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须牢记的10个不要

合集下载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原有的闲适的生活将被打乱,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让我们如履薄冰、惴惴不安,惟恐因自己的不慎导致孩子的缺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大事。

然而,因为没有做父母的经验,往往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手忙脚乱,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可收效甚微,所以蔡笑晚先生认为要做合格的父母就应该拥有父母上岗证,要先培训再上岗,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成为称职的父亲和母亲。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教育,但作为父母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知道他(或她)的想法,明白他(或她)的需要,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以我为尊。

一、不要空口威胁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的玩具再不收的话,我要扔到外面去了。

结果呢,孩子依然磨磨蹭蹭,妈妈最终也没有把玩具扔下去。

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这只是妈妈威胁的话,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不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挑食,很多家长都是追着孩子跑,有时候实在气不过,就会发狠说: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我就倒掉了,不过,呆会你想吃就没有了,什么也不给你吃了。

孩子笑嘻嘻的不当一回事。

可是,过了一会儿,孩子就嚷嚷着肚子饿,家长早忘了前面的威胁,或者说看不了孩子的苦苦哀求,各种能填饱肚子的零食马上塞进了孩子的嘴里,让孩子知道了不吃饭也没关系,反正可以吃别的东西填饱肚子。

从此以后,吃饭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孩子一些坏习惯的积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为孩子所累积起来的。

因为我们轻易地威胁了孩子,又不能真正实现这个后果,让聪明的孩子识破了你的意图,轻松地瓦解了你的威胁,同时使孩子对你丧失了该有的权威和可信度,反而让孩子对你的威胁多了一层免疫力,知道你只是说说而已。

因此,当我们不能兑现后果时,绝对不要随口去威胁孩子,不然会适得其反。

二、克制骂人的冲动即使你是在盛怒中,骂人也是属于绝对禁忌的范围。

在我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粗俗的话语,究其原因是家里的爸爸妈妈平时就是这样骂我的。

教育男孩,这十大禁忌千万别触碰!

教育男孩,这十大禁忌千万别触碰!

教育男孩,这十大禁忌千万别触碰!对于家有男孩的家长来说,要把他们培养成“栋梁之才”,就需要花费比培养女孩子更多的精力。

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长们总免不了触碰到一些男孩教育方面的禁忌。

相信很多父母和优果妈一样,都有这样的感慨:男孩子生性好动、调皮,教育起来会比女孩子更加棘手。

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当然,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家长们难免会走入误区,以下就是小编总结的家长们在教育男宝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的10大观点,希望各位引以为戒。

1、不能哭“你是个男孩子,你不能哭,哭是女孩子才会做的事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说。

这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和性别歧视,更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

其实,哭是一种健康地发泄情感的方式。

优果妈不得不提,情感的压抑可以导致身体疾病。

“哭”并不是女孩子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权利,男孩子也可以有伤心落泪的时候。

尽管我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并不代表作为一个男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眼泪来发泄心中的悲伤和难过。

相反,男孩子哭更能体现出他的善良与真诚。

如果家长们教育男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只能压抑在心底,那很有可能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这样岂不是得不偿失?2、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在中国,大部分家长都会让自己的儿子以父亲为榜样。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来教育孩子:你看,爸爸怎么怎么样,你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

但是,优果妈却说,孩子并不一定要以父亲为榜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可以借鉴学习的榜样,他可以是同学、朋友、老师甚至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名人,这些人难道不比父亲更值得学习?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都可以让孩子学习,况且现在有的父亲并没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所以,家长们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自主选择他想学习的榜样。

3、别像个女孩“你看看,你怎么像个小女孩一样,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出去”,乐子的妈妈吼道。

乐子妈妈最近特别烦恼,乐乐就像个小女孩一样,不喜欢户外活动,放学后别人家的男孩子都去踢足球,他就待在家里自己玩。

家长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

家长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

家长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十要求1. 爱护孩子:家长应该对孩子充满爱心,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2. 给予支持:家长应该积极支持孩子的研究和成长,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3. 温和教育:家长应该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避免使用过激的言语或暴力行为。

4. 懂得尊重: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做涉及侵犯的事情。

5. 正面引导: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6. 建立良好沟通: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问题,并尽力解决。

7. 培养独立性: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生活。

8. 培养责任感: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尽可能让他们承担一些合适的责任。

9. 关注健康: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

10. 赋予自由: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

十不准1. 不虐待孩子:家长不能对孩子实施任何形式的虐待或暴力行为。

2. 不辱骂孩子:家长不能用侮辱性言语或表达方式对待孩子。

3. 不过度惩罚:家长不能使用过度的惩罚方式,如体罚或变相伤害孩子。

4. 不侵犯隐私:家长不能擅自查阅孩子的个人物品或隐私内容。

5. 不传播暴力信息:家长不能教唆孩子参与暴力行为或传播暴力信息。

6. 不鼓励不良行为:家长不能鼓励孩子从事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

7. 不漠视教育责任:家长不能漠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应该积极参与和关注他们的研究生活。

8. 不纵容不道德行为:家长不能纵容孩子从事不道德或违法行为。

9. 不方便之处多多配合:家长不能给孩子带来不方便,应该多多配合他们的需求和安排。

10. 不剥夺健康发展:家长不能剥夺孩子的健康发展权利,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以上是家长行为规范的十要和十不准,希望家长们能够遵守和积极践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中小学家长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

中小学家长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

中小学家长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十要1. 理解教育责任:家长应理解并认同自己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孩子的研究和成长过程。

理解教育责任:家长应理解并认同自己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2. 树立正确价值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等品质。

树立正确价值观: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正直等品质。

3. 提供良好研究环境:家长应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研究环境,包括安静的研究空间、必要的研究资源等。

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家长应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学习空间、必要的学习资源等。

4.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孩子在研究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5. 鼓励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

鼓励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

6. 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家长应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展。

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家长应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进展。

7.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沉迷网络和不良信息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沉迷网络和不良信息对其造成负面影响。

8. 尊重学校和教师:家长应尊重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决策,与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尊重学校和教师:家长应尊重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决策,与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9. 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10. 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需求、关注其成长,共同解决问题。

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十句话
1.'你永远也不会成功':这句话会让孩子失去信心,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无法迎接挑战和面对失败。

2. '你真是个笨蛋':这种负面评价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3. '我不喜欢你':这句话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影响他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

4. '你应该像你的兄弟姐妹一样':这种比较会让孩子感到不公平和不被尊重,容易产生竞争心理。

5. '你的朋友都比你好':这种比较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不被重视,影响他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6. '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你更烦的孩子':这种负面评价会让孩子感到无助和愤怒,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造成不好的影响。

7. '你不值得我浪费时间':这句话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对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8. '你的问题不重要':这种无视孩子的问题和感受会让他感到不被理解和不被尊重,可能导致他压抑自己的情感。

9. '你是我最大的失望':这种负面评价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无助,对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10. '如果你做不到,我会很失望':这句话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害怕,可能导致他们降低期望值和自我要求。

- 1 -。

人身安全十大禁令

人身安全十大禁令

人身安全十大禁令人身安全是每个人都非常重视的事情,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或身边的人受到伤害。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我们需要遵守一些禁令,以预防和避免危险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人身安全的十大禁令。

一、禁止随意暴露个人信息在现代社会,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问题。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我们应该避免随意暴露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

二、禁止接触未知危险物品我们应该避免接触未知的危险物品,例如化学药品、危险化学品等。

这些物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需要谨慎使用,并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范。

三、禁止违规驾驶驾驶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技能的活动,违规驾驶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为了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闯红灯、不酒驾等。

四、禁止暴力行为暴力行为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我们应该拒绝使用暴力解决问题,避免参与斗殴、恶意伤害他人等行为。

五、禁止随意接触陌生人陌生人往往是我们不了解的,他们的真实意图也无法确定。

为了避免被陌生人伤害,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与陌生人过多接触,特别是在无人地带或夜间。

六、禁止擅自闯入私人领地私人领地是他人的私人财产,我们没有权利擅自闯入。

为了避免引发纠纷和冲突,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私人领地,不随意闯入他人的住宅或私人场所。

七、禁止乱丢垃圾乱丢垃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给他人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例如,乱丢烟蒂可能引发火灾,乱丢玻璃碎片可能导致他人受伤等。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习惯。

八、禁止私自携带危险物品携带危险物品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例如刀具、爆炸物等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我们应该避免私自携带这些危险物品。

九、禁止参与非法活动非法活动可能涉及到违法犯罪行为,参与其中很可能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为了自身的安全,我们应该避免参与任何非法活动,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十、禁止滥用药物和酒精滥用药物和酒精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10条父母规

10条父母规

父母规
一、我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做孩子的伯乐,欣赏孩子,而不是
一味指责和批评孩子。

二、我要做到言传身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三、我要多行善事,让孩子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

四、我要多看、多问、多听、多想,关心孩子,不可随意断定孩子
的行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五、我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轨迹,把孩子的成长看在眼里,耐心等待
花期。

六、我要学会平等的和孩子交往,不用父母的名号来压迫孩子。

七、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不把自己的坏情
绪传染给孩子。

八、我要努力让家变得和谐、温馨。

九、我要学会反思,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问题也是家长的问
题。

十、我要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最坚固的后盾。

父母常犯的五大禁忌

父母常犯的五大禁忌

父母常犯的五大禁忌:1、偷看看孩子的信件、聊天记录、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等。

家长误以为这些做法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表现,但是并不清楚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2、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孙云晓容易助长孩子养成弄虚作假、装模作样的坏习惯。

偷看或偷听孩子的信息一般不容易起到真正监管和督促的作用,反而无形中养成了孩子弄虚作假、装模做样的坏习惯。

有的孩子为了防止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特意写了两本日记,一本是真实的日记,另一本是假的日记。

针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在人格上和父母亲是平等的。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他人的尊重,都需要个人空间和隐私。

家里安装摄像头、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无疑就是侵犯了孩子的私人空间和隐私。

这种教育方法是违反人性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不小歌》。

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遵循的原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包括心理空间,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房屋的大小。

心理需求满足不了的孩子,一般容易产生网瘾。

“孩子沉迷手机主要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是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

有些学校不准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北京十一学校却提供网络支持,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这是教育水平的高下之分。

北师大方晓义教授说,他们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补偿理论,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有的人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满足,有的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需求又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寻求替代的满足方式,当在网上获得的心理需求满足远远超过在现实中的满足时,就容易沉迷网络。

”——孙云晓没有尊重和信任就没有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一天一天在长大,你可知道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对孩子你做的对吗?你知道吗?下面这10种育儿方法最好不要做,以免殃及孩子终生!
1.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时孩子什么事情每完成好,父母或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母亲,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一时间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

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容忍宝贝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宝贝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宝贝“不负责任”的表现。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宝贝行为的有效手段。

惩罚远远不是打宝贝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

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别再把浴缸里的水往地板上泼,晚餐后我就让你吃一个冰淇淋”,你对你正干坏事的孩子说。

问题是,如果你不给他东西,他就不会停止。

一个用来制止他错误行为的奖励无异于贿赂。

更表明你的规矩本身没有内在价值。

只能在孩子干完事之后再予奖励,以表彰其好行为。

当你发现孩子在做好事。

不要把冰淇淋当成是贿赂而是当成一种赞赏的表示。

还要帮助孩子明白一种自身的奖励:一种满足的感受。

可以说:“你努力干,把你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你一定会很自豪地让朋友们看到它。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

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

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家长要注意】中国家长摧残孩子的十把刀
中国的民主改革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几千年来中国人习惯了在皇帝的一人专制下生活。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也就是家里的皇帝。

他们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样,
不能怎么着。

现在的孩子估计都不会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民主呢?比方说涉及孩子利益的事情家长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有没有采用民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而这种行为就是一刀砍去了孩子脑子里的民主意识,而让他觉得强权就能战胜一切……[全文阅读]
推荐阅读:教育孩子,先读懂他们的心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家长要注意】教育子女别扮“黑白脸”
侄子6岁,特调皮。

哥嫂在孩子面前常常扮演两种截然不同的脸谱,我哥唱“黑脸”,负责管教,让孩子惧怕;我嫂唱“白脸”,负责说情,缓和气氛。

如此一严一宽,一硬一软,夫妻俩配合得倒是默契,但孩子却依然没什么长进。

是这种教育方法有问题吗?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对待成人一样,不要有一点错就总是板着脸指责他,而是应该委婉地指出来,尽量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有的家长可能会这么认为:把孩子当一个成人,委婉地给他指出缺点?他能改吗?若有这份觉悟,他还叫什么孩子!
其实相反,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会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

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反而会比赤裸裸的训斥效果好得多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

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
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再去责怪他们缺乏独立性。

殊不知,孩子的独立性,完全取决于父母对他从小的培养
8.不要纵容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

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应该怎么做】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十条准则
如果孩子已经买了不少玩具,还不断让你买新的玩具,不然,就大声哭闹。

这时父母应清楚地明白,孩子的哭是因为他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所以此时不需要过分地安慰他,否则会使孩子将此理解为你的同情和你认输,并且以此作为“要挟”的方法。

有时让孩子在生活中有些“不满足”,对他成长是有益处的。

提示:父母不必自责心肠太硬,恰恰相反,这种做法对培养一个有规矩的孩子是很有好处的。

别担心,孩子对不愉快的事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忘掉的……[全文阅读]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

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家长要注意】育儿,家长方式态度要统一
在育儿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幼儿园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每个人的己见只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如何让这些“教育者”结成统一战线,是每个家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儿童成长方面的专家针对几种常见状况做了分析,使父母们可以发现自己最好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全文阅读]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

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家长要注意】孩子不宜太早玩的10种运动
年轻父母中,约七成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接受锻炼,为的是让孩子能有个健壮的身体。

但儿童保健专家指出,过早地让孩子从事某些健体运动不仅不利于孩子身体的锻炼,反而容易造成伤害。

专家介绍:人在过量运动时,为防止能量进一步消耗,人会感觉极度疲劳,浑身无力,大脑反应减慢,如果长时间过量运动,会使大脑机能受损,尤其是儿童,过量运动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甚至缺氧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