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21 柏林之围(3)
初二语文 柏林之围练习题及答案

1.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的形象,体会情感。
2.体会文章所颂扬的普通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及反侵略的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魁.梧( ) 半身不遂.( ) 揩.干( )镂.花( ) 媾.和( ) 饥馑.( ) 麻痹.( ) 踉跄..( ) 2、解释下列词语 富丽堂皇: 揩干: 媾和: 饥谨: 踉踉跄跄:3、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作背景: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普通人的普通故事。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
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 虏,成了阶下囚,86000法军官兵全部投降。
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柏林之围 真实的失败击倒老人 误传的胜利挽救老人 编造的胜利滋养老人 彻底的失败击倒老人 选材:以小见大 题目:含义深刻1.儒夫上校是被法国军队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 事实包含了哪些意义?【解析】这一事实包含的意义有:第一,儒夫上校的爱国情怀、他的法国军人的荣誉感受到致命的打击;第二,在这次普法战争中,法国彻底失败了;第三,只有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才能够彻底摧毁他。
2.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解析】《柏林之围》名为“柏林之围”,实为“巴黎之围”,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象中的法军课前预习方案课堂学习方案学习目标第六单元 26课 柏林之围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柏林之围》阅读赏析及答案(3)

《柏林之围》阅读赏析及答案(3)都德……那天晚上老人的神色的确有些特别。
也许,他当时听见了我们的谈话。
只不过我们谈的是普鲁士军队;而这个好心人想的是法国军队,以为是他等待已久的凯旋仪式——麦克—马洪元帅在鲜花簇拥、鼓乐高奏之下,沿着林阴大道走过来,他的儿子走在元帅的旁边;他自己则站在阳台上,整整齐齐穿着军服,就像当年在鲁镇那样,向遍布弹痕的国旗和被硝烟熏黑了的鹰旗致敬……“可怜的儒弗老头!他一定是以为我们为了不让他过分激动而要阻止他观看我们军队的凯旋游行,所以他跟谁也不谈这件事;但第二天早晨,正当普鲁士军队小心翼翼地沿着从玛约门到杜伊勒利宫的那条马路前进的时候,楼上那扇窗子慢慢打开了,上校出现在阳台上,头顶军盔,腰挎马刀,穿着米约手下老骑兵的光荣而古老的军装。
我现在还弄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意志、一种什么突如其来的生命力使他能够站了起来,并穿戴得这样齐全。
反正千真万确他是站在那里,就在栏杆的后面,他很诧异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欢迎我们的队伍。
“霎时间,他以为自己是弄错了……“但不!在那边,就在凯旋门的后面,有一片听不清楚的嘈杂声,在初升的太阳下,一支黑压压的队伍开过来了……慢慢地,军盔上的尖顶在闪闪发光,耶拿的小铜鼓也敲起来了,在凯旋门下,响起了舒伯特的胜利进行曲,还有列队笨重的步伐声和jun刀的撞击声伴随着乐曲的节奏!……“于是,在广场上一片凄凉的寂静中,听见一声喊叫,一声惨厉的喊叫:‘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
’这时,前哨部队的头四个骑兵可以看见在高处阳台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跄跄踉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
这一次,儒弗上校可真的死了。
”整体把握这部小说其中有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显示了作者爱国主义新的创作境界。
作品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劣无能,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最新精选】冀教初中语文八下《26柏林之围》word教案 (2).doc

柏林之围课文说明一、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了多篇颂扬爱国主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后一课》和本文。
这两篇小说的共同点就是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本文的悲剧色彩更浓。
这种“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亡国之悲。
无论是作为一位充满英雄主义的军人,还是作为一位普通的公民,谁都不愿意遭罹亡国之痛,因为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耻辱和不幸,也是一位公民,特别是一位军人最大的耻辱和不幸。
这篇小说从巴黎香榭里榭大街“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写起,以一位爱国老军人面对入侵者颓然倒地死去为结束,表现了深深的、无可奈何的亡国之悲。
中间又反复渲染了这种悲。
比如,小说多次写到儒夫上校外孙女“泪流满面”、“揩干眼泪”、“忍住眼泪”等,表面上是为祖父的病发愁,实际上落下的还是亡国之泪。
再比如,小说通过写普鲁士军队的日日逼近,也造成了一种国家日渐灭亡的悲凉。
第二,命运之悲。
儒夫上校和他的外孙女这两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命运必然也是特殊的。
在亡国在即的时候,这两个具有强烈的军人荣誉、祖国荣誉感的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第三,生活之悲。
人物的生活之悲主要由两个落差造成:一个是儒夫上校虚幻的节节胜利和实际上的节节失败的落差,再一个是儒夫上校的越来越高兴和他的外孙女越来越悲痛之间的落差。
这两个落差可以说是生活之悲。
三种“悲”的根源还在亡国上,因此,这是一曲独特的爱国主义悲歌。
二、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小说构思精巧,情节新奇。
沿着这样三条线,小说展开情节。
第一条线:题目是“柏林之围”,实际上是巴黎被攻占。
第二条线:儒夫上校由病重到病情减轻,直到最后去世。
第三条线:上校外孙女为病重的祖父说谎到最后谎言破灭。
这三条线中第二条线是主线。
三条线扭结在一起,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抓住了读者。
而更打动读者的是故事本身,儒夫上校的执着,他外孙女的用心良苦,故事结局的悲惨,读来都令人反复回味,唏嘘再三。
《柏林之围》优质课课件

整体感知
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的
第一印象。 3.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
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
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
1.明线:“柏林之围” 儒弗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儒弗上校的病情,虚构了
柏林之围
普法战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本文的 线索。
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 3.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
作者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 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 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 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 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 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 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 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 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 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 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儒弗上校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儒弗上校是被法军惨败的消息击倒的,这一事实包 含了哪些含义?
1、儒弗上校的爱国情怀和法国军人的荣誉感受 到致命打击。
2、这次普法战争法国彻底失败了。 3、只有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才能彻底摧毁他。
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 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 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 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 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 都是同一 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 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 帅们,黄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 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
柏林之围阅读答案

柏林之围阅读答案柏林之围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舍田园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
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华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您看见那个阳台上关着的四扇窗子吗?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个可怕的充满了风暴和灾难的八月,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
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
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
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正离开饭桌。
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
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
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
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荣耀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动。
她是两代军人之后,父亲在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这位魁梧的老人的形象,在她脑海里总引起另一个同样可怕的对于他父亲的联想。
我尽最大的努力抚慰她,但我心里并不存多大希望。
我们碰到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严重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在八十岁得了这种病,是根本无法治好的。
事实也正如此,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一动也不动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雷舍芬战役失败的消息。
您一定还记得消息是怎么传来的。
直到那天黄昏,我们都以为是打了一个大胜仗,歼灭了两万普鲁士军队,还俘虏了普鲁士王太子我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奇迹、什么电流,那举国欢跃的声浪竟涉及我们这位可怜的又聋又哑的病人,一直钻进了他那瘫痪症的幻觉里。
柏林之围

柏林之围【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线索;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3、掌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精彩简洁的外貌描写、体现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的艺术2、掌握作者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1、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2、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1、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对于学生,故事情节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故事情节是他们走进文本、品味文本、走出文本的凭借,也是他们熟悉小说的人物、环境的桥梁。
学习这篇小说,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通过课前预习粗略了解故事、课上朗读熟悉故事、分角色复述故事情节、品味故事等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这是学习这篇小说的基础。
同时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背景资料。
2、小说中的儒弗上校和他的孙女是两个主要人物,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构成儒弗上校性格特征的核心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因为有了这种热爱,才有了小说中他克服中风的折磨,坚持等待法国的彻底胜利等一系列故事的发生。
这种爱国精神是“千疮百孔,’的法兰西的根。
他的孙女和他一样,“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对祖国也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因为这种热爱,加上对祖父的敬仰与孝顺,使她担负起了艰难的任务。
这两个人物交相辉映,上演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同时也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
教学时通过讨论、研究、比较等方式,深入角色内心,全面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3、小说的构思比较新颖,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出小说构思的奇特之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尝试构思一个新颖的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析小说的叙事线索导入: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柏林之围说课稿

柏林之围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200字)《柏林之围说课稿》是一堂针对柏林之围历史事件的历史课程。
柏林之围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柏林发动的大规模围困行动。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了解柏林之围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00字)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柏林之围的起因和背景;2.了解柏林之围的过程和关键事件;3.探究柏林之围对德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400字)1.柏林之围的背景和原因:a)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侵略行动;b)对波兰战争的背景和引发的国际冲突;c)苏联对德国的反击,导致柏林之围的发生。
2.柏林之围的过程和关键事件:a)围攻的开始和纳粹占领柏林;b)苏联发起大规模反攻;c)柏林战役的关键战斗;d)纳粹德国最终失败和柏林解放。
3.柏林之围对德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a)纳粹德国主义的瓦解和德国的战败;b)苏联的崛起和二战后的冷战格局;c)柏林之围对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200字)本课程将采用讲授、讨论和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柏林之围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关键事件和影响。
其次,通过学生讨论与问答,引导学生思考柏林之围对德国和世界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200字)在本课程中,教师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形式。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柏林之围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00字)在本课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
通过引导讨论和提问,加深学生对柏林之围事件的理解。
冀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21 柏林之围(7)

《柏林之围》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都德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颂扬的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及反侵略意志。
(重点)3、学习文章运用生活中的细小事件表现重大主题的写作手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走进作者本文作者,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迟钝.( ) 揩.干( ) 魁.梧( ) tān huàn( )( )wūyè( )( ) 镂.刻( ) 车轱辘.( ) kǎi旋( ) 鬈.曲( ) 饥馑.( ) 踉跄..( )( ) 气氛.( )2、解释下列词语千疮百孔:惊惶不安:自告奋勇:天翻地覆:3、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讨。
1、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物的第一印象。
2、请找出课文中能表现儒夫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总结其性格特点。
(注意儒夫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你认为儒夫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3、找一找写儒夫上校的孙女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人物形象。
4、讨论并分析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5、“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迎接我们的队伍。
”这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6、小说讲的是“巴黎之围”,为什么命名为“柏林之围”呢?当堂检测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惨厉叫喊声音嘈杂小心翼翼穿带齐全B.神色仓黄鲜花簇拥千真万确轻声抱怨C.销烟熏黑突如其来四肢麻痹自私自利D.天翻地覆兴高采烈活龙活现贪得无厌2、指出下面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一头鬈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2)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踉踉跄跄,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
()3、课文中那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之围【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本文的线索;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3、掌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精彩简洁的外貌描写、体现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中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精神实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说的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理解和体会作者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的艺术2、掌握作者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难点】:1、体会主人公的感情和其他人物的高尚心灵2、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1、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对于学生,故事情节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故事情节是他们走进文本、品味文本、走出文本的凭借,也是他们熟悉小说的人物、环境的桥梁。
学习这篇小说,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
通过课前预习粗略了解故事、课上朗读熟悉故事、分角色复述故事情节、品味故事等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这是学习这篇小说的基础。
同时需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背景资料。
2、小说中的儒弗上校和他的孙女是两个主要人物,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构成儒弗上校性格特征的核心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因为有了这种热爱,才有了小说中他克服中风的折磨,坚持等待法国的彻底胜利等一系列故事的发生。
这种爱国精神是“千疮百孔,’的法兰西的根。
他的孙女和他一样,“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对祖国也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因为这种热爱,加上对祖父的敬仰与孝顺,使她担负起了艰难的任务。
这两个人物交相辉映,上演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同时也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赞歌。
教学时通过讨论、研究、比较等方式,深入角色内心,全面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3、小说的构思比较新颖,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出小说构思的奇特之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尝试构思一个新颖的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分析小说的叙事线索导入:当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涌动的是什么感情?国家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地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看完它,也许你会有更多不同的认识。
一、作者简介作者阿尔封斯.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
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
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
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
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
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
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
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á)》,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
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
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yào)日的故事》。
这部小说其中有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显示了作者爱国主义新的创作境界。
作品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及其将领的卑劣无能,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侵略的意志,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有盛誉的爱国主义名篇。
是反映普法战争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
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万6千法军官兵全部投降。
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律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
普军所到之处,烧杀枪掠,无恶不做,激起了法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忿怒。
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各地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
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
《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
《柏林之围》通过主人公儒弗上校的个人悲剧,描写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诗篇。
三、根据预习,回答下面的问题1、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小说中虽实为“巴黎之围”,但名为“柏林之围”,是有深刻含义的。
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像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这个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柏林之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医生之口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在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拿破仑时代的老军人80岁的儒弗上校虽然患有严重半身不遂却一直在等待着观看法国军队凯旋而归的庆典。
他为误传的胜利而欢欣鼓舞而精神振奋。
在家照顾他的孙女为了不让他病情恶化非但不能让他知道法国战败的真实情况,还要编造虚假的法军进攻德国的战报,还要以她日夜担心的在前线作战的父亲的名义给爷爷写信来加强进攻柏林的“真实性”。
然而,正如“纸包不住火”,在普鲁士军队攻入巴黎的时候,这位老人在自己的阳台上看到了敌人,他在呼喊“快拿武器”声中“笔直地倒下去”了。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尽。
作者巧妙安排情节,正面写虚幻的“柏林之围”,侧面写真实的“巴黎之围”,把小女孩对爷爷的爱与爷爷对法国的爱交织在一起,略显滑稽的氛围中托出苍凉悲壮的爱国之情,之令人感动。
四、课后作业:仔细研读课文,把你感觉比较好的段落找出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掌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精彩简洁的外貌描写、体现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以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 2、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一、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你选它的理由。
设题意图:课文中对人物心理、外貌、语言的描写,都有十分生动出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1、明线:“柏林之围”——儒弗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诺夫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2、暗线:巴黎之围——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3、两条线索的关系: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儒弗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三条线索:第一条线,题目是“柏林之围”,实际上是巴黎被攻占;第二条线,儒夫上校由病重到病情减轻,直到最后去世;第三条线,上校外孙女为病重的祖父说谎到最后谎言破灭。
这三条线中第二条线是主线。
三条线扭结在一起,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抓住了读者。
)三、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设题意图: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描写人的艺术,让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
1、儒弗上校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表现“儒弗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儒弗上校的性格特点(注意儒弗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和学生讨论:儒弗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例如:(1)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2)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3)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2、儒弗上校的孙女(善良、勇敢、坚强)例如:(1)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2)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3)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3、“我”(韦医生)(1)‘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2)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四、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在文章中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传神的人物描写,来深化小说的主体,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的语句,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提示:(1)外貌描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寥寥几笔,就将一个爱国老军人的形象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对烘托“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的“老顽固”性格有很大作用。
该细节描写是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来的,既简洁又生动,使儒夫上校的形象饱满,性格鲜明。
(2)语言描写:‘服装太不整齐,服装太不整齐!’‘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3)心理描写:通过“我”(指韦医生—笔者注)的眼见耳闻,揭示出了主人公儒弗上校的心理活动2、情节的作用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之一,一般来说,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叙事线索展开的,通过情节结构把人物、环境等其他要素连贯关起来就构成了小说。
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这样安排情节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情节结构?3、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又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1)“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
世界闻名的古都巴黎,遭到如此浩劫,真够凄凉!(2)“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黄袍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