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18《越中览古、一剪梅》

合集下载

《一剪梅》全诗

《一剪梅》全诗

《一剪梅》全诗(50首)(宋.元.明.清)1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 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宋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4 一剪梅·中秋元月(宋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5 一剪梅(宋辛弃疾)记得同烧此夜香。

人在回廊,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

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

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雁儿何处是仙乡。

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6 一剪梅·袁州解印(宋刘克庄)陌上行人怪府公。

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

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

嬉到昏钟,睡到斋钟。

不消提岳与知宫。

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7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宋刘克庄)束缊宵行十里强。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

惊倒邻墙,推倒胡床。

旁观拍手笑疏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8 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宋佚名)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9 一剪梅·怀旧(宋汪元量)十年愁眼泪巴巴。

今日思家,明日思家。

一团燕月照窗纱。

高二语文《越中览古》《一剪梅》

高二语文《越中览古》《一剪梅》

《越中览古》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写作手法赏析。

教学要点:阅读李白的《越中览古》教学过程:一、复习:咏史怀古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指导翻译: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凯旋归来,战士们回家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当时宫殿里满是如花的宫女,而今却只剩下鹧鸪鸟纷飞了。

三、简析诗歌内容: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第四句)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今天小吴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清照诗词一剪梅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词多哀愁伤感之作,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

父李格非,北宋齐州人(驻所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秋天,池塘里红荷香残,闺房内枕席生凉。

我松开罗衫,独自跨上小船去湖中游玩。

明月照到西楼上,半天云中,一行大雁飞来,它们携带的是谁的家信呢?等他等着花儿都谢了,愁情似水四漂流。

想必他也一样思念着我吧!可是我们只能分隔两地,各自发愁。

这种情绪怎样才能消除呢!刚刚才舒展开眉头,它却又涌上心头。

一剪梅原文注释及译文

一剪梅原文注释及译文

一剪梅原文注释及译文《一剪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杰作,主要由贾岛、晏殊、晏几道、苏轼等宋代文人所创作,描写了名叫程普的宋朝官员和他的老婆张氏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部通过叙事方式表达思想情感的古代长篇小说,其中融合了宋代文学、历史、传统和典故等诸多文化元素,且这部小说中也蕴含了宋代的社会观念和官僚文化。

本文将对《一剪梅》的原文进行注释及译文,以及对其中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观念作出分析。

一、《一剪梅》原文一剪梅花,正堪叹。

此情此景,此情此景,可知无穷。

这是《一剪梅》的开篇,简洁而精致。

其中“一剪梅花”指的是程普将一支初雪梅花剪下来送给他的爱妻张氏。

“正堪叹”指的是程普深深地折服于张氏的美丽而感到叹息。

此情此景”,则是形容程普和张氏在一起时的恩爱情谊,“可知无穷”,暗示着程普和张氏的爱情故事将持续无穷。

二、《一剪梅》译文A sprig of plum blossoms, worthy of admiration. This scene, this emotion, can be known to be boundless.这是一段精确的译文,“一剪梅花”的意思是一串梅花苞,“正堪叹”中的“叹”暗指着折服,“此情此景”描述的是程普和张氏相处时的恩爱情谊,“可知无穷”表明他们的爱故事将永久传颂。

三、《一剪梅》中的文化元素及社会观念在《一剪梅》中,写到了梅花的浪漫美,它象征着程普对张氏无穷的爱,梅花使程普和张氏之间的爱情更加真切和贴切,把他们的爱意结成一段丝丝缕缕的线,永不磨灭。

此外,还有诸多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观念,如贵族文化、宋代官僚文化以及当时的法律制度等,它们在故事中构成了文学的环境,也充分体现了宋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一剪梅》是一部直抒胸臆、写景流泪的爱情小说。

它表达了宋代文人对爱情挚爱的情感,也弘扬了宋代的社会观念及文化元素。

至今仍有许多评论家们对《一剪梅》的原文,以及其中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观念作出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挖掘。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

李清照《一剪梅》拼音及翻译导语:一剪梅是北宋诗人李清照的名作,也是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篇目。

下面是对高二语文必修五课本中一剪梅的翻译以及对一剪梅的赏析,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古诗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思想。

原文yī jiǎn méi一剪梅sòng lǐ qīng zhào宋李清照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qīng jiě luó cháng ,dú shàng lán zhōu红耦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云中谁寄锦书来?yàn zì huí shí ,yuè mǎn xī lóu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花自飘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liǎng chǔ xián chóu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此情无计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què shàng xīn tóu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字词解释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

也泛指衣服。

②红藕,红藕花之简称,荷花亦称藕花。

此句似倒装,即下文“兰舟”的形容语。

船上盖亦有枕簟的铺设。

若释为一般的室内光景,则下文“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即颇觉突兀。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越中览古》《一剪梅》学案

《越中览古》《一剪梅》学案

之情。

4.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5.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勒,指刻石记功。

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

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

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

(有时指淮河。

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投笔:“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11.长城: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12.楼兰: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13.折腰: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14.化碧: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5.五柳:“五柳”隐者的代称。

16.东篱: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1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8.阳关: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9.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越中览古诗歌鉴赏

越中览古诗歌鉴赏

越中览古诗歌鉴赏古人把诗歌视为至高无上的文学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和哲理,它不但展现出古代的文化风貌,更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永恒语言。

越中的古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也被世人顶礼膜拜,堪称千古流传的文学瑰宝。

越中以诗词著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出色的诗人出现,他们丰富了越中的文化底蕴,其中最突出的诗人有诗经、屈原、楚辞、梁碣石四大名人。

诗经,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套完整散文集,共305篇,收录了许多越中地区的古诗歌作品,深受毛文人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母体”,历世被誉为民间文学的“圣典”。

屈原,也叫屈原先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以诗歌抒发自己对国家、家乡、爱国主义的热情,其作品人尽皆知,受到千秋万代的尊崇,被后人誉为“中国诗歌之父”,主要作品有《毛公》、《慈氏》等。

楚辞,是西周末年黄帝统治时期楚国的流行诗歌,共有306篇,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欣赏。

在楚辞中,以苏门、李、滕王阁序和韦庄的《梁甫吟》最为经典,它们展示了越中古代文化的韵味,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歌”,给后世留下无尽的影响力。

梁碣石,梁碣石四先生是春秋时期越国四位哲士,崇尚自然、反对暴政,他们生活在重压下,却依旧能创作出坚韧不拔的作品,来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令人仰望。

他们的诗歌不但对中国影响深远,更影响了后世的世界文学史,《梁甫吟》更是激发了无数诗人的创作灵感。

由上面可以看出,越中的古诗歌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质,蕴含着古老的文化艺术,涉及到人生哲理、政治思想等各方面。

越中的古诗歌更是文言文发展史上的瑰宝,且与时俱进,风靡古今。

当代的越中古诗歌文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兴的越中诗歌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的诗人出现,闪耀的灿烂的诗歌之光,传递着深沉的智慧精神,承载着古代文学精髓,为华夏文化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越中的古诗歌,以高雅细腻的文字绘制出古老深邃的文化画卷,它们可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思想精神领悟,让我们深入欣赏其中的丰富内涵,从而建立自己的美学观。

《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共享。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①。

云中谁寄锦书来①?雁字回时①,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解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致竹席。

①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①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①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视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落,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逝,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1】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凉爽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挨次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示意境况,暗逗离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古诗主题:
•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
——伤今
• 2、怀古伤己 ,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起忧愤讽喻之劝—借古讽今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写战
场、抒写个人见解。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一上来就写苏台的残破、荒凉,人事 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 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 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 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 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 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近似,都用了对 比手法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盛衰无常的感慨。 但越中一首,着重在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 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 杀之,展现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 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 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 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 术技巧。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写给李清照
海棠树上依旧绿肥红瘦 那一叶轻巧的舴艋舟 有没有把你的愁 远远的载走?
西风残照里 撒落了一地的哀伤 是谁, 还在孤独的守候? 花儿无声地飘零 水在默默地东流 是谁 又愁上了眉头和心头?
一 剪 梅Leabharlann 李 清 照《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对 比 阅 读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比较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 《越中览古》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 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越王勾践破吴归,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战士还家尽锦衣。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 宫女如花满春殿, 乐起来,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 只今惟有鹧鸪飞。 侍候着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 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 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译:荷花凋谢了,只有芳香残留,竹席上有了新秋的凉意。
手法:多角度相结合(视觉、嗅觉、触觉)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情感、作用: 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烘托了孤寂的心情, 为下文抒发闲愁作铺垫。
一剪梅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意境美的赏析,切入点有三: 1、意象 2、手法 3、情感
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 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 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 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 哪里吗?
《越中览古》
既有嘲讽,又有惋惜,还有警示。
“鹧鸪”意象的寓意?
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 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1、对比手法。
战士尽锦衣 昔日繁华——
宫女满春殿
感慨盛衰无常。
今日凄凉—— 惟有鹧鸪飞 2、借古讽今。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正是从下至 上的奢侈,借以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 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①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 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苏台①览②古》 ②览:观览。 ③旧苑:指苏台。苑:园 旧苑③荒台杨柳新, 林。 ④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 菱歌④清唱⑤不胜春。 采菱时唱的民歌。 只今惟有西江月, ⑤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 曾照吴王宫里人⑥。 亮。 ⑥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 差宫廷里的嫔妃。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昔 盛
述勾践破吴归事件。(喜悦)
战士还家尽锦衣。 描述越军胜利者姿态(骄傲) 宫女如花满春殿, 王宫繁华欢乐的景象 (荣华)
对 比
今 只今惟有鹧鸪飞。 衰
眼前凄凉景象。 (凄凉)
第四句,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前三句所写景物极力渲染当时的热闹繁 越王勾践破吴归, 华,是为反衬“只今惟有鹧鸪飞”眼前 战士还家尽锦衣。 景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 宫女如花满春殿, 限的惋惜和感慨。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 只今惟有鹧鸪飞。 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对后人的警示:忘 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暂时的胜 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写作背景:
• 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 • 勾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 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 公元前437年灭吴。
本诗选取了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
以后的镜头。
红 藕 香 残
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
难见到。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 的冷落、萧条,渲染了环境气氛。 衬托了作者的孤独闲愁。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
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 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 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 秋的来到,那么‚玉簟秋‛就是作者的直观感受(触觉) 了,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 席冷‛之意, 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水纹珍簟思悠悠。 ---李益 簟纹如水帐如烟。---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