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从军行的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的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的阅读附答案 从军行[隋]明余庆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注]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1.B(曲解诗意。

“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2.示例: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

每点2分,共6分。

)。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2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2
还 朝 舍 尽
hái(________)cháo(________)shě(________)jǐn(________)
40.把古诗句补充完整。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3.遗民泪尽胡尘里,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对下列诗句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0.五千仞岳上摩天( )
A.碰到天B.摩天轮
11.渭城朝雨浥轻尘 ( )
A.湿润,沾湿B.城池
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2.渭城朝雨浥轻尘( )
A.城市B.湿润
13.西出阳关无故人( )
A.死去的人B.老朋友
1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A.天将要亮B.快要明白了
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这两句诗写了三个地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地域广阔。
37.“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中体现战斗频繁、激烈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____)朝诗人(_____),这首诗是一首(______)。

张祜《从军行》阅读答案

张祜《从军行》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从军行张祜
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③,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①金紫:金鱼袋及紫衣,是唐朝官员的佩饰和官服,亦借指贵官。

②虎翼:古战阵名。

③刀笔吏:掌文书的小吏。

1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虎翼”既指战阵,又在直觉上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威猛凌厉的感受。

B.黄云横断边塞,仿佛找寻高翔的苍鹰,此景展现了边塞的雄奇壮丽。

C.尾联流露出不屑做文书小吏度此一生,而应以征战建功立业的思想。

D.整首诗歌节奏明快。

笔力雄劲,气势磅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12、颔联展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赏析。

(6分) ’
阅读答案:
11、B 12、示例一:颔联展现了一个胆略过人(或威震敌胆、战功卓著)、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

(2分);上句写少年仅凭一面卷起的旌旗,极少的兵力。

就使上千敌骑投降(或理解成一挥旗就使上千敌骑投降)。

“一”与“千”相对举,突出了他胆略过人(或威震敌胆、战功卓著)。

(2分)下句写少年杀出敌军重围,毫发无伤,“万全”与“百重”相对,突出了他武艺高强,万夫莫当。

(2分) 示例二:颔联展现了一个英勇胆大、武艺高强的英雄形象;(2分)“千骑虏”“百重围”写出敌人的强大,战事的激烈,以反衬少年的胆大艺高。

(2分)“收”“出”一字表现了少年收服上千敌骑、冲出百重包围的高超武艺。

(2分)。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诗词练习、宋代诗词、唐代诗词、诗词赏析、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古诗、七言绝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oetry practice, Song Dynasty poetry, Tang Dynasty poetry, poetry appreciation, five character poems, five character quatrains, seven character poems, seven character ancient poems, seven character quatrai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3.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1

部编语文五下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后练习精选(含答案)1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企望 慈详 搞特殊B.锻练 崭新 肃然起敬
C.年龄 惊疑 下意识D.拟定 衷心 舍己为工
8.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3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阅读。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33.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气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这首边塞诗,不写______,而写______,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16.下列不属于边塞诗的是( )
A.《从军行》B.《凉州词》C.《送元二使安西》
17.下列属于王维写的送别诗句的一项是(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8.国官军收河南河北( )
A.河南省B.黄河以南地区
B.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从军行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从军行

从军行李白从军玉门①道,逐虏金微山②。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③,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

【注】①玉门: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地区。

②金微山:今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海上:大漠之上。

④铁关:指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虏”一句用窦宪击破匈奴的典故来说明战士们也取得了驱逐胡虏战斗的胜利。

B.“刀开”一句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战士们挥舞的大刀之刀环好像明月一样圆。

C.第五、六句描写震撼人心的鼓声在大漠深处鸣起,战士们的英勇豪气直冲云霄。

D.本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读来清丽瀟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早期风格。

2.诗的首尾两句分别写到玉门关铁门关两座关隘,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答案:1.B2.①玉门关位于甘肃铁门关位于新疆,都是边塞要地,突出战士们从军艰苦但仍然杀敌靖边的豪情;②主人公不惧千里跋涉,愿意长驱直入铁门关,表达了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1.“回忆激烈的战斗场面”不正确,第三、四句是描写战土们欢庆胜利的场景。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从军玉门道”,意思是在玉门关从军征战,玉门关位于西北边疆,路途遥远,表现了战士们从军的艰苦,联系第二句“逐虏金微山”,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但依然斗志昂扬,表现了戍边的豪情。

“长驱静铁关”,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联系上一句“愿斩单于首”,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表现了战士们虽然路途遥远,也要直入铁门关,斩杀犯边的单于,表现了战士们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课后练习及答案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

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

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

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阅读训练】: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 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7)“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8)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首尾两联作具体分析。

(5分)
10.第三联两句写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

“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7 答:借代的修辞手法。

“牙璋”“凤阕”“铁骑”“龙城”都是借代。

“牙璋”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阕”代指长安宫阙。

“铁骑”代指精锐的唐军。

“龙城”代指敌人的要塞。

8:答: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9答:抒发了诗人保边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 分)首联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烽火自然引发诗人心中不平之志和保家卫国之情。

(2 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为国献身的愿望。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 分)
10答:这两句描绘了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艰苦、壮烈的景象;(2 分)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2 分)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

(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