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护人员疫情感人故事素材最新

合集下载

抗击疫情一线英雄事迹素材7篇

抗击疫情一线英雄事迹素材7篇

抗击疫情一线英雄事迹素材7篇抗击疫情一线英雄事迹素材篇1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

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

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

他回家告诉了董芳。

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

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

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

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

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

”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

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

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

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

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

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

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

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抗击疫情一线英雄事迹素材篇217年前,钟南山教授领军抗击非典;17年后的这个冬季,84岁的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抗击疫情医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5篇

抗击疫情医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5篇

抗击疫情医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5篇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他们虽逆风而行,却向阳而生、绽放光彩。

下面小编整理抗击疫情医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抗击疫情医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1隔离病房里的“拄拐大夫”:把对女儿挂念压在心底饶歆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9年,负责重症隔离病房的工作。

数天前,他的脚崴了一直没有好,7天前他来到重症隔离病房工作。

在被问起为什么不休息时,他说:“这么紧要的时刻,怎么能休息呢,岗位上要有人啊!”在他看来,隔离病房工作与普通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无异,但防护服加大了工作难度。

比如,对一个体重75公斤的病人翻身,平时需要3-4人,在这里则需要2倍人力;对患者穿刺插管,视野严重受限,没有高超技术无法完成……脚崴了一瘸一拐,他就柱上拐杖上岗。

他单脚受伤,同事们却称他为“双拐医生”。

原来,为了防止将病毒带出重症隔离病房,病房里所有物品都不可以带出。

为了方便,他在隔离病房里放了一根拐杖,上班时用。

隔离病房外也放了一根,下班后用。

饶歆有一个7岁的女儿。

进入隔离病房工作后,他好多天见不到女儿,工作间隙经常想女儿。

但他知道,虽然严密防护,但病毒传播途径并不清楚,他怕自己成为“传染源”。

“爱她就少见她。

”饶歆说。

备注:医务人员主动请缨参战,只有两三天时间,各种设施完全配备到位,中南医院托管的发热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22日晚10点正式开诊。

中南医院近百名专家到该院坐诊,当晚接诊百余位发热患者。

夜渐深沉,人们睡去,而医务人员的战斗仍在进行……抗击疫情医生感人事迹作文素材2“值此疫情危急之时,作为受到多年教育、党和人民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为人民服务的外科医生,我们必须尽到一个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应有职责。

”1月22日,一张来自武汉市优抚医院骨外科的“请战书”出现在院办,12个签名,12个鲜红的指印,是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天里,院办里来自临床各部门的“请战书”纷涌而至。

武汉市优抚医院地处武汉市发展大道187号,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家精神病医院,值得一提的是,该医院与武汉最早期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华南海鲜市场相距仅200米不到。

疫情之下最美的逆行者感人故事大全5篇

疫情之下最美的逆行者感人故事大全5篇

疫情之下最美的逆⾏者感⼈故事⼤全5篇 疫情之下,最美是逆⾏,致敬在疫情⼀线的⼯作⼈员。

下⾯是⼩编给⼤家带来的疫情之下最美的逆⾏者感⼈故事,我们⼀起来看看吧,希望⼤家能喜欢! 疫情之下最美的逆⾏者感⼈故事(⼀) 2020年1⽉23⽇上午10时,武汉封城。

在所有⼈都对武汉多了⼏分敬畏⽽远离武汉时,有这样⼀群⼈,却掉头转向,逆⾏向武汉⽅向前进。

他们,就是被称为“逆⾏者”的医护,公安,消防⼈员,和⼈民⼦弟兵——解放军战⼠。

当得知武汉医疗⼈员和资源缺乏的同时,⽆数医护⼈员纷纷向⾃⼰的单位发出请战书,请求前往武汉治疗⼀线去缓解当地的医疗紧张的状况。

有孩⼦的医⽣将孩⼦送到爷爷奶奶家,转⾝回到⼯作岗位;休产假的医⽣向领导申请提前结束假期,主动投⾝战场;更有已经做⽕车离开武汉的,在听到消息后,当即下车,转⾝换乘回汉的列车,重新站在了⼯作岗位上。

“我申请,我愿意,我接受”这样的话语在⽆数医疗⼯作者的⼼中澎湃,汇聚成⾯对疫情的第⼀防线。

不论是普通的医护⼈员还是年近古稀的钟南⼭爷爷,⾯对疫情都⾯⽆惧⾊,勇往直前。

⽆数中华⼉⼥⼼中都催⽣了⼀种豪情,那就是:中华民族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武汉城内,⾏⼈稀少的街道上,环卫⼯⼈在清理着空荡荡的街道,交警在奔⾛维持秩序,还可以看见⼀列列军⼈在城中⾏⾛。

在⼤部分⼈都闭门不出防⽌疫情扩散时,这些⼈却“逆向⾏驶”,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维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让我们⽤最真挚的感情向这些不畏风险的“逆⾏者”们点赞!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疫情之下最美的逆⾏者感⼈故事(⼆) 春节虽已过,抗毒仍未停。

国难当头时,最美是逆⾏。

在这个全国上下异常艰难的春节期间,我⼀直在关注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消息,不经意间看到这么些⼈,这么些话,瞬间让我潸然泪下,感动、感激之情油然⽽⽣。

“我年纪⼩,如果不幸被感染了,恢复肯定会⽐年长的护⼠⽼师快。

”“我没谈恋爱,也没结婚。

”“因为我和别的护⼠不⼀样,我是汶川⼈呀。

白衣天使感人的事迹简短

白衣天使感人的事迹简短

以下是一些白衣天使感人的事迹简短介绍:
1. 护士李楠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前往一线,日夜奋战在病房,不顾个人安危,全心全意照顾患者,用温暖和关爱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

2. 医生张丽:她在一次重大交通事故中,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奋力抢救伤者,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到达,为挽救伤者的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3. 护士王艳:在一次火灾事故中,她毫不犹豫地冲入火场,救出了多名被困人员,尽管自己被烟雾熏得呼吸道受损,但她仍然坚持工作,为患者提供护理。

这些白衣天使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职业操守,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不懈努力,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和敬佩。

关于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事例素材

关于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事例素材

关于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事例素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事例素材:
1. 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为患者治病救人。

在武汉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成功救治了许多患者。

2. 医护人员经常需要加班、熬夜,甚至除夕之夜也不能回家团聚。

但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3.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会受到患者的感激和赞扬。

他们常常把这些小事记在心里,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和服务质量。

4.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总是坚持不懈地为患者服务。

5. 医护人员对待每一个患者都非常耐心和细心。

他们不仅会认真倾听患者的症状和需求,还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6.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非常注重自我保护。

他们经常会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加强消毒、佩戴口罩等,以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7.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也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

他们经常会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些事例素材展现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疫情期间采核酸的护士感人故事作文

疫情期间采核酸的护士感人故事作文

疫情期间采核酸的护士感人故事作文在疫情肆虐的那段日子里,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有一群人却加速奔跑,冲在了最前线,他们就是可爱又勇敢的医护人员。

今天,我想跟您讲讲一位采核酸护士的故事,她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

她叫晓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却在疫情期间绽放出了不平凡的光芒。

记得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天还没亮,城市仿佛还在沉睡中,而晓妍已经早早地来到了核酸采集点。

她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整个人看起来有些臃肿,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专注。

采集点设在了一个露天的广场上,临时搭建的帐篷在风中微微摇晃。

晓妍熟练地准备好采集所需的工具,然后等待着第一批前来做核酸的居民。

不一会儿,人们陆续排起了长队。

晓妍温柔地引导着每一个人,“来,张大嘴巴,啊……”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依然充满了耐心。

每采集一个样本,她都要进行一次手部消毒,冰冷的消毒酒精在这样的天气里,让她的手变得更加冰凉。

队伍中有一个小朋友,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怯生生地不敢靠近。

晓妍见状,立刻蹲下身子,用轻柔的声音说:“小朋友,别怕,阿姨轻轻地,就像小蚊子叮一下,好不好?”孩子还是有些害怕,紧紧地抓着妈妈的衣角。

晓妍没有着急,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贴纸,上面印着可爱的卡通图案,“宝贝,你做完核酸,阿姨就把这个贴纸送给你,好不好?”小朋友终于被打动了,慢慢地张开了嘴巴。

采集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

晓妍的护目镜上布满了雾气,防护服里的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

可她根本顾不上休息,匆匆扒拉了几口盒饭,又继续投入工作。

下午的时候,来了一位坐轮椅的老人。

晓妍连忙走上前,弯下腰,细心地调整好角度,方便为老人采集核酸。

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晓妍微笑着说:“大爷,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别客气。

”就在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采集桌上的一些物品都吹落在地。

晓妍赶紧放下手中的棉签,去捡掉落的东西。

可风太大了,她的帽子差点被吹跑。

好不容易整理好了一切,她又继续一丝不苟地进行采集工作。

担当与责任素材疫情医护人员作文

担当与责任素材疫情医护人员作文

担当与责任素材疫情医护人员作文示例文章篇一:《担当与责任: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

我要说的就是疫情中的医护人员啦。

记得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大家都很害怕。

我身边的人都不敢出门,街道上冷冷清清的。

可是医护人员呢?他们就像勇敢的战士,毫不犹豫地冲向了战场。

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那防护服就像一个笨重的壳,但他们却要在这个“壳”里工作很久很久。

我家邻居就是个小护士。

她平时是个特别爱美的姐姐,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可是疫情来了,她就像变了一个人。

她把自己长长的头发剪掉了,我当时看到她短短的头发,就问她:“姐姐,你为什么要剪掉头发呀,你以前不是最喜欢你的长发了吗?”她笑着对我说:“小宝贝呀,长发在防护服里不方便,现在时间那么紧,哪有心思管头发呀。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担当吧。

在医院里,那些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好多好多病人。

有个医生叔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们每天累得像狗一样,但是只要看到病人有好转,就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他们要给病人量体温、打针、送药,还要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

就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细心。

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责任吗?我还听说有个年轻的护士,她照顾的病人病情很严重,情绪也很低落。

她就每天陪着病人聊天,给病人讲笑话。

病人问她:“你不怕被我传染吗?”她回答:“怕呀,但是我更怕你失去信心。

”这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给病人带来了希望。

而且呀,医护人员也有自己的家人。

他们的家人也很担心他们。

我想他们在决定去抗疫一线的时候,内心也是很挣扎的吧。

就像我们面临一个很难的选择题一样。

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去承担这份责任。

还有那些支援外地抗疫的医护人员。

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乡,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那里可能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熟悉的环境。

可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

这就好比是一只鸟离开了自己熟悉的鸟巢,去遥远的地方帮助别的鸟。

他们的担当和责任是没有边界的。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物资也很匮乏。

新冠肺炎医生感人故事

新冠肺炎医生感人故事

新冠肺炎医生感人故事新冠肺炎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给全世界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这场疫情的抗击中,我们必须要感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一线的医生。

以下是一些感人的新冠肺炎医生故事:故事一:顽强的武汉护士2020年,武汉成了全国人民所关注的焦点。

许多医护人员冒着危险奋战在一线,不惧暴雨雪天,在防护服中度过漫长的工作日夜。

这其中便有一位朱姓护士,她因发热怀疑感染,但仍极力要求回到医院继续工作。

在随后进行的核酸检测中,朱姓护士也确实被检测出了新冠肺炎。

她在医院被隔离期间,时刻关注着病人的状况,时时刻刻不放下自己的职责。

朱姓护士的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故事二:豁达的加拿大医生在加拿大,一位名为John K.的医生,为了有更多带回病毒样本以更好地研究新冠肺炎,加班加点,穿上防护服,深入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去进行样本采集。

但他不幸被感染了,随即进行了隔离和治疗。

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虽然看到越来越多的病患,但我不害怕,尽管害怕是一个人的本能反应,但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拿出豁达的心态,全力以赴治疗病患。

故事三:坚韧的伊朗女医生在伊朗,一位叫做赫兹曼德的女医生,在疫情暴发后,她毅然回到医院,一干就是数个月。

当时因为物资匮乏,全身只有一个有着许多针孔的简陋防护服,也不曾停歇,日夜奋斗。

她说:“如果出于恐惧,我们这些医生和护士就不可能战胜病魔。

为了这些病人,我们必须坚定、无畏地前行。

”故事四:自信的瑞医生同样在疫情之中,瑞士一位叫做Marc的医生,在一次反复检查血液样本时,不幸患上新冠肺炎,也不反悔助人的决定。

他本能的告诉自己,我必须战斗下去,我不能让这次疫情离我而去,我必须保护病人,只有病人身体恢复了才有可能让我放心。

这种自信和责任心,让瑞士的抗疫之路更加顺畅。

总之,在新冠肺炎这样的灾难面前,医生们所展现出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深的感动和尊敬。

他们奉献了自己,承担了大家的生命安全,这就是一个“白衣天使”应有的职责。

同时,我们也要向一线的医务人员们如实提供自己的健康状况,坚决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这是对他们的最好支持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病上岗坚守防控救治第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我们不能等!”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感染科医师张璟琪带病和同事们并肩战斗在防控救治一线。

张璟琪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生,从腊月二十七开始到正月初一,他24小时坚守在病区,戴着严密的口罩、护目镜,穿着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水也不敢多喝,一天工作下来,他本来就因病折磨的腰疼愈加明显,腰也直不起来,只能赶紧平躺着缓解一下。

腊月三十日,两个孩子在家里等着他回来过年,从视频中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听到他们娇嫩的声音,张璟琪说他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无助,心里也暗暗难过。

但是,想到病房里的病人需要及时的救治,需要倍加呵护,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就要舍小家顾大家”。

直起腰杆,继续工作,为疫情救治工作奋力前行,张璟琪做到了“不忘从医初心,牢记健康使命”。

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少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患者的康复,换来了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最值得关爱的人。

在大屏播放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照片,既是向广大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表达敬意,也是在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在一定意义上,宣传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事迹,不仅能起到激发医务人员战斗力的作用,而且也能激发更多人抗击疫情的信心,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浓厚氛围。

宣传医务人员要找准宣传对象。

疫情肆虐,全国数万名医务人员不惧危险、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主动请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他们有的推迟婚期,立下“疫情不结束,我们不结婚”的承诺;他们有的亲人去世也没能看最后一眼、送最后一程,诠释了忠孝难两全的古语……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体现着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

宣传医务人员,我们就要深入挖掘这样的典型人物。

宣传医务人员还要找准宣传载体。

不同的宣传载体背后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宣传载体也有着不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们要精准研究载体的特点和受众喜好,让典型医务人员事迹既走进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走进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还要走上讲台、舞台,走进影视剧……只有采取立体化的多载体多形式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才能走进千家万户,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

通过对典型医务人员事迹的宣传,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鼓舞和激励广大医务人员更加英勇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同时,也一定能鼓舞和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推动这场战“疫”尽快全胜。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患者若发生“炎症风暴”,该如何应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护肾队”给出的“解题”方法是: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达到保护脏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这支由4名肾内科医生和23名血透专科护士组成、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被大家称作“护肾队”。

面对“炎症风暴”,他们科学研判,创新方案,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让众多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我们发现,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症因子聚集产生‘炎症风暴’,从而导致多器官快速损伤。

”同济医院肾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介绍,通过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

“炎症风暴”应做到早预警早干预,同济“护肾队”副队长何凡副教授带领队员对光谷院区所有重症患者都进行了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监测。

当患者体内炎症因子达到预警值时,就选择恰当时机介入,有针对性地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一次,“护肾队”为一名74岁的老人完成3次血液净化后,原本呼吸衰竭、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老人逐渐开始好转,超出正常水平30多倍的炎症因子回到常规范围内。

一星期后,老人重症转轻后转院。

在随后的两周内,34名患者接受了近百人次血液净化,其中10人已经出院或转至轻症医院。

由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护理。

以目前“护肾队”的人员配置,一天为10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态。

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净化机的时间是8至10个小时,而医护人员防护服的使用时限是6小时,所以需要两拨护士接力,才能完成1名患者的血液净化,有的护士甚至一天要进3次ICU。

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血透中心护士长鄢建军说:“现在就像打阻击战一样,一定要守住阵地。


“血液透析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徐钢教授说,“医务工作者最大的荣誉感来自患者康复。

大家士气很高,都鼓足了劲儿要战胜这次疫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