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体系的实践取向与逻辑成分
现代课程实施取向

提高教学实效,创生数学课堂
创生取向——
• 老师调动的课堂 • 学生参与的课堂 • 快乐学习的课堂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 诸实践的过程,是落实课 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 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现代课程 实施的取向
忠实取向
相互调试取向
创生取向
被动的, 循规蹈矩的
主动的, 积极的
老师与学生 共同创造
忠实取向: 即课程实施者严格按照课程方案 或课程计划的要求进行,在课程 实施的实际过程中“忠实”地落 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以使自己 的实践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方案 的要求。
相互调试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理论认为,课程实施 过程是课程计划与具体的课程实践 情境在课程标准、内容、方法、组 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与适应的过 程。
• 课程计划为适应具体实践情境和学 生特点而进行的调整 • 课程实际情境为适应课程计划而可 能发生的改变
计划的课程 修改的课程
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 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 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 过程,而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经 验创生过程选择工具而已。
教学实践中的三种取向(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对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三种取向来探讨教学实践中的特点,即:知识本位取向、学生本位取向和情境本位取向。
二、知识本位取向1. 知识本位取向的定义知识本位取向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取向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围绕知识的传授展开。
2. 知识本位取向的特点(1)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本位取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知识本位取向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3)学生的被动接受:在知识本位取向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较少参与教学过程,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知识本位取向的优缺点优点:知识本位取向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缺点:知识本位取向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本位取向1. 学生本位取向的定义学生本位取向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种取向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
2. 学生本位取向的特点(1)注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学生本位取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本位取向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本位取向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本位取向的优缺点优点:学生本位取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教育的历史变迁,还展示了社会、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理论探讨了“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而教育实践则是这些理论的具体运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
从历史角度看,现代教育理论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涌现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
进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约翰·杜威(John Dewey)强调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紧密联系,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体验。
进入20世纪后半叶,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教育理论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理论流派逐渐形成。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进行有效管理。
布拉迪的“有机学习理论”则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我导向,认为学习者在其认知结构中主动建构知识。
人本主义则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和自我实现,强调教育要尊重每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21世纪的教育理论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学习的形态和方式,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教学,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等新模式应运而生。
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教育理论的探索逐渐转向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以通过几个重要的方面来探讨。
评估与反馈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效的评估不是单纯的分数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关注与分析。
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手段,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提高教学的效果。
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理论教学体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1. 理论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体系是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应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3)方法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其科研能力。
2. 实践技能体系实践技能体系是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
(2)实验实训: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翻转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校内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场所,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2)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实践理论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育行动研究实践取向

摘要:本文从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实践取向的内涵以及教育行动研究实践取向的必要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教育行动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教育行动研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取向,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1. 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它强调研究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2.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1)实践性:教育行动研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反思性: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3)合作性:教育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实践者和决策者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教育问题。
(4)批判性:教育行动研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不合理现象,对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三、实践取向的内涵1. 实践取向的定义实践取向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关注研究对实践的影响,强调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 实践取向的特点(1)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实践取向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2)注重实践应用:实践取向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3)关注实践效果:实践取向关注研究对实践的影响,以实践效果为评价标准。
四、教育行动研究实践取向的必要性1. 满足教育实践需求教育实践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取向能够满足教育实践的需求,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取向能够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 增强研究者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研究者能够深入了解教育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学体系(教育大纲)

教育学体系(教育大纲)
简介
教育学体系是对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目标的总结和概括。
它提供了教育学科的基本框架,帮助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领域。
教育学体系的组成
教育学体系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
1.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
教育学体系明确了教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实践等方面。
2.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是教育学体系的核心。
它包括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范畴等内容。
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解释和理解教育现象和实践。
3.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是进行教育学研究的手段和途径。
教育学体系明确了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 教育学学科分支
教育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分支。
教育学体系划分了不同的学科分支,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研究和理解特定领域的教育问题。
5. 教育学研究领域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而多样。
教育学体系概括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如教育政策研究、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等,以便研究者对特定领域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结论
教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教育学知识结构。
它帮助研究者和从业者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领域,并促进了教育学的发展和应用。
实践教学理论体系(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是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1.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实习、实训等途径,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
2. 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是指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三、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1. 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是指实践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成果,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
实践教学目标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具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特点。
2. 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实践项目、实验、实习、实训等。
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途径,包括实验、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
实践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创新性,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 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估,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评估。
实践教学评价应客观、公正、科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实施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实践教学应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 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应具有系统性,涵盖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
3. 可行性原则: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应具有可行性,符合实际教学条件,便于实施。
4. 创新性原则: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应具有创新性,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逻辑

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逻辑一、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批评(一)庸才教育:1、学不到高级学习和思考的技能,反而学会了如何去抑制这些技能。
2、认同、顺从学生的角色。
3、没有个性,缺乏创新能力(二)学校荒废:拒绝上学、逃学、辍学(三)教育病理:以强凌弱、体罚、校规和管理主义教育、划一的教育、考试竞争激烈化、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低。
美国人对学校教育的批评1、学生们只是在听,在被提问时才做出回答,他们阅读课本中很短的段落,他们对问题写出简短的答案,或者在测验时从选择题中选出答案。
2、他们很少策划或主动做什么事情,也很少读或写具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或创作他们自己的作品。
3、他们很少思考事物的含义,讨论可供替代的解释,或进行与人合作的项目。
多数时间内他们单独地听讲或做功课。
4、课程的主题是可学到的东西,而不是进行判断和将之变为个人的认识和发展的东西。
全国人大常委痛斥应试教育称是在逼学生们犯罪2006年11月03日《中国青年报》:许嘉璐副委员长注意到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最小的“大姐大”年仅8岁,竟然着指挥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他带来的一组来自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校园里发生的毒品、暴力和性犯罪不断抬头,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一倍以上,而且65%以上都是团伙犯罪。
游戏、网络成瘾的超过2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当中。
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
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
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
在王永炎委员看来,这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应试教育这种导向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厌学、辍学的问题解决不了,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解决起来将十分困难。
”二、现代教育的渊源——儿童中心论(一)卢梭——自然的教育——感性1、人应该成为天性所创造的人,而不是人所创造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教 育 学 历 史 发 展 中的 实践 取 向 问题
如果 把教 育 学 理解 为一 系列 有 关 教 育 的 陈 述 ,
具体 而言 , 这个 时 期 的教 育 学 也 主 要 分 为不 同 的两
种类型, 即“ 教 育经 验 与 教 育 思 想 , , _ 。教 育 经 验 是
特定教 育 实践 的反 映或 总结 , 总体 上 具有 直接性 、 模 糊性 和零 散性 的特 点 。 随着 学 校 教 育 的发 展 , 人 类 对教 育 的认识 也 可 以逐 渐 系统化 、 体 系化 , 教 育思想
开始 出现 了。此 时有关 教育 的陈述之 所 以能够 称 为 教育 思想 , 主要 是 因为 此时 对教 育 的陈述 , 一方 面 主
要从 教育 与社 会 的关 系角度 理性 思考 教育 的作 用 和 目的 , 另 一方 面主 要从 某 种 认 识 论 或 心 理学 来 理 性 思考 教 育 的 过 程 和 活 动 o [ 3 3 在这个方面 , 中 国 的孔
论 述应 属 于此 类教 育思 想 的层次 。从 教育 学发 展 的 取 向来 看 , 此 时的 教育 学 有 着 非 常 明显且 直接 的实 践取 向, 为教育 实践 确立规 范是早 期 “ 教 育学” 类
型—— 教 育经 验 和教育 思想 的核 心追 求 。
不 同的 阶段性 特征 , 如何 认 识 教 育 学 的发 展 历 史 是 每一位 深 思 教 育 学 发 展 问题 的人 都 非 常 关 注 的 问 题 。在众 多 的认识 方 式 中有一 种线 索应 该是 非 常关 键 的, 即教育 学在 发 展 目标 上 如何 定 位 其 与 教 育 实
第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卷
第 1 期
教 育 学 报
J o ur na J 0f Ed u c at i o n aI St u di e s
Vo 1 . 1 0. N0.1
2 0 1 4年 2月
Fe b . 2 0 1 4
现 代 教 育 学 体 系 的实 践 取 向与逻 辑 成 分
践 之关 系的 问题 , 即教 育 学理 论 是否 应 该 为 教 育 实
践服 务 以及如 何 为教 育 实 践 服 务 的实 践 取 向 问 题 。 本 文对 教 育学 历史 的简 要 回顾 就从 这个 维度 出发 。 在 独 立教 育学 正 式 确 立 之 前 , 有 关 教 育 的观 点 或 陈述 业 已非 常 丰富 , 因为 “ 教育 活 动预示 着 一种 智
那么 教 育学 的历 史应 该 和教 育 的历 史 差不 多是 同步
开始 的 , 因为 从事 教 育 的人 自然会 对 教 育 有 所 体 验
和 陈述 。如果 把 教 育学 理 解 为 一 种 学 科 , 那 么教 育
学 的历史 自然 要 短 很 多 , 但 也 有 几 百 年 的历 史 了。
作者简介 : 余 清 臣( 1 9 8 O 一) , 男, 安徽人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 博士 , 主 要 从 事 教 育 哲 学 研 究 。E—ma i l : f i s h c n @1 2 6 . C O i T I 基金项 目: 本 文 系全 国教 育 科 学 “ 十二 五 ” 规划 2 0 1 1年 度 教 育 部 重 点 课 题 “ 实践教 育学 范式研究 ” ( 课题 批准号 : D AA1 1 0 1 7 4 ) 的 主 要 研 究
余清 臣
( 北京 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 北京 1 0 0 8 7 5 )
摘
要: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中 , 是 否 坚 持 为 教 育 实 践 服 务 以 及 如 何 为 教 育 实 践 服 务 的 实 践 取 向 问 题 一 直 以
来 都 是 一 个 基 本 问题 , 不 同时 期 的教 育 学 研 究 在 此 问题 上 持 有 不 同 的 立 场 。 面 对 自身 的 价 值 危 机 , 现代 教育学体 系需要实现更为彻底 的实践取向 , 即 在整 体 上转 变 为 实 践 教 育 学 体 系 , 为情境性 、 自 由性 教育 行 动 提 供 支 持 应 成 为 整 个 教 育 学 体 系 的根 本 取 向 。实 践 教 育 学 体 系在 逻 辑 上 应 该 包 括 提 供 教 育 认 识 的 教 育 学 板 块 和 支 持 具 体 教 育 行 动的教育学板块 , 可 以分 别 称 为 教 育 认 识 论 与 教 育 行 动 论 。从 现 代 教 育 学 体 系 发 展 的 总 体 状 况 来 看 , 发 展 实 践 教 育学体系需要重点建设 为情境性 、 自由性 教 育 实 践 提 供 明 智 建 议 的 教 育 行 动 论 , 并 在 关 注 教 育 复 杂 性 的 背 景 下 加
当然 , 在 探讨 教育 学理 论体 系 的 问题 中 , 笔者 还 是认
为教 育学 从广 义 上理解 为 一 系列教 育 陈述将 更 有利 于追 溯教 育学 发 展 的脉络 。在 相 当漫 长 的教 育 学发
展 历史 中 , 教 育学 展现 着不 同的形式 和状 态 , 也有 着
子、 孟 子 以及西 方 的柏拉 图 、 亚里 士多 德等 人 的教育
力 的或 自我 反思 的过程 , 并 需 要进 一 步 地 反 思 ̄ w . [ 1 3 8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0 3
近代 以来 , 随 着 学科 体 系 的分 化 与 现代 科 学 的
发展 , 教 育学也 必 然 踏 上 了寻 求 独 立 化 和科 学 化 的
强 对 教 育 的整 体 认 识 。
关键词 : 实践教育学体 系; 教育认识论 ; 教 育 行 动 论 中 图分 类 号 : G 4 O — O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1 2 9 8 ( 2 0 l 4 ) 0 1 一 。 0 l 1 一 O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