价,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
《史记》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书上批注)”。
2. 根据提示,设计导入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陈涉世家》。
学习研讨1.自读课文,将课下的读音移到课文中,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能够大声、熟练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不会翻译的词、句子查工具书、做标记。
3.从课文中找出对陈涉描写的语句,分析陈涉的形象,至少四个方面。
、、、4.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5.陈胜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6.根据提供的资料,及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为陈胜写一段墓志铭,100字左右。
(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资料:各路起义勇猛作战,所向披靡,农民革命达到了高潮。
但让陈胜没料到的是,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大西进受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1《陈涉世家》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陈涉世家》学习目标: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历史事件,了解《史记》与司马迁。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官逼民反的理。
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二、文本研读,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汉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二十岁时游历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一带,三十五岁后又一次游历西南地区,尔后继承父职为太史令。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潜心著作《史记》,其《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作品介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3、背景简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税赋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九年级语文上册 21《陈涉世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21、《陈涉世家》熟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阳夏.____ 闾.左___ 当行度..已失期 ___ 数.谏 ___陈胜王.___笞徇..蕲车百乘.被.坚执锐社稷忿恚...____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试着给同桌讲讲陈胜的故事。
3.重点关注下列词语的解释,可在课文中标划出来。
辍.耕怅恨太息谪.....戍法.皆斩等.死死.国将.兵指意念...日指目忿恚笞.....蕲下....鬼狐鸣旦徇.比.至陈会计社稷刑.....吏5.文学常识。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朝代)著名和,夏阳人。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帝王传记)12篇,(记诸侯本系)30篇,(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鲁迅称赞为“,”。
6.预习收获和疑惑。
收获:疑惑:21、《陈涉世家》预习检测(共20分)一、填空:(7分)1. 《陈涉世家》节选自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写的()通史《史记》。
2.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理由是()。
3. 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②()。
4. ()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二、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4分)①適戍渔阳()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三、把下边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9分)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1课《陈涉世家》学案教师寄语:最清晰的脚印,印在最泥泞的历史之路上。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文下注释正确地疏通文意。
3、体会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课前预习:●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子长忠言直谏,身遭大难,以残疾之身,著不朽之作。
●《史记》是本什么样的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⑴它是纪传体史书;⑵人物传记分为三类:本纪(帝王之事)、世家(诸侯之事)、列传(非常之人)。
⑶它是通史(黄帝至汉武帝共三千多年)鲁迅赞云:“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陈涉是谁?什么叫“世家”?二、朗读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阳夏()嗟乎()適()戍当行()陈胜王()罾()篝火()忿恚()笞()徇()酂()柘()谯()砀()社稷()2、再读课文,读准节奏如:重点句节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三、译读对照注释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
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解的词句标出。
2、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解决组内存疑,仍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交全班共同解决,教师点拨,注重文言今译的指导。
3、分类积累。
A、一词多义:如:次数行故书B、古今异义:若.为佣耕会.天大雨又间.会吴广卒中往往..语借.第令比.起陈等.死今亡.亦死四、品读1、联系课文内容分析,陈胜是个怎样的人?(可从人物所言、所行、个性品质多个角度探究)2、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确定发言人)五、练习文段一: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 解释下列词语:辍:__________ 之:__________ 怅:__________ 苟:__________ 若:__________2. 解释下列句子:(1)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表明陈涉少时身份的词是。
4. 哪个词表现出其他佣耕者对陈涉不理解。
5. 在文中“燕雀”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鸿鹄”比喻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陈涉以“鸿鹄”自况,表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 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家破人亡B. 亡命之徒C. 唇亡齿寒D. 生死存亡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文:5. 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甲][乙]6. 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
答:文段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 填空。
《陈涉世家》选自,它是一部巨著,也是一部巨著。
鲁迅赞誉为“。
”2.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適戍:强迫去戍边。
B. 等死:坐等死亡。
C. 指意:意图。
D. 惊恐:又惊奇,又害怕。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陈胜、吴广乃谋曰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失败乃成功之母A.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4.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爱士卒,楚人怜之吴广以为然A.(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B.(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C.(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应该这样D.(项燕)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可怜他吴广认为陈胜说得对5. 对文意的叙说,错误的一项是()A. 朝廷征召穷苦百姓去镇守渔阳,陈胜、吴广都被编在征发的队伍里,因大雨,道路不通,九百人都被滞留在大泽乡,以致不能如期到达渔阳。
B. 秦法规定,戍边的人如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一律要砍头。
陈胜、吴广都在砍头之列。
C. 陈胜认为,秦朝应当继承皇位的是扶苏。
但扶苏竟被他弟弟二世杀死了。
陈胜和吴广商议,决定冒充是扶苏和项燕的部下,带领九百戍边之人起义反秦。
D. 为了给起义作舆论准备,陈胜、吴广做了两件事,一是“置书鱼腹”,二是“篝火狐鸣”,结果士卒们在夜里都惊恐害怕,到了天明,人人到处议论,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不敢和他当面交谈。
6. 节选部分是怎样表现陈胜非凡的领导才干的?【参考答案】文段一:1. 停止去,往失望如果你2. (1)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
(2)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 佣耕4. 笑5. 见识短浅有远大抱负有远大的抱负文段二:1. ①估计②通“倡”,首发③帮助、协助、辅佐等④冒充、假托、假装等2. D3. B4. ①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注意“以”、“数”、“将”的翻译)②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注意“宁”的翻译,注意整个句子翻译出反问语气)5. 【甲】陈胜起义的原因和对形势的分析。
【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
6. 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严密的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文段三:1. 《史记·陈涉世家》史学文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B3. C4. A5. D6. 在谋划之初,以“死国”来突出起义的必要性,再分析形势,指出起义的必要性。
接着果断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然后丹书“陈胜王”三字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又命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鬼火”,学狐狸的声音大叫“大楚兴,陈胜王”,从而树立并巩固了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他率众起义打下牢固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