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学-医学精品

合集下载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

简明中医⽪肤病学赵炳南附录⼀ ⽪肤病临床常⽤⽅剂⼀、内服⽅剂1.疏风解表⽌痒⽅(1)⿇黄⽅组成:⿇黄3g 杏仁4.5g ⼲姜⽪3g 浮萍3g ⽩鲜⽪15g 陈⽪9g 丹⽪9g ⽩僵蚕9g 丹参15g功⽤:祛风散寒,活⾎⽌痒。

适应证:荨⿇疹、⽪肤瘙痒症、神经性⽪炎、丹毒等偏于风寒者。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2)桑菊饮组成: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草3g 薄荷3g 连翘9g 芦根12g功⽤:疏风清热,宣肺⽌咳。

适应证:荨⿇疹以及⽪肤疮疡之初起,兼有表证,偏于风热者。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温病条辨》。

(3)荆防⽅组成:芥穗6g 防风6g 僵蚕6g 银花12g 蝉⾐3g ⽜蒡⼦9g 丹⽪9g 浮萍6g ⽣地9g 薄荷4.5g 黄芩9g ⽢草6g功⽤:疏风解表,清热⽌痒。

适应证:荨⿇疹、⽪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炎、丹毒等偏于风热者。

也可⽤于⾎管神经性⽔肿。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4)全⾍⽅组成:全⾍(打)6g 皂刺12g 猪⽛皂⾓6g 刺蒺藜15g 炒槐花15g 威灵仙12g 苦参9g ⽩鲜⽪15g 黄柏15g功⽤:息风⽌痒,除湿解毒。

适应证:慢性顽固瘙痒性⽪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炎、结节性痒疹、⽪肤瘙痒症等。

⽤法:⽔煎服,每⽇1剂,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肤科。

(5)浮萍丸组成:紫背浮萍(洗净)500g制法: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

功⽤:散风祛湿,清热解毒,调和⽓⾎。

适应证:圆型脱发、⽪肤瘙痒症、⽩癜风、荨⿇疹等。

⽤法:每服6g,⽇服2次,温开⽔送下。

来源:《医宗⾦鉴·外科⼼法》。

(6)防风通圣丸组成:防风 荆芥 连翘 ⿇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芍 ⽩术 栀⼦ ⼤黄 芒硝各15g ⽯膏 黄芩 桔梗各30g ⽢草60g 滑⽯90g制法:共为细粉,⽔泛⼩丸,滑⽯为⾐。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皮肤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来辨别皮肤病的本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一、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理论中医皮肤病学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内因主要指体内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外因则包括气候、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病因。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病机理论中医皮肤病学认为,皮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导致经络阻塞,湿邪内生,或者是肺脏、脾脏、肝脏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机体的正气状态是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只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皮肤病。

三、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肉眼观察,以准确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机。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皮肤的色泽、纹络和鳞屑等特征;闻诊则通过患者的气息、体味等判断病情;问诊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疼痛情况等;切诊则通过皮肤的压痛、组织的硬度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四、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针灸、药物、中药外用、中药熏蒸、中药煎洗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等,并对皮肤病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治疗则依据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和归经归脏作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药外用、煎洗等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水外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疗效,局部治疗或促进全身痊愈。

五、中医皮肤病学的疗效与展望中医皮肤病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从传统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了一套具有独特特色的皮肤病诊疗方法。

然而,中医皮肤病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等。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水平。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03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以调节机体 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调理方案,以辅助药物治疗, 促进病情康复。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 导、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的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治疗 效果。
案例三: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注重内外兼治,疗效持久。
详细描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功效,如赤芍、丹参、桃仁等。此外,中医还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缓解银屑病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皮肤病学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中医皮肤病的案例分析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 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中医学科。
特点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强调内外兼治和预防为 主,采用天然药物和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方法。
03
证候分类理论
中医将皮肤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风热证、湿热证、血虚风燥证
等。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分类与表现
症状分类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等 症状,虚证则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202X-12-21
中医皮肤病学课件
汇报人: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学基础知识 • 中医皮肤病学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典型病例分析 • 中医皮肤病学预防与保健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的学科。 它结合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皮肤修复和再生。
放松心情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有助 于皮肤健康。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皮肤 健康。
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
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某些药物、化妆品、洗涤剂等。
避免接触刺激物
避免接触刺激性强的物质,如强酸、强碱等。
详细描述
荨麻疹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伴有瘙痒。中医认为荨麻疹与风寒湿邪有关,治疗宜疏 风散寒、祛湿止痒,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治疗。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银屑病
总结词
白疕,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详细描述
银屑病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斑块,表面 覆盖银白色鳞屑,伴有瘙痒。中医认为银屑 病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宜清热凉血、活 血化瘀,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同时, 避免过度搔抓,保持皮肤清洁。
病机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气血失和是皮肤病发生 的基本病机,包括气滞血瘀、气血两虚、气血不和等。脏腑功能失调也是皮肤病 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心火亢盛、肝气郁结、脾虚湿困等。
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十二)

中医皮肤病学(十二)

摄 领 疮
是由于皮肤反复搔抓引起的,一般的过
程发展是皮肤瘙痒,搔抓后成为神经性皮炎,
继续搔抓后成为湿疹。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
和播散性两种。治疗上于湿疹相同。
银 屑 病
● 是一种常见的终生性鳞屑红斑的慢性皮肤病。
● 分类: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红皮病 型
● 特点:薄膜现象、同形反应 ● 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外用免疫抑制剂 及中药雷公藤口服。每年入冬复发时可提前 口服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 是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 ● 特点是局限性暗紫色隆起的水肿性斑块或结 节。边缘实鲜红色,表面紧张而光亮,压之 褪色,好发于手足、面颊、耳廓,痛痒相兼。 ● 治疗用冻疮膏及注意保暖,入冬后用冷水擦 洗拘捕。
日晒伤
● 是日光强烈照射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 西医学称为日光性皮炎。 ● 多发于暴露部位,鲜红色斑片,较重者可伴 有水肿,甚至出现大疱、水疱、烧灼、疼痛。 ● 治疗主要以外用炉甘石洗剂及冷敷为主。辅 助用抗过敏等。
瘊子——疣
亦是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病 位不同分为寻常疣、跎疣、扁平疣。分为郁 热、蕴湿、气虚型。其中气虚型可反复发作, 注意减少摩擦,可中药泡及电烧、激光治疗。
黄水疮——脓疱疮
●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表片 性皮肤病。主要是湿热型,青少年多见。可 能与接种接触传染。 ● 治疗上注意抗感染及皮肤处理结合。 ● 与水痘区别:水痘中心型疱液清亮, ● 其他疱疹的疱疹合并感染后均可结黄痂,但 分布特点不同。
职业性皮肤病 结缔组织性皮肤病 与皮肤缺损有关的免疫缺陷病 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 角化性皮肤病 红斑性皮肤病 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大疱性和无菌性皮肤病

中医皮肤病学总论

中医皮肤病学总论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著 作《内经》,论述了皮肤的生理及其疾 病发生的原因,如《灵枢》上记载“卫 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 司开阖也。”在《百病始生篇》中又曰: “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 腠理开……故皮肤痛。”《素问·生气通 天论》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 汗当风,寒薄为皶 ,郁乃痤。”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二世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 中较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如《疮痛肠痛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中 记载“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直到现 在还有临床治疗价值。公元五世纪末, 南北朝·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是我 国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书,其中有许多 治疗皮肤病的记载,尤其是应用水银软 膏外治皮肤病,要比国外早六个多世纪。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七世纪,隋·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对 皮肤病的论述已较完善,差不多将常见的皮肤 病均已列出,并对所列各种皮肤病的病因及发 病机理阐述亦较详细,如疣目、狐臭、丹毒、 各种癣类、夏日沸烂疮、冻烂疮、癞皲裂、雁 疮、风瘙瘾疹……等,并了解到漆疮是人体禀 性不耐,接触漆类物质所致;疥疮是由疥虫传 染而得,欧洲到18世纪才有关于疥虫的报告。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十世纪,宋·王怀隐等编才的《太平 圣惠方》对皮肤病的“风”颇有研究, 有治疗大风、风瘙瘾疹、白癜风、疠风 等各病的处方,目前用的搜风顺气丸就 出自该书。
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史
公元十世纪,元·齐德之著《外科精义》, 特别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以审病所以 然,而量其阴阳强弱以施疗。”认为 “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 本”的方法是偏面的。公元十六世纪, 明·沈之问的《解围元薮 》、薛己的《疠 疡机要》等是麻风病的专著,对该病的 论述和治疗颇为详细。

中医皮肤病学重点笔记

中医皮肤病学重点笔记

中医皮肤病学重点笔记
引言
本文档将重点概述中医皮肤病学的基本知识和关键要点。

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内容。

皮肤病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分为内因性皮肤病和外因性皮肤病。

- 按病变特点分类:分为红斑、丘疹、斑块、水疱、脓疱、鳞屑等类型。

- 按中医辨证分类:根据中医的辨证理论,将皮肤病分为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皮肤病的病因
- 外感因素:如风、寒、湿、热等外来因素对机体的侵袭。

- 内因因素:由内脏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等引起。

皮肤病的病理机制
- 湿热蕴结:湿邪与热邪相互传变,导致湿热蕴结于皮肤。

- 风寒湿燥火:外感因素与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皮肤病的
病理变化。

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 病史询问: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 望诊:观察皮肤病的病变表现。

- 闻声:通过听清皮肤病的声音来辨证。

- 问诊:细致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验。

- 切诊:用手指触摸或压迫皮肤病部位,以判断其变化和性质。

皮肤病的治疗
- 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和辨证,选择中药进行内服或外用治疗。

-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灸烧来调节体内气血运行。

- 中医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来调节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

- 中医食疗:通过合理饮食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结论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诊断和治疗皮
肤病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疗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皮肤病学的基本
知识和关键要点,能够更好地应对皮肤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医皮肤病学_百度文库(精)

中医皮肤病学_百度文库(精)

辽宁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李忻红助讲教师: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2004年第二学期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 20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2002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概论一、皮肤的简单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1、简单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的16%。

皮肤面积成人约1.5―2m 2皮肤厚度因人而异,不同部位厚度不同。

通常约为0.5-4mm (不包括皮下)。

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较薄,掌跖和四肢伸侧等处较厚。

光镜: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其间除附属器,还有淋巴管、血管、神经、肌肉)。

表皮(由下至上分为):生棘层:多角形,愈位于表层,形态愈扁平发颗粒层:细胞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

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肥厚处。

角质层:细胞不含细胞核。

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主要由致密CT组织组成,包括胶原f 、弹力f 、网状f ,细胞和基质, 还有N、N未梢,血管、L 管,肌肉及附属器。

皮下组织:疏松的结缔组织脂肪又称皮下脂肪层,此层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N 等。

年月日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皮肤附属器:毛发与毛囊:毛发分长毛、短毛、毳毛。

皮脂腺:分布广泛,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全身皮肤,头面、胸背上部皮脂腺较多(皮脂溢出部位)。

小汗腺:分泌汗液,调节体温。

分布广泛。

除唇红、包皮、龟头、小阴唇等处。

顶泌汗腺(旧称大汗腺):腋,乳晕,脐窝,肛门,外阴等处。

甲:密集角质细胞构成。

指甲生长速度每月0.1mm ,趾甲为其1/2-1/3,一般3个月长1cm 。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神经,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2、主要的生理功能(1)保护作用(屏障作用):防护机械性刺激,物理性损害,化学性损害,微生物防御。

(2)感觉作用:单一感觉:对单一刺激引起的, 触、痛、冷、温、压、痒——六种基本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多发于暴露部位,鲜红色斑片,较重者可伴 有水肿,甚至出现大疱、水疱、烧灼、疼痛。
● 治疗主要以外用炉甘石洗剂及冷敷为主。辅 助用抗过敏等。

● 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发生部位不同病名不同, 如足癣、手癣、体癣等。是具有长期性、传 染性、反复性。湿热易发。
● 治疗除外用抗真菌药物外,严重的可口服抗 真菌药物。
● 治疗:十滴水、炉甘石洗剂,外用,注意衣 物清洁。
● 临床上分红色粟粒疹、晶形粟粒疹、脓疱性 粟粒疹、深部粟粒疹。

● 是疥虫寄生于人体皮肤表皮内所致的慢性传 染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染。西医学称为疥疮。
● 其多见于青年,瘙痒明显,夜间重,多发于 指缝、肘窝、腋前缘、脐窝、乳房、生殖器、 下腹及股上部内侧。皮损为针尖大小丘疱疹 及疥虫在表皮内挖掘隧道,部分患者在阴囊 皮肤上形成结节。
病毒感染性疾病
● 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 水痘 带状疱疹 Kaposi水痘样疹 巨细胞涵体病 幼儿急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慢性EB病毒感染引起的环状肉芽肿样皮疹 B病毒病
● 痘病毒: 天花 种痘反应 牛痘 挤报人结节 羊痘 牛丘疹性口腔炎 传染性软疣 猿天花病毒病
● 乳头多瘤空疱病毒病: 疣 蛇蝎样丘疹病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 口腔毛状粘膜白斑病
举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 毒热炽盛,气血两燔——红斑狼疮活动期 ● 气阴两伤,血脉瘀滞——亚急性红斑狼疮 ● 脾肾不足,气血瘀阻——病程较久,伴脏器
损害红斑狼疮 ● 肝肾阴虚,气血失调——非活动期 ● 脾虚肝肾,毒邪伤肝——经络阻隔型,伴肝
脏损害 ● 风湿痹阻,气隔血聚——以关节损害为主
注意: 舍病“从”“证”和合
● 治疗用硫磺软膏,用后若发现皮肤损害,根 据不同程度选择适当护肤品即可。
冻疮
● 是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
● 特点是局限性暗紫色隆起的水肿性斑块或结 节。边缘实鲜红色,表面紧张而光亮,压之 褪色,好发于手足、面颊、耳廓,痛痒相兼。
● 治疗用冻疮膏及注意保暖,入冬后用冷水擦 洗拘捕。
日晒伤
● 是日光强烈照射引起的皮肤急性光毒性反应。 西医学称为日光性皮炎。
湿疮
● 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对称性、 反复性和渗出性的变态反应性炎症。
● 与皮炎的鉴别主要是诊断有明确病因的如接 触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称为皮炎,或诊断 不清的垃圾箱病称为皮炎。湿疹为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表片 性皮肤病。主要是湿热型,青少年多见。可 能与接种接触传染。
● 治疗上注意抗感染及皮肤处理结合。
● 与水痘区别:水痘中心型疱液清亮,
● 其他疱疹的疱疹合并感染后均可结黄痂,但 分布特点不同。

湿痱
● 是由高温闷热环境,汗液不可蒸发,汗腺等 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引起的浅表炎性 反应。
“证”“从”“病”的中西医
结合
目前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状况
中草药外用的药理学
皮肤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展望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中药一样有毒副作用 2. 大多数情况下单独、盲目夸大中药的疗效
是不客观的 3. 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4. 中医皮科辩证依据:四诊、八纲
各论
热疮——单纯疱疹
●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 治疗:分热盛、湿热、血淤型。本并可留有 后遗症。治疗必须彻底。两周内用抗病毒药 物。辅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转移因子等。
瘊子——疣
亦是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病 位不同分为寻常疣、跎疣、扁平疣。分为郁 热、蕴湿、气虚型。其中气虚型可反复发作, 注意减少摩擦,可中药泡及电烧、激光治疗。
黄水疮——脓疱疮
13. 真皮、弹性纤维疾病 14. 萎缩性皮肤病 15. 皮肤血管炎 16. 皮肤脉管性疾病 17. 皮下脂肪组织疾病 18. 非感染性肉芽肿 19. 皮肤附属器疾病:皮脂腺、汗腺、毛发、
甲病 20. 内分泌障碍性皮肤病
21. 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 22.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23. 先天性、遗传性皮肤病 24. 粘膜及粘膜皮肤交界处疾病 25. 皮肤肿瘤 26. 与皮肤病有关的综合征
中医皮肤病学
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中医皮肤科 主任医师 郝燕梅
皮肤病分类
1. 感染性皮肤病:病毒、球菌、杆菌、衣原体 及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寄生虫及其他 动物性皮肤病。
2. 性传播疾病 3. 物理性皮肤病:湿热、寒冷、光线、放射线、
机械 4.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5. 职业性皮肤病 6. 结缔组织性皮肤病 7. 与皮肤缺损有关的免疫缺陷病 8. 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 9. 角化性皮肤病 10. 红斑性皮肤病 11. 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12. 大疱性和无菌性皮肤病
● 诊断:口唇、眼睑、鼻周在红斑的基础上簇 集分布的粟粒型绿豆大小水疱,疱疹内容澄 清,微痒,灼热,可能在同一部位复发,有 自限性。
● 可伴有淋巴结肿大,除中药治疗,穴位注射 有效。
蛇串疮——带状疱疹
●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引起的急性 疱疹性皮肤病。
● 特点:多见于50岁以后,每人均可发病, 目前有复发病例。是因机体免疫力低下引起。 因此有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的可能。故临床上 需慎重。
● 目前中医对抗真菌感染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 配合多汗的治疗可以健脾利湿用五苓散等。
瘾疹
● 俗称风疙瘩。西医称之为荨麻疹。分急性和 慢性不同。急性的多发病急,皮肤潮红成风 团,形态不一,大小不等,时起时消,剧烈 瘙痒。病因可因物理、化学不同因素,如寒 冷、虫咬、药物及装修物过敏等。
● 治疗上首先要去除病因,及免食用、解除刺 激性食品、物品。用抗过敏药物。慢性荨麻 疹的治疗是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为风热型、 风寒型、气虚型、血虚型。治疗上以消风散 为主。
● 肝炎病毒所致的皮肤病: 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 乙型肝炎抗原 甲型肝炎皮肤表现 丙型肝炎皮肤表现
● 传染病毒性皮肤病: 麻疹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风疹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呼吸道合并疱病毒感染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于中医整体 治疗、辩证施治一样,只是辩病 与辩证相结合。比较初级和简便 易行的方法,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这种方法就是以西医辩病诊断为 主,再结合中医辨证,将一种皮 肤病分为若干型,按一个主方论 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