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新课标版)及答案资料讲解
全国统一新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Ⅰ)

2021年全国统一新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孪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
2024年全国卷新课标II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年全国卷新课标II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I卷)语文本试卷共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D、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ψ鞯闹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I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参考答案及详解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参考答案及详解新课标Ⅰ卷详解1.C。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藜麦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误。
根据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
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蒙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2.D。
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
“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误。
“造成了”或然变必然,原文最后一段中是说“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3.A。
分析论点、论据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A项,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
B项,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
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
C项,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
D 项。
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
故选A.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每点2分)6.B。
理解文章相关内容。
“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分析错误,“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没有坏意”是父亲印象中船上人的形象。
2021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全国统一考试)

2021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全国统一考试)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1.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风属的鸑贫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C.风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风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宜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宜传〝周改殷命,’.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风将带来〝上天之命〞.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皆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节选自《旧唐书__183;李揆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5.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③遂制罢羽林之请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蚓无爪之利,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_劝学》)(2)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郦道元《三峡》)(3)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上一页1234下一页→上一篇:_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英语试卷及答案详解(全国统一考试)下一篇:_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第一部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伶俜(pīn) 酝酿(niàng) 脑髓(suǐ) 余勇可贾(gǔ)B.薰(xùn)菌夹(jiá)缝凝睇(dì) 夙(sù)兴夜寐C.悲怆(chuàng) 晕(yùn)车蹩(bié)脚鹬(yù)蚌相争D.煞(shā)尾延宕(dàng) 栏楯(shǔn) 靡(mí)靡之音【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A项,伶俜(pīng);B项,薰(xūn)菌;D项,靡(mǐ)靡之音。
【思路点拨】如何掌握多音字的读音:①学习多音字时,一定要把字音和它所组成的词语结合起来去认识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无误。
②有些多音字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注意总结。
③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个击破。
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战栗联袂连篇累椟家有敝帚,享之千金B.喋血震慑鞠躬尽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C.绻缩缔造蕙质兰心涸泽而渔,焚林而猎D.匏樽喧阗插科打诨失之东隅,收之桑萸【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连篇累牍;C 蜷缩;D收之桑榆【思路点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①从字音上区别,②要从字形上区别,③从字义上区别。
总之,区分形近字,一定要从音形义等方面入手。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解析版】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2.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新课标版)及答案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新课标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
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
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散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
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
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1.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A. 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 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D. 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B. 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 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干预就越大;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 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 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 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 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
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
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燧隧俭以足用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 ①③⑤B.①④⑥C. ②③④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 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
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
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 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
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2)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3)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I)~(4)题。
(25分)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你呢?”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茶房!”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等等。
”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