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8观潮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九十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28观潮(练)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一、积累与运用解释加粗的字:1.自既望()2.既而尽()3.如履平........地()4.一舸无迹()5.溯迎而上()6.鲸波万仞()7.溢目()8.倍穹常时()9.艨艟()10.乘骑弄旗()11.倏尔()12.披发文身()【答案】1.从2.不久穷尽3.踩4.船5.逆流而上6.形容浪头...极高7.满眼8.高9.战船10.马11.忽然12.动词,画着花纹【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即可完成,平时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如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科网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课堂回顾1.首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概括全文,点明主旨【解析】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学们要了解重要段落,尤其是首段、尾段和中间宏伟景象。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答案】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答案】壮士形象:“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刃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三、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第28课《观潮》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第28课《观潮》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1.以下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艨艟〔méng chōng〕行阵〔háng〕B.倏尔〔shū〕战舸〔kě〕C.泅水〔qiú〕溯迎〔sù〕D.倍穹〔qióng〕僦赁〔jiùlìn〕2.以下加粗词语讲明全对的一项为哪一项〔〕A.既望〔农历八月十五日〕方其远出海门〔刚好〕B.际天而来〔连接着天〕吞天沃日〔肥沃〕C.势极雄豪〔雄壮豪壮〕江干〔江岸、江边〕D.倍穹常时〔高出一倍〕僦赁〔僦:没有意义。
赁:租用的意思〕3.«观潮»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这是一篇以________著称的佳作,表达方式以________为主。
〔一〕语段点将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那么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温,以此夸能。
1.以下对选文明白得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选文是描写人在〝势极雄豪〞的江潮上活动的场面。
B.选文在习俗的记述上较多铺陈、显得内容充实。
C.选文描画了江潮的壮观,使人赞颂不已。
D.联系上文对江潮的描写,再想像人的活动与汹涌江潮交错一起的景象,多么惊心动魄,令人心驰向往。
2.下面是对第一段文字的明白得,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一段可分三层,写出了水军训练检阅的三个时期。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是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形。
其中〝倏尔〞:指刹那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28观潮(练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第六单元第二十八课观潮一、积累与运用1.《观潮》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所写,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今杭州)外观看________大潮的盛况。
二、课堂回顾翻译下列句子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4.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5.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1)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2)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3)观赏浙江潮的最佳时间是:2.文中前三段写出作者观潮所见的三幅壮丽图景,请概括出三幅图的内容。
(每个概括不能超过8个字,回答问题要做到精炼,准确,全面!)(1)【】(2)【】(3)【】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是描写人在“势极雄豪”的江潮上活动的场面。
B.选文在习俗的记叙上较多铺陈,显得内容充实C.选文主要描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对其它着墨不多D.选文对江潮的描写,惊心动魄,对观者活动的描写令人心驰神往学科网高考一轮复习微课视频手机观看地址:http://xkw.so/wksp。
第28课《观潮》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28课《观潮》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245c267c1cfad6185fa798.png)
第28课《观潮》助学练测集优方案☆课文导读本文写的是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文章分四段写了不同的内容: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观潮者之多。
文章通过介绍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chōnɡ)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罗绮.(qǐ)鲸.波(jīnɡ)二、词语释义既望:农历十六日。
方其远出海门: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
标枪舞刀:标,举,树立。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出,来到。
倏尔: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略,微,一点。
溯迎而上:溯,逆流。
皆披发文身:文,画着文彩。
而旗尾略不沾湿:略不,毫无;略,大概,大致。
以此夸能:夸能,夸耀才能。
虽席地不容闲:虽,即使。
三、语句解读1.词类活用。
⑴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
)⑵皆披发文身。
(文:本指花纹,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刺刻花纹。
)⑶乘骑弄旗。
(骑:名词,马。
)2.特殊的文言句式。
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也”表示判断语气。
)⑵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四、作家作品周密(1232—1298),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苹洲、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第28节 观潮》同步练习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8节观潮》同步练习一、语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如(lǚ)平地吴儿善(qiú)者数百万(rèn)珠翠罗绮(yì)目饮食百物皆倍(qiónɡ)常时2.给加粗的字注音艨艟数百( )( ) 倏尔( )京尹( )一舸( ) 溯迎( ) 僦赁看幕(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方其远出海门( )(2)吞天沃日( )(3)则一舸无迹( )(4)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 )(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6)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 )(7)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翻译下列句子(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二、文学常识5.本文选自《》,作者, (生活朝代)词人,字,号,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辑有《》《》《》《》等三、重点语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6.本段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7.“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怎么描绘出“潮来之状”的?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雷霆(tínɡ )震撼(hàn )乘骑(jì)B.艨艟(tōnɡ )行阵(hánɡ )崩山(B.ēnɡ )C.为火所焚(fén )善泅者(qiú )溯迎而上(suò )D.吞天沃日(wò )罗绮(ǐ )车马塞途(sāi)2.下列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A.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以这种表演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B.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C.而旗尾一点也没沾湿,以这种表演夸耀自己高超的技能D.而旗子的尾巴只沾湿了一点,凭借这种表演显示自己高超的技能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观潮》一文既写风景,又写民俗风情,使读者叹为观止B.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C.弄潮健儿手持十幅大彩旗,出没于惊涛巨浪之中,腾身百变,表演得惟妙惟肖D.海潮似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惊天动地,势极雄豪4.下列各项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C.海涌银为郭D.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D.而旗尾略不沾湿6.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1)例:如履平地( )A.西装革履 B.郑人买履C.履险如夷 D.履行职责(2)例: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A.物尽其用 B.尽人皆知C.同归于尽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3)例:人物略不相睹( )A.略不沾湿 B.雄才大略C.攻城略地 D.长远战略二、阅读与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既而儿醒,大啼倏尔黄烟四起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人物略不相睹D.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对下列加点的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表示转折,可解释为“于是”)B.皆披发文身(全,都)C.溯迎而上(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D.以此夸能(凭借)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一句中“敌船”一词为什么加双引号?10.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11.第一段中的“如履平地”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履泅仞溢穹2.ménɡchōnɡshūyǐn gěsùjiùlìn3.(1)当……时(2)用水淋洗(3)船(4)马;树立 (5)加倍的高 (6)租用;即使(7)万丈高的巨浪4.(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2)杨万里的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5.《武林旧事》周密宋代公谨草窗齐东野语志雅杂抄浩然斋视听抄武林旧事6.“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从“形”“色”两方面写;“大声如雷霆”从“声”这一方面写;“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从“势”这一方面写,由远及近地写出海潮的雄奇壮观7.当潮水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荡涤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奇伟,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九篇

精选2019-2020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C、吞天/沃日,势极/雄豪D、吴儿善泅者/数百【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进行观潮盛典,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B、“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C、这位著名的农民企业家虽然开办了该市第一家外来打工者子弟学校,招收了200多名新生,但这对10万多名外来打工者的子弟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
D、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确立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核舟记》和《桃花源记》同样是“记”,但前者重在记物,后者重在记事。
《核舟记》通过对核舟上的人、物的说明和描写,赞美了我国民间工艺大师卓越的微雕技艺。
B、《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
本文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盛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C、《答谢中书书》选自《水经注》,这是作者郦道元写给梁中书谢徵的一封信。
信中以清丽的词藻,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
D、《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是现当代作家孙犁。
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词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以此夸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B、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则一舸无迹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鲸波万仞中D、海涌银为郭仅有“敌船”为火所焚【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用什幺样的方法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呢?编辑老师建议大家多做一些与之相关的题,接下来就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学习愉快!
第28课《观潮》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可谓是天下第一奇观,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本文就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壮气势,展示了她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激扬争做时代弄潮儿的斗志。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3.品读赏析,体会语言的精当,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
要通过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等来理解词句。
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内容预览:28 观潮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雷霆()艨艟()()奔腾()乘骑()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善泅者()罗绮()倍穹()僦赁()()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②吞天沃日()③则一舸无迹()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⑧倏尔黄烟四起()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⑩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发()身,手()十幅大彩旗,()先鼓勇,溯()而上,()于鲸波万仞中,()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二)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8观潮人教版习题精选第九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
A、同归于尽
B、尽人皆知
C、人尽其才
D、言无不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C、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D、吴儿善泅者/数百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
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
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
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
样的骁勇身姿。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B、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则一舸无迹
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海涌银为郭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第一段结尾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何作用?并将其翻译出来。
作用:______
翻译: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吞天沃日______ 如履平地______ 一舸无迹______
鲸波万仞______ 珠翠罗绮______ 艨艟数百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______。
”写潮的描写顺序是______ 。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潘阆《酒泉子》也是描写观潮盛况的。
词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描述的情景与文中的“ ______ ”相同,而“手把红旗旗不湿”则与文中的“______ ”几乎完全相同。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文章《观潮》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1题【问答题】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答案】:
【解析】:
第13题【翻译】
翻译下面的句子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答案】:
【解析】:
第14题【文言文阅读】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①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
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
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
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
A.重叠B.同“垒” C.堆集,积聚D.连续,屡次
②戒其子曰( )
A.防备B.戒除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
""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
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
【答案】:
【解析】:
第15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
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既望:______②人物略不相睹略:
______③皆披发文身文:______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______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B、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则一舸无迹
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海涌银为郭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请将文中“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
文章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