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27
重型腹泻
全身感染 中毒症状
消化道症状
发热、精神烦躁 萎靡、嗜睡 、惊厥 昏迷、休克
腹泻 呕吐 腹痛
腹泻加重,大便每天10次以上,有时可有粘液血样便, 呕吐明显,常有厌食,恶心,腹痛和腹胀。
45
分度:
正常 PH: 7.35-7.45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HCO3- mmol/L 22~27 13~18 9~13 ﹤9
CO2CP vol% 40~60 30~40 20~30 ﹤20
46
代谢性酸中毒
轻度:症状不明显,仅呼吸稍快
临
重度:
床
精神不振,烦躁不安,嗜睡,昏迷
特
呼吸深快, 呼气凉
补液后易出现低钾: 补液—血液稀释 酸中毒被纠正--钾从细胞外移 向细胞内 随尿量增加—钾被排出体外 输入大量葡萄糖—合成糖原需 钾参与 腹泻—继续丢失
49
低钾血症:
临床特点: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精神萎靡不振 骨骼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呼吸肌受累,呼吸变浅或呼吸麻 痹
50
平滑肌张力下降,腹胀,肠麻痹,肠鸣 音减弱或消失 心律失常,心肌受损,表现心音低钝, 心脏扩大,心衰,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 平,双向或倒置,出现U波,P-R 、Q-T 间期延长、ST段下降 碱中毒
20
(二)感染因素 1.细菌性肠炎:主要通过细菌产生毒素作用及细菌侵袭性作用
为主要发病机制。
21
产毒性大肠杆菌
在小肠上部,通过 菌毛上的粘附因子
附着到小肠粘膜上进行繁殖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大便次数较平日增多和/或大便性状改变(含不消化食物残渣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
2.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及其他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高热或体温不升、抽搐、昏迷、休克等)。
3.脱水程度的分度4.脱水性质的判断(见下表)5.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判断腹泻时因肠道丢失和摄入不足可发生低钾、低钙、低镁和代谢性酸中毒,重度脱水均合并酸中毒应根据症状、体征、血生化和血气分析判断。
二、病程分类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2月为慢性腹泻病。
三、病情分类轻型:大便次数在5~10次/日,无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日以上,有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四、辅助检查1.血常规细菌感染白细胞增多。
2.大便常规及培养因致病原而异,细菌性腹泻病可获阳性结果。
3.病毒检查病毒性腹泻病用免疫酶联反应(ELISA)或PCR检测或电镜检查大便,可检查出大便轮状病毒或其他病毒。
4.血液生化检查血电解质(钠、钾、氯、钙、镁)、血气分析等。
五、鉴别诊断应与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肠套叠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急性腹泻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除重度脱水和严重呕吐外,一般不禁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禁食4~6h(不禁水)。
母乳喂养儿,继续喂养,人工喂养儿,可适当稀释奶液,已添加辅食儿,适当维持或减少品种和数量,应保证饮食卫生、新鲜、易消化、有营养。
推荐补充量及疗程:6个月以内锌元素1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0ml/d),6个月以上锌元素20mg/d(葡萄糖酸锌口服液40ml/d),10~14d;疑似乳糖不耐受:进食母乳后即出现水样泻;合并脱水、酸中毒;大便pH<5.5,还原糖试验阳性++以上。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优化方案一、定义1、中医定义:泄泻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小儿脾胃薄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小儿泄泻是常见病之一,尤以6个月-2岁婴儿发病率最高。
2、西医定义: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有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诊断依据:全国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儿科学》2.诊断要点:(1)、有感受风寒、时邪外袭,或乳食不洁等病史。
(2)、.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体征: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有阴伤液竭之象。
其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临床治疗以扶正祛邪、健脾渗湿为原则。
中医外治法具有标本兼治、优势互补的作用。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推拿捏脊、微波治疗等中医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科治疗的小儿泄泻病分析,以轮状病毒性肠炎占多数,其次由于喂养不当等因素所致的非感染性腹泻。
结合中医外治疗法对这二类腹泻病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疗效短、费用低,有效率高,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比较有明显优势。
所以与中医外治疗法结合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推拿治疗(1)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
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
(2)寒湿泄: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3)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退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山里,退七节骨等,每日1次。
2.贴敷疗法(1)风寒泻方:藿香、防风、苍术、茯苓、炮姜。
(2)湿热泻方:葛根、黄连、黄芩、黄柏、车前子。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概述(一)概念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1.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③真菌感染④寄生虫感染2)肠道外感染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2)气候因素(三)临床表现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1)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①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钠平衡紊乱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与分度脱水失水量精神眼口尿量皮肤粘眼窝前卤四休克征程度%(ml/kg)泪渴膜肢轻度5%(50)稍差略烦躁有轻稍减少稍干燥略干稍凹陷稍下陷温无中度5%-10%(50-100)萎靡烦躁少明显减少干燥,苍白,弹性差干燥凹陷下陷稍凉不明显重度>10%(100-200)淡漠昏迷无烦渴极少无干燥,花纹,弹性极差极干明显凹陷显现下陷厥冷有,脉细,血压下降等渗性脱水:血清钠130~150mmol/L;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③钾平衡紊乱正常血清钾:3.5~5.5mmol/L,<3.5mmol/L为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血症⑤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不典型。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腹泻是指儿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烂或呈水样,伴有腹部胀气、腹痛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
对于小儿腹泻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小儿腹泻的临床表现多样,具体表现因年龄、病因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小儿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便次数增多:小儿腹泻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常达到每天3次以上。
2. 大便性状改变:小儿腹泻的大便常常呈现稀烂或水样,有时带有黏液或血丝。
3. 腹部胀气:小儿腹泻时,腹部常出现胀气的感觉,患儿可能会有腹胀、腹痛的不适感。
4. 全身症状:小儿腹泻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二、体征检查在诊断小儿腹泻时,医生通常会进行一些体征检查,以帮助明确诊断。
常见的体征检查包括:1. 腹部触诊:医生通过轻柔触诊患儿的腹部,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肠蠕动增快、肠鸣音亢进等体征。
2. 腹部B超:腹部B超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小儿的肠道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肠道梗阻、炎症等病变。
3. 骨龄测定: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患儿,可以进行骨龄测定,以排除肠道吸收不良引起的腹泻。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小儿腹泻的病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1. 大便常规检查:通过对患儿的大便进行化验,可以了解大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异常物质。
2. 大便培养和毒力因子检测:对于疑似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以进行大便培养,以确定病原菌类型。
同时,还可以检测细菌的毒力因子,以判断致病菌的致病性。
3. 血常规:血常规可以了解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腹泻或贫血等情况。
4. 免疫学检查:对于疑似免疫相关的腹泻,可以进行免疫学检查,如IgE水平、T细胞亚群等检测。
四、诊断标准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排除器质性病变:首先需要排除小儿腹泻的器质性病变,如肠道感染、消化道出血、肠道肿瘤等。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常规血常规、血电解质、粪便常规等有助于评估病情。进一步 辅助检查如肠道毒素检测可帮助确定特定感染。
腹泻的分类与分级
根据病因、病程和临床特征,腹泻可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急性和慢性腹 泻。分级可参考粪便次数、持续时间和全身情况。
小儿腹泻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包括全面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有助于确定腹泻的 病因、严重程度和相应治疗方案。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能够确定腹泻的病因,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确保准确 诊断和有效治疗。
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治疗策略包括脱水、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根据病情和病因,医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重在对 症治疗并保证儿童的营养和生长发育。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本演示文稿将介绍小儿腹泻的综合评估方法,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 方案。
腹泻的定义和病因
腹泻是指小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疏、水样或含有黏液和/或血液。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消化不良、 食物过敏等。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详细采集病史包括症状持续时间、粪便特征、饮食情况等。体格检查可包括观察、听诊、触诊等。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1.根据临床表现分类(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主要是胃肠症状,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每天约10次以下,量不多,稀水或蛋花汤样;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无明显全身症状,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大便每日10余次或数十次,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及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1)脱水①脱水性质: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脱水的同时亦伴有电解质的损失,根据水与电解质丢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为3种性质不同的脱水。
详见下表所示:②脱水程度:即累积的体液损失,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估计。
一般将脱水分为3度。
详见下表所示:2)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和肠吸收不良,摄入热量不足,体内酮体形成增多;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良和缺氧,乳酸堆积;肾血流量不足,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潴留。
脱水越重,酸中毒也越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临床表现轻度酸中毒的症状不明显,呼吸稍快,不易早期诊断。
中度酸中毒出现呼吸深快、心率加快、口唇樱红、厌食、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度酸中毒时心率变慢,呼吸深快其节律不齐,嗜睡,昏睡,昏迷,由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输出量减少,可发生低血压和心衰。
3)低钾血症。
吐、泻丢失;摄入不足,肾脏保钾功能差;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当血钾<3.5mmol/L时,临床出现低钾症状,称为低钾血症。
主要表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腱反射减弱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重者出现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或倒置,出现U波,以及肠麻痹,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4)低钙和低镁血症。
进食少,吸收不良;大便中丢失;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手足搐搦或惊厥。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6
腹泻的分型
我们可以根据起病特点及病程长短将小儿腹泻分为: 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2周~2月) 和慢性腹泻(病程>2月)。还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 度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具体鉴别点如下。 •轻型腹泻:每日大便次数<10次;大便性状稀 薄,黏液少;全身症状以及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 不明显。 •重型腹泻:每日大便次数≥10次,水分多,混 有黏液;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纳差、精神萎靡、发 热等;出现中、重度脱水,常伴低钾、酸中毒或低 钙、低镁等。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1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其发
病率仅次于小儿呼吸道感染,尤其在2岁以下 的婴幼儿更易发生,也是引起小儿死亡及导 致儿童营养发育落后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 儿科学的发展,小儿腹泻的诊治不断出现新 的观念、新的处理方法,在这里与全科医师 分享。
2
内在因素
•因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胃肠道发育尚未 成熟,胃酸分泌明显较成人少,杀菌能力差。夏秋 季节天气较热,出汗较多,不显性失水增加,机体 对水分的需求增加,而大量饮水或进食饮料,会使 胃酸进一步稀释,摄入的致病菌不易被胃酸杀灭, 从而易发生腹泻。 •小儿时期,尤其婴幼儿阶段,由于生长迅速, 对营养的需求量大,而通常营养物质的摄入需经过 胃肠道来消化吸收,因此肠胃负担相对较重,更容 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发生。 •小儿时期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较少,不利于食 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腹泻。
13
起病即表现为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惊厥、
嗜睡等症状,而尚无消化道症状出现的患儿, 要警惕中毒性菌痢的可能。
14
若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改善后,又
出现进食后呕吐反复,伴阵发性哭闹或腹痛 主诉,要警惕肠套叠发生的可能,须及时行 腹部B超检查确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儿时期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较少,不利于食 物消化,易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腹泻。
外在因素
•感染因素: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 ① 肠道内感染的常见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原虫
等,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病毒感染常见于秋冬 季节,而夏季细菌感染较为常见。肠道内感染引起的腹泻往 往临床症状较重,除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 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或 萎靡、嗜睡,甚至会出现惊厥、昏迷、休克、中毒性脑病而 危及生命)。 ❖ ② 肠道外感染常见于呼吸道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 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泌尿系感染等,其 引起的腹泻通常临床症状较轻,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 为大便次数增多、水分增多(呈稀糊便、蛋花样便、水样便 等),可伴有溢乳、呕吐及食欲不振,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 状,多数可在数日内痊愈。
❖ 急性腹泻导致的脱水以等渗性脱水常见,低渗 性脱水多见于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患儿,而高渗 性脱水临床少见。脱水程度通常根据皮肤弹性、口 唇黏膜的干燥情况、眼眶前囟是否凹陷、眼泪及尿 量的多少、四肢循环以及全身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 分为轻、中、重度脱水
❖ 轻度脱水与中度脱水的鉴别要点是皮肤弹 性的改变(即轻度脱水皮肤弹性无明显改变, 中度脱水皮肤弹性有较明显的改变)。重度 脱水与中度脱水的鉴别则是通过循环衰竭甚 至休克的表现。重型腹泻往往还伴有代谢性 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一般临床医生 均可做出相应判断。需注意幼小婴儿代谢性 酸中毒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灰、口唇 樱红、呼吸浅速等。
❖ 感染性腹泻中不同病原体引起粪便性状改变不 同:侵袭性大肠杆菌或志贺菌属菌株引起的腹泻大 便性状主要为黏液、脓血便,致病性大肠杆菌、弧 菌属引起的腹泻大便性状以稀便为主,肠毒素性大 肠杆菌则以水样便为主。若为轮状病毒引起,以稀 水样或稀糊样便多见,无腥臭味。
腹泻的分型
❖ 我们可以根据起病特点及病程长短将小儿腹泻分为: 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2周~2月) 和慢性腹泻(病程>2月)。还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 度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具体鉴别点如下。
如何鉴别腹泻患者中的重症病例
❖ 对一些起病初期或病情来势凶猛的患儿,如 何在早期进行判断,并及时给予救治或转诊 非常重要。
❖ 随着现在父母们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小 儿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旦发现小儿有异常表 现,会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腹泻早期患儿, 若主要表现为大量水样便,或其他消化道伴 随症状明显(如呕吐剧烈、腹痛明显、腹胀 等),抑或是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不 退,精神萎靡或嗜睡、反应欠佳等),要高 度重视,及时处理或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 救治。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评估
❖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其发 病率仅次于小儿呼吸道感染,尤其在2岁以下 的婴幼儿更易发生,也是引起小儿死亡及导 致儿童营养发育落后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 儿科学的发展,小儿腹泻的诊治不断出现新 的观念、新的处理方法,在这里与全科医师 分享。
内在因素
❖ •因小儿(特别是婴幼儿时期)胃肠道发育尚未 成熟,胃酸分泌明显较成人少,杀菌能力差。夏秋 季节天气较热,出汗较多,不显性失水增加,机体 对水分的需求增加,而大量饮水或进食饮料,会使 胃酸进一步稀释,摄入的致病菌不易被胃酸杀灭, 从而易发生腹泻。
❖ 起病即表现为高热不退、精神萎靡或惊厥、 嗜睡等症状,而尚无消化道症状出现的患儿, 要警惕中毒性菌痢的可能。
❖ 若患儿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改善后,又 出现进食后呕吐反复,伴阵发性哭闹或腹痛 主诉,要警惕肠套叠发生的可能,须及时行 腹部B超检查确诊。
❖ •轻型腹泻:每日大便次数<10次;大便性状稀 薄,黏液少;全身症状以及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 不明显。
❖ •重型腹泻:每日大便次数≥10次,水分多,混 有黏液;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纳差、精神萎靡、发 热等;出现中、重度脱水,常伴低钾、酸中毒或低 钙、低镁等。
如何判断腹泻的脱水程度
❖ 判断腹泻患儿是否存在脱水以及其严重程度,对后 续的补液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感染因素
❖ ① 喂养不当(进食过多、过少、突然改变饮 食品种等);
❖ ② 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 ❖ ③ 环境或气温变化; ❖ ④ 药物因素等。 ❖ 此外,夏秋季节气温较高,细菌易滋生
和繁殖,若食物的制作和保存不当,也容易 导致腹泻发生。
小儿腹泻的诊断
❖ 排便性状的改变比排便次数的改变更有临床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