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那 就是老子 , 而他 的养生思想都分散在 《 道德经》 , 中 在那 短短 的 五千言 中, 道出了养生 的真正 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 , 节奏越来 越快 , 物质越来越 享受 。在满 足 了
个 规 律 , 个 法 则 , 是 世 界 自然 发 展 的 主 宰 。 而 “ ” 出 一 更进行。 比如说 , 道德 经》 五十一 章 《 第
写到 : 道 ’ 之 ,德 ’ 之 , 形之 , … 生 ‘ 蓄 物 势 ’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成 尊‘ ’ 道 而贵 ‘ ’ ” 道 ” 仅 仅 是 生 出 万 物 , 还 是 万 物 活 动 的 德 。“ 不 它
且 成 为 了派 生 万 物 的 本 源 , 样 的 一 个 根 据 , 样 的 一个 本 源 , 这 这 也
日 : 彭祖姓钱名铿 , “ 帝颛顼玄孙 , 善养气 ,能调 鼎 , 进雉 羹于尧 , 封于彭城 ” 。而在《 仙传》 神 上则记载着 这样 的说法 , 彭祖 “ 少好 恬静 , 不恤世务 , 不营名誉 , 不饰车服 , 惟从养生沾身为事 。 ”
天地之始 , 一片混沌 , 片茫然 , 道 ” 一 “ 却能立之 于先前 , 正如 它“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 于无物 , 是谓 无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是谓 恍惚。 ( 道德经》 ”《 十四章 ) 如此若有若无 , 闪烁不定 , 甚至 于任何 感官都不能知觉 它。正 因如此 , 道 ’ … 之为 物 , 惟恍 惟惚 。惚兮 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中有物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 其精 其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 古, 其名 不去 , 以阅众甫 。 ( 道德 经》 ”《 二 十一章) 正是这种“ 生万 物 , 道” 使得 “ ” 为了一种准则 , 道 成 一个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 ...

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张祖仁说道是可以修炼的,但并非一般通常所用的修炼方法;道是必须修炼的,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理念的传承与说教上。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各种修炼方法、身上的穴位、世间的万物都是可以命名的,但不要被这些名称的字面意思所制约。
所谓“无”,乃是“道”的存在形式,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同时,“无”又是到处都存在的——“什么都不是,到处又都有”。
“无”很重要,修道便要从“无”中修,若从有中炼,是误入歧途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要从有中去寻无,不要掉在有的陷阱里出不来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无是根源与本质,有是结果与表象。
无中可生有,有中可归无。
养生修炼,就是从有回归无。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张祖仁说什么叫修道?——修道就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终实现“与道和真”。
什么是“养生”?——养生其实只是修道的前提,是“筑基培元”、“修墙补屋”。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一静之后,“万物将自宾”。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个人,如果不能让自己静下来,休言养生与修行。
如何入静?首先要调心。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净,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摘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养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老子》中的养生理念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是珍爱生命的表现。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追求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珍爱生命,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如何珍爱生命?老子告诉我们要追随自然规律,遵循身心的需要,远离欲望和贪婪。
老子的养生方法简单易行,主张保持身心平衡,注重自然界的调和。
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
老子的养生理念值得借鉴,坚持养生,远离疾病,才能享受品质生活。
【关键词】关键词:老子养生、养生、珍爱生命、养生理念、重要性、方法、健康、疾病预防、坚持、值得借鉴、珍惜生命、远离疾病。
1. 引言1.1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老子,又称李耳,老聃,谥号聃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念,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养生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调养心灵,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安宁。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活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当今社会,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普遍下降。
我们更应该重视养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养和呵护。
老子养生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坚持养生,远离疾病,让我们共同努力,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2. 正文2.1 什么是养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持和增进人体的健康。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饮食、运动、作息、心理、情绪等多个方面。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养生导读: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对于养生保健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老子》一书中多有记载。
老子养生之道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清心寡欲、强调守中、静以养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
《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
曾收孔子做学生。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后世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下来。
老子的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
在1973年长沙汉墓出
土的文物中,发现《老子》的两种抄本。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死后就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见,老子在汉代就受到人们的推崇。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清心寡欲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
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不知道身体就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
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还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

浅论老子养生思想老子,姓李,名耳,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并在《太上老君养心诀·养生真诀》中指出:“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害,然可保全性命,延驻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老子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欲望又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穷的名利,整天患得患失势必要劳神伤身,损害健康故他极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经常保持一种心平气畅,体态深清的心理状态。
这是他获得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寿指点
老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同朝守藏室之史。
据说他活到160岁无疾而终。
他50岁在函谷关写完《道德经》西行后,100多年隐居道观,修身养性,秘密传道。
他的哲理,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并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解释自然规律。
读过《老子》一书的人,可从其中悟出“静、少、柔、止”四字养生之道。
静。
老子认为“静为躁居”。
静能克服烦躁,“静可以为天下正”,静是一种安宁的气氛,也是智慧的标识。
“静中观人事,闲中观物情”。
“谈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静是观察事物的最佳时机,也是调息心脑的最佳养生方法。
少。
老子养生之道里有三句话:一是“为腹不为目”;二是“五味令人口爽”;三是“叶无味,甘其
食”。
就是说饮食的秘诀
是以少为好。
他认为油腻
少的食物能吃出健康来,
肥腻的食物吃多了会生
病。
《养生延年录》中也指
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
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
年愈损焉。
”足见节制饮
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
经常饱食终日则会使人早
衰,乃至寿夭。
柔。
老子主张“柔克
刚”。
柔软适合老年人的
生活原则。
首先是饮食要
柔软;二是衣裤要柔软;三
是行动要柔缓,万事“慢三
步”“小开门”“软着陆”;四
是性情要柔顺,切莫大喜
大怒,大悲大乐,做到心态
平和,随遇而安。
止。
《老子》强调“知耻
可以不殆”,即养生要把握
一个“度”。
所谓“过犹不
及,适可而止”。
一不可太
过。
过怒伤肝,过喜伤心,
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
伤肾;二不可太久。
久视
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
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三不可大;大吃大喝,大鱼
大肉,大哭大闹,大起大
落,万事要适可而止。
老子用“静”“少”“柔”
“止”四字法则修身养性,
获得高寿,是值得老人借
鉴的养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