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庄子的辩证思维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哲学思想的深度解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庄子辩证思维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辩论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辩证思维的基本原理。
2.增强学生对辩证法的认识,锻炼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4.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生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文本理解,掌握关键实词、虚词的用法,如“游”、“所以”、“其”等,理解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内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辩论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庄子辩证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在讲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庄子思想,我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感受到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辩论练习中表现积极,但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下次课堂上采取更多鼓励措施,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的瑰宝”。

在这部著作中,庄子借助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通过思想启迪来达到“知天命、达人道”的目的。

本文将引出《庄子》中两个著名的故事情节——“北冥有鱼”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为此设计一份导学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

故事情节一、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阴山之下,有裸石,其上有蔽日之影,可以寻食,各南方而去。

斥鹏之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阴山之下,有裸石,其上有蔽日之影,可以寻食,各南方而去。

故事的主角是一种叫做鲲的鱼,它的身躯非常巨大,不知有多少千里长。

后来,它变成了一只名叫鹏的鸟。

鹏鸟的背部也是千里长,它能够展翅飞翔,犹如天空中的一朵白云。

鹏鸟在飞行中很是威猛,它的翅膀拍打时,能够产生强烈的飓风。

鹏鸟活动的海域是南冥,而食物来源是阴山下裸露的石头。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汝出門左右而視之,車行徑矣,人行徑矣,何以知其非鯈之游於陸之乐也?”故事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庄子和惠子。

他们在湖畔漫步,看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动,庄子认为这是鱼的乐趣。

然而,惠子却提醒庄子:作为人类,我们无法真正地理解鱼的心境或者它们的乐趣是什么。

庄子反驳道:你也未必真能理解我。

庄子想表达的是:任何人都只能了解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而对他人的感受理解不可能是全面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理解庄子与惠子辩论的背景,把握庄子思想中的“自由自在”与“顺其自然”的核心理念。
-分析庄子在辩论中运用的寓言、比喻、讽刺等手法,及其在论证中的效果。-体会庄子哲学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生观的启示。举例解释:
-重点词汇“逍遥”在文中的指代庄子主张的人生态度,即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的超脱,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理解其深层含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熟读并背诵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了解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背景,理解庄子思想中的“自由自在”与“顺其自然”;
但是,我也发现一些问题。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显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讨论过程中观点不够明确。此外,在课堂时间分配上,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讲解,导致实践活动的时间相对紧张。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做出以下调整:
1.加强对庄子哲学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讨论前对相关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以便他们在讨论中能够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庄子寓言、比喻、讽刺等手法的美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5.价值观念与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逍遥”、“游刃有余”、“养生主”等,并理解其用法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庄子辩论的基本风格和哲学思想。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辩论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寓言、比喻、讽刺等手法。这些手法帮助我们在辩论中更加灵活和机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导学案

20《庄子》二则【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认识《庄子》及庄子一生思想。

3、理解两则故事包括的意义。

4、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两则故事包括的意义。

【学习难点】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知识链接】庄子 (约公元的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庄子》一书。

《庄子》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派壮阔。

《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便多变,能把一些巧妙难言的真谛说得令人入迷。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授课方案>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贤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 )所以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基础检测】1、给予下加点的字注音。

相梁()鹓()醴泉()鸱()吓()鲦鱼()2、填空:①“非梧桐不仅,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鹓鶵的品性。

②《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

“鹓鶵”比喻,“鸱”比喻_________________,“腐鼠”比喻。

3.讲解以下词语:相梁:或:搜于国中:止:醴泉:于是:而吓我:濠梁:是鱼之乐也:安知: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全:云者:4.翻译以下句子:①欲代子相。

②非梧桐不仅,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④鲦鱼出游沉着,是鱼之乐也。

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⑥请循其本。

⑦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合作研究】1、阅读《惠子相梁》,庄子讲鹓鶵故事的企图是什么?2、阅读第二则,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争论中,谁是胜者?[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沉着”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4、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庄子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与他人意见分歧的情况?”例如,和朋友争论某个话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庄子与惠子辩论的奥秘。
1.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分析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提高思辨能力和哲学素养。
3.强化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复述文章,提升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5.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
6.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文章内容,把握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核心。
-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如“鱼出游从容”、“安知鱼之乐”等句子结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创新教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是”“安”“固”等文言词语,运用猜读法自主翻译课文。

2.通过悟读和品读,深入理解庄子的“鱼之乐”。

【教学难点】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请看屏幕上的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大方之家),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意思预设:望洋兴叹:仰面叹息。

望洋,联绵词,指仰面。

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指做事情不能胜任而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来泛指见识广博、精通某种技艺的人。

明确:引出学习文言词语的主要方法是猜读,但猜读不能望文生义。

2.这两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庄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庄子。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走近庄子,走近庄子的精神世界,这个小故事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初读,解文意(一)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析。

朗读指导: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其节奏:“既已”,“已经”的意思,副词,是“知”的状语,后面应停顿;“而”表轻微转折,故前面需做停顿。

要求:初读做烈读音准确、节奏合理。

(二)疏通文义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和助读卡片,用猜读法疏通故事大意,有困难标注下来。

(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翻译的困难。

)提醒学生关注“安”的用法,可联系七下刚学过的“尔安敢轻吾射”,进行比较。

2.指名学生翻译,师生共同完善。

三、悟读,见情态1.这个故事虽然短,却很有意味。

文章只有六句话,除第一句外,其他五句是庄子和惠子的对话。

朗读对话内容,做一个小练习,补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

示例:庄子(看着河水,若有所思)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学生参照示例,补写其余四处。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曰:“请循其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两人辩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不够深入;2. 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理解有困难;3. 课文中的辩论部分可能难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庄子与惠子辩论中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辩论部分;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同时,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第21课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表格式).doc

第21课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表格式).doc

体物,有一种物我合一、悠然自在的情趣,有文学、哲学融合之美。

惠施是先秦名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循名责实,名实相符,是中国早期逻辑学家,有寻根究底的精神和严密说理的个性。

教师小结:他们结论不同,争论的根本在于哲学观念的分歧,所以惠子对庄子的物我同一和文学性想象不能共鸣。

四、教学总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在貌似诡辩的语言游戏中,表现两人不同的认识观和思维方式,刻画出庄子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五、
背诵课文
全班起立,背诵全文。

布置作业课外选择《庄子》中自己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好辩
惠子:“安知”——怎么知道名家
逻辑家
安知鱼之乐偷换概念
诡辩
庄子:“安知”——在哪里知道道家
艺术家
物我合一
悠然自在
教学反思授课结束后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学习重点〗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庄子不但想象力极为丰富,而且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作品介绍《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背景透视该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

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三、预习设计1、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补写完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案: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根据课文填空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

⑵青树翠蔓,___________,参差披拂。

⑶闭之,则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青糁之。

⑷求之不得,____________。

悠哉悠哉____________。

⑸蒹葭萋萋,______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⑺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⑵蒙络摇缀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⑷寤寐思服辗转反侧⑸白露未晞在水之湄⑹青青子衿子宁不嗣音⑺其翼若垂天之云。

3、根据提示默写⑴《《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核舟记》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美景,且大气磅礴、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答案: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⑹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庄子》是战国中期________及其后学所著。

《庄子,名_____,______时期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______的哲学思想,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____________”。

答案:庄子•秋水庄子周战国道家老子无为而治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濠.()梁鯈.()鱼循.()其本答案:háo tiáo xún四、朗读课文1、读准加点字字音2、划分朗读节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五、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词语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⑵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⑷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⑸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⑹请循.()其.()本.()⑺‘汝安知鱼乐’云者..()⑻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答案:⑴在⑵这⑶你怎么⑷本来⑸介入主谓完全,肯定(是这样)⑹追溯话题本原⑺如此如此⑻它,指代鱼之乐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⑵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⑶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⑷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⑸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⑹请循其本。

⑺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答案:⑴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⑵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⑶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⑷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⑸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肯定的!⑹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⑺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六、文言知识归纳1、一词多义⑴固①固不知子矣()②子固非鱼也()⑵之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②我知之濠上也()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介入主谓)答案:⑴副词,固然/副词,本来⑵助词的/代词,代鱼之乐/介入主谓2、古今异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怎么/安全3、特殊句式⑴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译:这是鱼的快乐。

⑵子固非鱼也。

(判断句)译:你本来不是鱼。

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译: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七、探究课文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答案】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4、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答案】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5、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答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6、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7、归纳本文写作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8、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八、拓展延伸1、《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你能写出几个吗?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涸辙之鲋邯郸学步2、阅读以下短文,看看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庄子送葬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

“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