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优化2015.10(2)青海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第五单元15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苏教版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如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文章的层次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高原的壮美和柳树的顽强生命力。
2.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海高原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青海高原的壮美和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课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我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布置了富有创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互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只有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我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九年级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015.10)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2015.10)温馨提示:1.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分)成吉思汗弥足珍贵2.给加点字注音,改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
(4分)(1) 分.外妖娆 (2) 亵.渎(3) 无限暇想(4)格尽职守3.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4分)①人认识了字,最大的快乐就是读书。
②很多年以前,我一个人在偏僻的乡村“插队落户”,是书驱散了我的孤独,使我在灰暗的岁月中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保持着对理想的憧憬。
③在一盏飘摇不定的油灯下,书引我远离封闭和黑暗,向我展现光明和辽阔。
④前不久,有一家报纸的读书副刊约我写一段读书的话,我写了如下的文字:“在黑夜里,书是烛火;在孤独中,书是朋友;在喧嚣中,;在困慵中,书给人激情。
⑤有好书作伴,即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上天入地,振翅远翔。
”(1)第②句运用了两个“保持”,可用一词替换其中一个,使表达更丰富。
(1分) (2)第③句前后语句不呼应,请写出你的修改建议。
(1分)(3)请依据上下文的句式、句意,把第④句补写完整。
(2分)4.默写填空。
(12分).(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观刈麦》)(2)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沁园春·雪》)(3)《出师表》中写出创业维艰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
(4)《月夜》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人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日长飞絮轻。
(《破阵子》)(6)何处望神州?。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5.请依据你阅读名著的积累和体验,填写相应的内容。
(6分)(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歌颂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的主题。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共3页word资料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为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给课堂教学引进源头活水。
笔者结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的教学,谈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教学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动”起来,是把课堂气氛搞活、把学习兴趣搞活、把授课情感搞活、把课文内容讲活及把学生思维搞活的基础。
我巧妙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文作为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活例子,借助投影,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以“恐龙为什么会灭亡”创设情境切入教学: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这些假说大多与“恐龙灭亡”的话题有关。
近年我省永靖县发现世界上最大、最完整、最集中的恐龙足印,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人们又一次掀起探讨“恐龙灭亡之谜”的高潮。
今天我们召开一次“恐龙为什么会灭亡”的主题班会,也来探讨这个科学之谜。
这种标新立异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深入了课文,而且走出了课文,将语文学习置于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将探究的权力交还给学生。
二、充分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次探究性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介绍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恐龙的知识,提出有关恐龙灭绝的推测或想象。
学生先广泛搜集包括两篇短文在内的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拟出发言提纲,为参加主题班会做充分准备。
表面上在召开“恐龙灭亡之谜”的主题班会,实际上在解决课文的“教”“学”任务。
这一活动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竞争、评选最佳、争当最优等方式方法,在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中进行“教”“学”,在竞争探究实践中实现了教学合一的目标,从而引进了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学生不仅以两篇短文的信息为基础,发表自己关于班会主题的见解和认识(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得出8种恐龙灭亡的原因),而且在相互辩论中走出课文,训练了思维能力、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争先创优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习动力。
三、讲练结合,拓展学以致用的空间师生深入探讨两个问题:1.两篇短文所述内容的关联与区别是什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受到的撞击。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改下,要求我们把课上得有声有色。
让语文课堂高效起来,“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选取最好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最佳的语文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受到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知能起点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
目前,语文教改呼唤先进的理论,更渴望在理论指导的卓有成效的实践;语文教改需要科学的思路,更期待可供广大教师借鉴、仿效和操作的具体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答。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表现为目标简明突出、过程协调和谐、设计新颖不俗、语言言简意丰。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成为展示学生灵性的舞台。
一、教学目标简明突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着制约作用。
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纵观那些被公认为典范之作的课堂教学实录,尽管各自的教法和风格千差万变,但在教学目标的简明和突出这一点上总是英雄所见略同。
著名特级教师陆继椿先生依据目标教学理论,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
“得”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物化,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个“得”来展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应该依据这个“得”来评价。
二、教学过程协调和谐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彼此默契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教育的艺术》)而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两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却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1学生视角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也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难点文章文字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之间会有一些距离,体会、想象梦幻般的青海湖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文章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眼中的青海湖。
学生会对这些生疏的词所描绘的景象产生困惑。
所以教学时,最好借助于录像,在学生面前展示画面?再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加之人情人境地朗读,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收获。
重点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体会青海湖特有的湛蓝与质朴。
设计特色读看结合,读想结合,读中悟情。
信息资料师生共同查阅关于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
[教学要求]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2.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的青海湖,各有什么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出示课题,自由交流1 学生板书课题,注意指导梦幻两个字,并引导体会梦幻的意思。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梦幻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 2.对于这个文题我们都想交流哪些内容?学生可以把由题目所想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开启思路,更要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所得1.这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这是一个几乎能全员参与的问题,哪怕读懂了一词、一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2.这课文哪部分能激发起你读的欲望?为什么?.(这一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重点,以读代讲,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在读中积累语言。
青海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青海初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迸溅(bèng)踌躇(chóu)箴言(zhēn)B. 蹑手蹑脚(niè)缄默(jiān)缭乱(liáo)C. 锲而不舍(qiè)踌躇满志(chú)箴言(zhēn)D. 蹑手蹑脚(niè)缄默(jiān)缭乱(liá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B. 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C.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
D. 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新颖,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真思考。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窗外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C.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D.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
B. 秋天的田野里,金黄的稻谷,火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
C. 他不仅聪明,而且勤奋,还很有创造力。
D.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叶绿了,秋天的果熟了,冬天的雪白了。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工作。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多变。
C.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D. 他的心像大海一样宽广。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的声音像雷一样响亮。
C. 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落下来。
D.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时间吗?C. 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D. 我们怎么能不珍惜时间呢?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3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锻铸”等10个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知柳树的神奇与望而生畏。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三、[教学难点]透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四、[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走进高原,感受苍凉。
1、读课文:(提示)在你的印象中,青海高原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交流。
2、展示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这是描写青海高原的一组词语,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能够读准确。
要是能够让同学听了你的朗读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试?“广袤无垠”——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嶙峋”——看这张图,山石突兀高耸的样子就是青石嶙峋。
“深邃”——词典上解释为幽深。
在这里形容天空,说明什么?高远,没有任何飞鸟,一片死寂。
“凝滞”——“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云团滞留在天空中,一动也不动,死气沉沉的。
“悲壮和苍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身处这样的荒原,了无生气,内心的悲凉油然而生。
3、读了这些词语后,你能任选其中一两个词语来描述你眼中的青海高原吗?(在我眼中,青海高原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只有……)4、小结5、可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这样一方壮观的独立的风景,那就是“一株柳”。
(板书:一株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走近柳树,感受神奇。
1、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吗?请你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边读边想象: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最好能用上自己的词语。
青海五年级下册优化设计

青海五年级下册优化设计
摘要:
1.青海五年级下册优化设计的背景和目的
2.优化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优化设计的实施效果和反思
正文:
青海五年级下册优化设计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育更加公平、公正、优质。
优化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突出学科知识和教育价值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优化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兴趣、身心健康等方面,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全面。
4.优化课程资源,注重教育信息化的支撑。
课程资源更加注重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优化设计的实施效果和反思:
1.实施效果:优化设计实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2.反思: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教师对优化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到位,一些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三)针对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 目标,都依赖特定的教学条件,都具有特定 的使用范围。不存在适合一切教学环境、能
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万能教学模式。因此,
在选择使用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其特定的性 能,不能随意搬用。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四)操作性
教学模式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
的教学程序,这也正是教学模式的价值所 在。当然,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操作程序并 不是简单的、固定化的工艺流程,在具体 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 情境对既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调整、补充、 完善。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5)开放性
总结:
对于任何教学模式,都应把握其思想
理论内核,明确教育目标,并一分为
二,科学扬弃,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
、创新、发展。
谢谢!
二、建国后的改革探索
(三)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
1. 理论设计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自学能力,大幅度提 高差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2. 教学程序 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 自结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二、建国后的改革探索
(四)导学式教学模式(内蒙古自治区李敬尧) 1. 理论设计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的着眼点应是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教学程序 预习——读书——提问——讨论——作业— —评改
常用模式的辩证分析
“八大块”教学模式
三、评价 (一)优点 1. 包括文学作品学习应有的几个方面 2. 重视知识教学 3.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二)缺点 1. 重知识轻能力 2. 重读写轻听说 3. 轻主体,少个性 4. 僵化呆板效率低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一、建国前的经验反思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三)操作程序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操作程序,从而形成不 同的结构。操作程序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
以及各步骤所要完成的任务。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的
特色性要素,它使这一教学模式与那一教学模式得以 区分。操作程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层不
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个性及具
体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补充和再创造。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四)操作策略
操作策略是指为教师运用模式而提出的 原则、方法、技巧、注意事项等,即操作要 领。它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模式效力 的保障。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简约性
教学模式是简化了的教学活动过程。它用精
,解释生词难句。
第二阶段:阅读和分析。 朗读作品,分析人物 ,分析情节发展过程。 第三阶段:结束。概括主题思想,总结写作技 巧。
常用模式的辩证分析
“八大块”教学模式
二、内容
(一)解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朗读课文 (四)讲解生字新词 (五)分析课文 (六)概括中心思想 (七)总结写作特点 (八)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
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 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根据教学要素的
不同特点,加工改造教学模式程序;另一方面表现在
:教学模式会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教学理论和观念 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说,教学模式之所以有较强
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提高
。
常用模式的辩证分析
3. 操作要求 “八字四步”均在课内完成,不布置课外作业。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二、建国后的改革探索
(二)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
1. 理论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2. 教学程序 (1)自读式 (2)教读式 (3)练习式 (4)复读式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继承 • 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内容提要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常用模式的辩证分析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一、概念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以
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而建立的一
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
方法论体系。
教学模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论解读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二、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二)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的教学效 用的预先估计。它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对其他因素 有着制约作用,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目标 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目标认识的发展,往往又促使人 们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进而使教学模式逐渐完善。
(一)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式(1921)
1. 理解:预习;整理 2. 联系:比较;应用 3. 发展:创作;活用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一、建国前的经验反思
(二)朱自清的四步教段(1925)
1. 报告预习结果 2. 分述文章大意
3. 研究文章的情思和文笔
4. 口问或者笔试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八大块”教学模式
一、渊源
(一)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世纪前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创立 了五环节教学法: 1. 组织教学 2. 复习旧课 3. 讲授新课 4. 巩固新课 5. 布置作业
常用模式的辩证分析
“八大块”教学模式
(二)前苏联文学教学程序
前苏联中学文学教学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始。 介绍作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建国前的经验反思
(三)中华国语学会的三步教段
1. 细看教材 2. 查看参考费解处 3. 将研究所得内容写下报告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二、建国后的改革探索
(一)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
1. 理论设计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基本点。 2. 教学程序
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练的语言、象征性的符号或图形去概括和再 现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关键的组成 成分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教学模式能使纷 繁复杂的教学活动经验概括化,在人们的头 脑中形成一个简明的框架,从而便于人们理 解、交流和运用。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
(二)中介性
教学模式既是理论的应用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化 ,是理论和经验之间的“桥梁”。理论往往过于抽象 ,难以直接指导教学活动,而教学模式则是对理论在 较具体层次上的模仿与应用;而教学经验偏重于个别 现象的描述,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共性规律,教学模 式则往往是对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概括、抽象, 从而使得教学经验更具推广价值。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二、建国后的改革探索
(五)语感教学法(武汉教师洪镇涛) 1. 理论设计
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
优化模式的科学借鉴
二、建国后的改革探索
(五)语感教学法
2. 教学程序 (1)抓朗读、背诵,让学生习得语感。 (2)抓语境,指导学生体会语感。 (3)抓关键语句,指导学生辨析语感。 辨析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 (4)抓点拨,指导学生品味语感。 (5)抓反隅,指导学生运用语感。
(一)理论基础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 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既包括教
育教学理论,也包括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计
算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理论基础既自成独立 的因素,又渗透在其他因素中。理论基础是教学模
式的灵魂与精髓,决定着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方向
性。
教学模式的理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