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疑或信重说施耐庵》续篇——兼答浦玉生、陈麟德先生

合集下载

致施耐庵的信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关系

致施耐庵的信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关系

致施耐庵的信|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关系尊敬的施耐庵先生:您好!晚辈稽首,您在天国一切安好?施老,您可知晚辈对您所著的《水浒传》有多痴迷?说来惭愧,晚辈从小便从父母长辈口中听到关于水浒的民间传说,对林鲁宋武等好汉的故事也略知一二。

只是那时年级小,这些记忆随着童年一并遗失了。

再次拾起水浒的记忆是在小学,那时恰逢《新水浒传》这部电视剧播放,晚辈一家人后必然守着电视机观看。

这部电视剧虽然对您老原著做了一些改动,但总体出入不大。

加之道具与场景的唯美,演员与台词的豪迈,当时给我的感觉简直是震撼!画面和声音的冲击,刺激着晚辈对水浒的感触。

看仁义豪侠壮举,领会着忠义仁善与热血满怀;观奸佞小人所为,叹惋着人心险恶并世道沧桑。

时而欢欣,时而蹙眉,时而喝彩,时而叹息。

到最后,却只剩哭泣……南国的疆土埋葬了多少忠烈呐?金戈铁马,似乎飘来了血腥的气息。

悲怆的音乐,缥缈的画面,却又清晰地看到了诸多将士们坚毅的目光无畏的豪迈!吾却不能做到这般。

最后那几集,吾是哭着看完的——泪落成海……看过电视剧,晚辈便迫不及待地买来原著,废寝忘食地读。

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读罢仍觉意犹未尽,便反复地读。

慢慢发觉,电视剧又岂会将施老您欲抒之感表现地淋漓尽致?若不细品原著,怎会知九纹龙的少年意气与血气方刚?怎会知鲁大师重情重义的真性情?怎会知林教头的刚毅与悲情?怎会知杨制使“一枪一枪戳出个功名”的壮语?怎会知吴军师风轻云淡的睿智?怎会知宋头领兼备忠义的决策?怎会知花将军甘愿赴死的忠义?怎会知浪里白条涌金门的火光?怎会知拼命三郎真的拿命换了忠义?怎会知一丈青不得报灭门之仇的悲愤与无奈?怎会知张虎骑败给了自己轻视一切的傲气?怎会知燕小乙尽忠后又伶俐地全身而退?施老,您对人物的刻画,对故事的描写,您的笔触使晚辈叹为观止!施老,您可知晚辈已将您所著的“水浒”作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也将自己融入了水浒。

晚辈时常忆着“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这句豪言;时常忆着八百里水泊;时常忆着“忠义堂”;时常忆着吾的众位哥哥们……我始终坚信,梁山一直都在,因为,有吾哥哥们在的地方,就是梁山!施老,您或许要问,这般痴迷,为甚么啊?只能嗔,这世上,痴心人,太多……安好!晚辈20XX年XX月XX日施耐庵爷爷:您好!我是晨曦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当我看了您的心血之作——《水浒传》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考名著阅读选择题

中考名著阅读选择题

中考名著阅读选择题1.某同窗抄写施耐庵《水浒》第十七回的回目时,遗漏了下句,只记得那句与杨志有关。

请你从下列句中帮他找出该回目的下句。

(2分)《水浒》第十七回花僧人单打二龙山A.黑旋风沂岭杀四虎B.青面兽双夺宝珠寺C.及时雨会神行太保D.小李广梁山射雁2下列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唐四杰B.郦道元——《三峡》——《水经注疏》C.笛福——《鲁宾逊漂流记》——美国D.高尔基——《童年》——自传体小说.3. 下面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第一部歌颂农人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这样写道,“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

其中“山东呼保义”指晁盖,“河北玉麒麟”指卢俊义。

B.《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本来以为可以依托自己的能力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却以惨败告终。

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C.《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D.《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童话色彩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其灵魂。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赵普是宋太祖时的宰相。

他熟读《论语》,为人严肃刚正,虽然有妒忌刻薄的毛病,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不愧为一代名相。

B.消息一般由题目、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依照“次重要—重要—最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

它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C.《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着重写了车站送别的情景,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雪》别离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和散文诗集《野草》。

水浒传第二章读书笔记(最新版)

水浒传第二章读书笔记(最新版)

水浒传第二章读书笔记水浒传第二章读书笔记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水浒传》原名《荡寇志》在当时为禁书,后被人改名为现在的《水浒传》。

生平: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一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一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代,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

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

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

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

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

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

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

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

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

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

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

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

”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再辩——致马成生先生

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再辩——致马成生先生
版社 21 0 1年 3月出 版 ) 从 l 方 面 作 了阐述 , , 0个 这
眼下 有 些媒 体 的新 闻离 事 实 真相 已经 很 远 , 学 者 之 间进行 的学 术 争 鸣 应 是一 个 开 诚 布 公 、 求 真 追
理 的 过 程 , 是 一 , 是 二 , 对 就 坚 持 , 的 就 纠 一 二 是 错
《 三国) 水浒 ) ( ( 研究与欣 赏》 8 第 辑上发表了他 的 署 名 文章 《 于梁 山泊 的气 候 物 象 描 写 之类 —— 致 关
浦 玉 生先 生》, 接着 又 在 《 泽 学 院学 报 ) 02年 第 菏 ) 1 2
1 发表 《 鸣 与请 教—— 致 浦 玉 生先 生》( 此 文 期 争 对
“ ” 被 出土 。马 先 生 只 是 在 我们 之 间 通 信 时 才 私 下 说 : 那则 文章 ( 注 : 关 于梁 山泊 的气 候 物象 描 “ 浦 即《
收稿 日期 :02—0 0 2 1 4— 8
作者简 介 : 浦玉生 (9 7一) 男 , 15 , 江苏启东人 , 中共江苏省盐城 市委 办公 室 ( 究室 ) 研 副主任 , 中国水浒学 会副 会长 , 研
是针对我写的《 钱塘施耐庵与上海 的鲁迅》 一文 的 争鸣 , 现作 第 二轮 的争 鸣 。在 第一 轮 中 , 以为像 马 我
先 生这 样 聪 明绝顶 的老 教授 , 到为止 就行 了 , 实 点 其 我 们讨 论 的主要 是 在 江 苏 境 内 的史 实 , 既然 马 先 生 作 了 这 样 的题 目, 现 与 之 再 商 榷 ( 上 篇 与 下 我 分
钱 塘 施 耐庵 与 上 海 的 鲁迅 再 辩
— —
致 马 成 生 先 生
浦 玉 生 阳主

施耐庵自序真伪之谜

施耐庵自序真伪之谜

施耐庵自序真伪之谜金批本《水浒传》有一篇施耐庵自序。

这篇自序,有人说确是施耐庵所作,有人说是金圣叹伪托。

这就是——施耐庵自序真伪之谜施耐庵自序,全文如下: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

何以言之?用违其时,事易尽也。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

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

一日如此,三万六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每怪人言某甲于今若干岁。

夫若干者,积而有之之谓。

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已往之吾,悉已变灭。

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

是以可痛也!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何曾多得。

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

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

舍下执炊爨、理盘槅者,仅老婢四人。

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

舍下童婢稍闲,便课其缚帚织席。

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

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

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

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

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

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

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以路遥,传闻为多。

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

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诬之也。

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常?)闻也。

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明,四方可遇。

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

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书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人来之时半之。

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

对联文化的第一座丰碑——读施耐庵《水浒传》对联

对联文化的第一座丰碑——读施耐庵《水浒传》对联

对联文化的第一座丰碑——读施耐庵《水浒传》对联【第十八届中国(济宁梁山)楹联论坛暨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优秀论文之二】对联文化的第一座丰碑——读施耐庵《水浒传》对联天津大学/刘锋教授引言本届(十八届)楹联论坛的主旨是研讨楹联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那么有三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个问题,从对联发展史来看,楹(对)联文化的第一座丰碑是什么?可以明确地说,是施耐庵和他的《水浒传》对联。

第二个问题,用对联文化建设美丽乡村,那么从对联发展史来看,用对联大写传统乡土文化的宝库是什么?是施耐庵和他的《水浒传》对联。

第三个问题,本届(十八届)楹联论坛是在山东济宁梁山,那么,最早用对联写梁山的是谁?是施耐庵和他的《水浒传》对联。

因此深入研究《水浒传》对联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01对联文化的第一座丰碑如果我们检阅中国对联发展史,宋元以前的对联作者寥若晨星。

苏轼、朱熹等人有少量对联流布。

即使到了明代,也仅仅有杨慎、李开先、徐渭等对联名家。

根据中国对联发展史的研究,在施耐庵以前,即宋元以前直至汉晋,有据可考的楹联不过几十副。

即使加上有文字可据的趣联、巧联、属对也不过100副左右。

所以,即使以对联的数量论,《水浒传》对联就已经是中国对联的第一座丰碑。

施耐庵以《水浒传》中300多副对联(初步统计)独步元代和明代初期,非惟璀璨当时,兼且照耀古今。

可以推知,施耐庵一定作了大量对联,除了用在《水浒传》中的以外,其它的大约都散失了。

这是极为可惜的。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别号耐庵。

原籍苏州,生于(江苏扬州市)兴化。

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其间曾官钱塘二载,后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征聘不应;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

约1367年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

最后居淮安卒。

著有《水浒传》。

说《水浒传》对联是中国对联的第一座丰碑,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论证。

(1)联型丰富,长短悉备在300多副水浒对联中,短联有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多副;尤其以七言对联最多达到150多副。

让施耐庵归真反璞——就《水浒》作者问道于刘世德、马成生、应守岩先生

让施耐庵归真反璞——就《水浒》作者问道于刘世德、马成生、应守岩先生
查 组 赴苏北 兴化 、 丰 等 地调 查 有关 施 耐 庵 的历 史 大 资料 。之所 以不 到 山东 梁 山 、 江 钱 塘 ( 州 ) 径 浙 杭 而 赴兴 、 丰两 县 , 因为 奔着 有 施 耐 庵墓 、 氏宗 祠 的 是 施
反 映 了 当时 的社 会背 景 和文人 的思想 状态 。文 字狱 罹 祸甚 烈 , 避祸 犹恐 不及 , 遑论署 名 , 只好讳 而 自匿 , 不著其 名 ; , 清时 小 说列 于 九流 十 家 之末 , 二 明 学人 目之 为俗 文 学 , 儒 者 每薄 之 。 说 部 才 人 , “ ” 小说 家
言 , 可人 正 史 ? 即方 志亦 可 去 短 录长 , 而不 载 。 奚 弃
白驹 场去 的 , 以这是 一次 有 的放矢 的调查 , 所 无非 是 要坐 实《 浒传 》 水 作者 施耐 庵 为 白驹 人 , 出一个 肯 得 定 的论 断 , 以便 在 各 种 版本 的 《 浒 传 》 物 中 , 水 读 特 别是 课本 注释 中必 须 给下 一 代 传 授 毫 不 含 糊 的知 识 。此前 苏北 文联 已派 员 调查 , 再 次 调 查则 更 深 而 更 细 , 访 、 谈 、 究并 推 敲 《 走 座 研 兴化 县 续 志》 有关 上 施 耐庵 材 料 的来 龙 去 脉 , 比较 并 分 析 各 种 版 本 的

《 水浒传考证》 《 、水浒传后考》 更是“ 大胆假设 , 小心 求 证 ”惜 乎 未能 持 续探 讨 , 出结论 。盐 城 周 梦 庄 , 得
撰 《 浒本 事考 》 录 施 耐庵 遗 曲 。工具 书 如 臧励 和 水 ,
编《 国人 名 大 辞典 》 将 施 耐 庵 录 入 。耐 庵 故 里 中 亦
里— — 江苏兴 化 的诬蔑 , 吁海 内外学人 让施 耐庵 归真 反璞 。 呼

辨正苏北施耐庵的一把钥匙--评《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中施耐庵的生卒年

辨正苏北施耐庵的一把钥匙--评《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中施耐庵的生卒年

辨正苏北施耐庵的一把钥匙--评《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中施耐庵的生卒年杨大忠【摘要】Based on Shi Nai’an’s tombstone inscription imitated by later generations,Mr.Pu Yusheng speci-fied that the date of birth and death of Shi Nai’an was between 1296 and 1370,and accordingly compiled chrono-logical table of Shi Nai’an .But the objective conclusion shows the time is supposed to be from 1328 to 1344,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iable unearthed and handed documents .It seems to be a key to distinguish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about Subei Shi Nai’an .This gives a complete negation to the series of stories about Shi Nai’an ,written in Cao Ze Ying Xiong Meng-Biography ofShi Nai’an and chronological table ofShi Nai’an.%浦玉生先生根据后人伪造的《施耐庵墓志》的记载,在其所著《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中将施耐庵的生卒年定为1296—1370年,并由此编出了《施耐庵年表》;但是根据可靠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记载推断,施耐庵的生年当在1328—1344年之间,这是较为客观的结论。

这个结论的得出,如同掌握了一把辨别苏北施耐庵之伪的钥匙,将浦先生在《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及《施耐庵年表》中例举的一系列有关施耐庵的事迹否定得一干二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望 族 也 。 先公 耐庵 , 元 至 顺 辛 未 进
士。 高 尚 不仕 , 国初 ,征 书 下 至, 坚辞 不
端 ,而没有施 耐庵 ,自然也没有施进士 、 “ 曾官钱
塘”之类 ,如其不然 ,为什么上述各种史乘恰恰都
没有任何记载 呢? 到 目前为止 ,尚未发现确切 的证据 ,在上述两 种 可能性 中可 能否定某一种而肯定某一种 。 据此 , 白驹是 否有 施耐 庵 ,是 否为 进士 、为官?难 以置 信 ,而只能置 疑。 现在 ,再根据施彦端更 为切 近的有关文物 ,继
归真反璞 》 的一个原 因。浦 、陈两先生所涉及 的
称。
既是进士 ,一般总有 官做 。陈先生便有这么一 句:
据 史乘 所 载 ,结 合 出土 文物 , 《 水 浒
内容 ,主要是与我辩论 《 水浒传 》的作者 问题 ,我
自然也是针对这一 问题 ,择要作 “ 答”。
传》作者施耐庵 曾 “ 官钱塘二 载。”
的施耐庵 ( 实指施彦 端 )生卒年、进士 、为官 以及著 《 水 浒》之 类,全都难 以置信 。同时,联 系有关史乘
与施封 《 序 》来分析 , “ 成丰本”杨 《 铭 》所说 的 “ 著 《 水浒》”、进士之类 ,也难 以置信。结合 《 水浒传 》
内部的 实际描 写 ,江北部分 的谬误又是如此之 多。总之 , “ 白驹施 彦端进 士为 《 水浒传 》作者”,实难成立 。
顾成 、顾逖 ,并分 明载有肃政廉访 司副使 、松江府
同知 等职务 ,但 ,并未有施 耐庵 或施彦 端于 “ 至顺
难免就有窜改之嫌 。然而 ,浦先生把两本杨 《 铭》
混淆起来 时 ,这 “ 先公彦端”四字却是没有了 。同 时, “ 乾隆本”只是 “ 积德 累行 ,乡邻 以贤德称 ”
十字 ,这分 明没有 中 “ 进士 ”、 “ 著 《 水浒 》”之
辛未 ”中进士或举人之类记载 。再据清康熙二十 四 年 张可立修 的 《 兴化县志 》与咸丰二年梁 园隶等纂 修的 《 重修兴化县 志 》,均有顾 成 、顾逖 的记载 :
作者简介 :马成生 ( 1 9 3 1 一 ), 男, 浙江缙 云人 , 浙江《 水浒 》 研究会会长 , 杭 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 方向:中国古典文论 、
水浒文化 。

3 0—
年 )的 《 施 氏族谱 》中 ( 以下简称 “ 咸丰本” ),
其有关 的一段是 :
出。 隐居著 《 水浒》 自遣。 积德 累行 ,乡
邻 以 贤德称 。
现 在 ,先 根据 一些 有关 史乘 评 析一 下 “ 咸 丰
本 ”的杨 《 铭 》。
先看 , “ 咸 丰本”中的 “ 元至顺辛未进士 ”是
续评析 一下 “ 咸 丰本 ”中的杨 《 铭 》。
先看 “ 乾隆本”中的杨 《 铭》 。该 《 铭》 分 明写
邻 以 贤德 称 。
( 先 公 耐 庵 。 元 至 顺 辛 未 进 士, 高 尚 不 仕 。 国初, 征 书 下 至 , 坚辞 不 出, 隐居 著
《 水浒》 自遣。)积德 累行, 乡邻 以 贤德
同是 这个 杨 《 铭 》,再 见 于咸 丰 四年 ( 1 8 5 4
收 稿 日期 :2 0 l 3 一 O 3 — 2 5
年) 淮南杨新撰 《 故处士施公墓 铭 》”中的一段
“ 原文” :
处士施公,讳让,字 以谦,鼻祖世居
扬之 兴化 ,后 徙 海陵 白驹, 本望族 也。
( 1 7 7 7 年) 修 的国贻堂 《 施 氏长 门谱 》中 ( 以下简 称 “ 乾隆本 ” ),其有关 的一段是 :
本望族也。先公彦端,积德 累行,乡
《 或疑或信重说施耐庵 》续篇
兼答 浦玉生、陈麟德先 生
马 成 生
( 杭 州师范大学人 文学院,浙江 杭 州 3 1 0 0 3 6 )
摘 要: 根据施彦端最主要 的文物 “ 乾隆本” 杨新 《 故 处士施公墓志铭 》 与《 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 》 推算 ,
施彦端 于 1 5世纪初 尚在世。据此 ,那篇 来路不 明而仍被作为 “ 信 史”的王道 生 《 施耐庵墓志 》,其 中所说
这 个 问题 还 有待 于今 后 更深 广 地 发 掘 资 料 ,深 入研 究 。
关键词 : 《 水浒传 》; “ 乾隆本 ”杨 《 铭 》; “ 咸丰本”杨 《 铭 》; 《 施耐庵 墓蕊 》
中 图分 类号 :I 2 0 7 . 4 1 2 文 献 标识 码 :A
我的 《 或疑或信重说施耐庵 》引出浦玉生先生 的 《( 或 疑或信 重说施 耐庵 )辨证 》 ,而我 的 《 杭州与水浒 》 也是 引出陈麟德先生的 《 让施耐庵
第3 4 卷第 4 期
V o1 . 3 4 N O. 4
济宁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8月
Aug. 2 01 3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1 8 7 7( 2 0 1 3) 0 4 —0 O 3 O —O 8
现在 , 结合浦先生的 ,浦先生 的引文 ,其 中 自己加了个 引号 ,
看来 是把 两个不 同历史 时期 的杨 《 铭 》混 淆起来 浦先生 为了证明 “ 白驹施彦端”就是 《 水浒传 》
作 者施 耐庵 ,摘引 了 自称 是 “ 明景泰 四年 ( 1 4 5 3 的。浦 先生为何要这样 ,这里不去推测 ,但 ,这是 容易误导的。为了便 于科学地说明 ,只得先把两个 不 同的杨 《 铭 》分别 引出: 明景泰 四年 的杨 《 铭 》,见于乾 隆 四十二年
的是 “ 先公彦端 ”, 而后此七 十七年 的 “ 咸丰本 ”即
“ 史乘所 载”吗?据明万历十九年欧 阳东风修 、严 镝纂 的 《 兴化县新 志 》,其 《 人 文之纪下 》中 ,载
有元 大德 ( 1 2 9 7 —1 3 0 7 )间及其后 的两位进 士 ,即
《 施 氏族谱 》杨 《 铭 》中,变成 “ 先公耐庵”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