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试卷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

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

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

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在我们看来,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问题是,当今天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借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

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试题第三单元+单元练测(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试题第三单元+单元练测(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单元练测1.2.尚3.4.分)“景”,他的“境”把这个“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有改动)6.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一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一一、基础知识。

(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宁肯宁可宁缺毋滥宁为玉碎 B. 星相相马相辅相成相机行事C 别致别扭久别重逢分门别类 D. 禁令禁锢弱不禁风忍俊不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莫名其妙降格以求皇恩浩荡直接了当B. 发祥地泰然自若睿智瓜熟蒂落C 怜悯触目皆是累赘望风披糜D. 春温秋肃肝胆照人销魂故伎重演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②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收费惊人,许多家长依然趋之若骛。

③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非议,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轻率。

A 从而不管失之 B. 进而尽管有失C 进而尽管失之D 从而不管有失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疫情后,中国便严阵以待,加强防范;在疫病进入国门后,沉着应站,以果断的措施顽强。

②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持刀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

③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一大批敢于率先冲破思想的人们,吴敬琏便是其中之一。

④中国航天战略蓝图:2010年前,实现登月,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空基地。

A 狙击传颂藩篱既而 B. 狙击传颂藩篱继而C 阻击传颂藩篱继而 D. 阻击传颂藩篱既而5、在下列各句当中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散文多用排比句,语势流畅,读之,有如高山流水,有一泻千里之感。

B .这样做虽然捍卫了法律的尊严,但对提拔过自己的老领导却忘恩负义,怎么办呢?C .我们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前无古人的壮举,我们的胜利必将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D.老校长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那渊博的学识、肝胆照人的高尚品质,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共6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共6套

高一下学期第四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竭.力(jié)嚼.烂(jiáo)徘徊.(huí) 无垠.(yín)B.聒.噪(ɡuō) 广袤.(mào)召.唤(zhào) 纤.细(xiān)C.尾鳍.(qí) 踝.节(huái)夙.望(sù) 颤.栗(chàn)D.默契.(qiè) 脚趾.(zhǐ)汲.取(jí) 璀.璨(cu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隐蔽漫游兴高彩烈众说纷纭B.厮打闪烁碧波荡漾与世隔绝C.碰壁磅礴各执己见神密莫测D.陡峭嬉闹冰雪消融朝气篷勃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①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

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________的。

②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________起来。

③________对幼小动物________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A.诞生组合无论/还是B.诞生结合无论/和C.诞辰组合无论/和D.诞辰结合无论/还是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B.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C.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 万亿公里(相当于 6 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 1 光年。

D.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三+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自诩.(xǔ)厚赐.(cì)徘徊.(huái) 尽.管(jìn)B.玄.虚(xuán) 刹.那(chà)秩.序(zhì) 专横.(hénɡ)C.孱头(càn) 磕.头(kē)短暂.(zàn) 凝.聚(nínɡ)D.譬.如(bì) 倘.使(tǎnɡ)冠.冕(ɡuān) 躁.动(zào)解析:A项,“尽”读jǐn;B项,“横”读hènɡ;D项,“譬”读pì。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起码领略婉惜残羹冷灸B.羡慕国粹辨别勃然大怒C.遵循渊原履行休戚相关D.典型慰藉更叠归根结蒂解析:A项,婉—惋,灸—炙;C项,原—源;D项,叠—迭。

答案:B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________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②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________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

③字母________凭空产生的,________经过了两千年的孕育发展后诞生的。

A.鉴于囊括不是/而是B.鉴于包括不是/而是C.由于包括不仅是/而且是D.由于囊括不仅是/而且是解析: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

由于: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

常与“全部”搭配。

“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不仅是/而且是”表递进关系。

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组是()①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单元测试高二语文试题(2)【新人教】命题范围:必修五第三、四单元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4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阶段,开始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

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来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40%的游客会进入文博场所。

一些地方建设融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艺术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文化旅游生活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旅游”创造更多新体验。

“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热点。

体验文化、增长见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

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可靠保障,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但旅游市场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旅游产品不是寻求创新融合,而只是打着文化的旗号。

我国目前不缺购买力,缺的是让人入眼入心的产品。

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

“文化+旅游”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交会上公布的100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涉及雕刻塑造、金属加工、器具制作、纺染织绣、剪纸刻绘、编织扎制、陶瓷烧造等13类。

其实,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丰富的市场资源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发展良好的旅游生态。

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是推进“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编自马方波《文旅融合,“新”在哪儿?》) 材料二: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四单元测试

语文必修 3 三、四单元测试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一、累积与运用(18 分)1.依据注音写出正确的词语或给加点的词注音。

(4 分)①畏 xǐ② qūn巡③须 yú④ guō噪⑤ xi áng序之教⑥召唤⑦纤细⑧锲而不舍2.在下边的空格处填上适合的内容。

(4 分)⑴《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指《诗》《书》。

(2 分)⑵《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

它塑造了面条商高里奥和青年野心家的形象,这位野心家的野心集中表此刻“”这句话中。

( 2 分)3.补写以下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⑵,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⑶曰:“不可以,,是亦走也。

”⑷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⑸蟹六跪而二螯,,专心躁也。

4.下边是张贴在某星级旅馆一楼大厅的提示语,请你增补完好,并剖析⑴句妙地方在。

(2 分)⑴您对我们的服务假如感觉不满意,请告诉我们的经理。

⑵您对我们的服务要是感到满意,。

第一句话的妙处是。

5A.下边是张华同学写给老师的告假条,此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助改正。

(2)李老师:因我不慎感冒发热,不可以到校上课,务必准我一天假,特此申明。

张华3月 12日5B.下边是某投资咨询企业的一则广告,此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助改正。

(2分)本企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讨教,我们将不惜见教,在供给投资策略方面大力互助,并惠赠《适用投资指南》一册。

要求:找出并更正用得不得体的词语,写入下表,起码写出两个。

不得体的词语改正二、课内阅读(22 分)6.解以下句中的。

( 3 分)⑴是故弟子不用不如不用⑵不珍器重宝,致使天下之士⑶故不跬步,无以致千里无以7.找出以下句中通假字,加以解。

(2 分)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⑵绝望民之多于国也8.解以下句中加点的虚。

( 4 分)⑴践城,因河池因⑵ 土成山,雨焉焉⑶ 而不舍,金石可。

而⑷曰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测试B一选择正确的答案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shù命运)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借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úe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分别是1()2()。

第一组A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刺客不行,良将犹在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第二组A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陈涉率疲弊之卒……转而攻秦B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不患寡而患不均C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有大石当中流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和()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夷以近,则游者众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D.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6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和 , 和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从齐人勿附于秦7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分别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A.通"怡"B.泛指异族C.平坦D.铲平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请其矢,盛以锦囊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B.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南取汉中,西举巴蜀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D.方其系燕王父子以组百越之君,俯首系颈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1)与尔三矢()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玉斗一双,欲与亚父C.遂与之俱出D.无乃尔是过与(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当窗理云鬓.D.自然之理也10、以下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原(原来)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尔其(应当,一定)无忘乃父之志(3).抑本(推究)其成败之迹(4).此三者,吾遗恨(愤恨)也(5).及其凯旋而纳(接受)之(6).尔其无忘乃(你的)父之志(7).至于誓天断发,泣(哭泣)下沾襟(8).何其(多么)衰也A.2、5、7、8B.2、3、6、8C.1、3、5、7D.3、4、5、611、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1).函梁君臣之首(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4).沛公军霸上(5).火尚足以明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1、2、4、7 B.3、5、8、10C.2、5、8、9D.1、4、7、1012、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甚矣,汝之不惠(2).请其矢,盛以锦囊(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梁,吾仇也(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其势弱于秦(7).痛哉斯言(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A.1、7/2、6/3、5/4/8/9B.1、4/2、3/5、6/7/8/9C.1、2/3、4/5、8/6/7/9、10D.1/2、3、4/6/7/8/91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分别是.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A.极点B.困窘C.贫困D.寻求到尽头1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彭蠡(lǐ)郦元(lì)钟磬(qìng)枹(bāo)B.铿然(kēng)硿硿(kōng)莫夜(mù)栖鹘(hú)C.磔磔(zhé)鹳鹤(guàn)穴罅(xià)噌吰(chéng hóng):D.窾坎(kuǎn)镗鞳(tāng tà)识之(zhì)澎湃(pài)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与尔三矢()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玉斗一双,欲与亚父C.遂与之俱出D.无乃尔是过与1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然是说也,余尤疑之尤,更加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适,到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暮汝识之乎识,记得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本来17、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至莫夜月明B.汝识之乎C.周景王之无射也D.长乐王回深父18、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其一犬坐于前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卒廷见相如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20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褒禅chán仆pū道有穴xué咎jiùB.昏惑huò孰shú能深父fù罕hǎn至C.慧褒bāo漫màn灭窈yǎo然瑰guī怪D.庐冢zhǒng音谬miù怠dài而欲出无物以相xiàng之21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舍于其址舍,筑台定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称呼,命名B.有怠而欲出者怠,懈怠不出,火且尽且,而且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任D.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何可胜道也哉胜道,说得完22各组句中加点的词与题干例句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分别是.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A.罪过B.责怪C.过失D.凶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余之力尚足以入D.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5、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 皆以美于徐公二、归纳下面词的义项。

1鼓、(1)微风鼓浪()(2)噌吰如钟鼓不绝()(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当.(1)有大石当中流()(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5)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3 何(1)不然,籍何以至此()(2)徐公何能及君也()(3)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5)豫州今欲何至()4观(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属予作文以记之()(3)文曰"初平山人"()(4)文过饰非()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甲]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③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④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⑤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⑥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末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1.解释三段文字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能独完()②发愤西向()③夫韩魏不能独当秦()④天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⑤齐楚燕赵之间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⑥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⑦东诸侯六国未有能愈于秦国也()⑧视秦也无异也()⑨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⑩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2[乙]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喻证法B.例证法C.对比法D.引用3苏洵、苏辙、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①苏询:②苏辙:③李桢:四、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

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

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

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旧矣。

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1 回答下列问题(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答案B C B B D B D AC BD C D B A B D AD AC B D C C B ABC C C B B D二解词鼓:(1)振动(2)鼓(3)弹奏(4)击鼓(5)击鼓当(1)挡住(2)应当(3)在(4)抵挡(5)对着何(1)什么(2)怎么(3)多么(4)为什么(5)哪里观:.(1)观察(2)景象(3)景象(4)看来文(1)文字(2)文章(3)文字(4)掩饰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解词①保全,保持完整②向西③抵挡④以……为屏障⑤保全自己⑥暗暗地暗中⑦胜过⑧比⑨利用⑩能够2论证方法B3.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