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_百度文库解析
高三综合科·地理“知识检索”之五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带

高三综合科·地理“知识检索”之五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带高三综合科·地理“知识检索”之五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带一、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的总称2.生物圈的范围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多千米。
⑵.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生物集中在这一核心部分的原因:温度:有充足的太阳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
水:有可以利用的大量的液态水。
空气:两种重要的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
营养物质: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二、生物与地理环境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⑴.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作用。
CO2+H2O——→C6H12O6+O2↑①.能量转换: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体中。
②.物质迁移: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注意应从四个层次理解光合作用:第一层次:光合作用时,能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第二层次:光合作用从植物周围的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它元素,使许多化学元素进入生物体内。
植物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动物的排泄物和微生物分解有机体的过程,又使这些化学元素富集在土壤上层。
(无机物的来源和有机物的去向)第三层次:光合作用开始了生物圈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第四层次: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和土壤的组成,成为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⑵.生物改造三大圈层:①.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气、氨气、水气→氮气和氧气。
(大气中的氧气,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氮气是微生物分解氮化合物而释放出来的)。
②.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水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为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③.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在岩石圈,生物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植物的分布与环境⑴.植物的分布受环境的影响:影响植物分布的最主要的条件是气候。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件(共51张PPT)—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为什么东北地区会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北地区夏秋高温多雨,黑土地带 草本植物生长量大,进入土壤上部的植 物残体多,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分解 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温度与土壤有机质
气温!
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多, 海南砖红壤(腐殖质含量少,
土壤呈暗黑色)
呈暗红棕色)
(三)生物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
强度。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
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生物可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
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地形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
的垂直分化;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 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 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提示: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携带周围山地中的 硒元素运送至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 时间、人类活动等。
导学问题:
1.什么是土壤?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成土母质?它对土壤有什么影 响? 4.气候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 5.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
1.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 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 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没有道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 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 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 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 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 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 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5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8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一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1)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
(2)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地理环境对分布植被的影响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
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植被的分类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光照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复习资料

必修1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复习资料二5.2土壤的形成一、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杨峰、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3.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二、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成土母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沙土——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含沙粒较多。
壤土——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粒较多。
黏土——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黏粒较多。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1气温对土壤的影响气温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
整体热带地区土壤肥力较低,温带地区土壤肥力较高。
2.2降水对土壤的影响降水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2.3风对土壤的影响风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3.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2)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每次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是 () A.光照条件改善 B.养分短时骤减 C.土壤酸性增强 D.地表夏温降低
[解题思维]
提取关 纬度位置:52°N以北 键信息 火灾:林木数量减少 转化综 (1)52°N→寒温带→针叶林;(2)火灾→林 合分析 木数量减少→光照条件改善
【课堂小结】
情境探究 发展学科素养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草原湿 地恢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初步建成横跨我国“三北”地区的生态屏 障。土地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草原和林网生态逐步好转。
【衔接教材】
材料信息
涉及知识点
天然林、草原、防护林等 植被的类型
生态屏障
A.树冠浑圆,叶面具有光泽、无毛、稍硬 B.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C.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
D.具有肉质的叶或茎
[解题思维]
提取关 键信息
转化综 合分析
冬季落叶:落叶阔叶林
四季常绿:常绿阔叶林 (1)落叶阔叶林→温带; (2)常绿阔叶林→叶面光泽、无毛、稍硬
【解析】(1)选C,(2)选A。第(1)题,根据材料“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可 知,该地典型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代表植被有杨树、柳树、主要分 布在亚热带。第(2)题,贝贝家乡的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四季常绿,树 冠浑圆,叶面多革质,有光泽,无茸毛,稍硬;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属于落叶阔叶林 的特点;叶面较小,呈鳞片状、刺状,属于针叶林的特征,主要分布在寒带;具有肉 质的叶或茎属于热带树种特点。
区域
森林的环境效益
降水丰富的湿润地 区(尤其是丘陵山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举例
长江中游山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归纳综合题1、下图为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看,字母a、b、c、d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
(2)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中可见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
答案:海陆间循环(或大循环)成土母质(或风化壳)生物气候地貌生物生物促进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解析:考察水循环和土壤的相关知识。
(1)由图可知,a为蒸发,b为水汽输送,c为降水,d为地表径流,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汽,在水汽输送的作用下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等落到地面,部分成为地表径流等,最后回归海洋,所以由他们组成的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
(2)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岩石,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小提示: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分布着以栎属高山栎组为主要建群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区主要的薪柴来源,砍伐后其萌生能力很强。
该森林类型既有由高大乔木构成的森林,又有由小乔木构成的矮林,还有灌木林,其分布范围可从海拔1200米,一直到4200米的林线附近。
研究发现,硬叶常绿阔叶林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前分布广且连续,其目前分布状况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直接关系。
左图示意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右图示意硬叶常绿阔叶林中高山栎植株平均高度与海拔的关系。
(1)简述我国目前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特点。
(2)分别指出海拔3.2km以下、以上我国高山栎林植株平均高度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形成原因。
(3)说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对我国西南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件必修第一册

———————— 到实践中用 ———————— 读江南丘陵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 1~3 题。
1.江南丘陵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A.地势起伏大 B.气候温暖湿润 C.成土母质深厚 D.森林根系浅
2.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密切关联 D.森林根系很深,为土壤表层提供的有机质多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 4~5 题。
4.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 C.③为母质层
B.②为淋溶层 D.④为淀积层
()
5.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第 4 题,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
(2)注意土壤的层次。一般情况下,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时间越长,水热资 源越丰富,土壤越成熟,则土壤越厚,层次越多。另外,人类对土壤的深耕会 增加土壤厚度,但受人类影响大的土壤层次一般比较少。
(3)注意植被类型。根据土壤表层生长的植被类型和其根系的粗细、长短可 以判定土壤的类型、形成环境和分布地区。在热带雨林环境中形成砖红壤,在 温带草原植被环境中形成黑钙土,在水稻田环境中形成水稻土等。
2.土层类型
类型
特征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_堆__积__层___,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_腐__殖__质__层__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_暗__色___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__迁__移__和__损__失__的土层,有机质含量 _低__,色泽较_淡__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教材浅析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教材浅析马一清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5(000)002
【摘要】<正>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是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章教材。
但它又是地理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因为地理环境的外貌在一般情况下以气候为转移,以生物为标志。
同时,生物圈体现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过渡;体现了“无机因子与有机因子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的循
【总页数】5页(P94-97,93)
【作者】马一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一章的能力培养 [J], 张新玲
2.沙氏教学法在"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中的运用 [J], 李维仓
3.高中地理实验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相关实验为例 [J], 徐晓玲
4.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 [J], 无
5.高中地理新旧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变化的教学启示——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J], 樊金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课文●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第一节生物与地理环境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多千米。
但是,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里,因为这一薄层可以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有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有生物可以利用的大量液态水、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同时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中。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这样就使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生物体内,并改变它们原来存在的形式。
植物的产物又是动物和微生物的食物来源。
被生物有机体吸收的化学元素,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例如,植物死亡后,其残体被分解,或是植物被动物吃掉,变成排泄物,都可使土壤上层富含磷、硫和其他化学元素。
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而不是氮和氧。
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合物而被释放出来的。
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受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
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里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运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攫取游离氧。
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综上所述,生物的出现,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植物的分布与环境植物在生活的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环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
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这就为在地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同样道理,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也不均匀,所以也为高山地区形成垂直分布的植物带奠定了基础。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光植物,例如马尾松。
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做喜阴植物,例如冷杉。
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这是植物争取生活条件的一种表现。
在植物的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很大的。
根从土壤中吸取了水分,水分又从叶子上蒸腾掉。
提供营养的无机盐类,只有成为水溶液才能从土壤中输入植物体内。
虽然在潮湿地区和干旱地区都有植物生长,但是植物的个体形态,随着水分供应情况而大有差别,例如,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
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由于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比如,铁芒萁(qí)的生长反映了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而碱蓬的生长则反映了盐碱性的土壤环境;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水湿环境。
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分布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原因即在此。
动物的分布与环境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等环境因素,都能影响动物的分布。
一切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植物而生存。
植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物,肉食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物,所以植物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动物的分布。
例如,棕、竹、野芭蕉在热带地区分布很广,这就决定了以它们的幼嫩枝叶为主要食物的大象,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温度也可以影响动物的分布,尤其对变温动物影响最大。
热带鱼类在寒带水域中就难以生存,反之亦然。
高山上的动物种类也不同于山下平原地区的动物种类。
光照条件对水生动物的垂直分布有重要作用。
比较喜光的动物种类通常分布在水域的表层和近表层,而喜阴的种类多分布在低层。
水是一切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生理要素。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里,陆生动物也要有水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但是,由于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陆地上的水分状况因地而异,因此不同种动物对于环境中水分状况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有些动物如蜗牛,喜欢在湿润地区生活;有些动物如骆驼,则适于在干旱地区生活。
影响动物分布的环境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动物跟植物不同,动物是能动的。
动物自己可以本能地克服在迁移过程中的障碍,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
例如,驯鹿秋季从苔原带北部迁移到苔原带以南的针叶林中,冬季在森林中能免受大风雪的袭击,而且有充足的食物;夏季离开森林返回苔原带,可以躲避蚊虫的侵扰,同时在苔原带可以找到更好的食物。
另外,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可以使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例如,在寒带和亚寒带,动物有稠密的绒毛(如北极狐、貂),或有很厚的皮下脂肪(如白熊),能抵御冬季的严寒。
相反,生活在热带的象,不需要毛保护体温,毛就十分稀疏。
森林植被高大茂密,因此森林动物通常善于攀缘树木,松鼠、猴、猿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草原和沙漠中,多数是植食动物和穴居动物。
羚羊、黄羊等植食动物能迅速地奔跑,以便寻找食物和水源,并能逃避天敌。
旱獭(tǎ)等穴居动物能在地下挖掘很深的洞穴,以便在其中躲避炎热和干旱。
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除受自然环境各因素的影响外,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且人类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很大的。
问题和练习1.生物圈同别的圈层相比,有些什么不同?2.举例说明生物对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3.举例说明植物的分布与热量和水分的关系。
第二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个体孤立地生存着,它们总是由一定的生物种类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叫做生物群落。
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界的任何部分,只要其中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就叫做生态系统。
池塘,河溪,草地,森林,都是生态系统;一个包括池塘、草地、森林的区域也是生态系统;整个地球生物圈可算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可见,小的生态系统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组成每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①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一)非生物环境。
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和能量,如光、热、水、氧、二氧化碳、各种无机盐类和氨基酸等,组成了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等环境。
(二)生产者,主要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它们通过叶绿素吸取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从周围环境中摄取来的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三)消费者,指各种动物。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来生活。
植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如蝗虫、兔、牛、羊等。
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第一级肉食动物是次级消费者。
捕食次级消费者的第二级肉食动物是三级消费者,依次类推。
但是这些消费者的级别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许多动物是既吃植物又吃动物的杂食动物。
(四)分解者,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它们能把死的生物体分解成化学元素和简单的化合物,这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再回到土壤、空气和水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
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他因素。
例如一个小池塘,里面有水,有植物,有鱼类和各种微生物,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池塘里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是生产者;各种鱼、虾、浮游动物等是不同级别的消费者;分解动植物残体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阳光、水、氧气和其他一些化学元素组成非生物环境。
这就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不同生物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主要是围绕着食物所发生的联系。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是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
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较大的动物又吃较小的动物。
例如,昆虫吃草,青蛙吃昆虫,蛇吞食青蛙,猫头鹰又吃蛇;水生生物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毛虾吃硅藻。
这样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列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好像是一个食物的链条,所以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
消费者常常不仅吃一种食物,如有的鸟既吃种子,又捕捉昆虫;同一种食物又能被不同种的消费者所食,如小鸟被鹰吃,又被蛇吞。
因此,各种食物链彼此联系,交错成网,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首先是植食动物,再由植食动物转移到肉食动物。
在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呼吸时,一部分能量散失在外界环境中。
动植物死后又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也转化为热量散失到环境中去。
这些由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所利用。
因此,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营养级。
能量不断地沿着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等逐级流动。
每一个营养级都把从前面一个环节所获得能量的一部分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把剩下的一部分传递到后一环节中去。
一般来说,在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 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能量则为呼吸所消耗,这就是说,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前一级的能量只能维持后一级少数生物的需要,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量就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为了充分利用植物固定的能,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强人类的体质,需要建造能量消耗少的食物链。
在生产上应尽量缩短食物链,培养固定能量效率高的家畜和作物的新品种。
例如,培育或饲养转化成肉、蛋能量效率高的猪、鸡等家畜、家禽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