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合集下载

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

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

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胡斯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农民战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对欧洲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

那么此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胡斯战争的背景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胡斯战争的背景德国移民捷克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藏,引来了德国封建主贪婪的目光和野心。

12—13世纪,德国人开始向捷克大规模移民。

首先移入的是教士和僧侣。

这些教士和僧侣很快把持了捷克教会和寺院的主要职位,广占土地,几乎达捷克耕地的一半。

与此同时,教会为巩固和扩大势力,从德国招引大批骑士,让他们分享土地,役使捷克农民和来自德国的移民。

捷克国王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也让大批德国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并许可建立各种自治城市,享有各种特权。

德国人大量移民的结果,在捷克国内形成了一个德国教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和矿山主的特殊社会集团。

他们和捷克大封建地主相勾结,共同剥削捷克人民。

农民、城市平民,身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使他们“像流亡者一样住在自己的国内”。

天主教会当时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教士的上层几乎全是德国人,因此人们的仇恨首先指向教会。

教会征收沉重的什一税。

教皇通过教会大肆搜刮,把捷克当作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

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士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

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1369—1415年)。

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

他指责德国的高级教士说︰在上帝的眼里,一个有道德的穷苦农民和老妇人,比一个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德国贵族他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

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

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捷克农民战争简介
【战争时间】公元1419~1434年
【战争地点】捷克境内
【交战双方】捷克人民vS欧洲反动势力
【关键人物】胡斯
【战争背景】
9世纪末,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此后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10~12世纪,日耳曼人不断地向东侵入,于是捷克人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

13世纪以后,捷克国王被列为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14~15世纪,捷克的经济发展在欧洲的地位极高。

捷克农业上普遍施行三圃制、合理的轮种制,劳动工具作了很大改进。

采矿业上,捷克是当时欧洲最主要的金属开采区之一,在美洲发现以前,捷克是欧洲白银的主要供给者;手工业则以武器制造业最为发达,从14世纪下半期起,开始制造大型火器臼炮。

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一些手工业和商业城市不断涌现,其中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使捷克成为欧洲。

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

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

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历史上,许多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就足以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导致一方的战败。

以下是一些古代因为意外而战败的例子。

第一例是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将军汉尼拔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横渡阿尔卑斯山,意图入侵意大利。

在激战中,汉尼拔成功地击败了罗马军队,占领了卡那培城。

但就在他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之后,他遭遇到了一个意外。

在216年的坎尼战役中,罗马将军斯库比迦被汉尼拔的军队包围,节节败退。

在较终关头,罗马将领斯库比迦奋勇作战,亲自率领军队击退了汉尼拔的军队。

这个意外的胜利不仅挽救了罗马共和国,也让汉尼拔的进攻计划受挫,最终导致了他在此战败。

第二例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在公元前310年,楚国军队与秦国军队在荥阳展开对垒。

楚国军队实力雄厚,士气高涨,准备一举歼灭秦国军队。

在关键时刻,一场暴雨突袭了战场,造成楚军的士气受挫,无法有效组织进攻。

与此秦国军队趁机发动突袭,成功地击溃了楚军。

这场暴雨无疑是楚国军队的意外之灾,导致了他们的惨败。

第三个例子发生在拜占庭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战争中。

在公元622年,拜占庭皇帝海拉克利乌斯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前往征讨波斯。

在行军途中,海拉克利乌斯的军队受困于波斯的荒无人烟之地,粮食和水源枯竭,导致军队疲惫不堪。

波斯军队趁机袭击,拜占庭军队溃败。

这场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海拉克利乌斯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受困于意外的环境中。

这些古代战败的例子告诉我们,战争是一个充满变数和风险的过程。

即使一方实力强大,士气高昂,也难免会遭遇到各种意外和挑战。

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患于未然,避免因为意外而导致战败。

第二篇示例:古代战争中因为意外而导致战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许多都是因为一时的疏忽或者未曾料想到的情况导致的。

在古代的战争中,胜败往往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军队的战斗力、将领的智谋、战术的灵活性等等。

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是胡斯革命运动的最后阶段,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1419—34年)、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胡斯战争和整个运动一样,都是因捷克民族英雄胡斯(1371—1415)而得名。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这次战争以捷克民族英雄胡斯的宗教改革为旗帜,以胡斯党人为领导,所以称胡斯战争。

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较晚(约9世纪末),但工业发展很快,11—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

从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匈牙利、威尼斯等地输出的有马、牛、皮革、粮食、银、麻布等。

到13世纪,捷克国王被列为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当胡斯运动还带有浓厚民族的和宗教的性质时,实际上就已经把要求剥夺天主教会强占财富和限制其权力的全体捷克人民联合起来了。

但是,随着斗争的不断发展,胡斯党人分裂为温和派(圣杯派)和激进派(塔博尔派)。

圣杯派联系市民阶级、部分贵族和有产知识分子,他们只提出改革教会的要求。

塔博尔派(因塔博尔城而得名,是胡斯党人民主阵营的中心)由农民、城市贫民、小手工业者、下层僧侣、小贵族和部分中等贵族组成,他们要求铲除封建制度。

截至1419年,胡斯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已带有反对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性质。

欧洲反动势力曾组织过5次对捷克的十字军东征。

当时捷克已建立一支以塔博尔为核心的常备军。

对受过专门训练的德意志职业骑土军作战,必须建立一支新式的塔博尔派军队。

塔博尔派军队的主力是步兵,也配备一部骑兵和炮兵。

军队纪律严明,要求严格执行塔博尔派军队总司令兄日什卡于1423年制定的条令。

这个条令是后来各种条令的范本。

全军官兵土气高昂,自觉履行军人职责,富有民族自豪感,这是所有封建军队无法比拟的。

塔博尔派军队的这些特点要求制定组织和实施战斗的新原则,给军事学术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新的进步内容。

塔博尔派军队最早使用的战术单位是战车,每辆战车配备18—20人:2名射手(装备有火绳枪和炮)、4—8名弩手、2—4名链枷手(用农民的链枷作战)、4名长矛手、2名盾牌手(战斗时用大盾牌掩护人和马)和2名驭手。

胡格诺战争简介

胡格诺战争简介

胡格诺战争简介胡格诺战争是法国天主教势力同新教胡格诺派之间的一场战争,是法国的一场内战。

此战使法国王权得到振兴,以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作为结束,可谓意义深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胡格诺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胡格诺战争分析中文名称:胡格诺战争参战部队:天主教:法国天主教派/西班牙/萨伏依公国新教:胡格诺教派/英格兰战争结果: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时间: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地点:法国境内人物:孔代亲王亨利三世胡格诺战争详情第一次(1562–1563)开始于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过瓦西镇附近时,发现新教徒违反国王的禁令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他认为这是对他的权威的公然挑战,立即下令对犯禁的新教徒进行攻击,死伤近200人。

“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

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

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

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拉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

1563年3月,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

第二次(1567–1568)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

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

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

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第三次(1569–1570)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

如何理解两次大战後的世界

如何理解两次大战後的世界

拿破崙戰爭時期,特拉法加角戰役,為英法海軍的重要戰役
英國無畏號戰艦 1906年建成 排水量:1萬8千噸 18台蒸汽鍋爐,4台蒸汽輪機組,2萬2千匹馬力 10門12英吋口徑大炮 27門12磅炮,5門18吋魚雷管 裝甲厚102-279毫米
民族問題: 第一次大戰時: 奧國王儲被刺殺 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德國支持奧匈帝國。 兩次大戰後,民族國家的建立,殖民地的獨立等 生產科技的發達, 戰爭的規模擴大,戰爭不局限於前線的將士,而 是全民參與的「全面戰爭」。
பைடு நூலகம் 1914年歐洲各帝國的殖民地分佈
課題20:鋼的廣泛使用與軍備競賽
• 在上述的背景下,我們比較容易說明18世 紀以來的軍備競賽的原因
– 政治與經濟利益
• 進而討論競賽的方式
– 十六、十七世紀,海上軍事競賽,主要是在船 體、火炮數目及艦隻數目 – 十九世紀以後,鋼鐡時代,火炮的口徑、船速。 (科技的競賽)
如何理解 兩次大戰後的世界
政治發展
兩次大戰後的世界問題
• 1. 民族國家的出現:舊帝國的瓦解 • 2. 殖民地相繼獨立:新帝國的衰落 • 3. 世界新秩序:美蘇冷戰爭
民族國家的興起:舊帝國的瓦解
德國
奧匈帝國
第一次大戰後, 從奧匈帝國產生的國家
• • • • 奧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後來分為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王國(後來分為塞爾維亞、蒙特尼哥羅、 克羅地亞、波赫、斯洛維尼亞、馬其頓、科索沃) • 波蘭 • 羅馬尼亞和意大利亦獲得部份奧匈帝國的領土
課題14:啟蒙運動
民族國家的興起 1. 宗教改革時期,宗教獨立,支持政治的獨立。 2. 火器的使用: (歐洲在15世紀開始使用火葯) 擁有廣闊領土,收入豐裕的君主,才能負擔擁有 大量火器的軍隊。國王的控制力得以擴張。 3. 中古時期興建的城堡不足以抵擋重型的火器,戰 爭的性質亦改變。

捷克胡司战争

捷克胡司战争

捷克胡司战争历史简介捷克在中古时期又称为波西米亚,10世纪时已形成国家。

这里的土地开发得较早,生活比较富裕。

但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和,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年时,由于他本人远征意大利的需要,得到了捷克王公的支持。

德国皇帝以一统欧洲之主的名义,授予捷克之主弗拉提斯拉夫二世1061—1092年捷克国王的称号,但王位不得世袭。

于是捷克得到了正式的册封,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此后在1156年又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准予世袭。

到13世纪,捷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候之一。

但是捷克实际上仍然保持很大的独立性。

德国人在12世纪以后开始大批向捷克移民。

首先移入捷克的是德国的僧侣和高级教士,这些人成为捷克的主教和修道院长;随后而来的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很快占据了捷克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和矿山。

此外,德国人根据捷克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在捷克享有很多特权。

他们在捷克可以按自己的法律行事,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形成特殊的集团。

他们控制着城市,收取大量地租和什一税。

捷克钱财大量流入了德国人的钱袋。

14世纪初,捷克王统中断,封建贵族争夺王位,结果,王位于1310年落入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之子卢森堡王子约翰之手,从此开始了卢森堡王朝在捷克的统治。

在卢森堡王朝统治时期,捷克的经济发展很快,捷克国王成为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国王之一。

1347年,捷克国王卢森堡王朝的查理一世1346—1378年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为皇帝查理四世。

他在捷克推行奖励商业,努力发展经济的政策。

但是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人们对德国人的更大不满。

人们的反抗斗争首先是对着教会的。

在捷克,教会是被德国人把持的,而且拥有大量地产。

在反对教会压榨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以胡司为代表的一批领袖。

约翰·胡司1369—1415年出生在捷克南部胡西尼茨村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毕业于布拉格大学,1396年获硕士学位,1398年开始在布拉格大学任教。

胡斯战争: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胡斯战争: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胡斯战争: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1419年7月30日,掷出窗外事件,引发捷克历史上著名的胡斯战争。

16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波希米亚(今捷克)出了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宗教改革家,名叫扬·胡斯。

1415年,他在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中被罗马教廷判为异端并处以火刑,引起支持支持胡斯的波希米亚贵族及民众对教廷的激烈 ... ,于是教廷对波希米亚发布“禁行圣事”的处罚禁令。

1419年,在神圣罗马君主兼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的斡旋下,教廷终于解除了禁令,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为主的布拉格市议会却遭到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以天主教徒为主的新市议会。

胡斯信徒非常愤怒,1419年7月30日,部分激进的胡斯信徒在神父扬·柴利夫斯基的率领下走上街头 ... ... ,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厅前的查理广场,要求释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

突然有人从新市政厅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丢掷石块,愤怒的胡斯信徒冲进新市政厅,活活将市长及市议员共7人从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 ... 者,这就是“掷出窗外事件”。

这个事件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因此是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的导火索。

为了区别1618年引发“三十年战争”的“掷出窗外事件”,历史上将这个事件称为“第一次掷出窗外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斯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胡斯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历时较长,影响较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

虽然捷克成为一个独立较晚的国家,但是它发展比较快速。

胡斯战争起因也是与其发展迅速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胡斯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处于胡斯革命运动的收尾阶段,是欧洲历史上一次经历时间较长、影响广泛的农民战争。

那么,胡斯战争结果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胡斯战争开始的时代背景,12至13世纪时,德国封建势力对捷克丰富的矿藏和土地资源动了贪心,派出了僧侣和传教士大规模的向捷克移民。

后来德国封建主在捷克境内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甚至开始公然剥削和奴役善良的捷克人民,出身贫困的胡斯看到这种境况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让胡斯不愿再闭口不言,他认为教会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抨击教会,指责德国教士,此举引发了德国封建主的不满,他们设计害死了胡斯,捷克百姓强烈不满,集会抗议,最后革命爆发。

胡斯战争时,捷克百姓拥有一支以塔博尔派为主力的军队,这支军队拥有步兵、炮兵和骑兵等多兵种,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在胡斯党人军事指挥的正确领导下,国王的骑兵部队被一次次击退,在1420年时,在维特克夫山附近,胡斯军队和国王部队展开角逐,最
后,以国王部队战败结束了此战,塔博尔派以少胜多。

胡斯战争的结果对德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30年代初,捷克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胡斯党人分裂为温和派和激进派两大体系,并且两大体系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发生内战,在1434年时,激进派被打败,胡斯战争到此结束。

胡斯战争简介胡斯战争简介上提到胡斯战争又被称为是捷克农民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时间最长,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战争的领导人是胡斯,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是杰士卡。

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419年到1434年,战争的结果是神圣的罗马帝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捷克是一个独立的比较晚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11到12世纪,捷克慢慢出现了很多的手工业和商业城市,而布拉格也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贸易中心。

13世纪的时候,捷克已经是神圣罗马帝国七大候选之一。

胡斯运动有很浓厚的民族性质和宗教性质,随着斗争的继续,胡斯党人开始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激进派的主张是必须要铲除封建制度。

到1419奶奶,胡斯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就已经带有反对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的性质了,激进派的主力军是一个以塔博尔为核心的常备军,军队的主力是步兵,也有一些骑兵和炮兵,军纪严明,战斗力很高。

胡斯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德国移民、天主教会、德国贵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胡斯战争发生在很多地方,如1420年在苏多没日、1420年在维特科夫山、1422年的库特纳霍拉和德意志布罗德
等,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之间,捷克还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变革,1434年利帕尼会战中打败了塔博尔派,胡斯战争正式结束,虽然胡斯战争给捷克带来了民族的独立,但是捷克国内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胡斯战争的评价对胡斯战争的评价,可以从民族性、宗教性和军事艺术性三个层面来进行。

首先,从民族性上来说,胡斯战争消灭了捷克境内的德意志势力,使捷克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15年的军事抗争,使捷克各阶层的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战争胜利后,他们赢得了民族独立。

其次,胡斯战争还具有很强的宗教性,对胡斯战争的评价需要把目光放到全欧洲中去。

当时,捷克人民首先对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忍无可忍,在此背景下,胡斯挺身而出,提出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反对教皇出售“免罪券”等宗教改革思想,很快被捷克人民接受。

胡斯战争后,胡斯思想又成为全欧洲宗教改革的先声,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自称是他的继承者,瑞士、法国、英国等随后进行的宗教改革也以他为先导。

第三,对胡斯战争的评价也不能忘记它的军事艺术性。

即便是放到世界军事史中,胡斯战争也无愧于一场伟大的战争。

战争期间,胡斯党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扭转了步兵对骑兵作战的不利局面。

他们首创车载兵和战车工事对付重装骑兵,根据情况需要,把战车相互联结,组成各种战车工事,保护步兵不受重装骑兵的袭击;组建轻炮兵,在战场上大量使用火器,让骑兵的传统优势荡然无存。


斯战争,5次反十字军远征,均取得了胜利,在世界军事史上写下了自己浓彩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