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以及边坡治理方法
铜陵地区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浅论

铜陵地区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分类,成因及治理方法摘要: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铜陵市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主要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滑坡等,并呈现点多面广,灾害类型多、危害大,成因复杂,综合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目前,全市存在6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全市28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将一并纳入应急联动与视频指挥系统。
届时,全市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实时监控、科学预防等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对于这些地质问题,我们或许能从土木工程方面找到一些答案。
关键字:铜陵市; 岩溶塌陷; 采空塌陷; 滑坡; 土木工程; 工程地质1.引言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铜陵市的矿物开采在过去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和资源的日渐枯竭,许多问题接踵而至,比如越来越频繁的地质灾害。
由于铜陵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其主要为与强降水有关的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因采矿和不合理的工程施工可能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等,并呈现点多面广,灾害类型多、危害大,成因复杂,综合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目前,全市存在6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作为铜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将尝试着用所学专业知识就铜陵地区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分类,成因及治理方法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尝试。
2012年铜陵市地质灾害及措施一览表2.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分类及成因2.1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在盐酸岩石、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地表和地表以下的岩石圈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在地质灾害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一、边坡稳定问题的原因1. 地质因素地质因素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差异大的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边坡稳定问题尤为突出。
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引发的地质构造变化和地表地下岩层位移等活动,都可能导致边坡发生破坏。
2.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降雨、融雪、地下水位变化等水文因素会改变边坡内部的水文状况,使得边坡内部产生渗流和水荷载,从而引发边坡发生变形和破坏。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开发活动、采矿、垃圾堆放等都可能改变边坡地质环境,从而引发边坡发生破坏。
二、滑坡治理方法1. 地质勘察和监测在滑坡治理中,地质勘察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滑坡的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可以为滑坡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采用各种监测手段对滑坡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滑坡的变形情况,为滑坡的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
2. 地表措施地表措施是指在地表上进行的各种防治滑坡的工程技术措施。
可以采用加固地表的方式,如植被覆盖、铺设防滑材料等,以增加地表的抗滑性。
还可以采用排水、引水排渗、降雨集水、减薄积水等措施来改善边坡水文状况,减少滑坡的发生。
4. 治理经验滑坡治理的经验对于治理工作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技术,改进思路,提高治理的效果,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为我国的滑坡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结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是地质灾害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铜政办[2017]72号【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发布日期】2017.05.25【实施日期】2017.05.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铜政办〔2017〕72号)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5月25日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地质灾害现状(一)地质灾害概况根据2017年汛前调查,我市地质灾害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五种类型。
截至2017年3月,全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其中崩塌点18处,占比33.9%;滑坡22处,占比41.5%;地面塌陷10处,占比18.9%;泥石流3处,占比5.7%。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等级为中型点的4处,分别为铜官区小街岩溶塌陷、先锋西村71栋和91栋--老粮站岩溶塌陷、新桥矿业公司岩溶塌陷、义安区天门镇五峰山滑坡;其余49处隐患点危险等级为小型,地质灾害危害及威胁对象主要为居民、房屋及公路,共威胁人口424户1571人,威胁资产约14600万元。
我市地质灾害一县三区均有分布,5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枞阳县31处、铜官区13处、义安区4处、郊区5处,其分布情况见下表。
铜陵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一览表(二)地质灾害特征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除义安区五峰山滑坡规模为大型(但其危险等级为中型)外,其余规模均为小型。
按物质组成主要以土质滑坡为主,根据变形破坏运动形式主要划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两种类型,我市滑坡以牵引式为主。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汪 璐摘要:地面塌陷在很多情况下会对周围的自然资源和项目建设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处理措施。
本文中,以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发生的塌陷地质灾害为例,着重探讨塌陷事故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铜陵;水文地质条件;采矿排水;塌陷灾害;成因分析从综合角度来看,塌陷地质灾害通常会对其周边的建筑、工程结构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全面提高塌陷地区的防范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塌陷预防和治理水平,包括灾害原因的深入研究和动态优化等多个层面。
在考虑预防和治理结合的前提下,全面规避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安徽省铜陵塌陷勘查区概述1.1 地质条件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的塌陷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夏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等基本特征。
在温度和湿度方面,该区域一直以来秉持着16摄氏度的平均气温和40摄氏度的最高气温作为基本标准,在降水方面,平均降水量约为1375.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可达到1359.8毫米。
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相隔6至8年左右就会出现丰水年,而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地下水位往往会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泉水流量也会因此而枯竭。
整体上看,该区域地貌条件主要为丘陵平原区,微地貌则包括岗地、低丘、冲积平原等。
1.2 水文地质条件1.2.1 地下水类型首先,勘查区地表结构的岩性为松散岩类,主要表现为可塑状粉质黏土,部分也包含少量碎石土,这种岩性具有较强的渗水性。
其次,碳酸盐盐类裂隙水也是一种地下水类型,其特点在于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灰色、肉红色厚状白云岩和灰岩中,在变质后则呈现为白云质大理岩和中粒大理岩。
这种地下水含水量并不均匀,更容易在岩体接触位置和不整合地面范围内的发育水平较高。
简述铜陵矿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成因及治理

简述铜陵市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成因及治理铜陵市区整体上岩溶塌陷发育时空分布有一定规律,治理后易原地重复发生,个体隐蔽性突发性强,发生前征兆难以监控发现或根本没有征兆,防范困难。
熔岩塌陷系统复杂,决定了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相对崩、滑、流地质灾害以及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灾害难度更大,更复杂,更难以把握。
铜陵市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厚度较大,浅部岩溶发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薄,地质构造较复杂,易产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市区岩溶塌陷的形成主要是潜蚀致塌和吸蚀致塌。
潜蚀致塌是指土体在地下水水流作用下,土体颗粒逐渐流失,逐渐形成空洞,地表土体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垮塌。
塌陷区地表水系较多,土体为粉质粘土,厚度薄,地表水易通过土体渗透至下伏灰岩,逐步将土体带走,形成空洞,最终导致地表塌陷。
吸蚀致塌是指当地下水位在某个时间段快速下降时,地下溶蚀裂隙及空洞内的气压下降,形成负压,产生真空吸蚀作用,使得上部土体压力过大,土体向地下空洞内转移,地面产生塌陷。
矿山排水,机井抽水引起的水动力条件急剧变化,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岩土体应力平衡发生改变,从而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充水矿山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针对病根,因地制宜,铜陵地区岩溶充水矿山岩溶塌陷与矿山大强度疏干排水、井下突水、地下水倒灌密切相关,因此治理的关键是解决上述问题。
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及防治水技术;井巷注浆及矿井突水治理技术;控制疏干排水强度措施;矿区注浆帷幕截流技术等。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及防治水技术: 矿山在勘察、设计、生产过程中,尤其新建矿山,应加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进行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通过综合手段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设计阶段,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科学布置矿山井巷工程,尽量避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不利的地段,或留设防水矿柱,或弃采部分资源。
井巷注浆及矿井突水治理技术:开拓、生产阶段,坚持有疑必探、先注后掘的原则。
通过含水微弱段,采取长探水孔探水,工作画预注浆,通过已知含水层,根据含水层的赋存条件及特征,采取工作面预注浆,工作面浅孔注浆,直接堵漏注浆等不同的注浆方式进行封堵。
铜陵地震

简述铜陵及周边地区地震历史、铜陵及周边地震地质背景及防震减灾策略10级会计2班刘静1002111088 【摘要】铜陵地处于地震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介绍了铜陵及周边的地震历史,分析了铜陵地震地质的构造,及简述了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关键词】铜陵地震地质背景防震减灾策略一、铜陵及周边地震历史1、铜陵地震历史。
铜陵位于扬州—铜陵这一地震带,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最大震级达6. 75 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铜陵地区,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时的5. 5 级和1743 年时的5. 0 级地震。
2、铜陵县历史上发生的地震据明弘治八年(1495年)至1967年地震史料,铜陵县已发生有感地震24次。
具体有载的: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地震;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地震有声,垣宇摇撼;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朔地震,坐者几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乾隆八年(1743年)均五月地震。
1963年3月13日发生4.25级地震为最强烈,震中几乎正好落在铜陵隐伏深断裂和牛山——青阳山隐伏深断裂交点上。
1970年至1990年发生≥1.0级地震8次。
民国6年(1917年)霍山6.25级地震、民国13年(1924年)扬州6级地震、1973年泾县5.5级地震均波及铜陵。
,一、铜陵及周边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在地震带的划分上,铜陵地区地处扬州-铜陵地震带,该地震带内地质构造复杂,分布着多条断裂系统,地震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
同时,周边的黄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北部临近安徽断裂带,由于安徽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深、大断裂在空间上以一定的方位组合,规律性分布,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两侧的构造格局,以东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以西则以近东西向构造较为发育为特征,因此我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外围地震活动的影响。
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铜陵华强玻钢厂附近

附近最大相对高 差约 1 5米 。 本 区属 亚 热 带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区 , 候 温 暖 , 量 充 沛 , 气 雨 铜 陵 市 华 强 玻 钢 厂 位 于 华 东 冶 金 地 质 勘 查 局 八 一 二 地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1 7 . mm, 平 均 蒸 发 量 l 5 . mm, 35 9 年 39 8 每 质队老 区 东 北 侧 , 区 ~ 碎 石 岭 公 路 从 厂 区 旁 边 通 过 。 市 ~ 1 20 0 3年 厂 内 及 附 近 民 区 陆 续 出 现 数 条 地 裂 缝 ,0 4年 3月 20 年 的 5 8月 为 丰 水 期 ,1月 至 次 年 的 1月 为枯 水 期 。 . 上 旬 , 场 持 续 多 日的 降 雨 过 后 , 厂 区 附 近 又 发 现 多 处 地 2 2 地 层 岩 性 一 在 区 内地 层 较 齐 全 ( 1 , 老 至 新 有 泥 盆 系 上 统 五 通 组 图 )由 面 塌 陷 , 时 , 裂 缝 也 有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态 势 。 地 裂 缝 和 地 同 地
安徽省铜陵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

大科技安徽省铜陵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汪璐(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321地质队安徽铜陵244000)1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经调查统计,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岩溶塌陷、滑坡、崩塌、采空塌陷。
1985~2012年,区内共产生地质灾害38处,其中岩溶塌陷4处,滑坡23处,采空塌陷10处,崩塌1处。
地质灾害规模按《实施细则》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滑坡、崩塌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评价区内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具体划分如表1。
2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区内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它们的形成-发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特征有其共同性和特殊性。
现按已发生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滑坡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别论述。
2.1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铜陵市最突出的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均间接或直接与周边矿山排水有关系,区内共产生塌洞近128处,影响面积共52.56×104m 2。
岩溶塌陷主要特征:坑的平面形状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少量呈方形、长条矩形,塌坑周围常见呈环形断续分布的裂缝,长数十厘米至数米,宽一般小于2~5cm ;塌坑的剖面形状呈桶状、坛状、浅碟状和漏斗状;塌坑往往成群集式排列分布,塌陷坑间距几米至上百米不等;塌陷坑坑口口径一般为1~5m ,最大可达16.0m ,最小仅有0.5m ,陷坑深度最大为10m ,最小仅0.3m ,一般在1~3m ,塌陷变形区分布面积大小悬殊,最小的为0.006km 2,最大的为0.51km 2。
2.2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是区内常见一种地质灾害,区内采空塌陷共10处,产生21处塌陷坑,塌坑分布面积为2.4×106m 2。
采空塌陷特征:引起塌陷的采空区按矿山开采性质可分为铜矿采空区和煤矿采空区,由于开采水平,开采方式及顶底板地层的不同,两者产生的塌陷在时间、形态、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
(1)铜矿采空区塌陷塌陷常受接触带控制,具体表现形式为塌坑和地裂缝,在地形上无选择性,山坳谷地、山坡、山脊等地均有分布;塌坑多呈圆筒状,长条状和不规则状,坑壁陡直,深数米至数十米;地裂缝与塌坑长轴方向一致,一般先于塌坑形成,长数米至数十米,宽2~10cm ;塌坑往往成群集式分布,长列式分布较少,塌陷坑间距几米至上百米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陵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以及边坡
治理方法
姓名:万成飞班级:11级土木工程(1)班学号:1111111052摘要:铜陵地处长江下游,地质类型以及矿物种类繁多,当地采矿业十分发达,加上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同时对于一些边坡由于很多的原因需要及时而有效的治理,降低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损失。
关键词:铜陵地质灾害边坡治理
通过一学期的工程地质的学习以及一周的工程地质的实习,对于工程地质这么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经过翻阅资料以及对书本知识的钻研,对于铜陵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类型有了一定得了解,首先我们认识到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依矿而建市,铜陵临江、含湖、依山,降水量充足,享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属长江沿江丘陵平原。
地貌特征是:北部为临江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南部及东南部多为山地;中部丘陵起伏。
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夏多雨。
由于此种地理以及气候条件,再加上铜陵的采矿工业的发达程度,我们初步的了解到同理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滑坡、崩塌、泥石流。
不同的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也有多样与广阔性,我们了解到铜陵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主要有:
1、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地段。
包括铜官山矿排土场,市建成区鹞山,华金矿业公司主井、配电房、选厂滑坡,新桥矿业公司露采场、排土场滑坡,凤凰山铜矿排土场滑坡,铜山铜矿前山露采场,安庆铜矿办事处马鞍村滑坡,安庆铜矿办事处龙王庙
滑坡,新华山铜矿排土场,叶湖铁矿排土场,钟鸣硫铁矿排土场、铜陵县董店堆浸公司等。
2.岩溶塌陷预防监测重点地段。
市建成区小街地区,市神仙山公墓,郊区铜山社区第四村民组,安庆铜矿办事处旗星马山村(安庆铜矿区),铜山镇南泉村,西湖镇狮子山村包村,狮子山街道先锋西村59栋,新桥矿区(盛冲河、朱冲河河谷分布区),顺安镇叶湖—大明村(叶家湖水源地),顺安镇大明村寺冲村民组,天门镇新民村。
3.采空塌陷预防监测重点地段。
狮子山铜矿东、西狮子山、老鸦岭采空区;原铜官山铜矿采空区;立新煤矿区采空区;钟鸣镇院冲村田傍张采空区。
以上即为铜陵当地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分布。
同时在实习期间,在我们实习教师殷老师的精彩而全面的讲解下,结合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结合铜陵的地质整理得出以下几种边坡治理方法:
1、坡面截排水沟。
在边坡中部设置纵向截排水沟,将坡面上部的降水引至截排水沟,顺之排放到坡脚,治理地表水对坡面松散土体的冲刷、软化,一定程度上降低雨水对边坡的危害。
2、坡面树木清理。
对坡面的树木进行清理,防治树木根劈作业加剧土体塌陷,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树木根劈作用对于那些易于崩塌的地段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对于已经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对坡面树木的清理是及时和必要偶的。
但是对坡面的低矮乔木应予以保留,这些乔木很够很好的保持边坡的植被和水分,的比要时增加绿化以保持水土。
3、坡面松动、滑塌体清理。
对坡面已经产生明显松动以及滑塌的岩体进行适当的清理,以防止暴雨时诱发加剧滑塌,这种治理边坡的方法可以结合坡面树木清理工程同时进行,及时的扫清隐藏的危害,而且及时的清理工作对于接下来的治理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非常的必要而重要。
4、格栅护坡。
在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坎阶地段,为了避免当坡面清理量较大或可能诱发滑塌时,应采取格栅护坡措施。
5、钢丝绳网护理边坡。
从实习期间看到,对于一些矿石岩面,可以采用钢丝绳网护理边坡,这是一种主动治理系统,它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
该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
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工期短,施工费用低。
系统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艺和高防腐防锈技术,决定了系统的超高寿命。
系统能将工程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可以充分的保护土体、岩石的稳固,便于人工绿化,有利于环保。
6、混凝土锚喷。
对于高度坡度很大的地段,人员不便施工的时候,可以采取混凝土锚喷的方式,将树木的种子混在混凝土内部,喷射到岩土面上,可以解决高度以及植被成活率的问题,同时治理开挖边坡坡面的岩石风化剥落、碎落以及少量落石掉块的现象,对于此类灾害地段会起到很好的护理作用。
铜陵当地的地质类型复杂,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灾害是可以防护的,对于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投入精力去治理,采取更多的防护措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边坡的治理是一个重要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治理,对于不同地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一些边坡可以把几种边坡治理方法结合使用,争取把边坡防护治理工作做到最好,减少至避免边坡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