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三国中的成与败
浅析《三国演义》叙事艺术的成与败

些 学 习方法 , 鼓 励 他们采 用适 合 自己 的方 法 , 主动 地 进 行学 习。 …… 逐 步 培 读写 事 的文 章时 , 应 住抓 事情 的经 过这 一重 点去 品词 品句 , 精读 有 关 片段 , 彝 养学 生的 自主 学习 习惯 。 ” 懂课 文 。
1 激发 学生 的兴 趣
.
为 了开发 学 生的智 力 , 充分 调 动其 学 习的积极 性 , 发 挥其在 学 习中的 主体 作 用 , 提高 学 生的整 体 素质 , 我们 必须在 阅读 教 学的过 程 中 , 重 视 培
酒
阅 读 ; 教 学 ; 自 主 学 习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童编 号 : 1 6 7 3—8 0 0 5 ( 2 0 1 3 ) 0 2— 0 2 3 8 — 0 1
2 0 1 3 年2 月第2 期( 下) 2 0 1 3 。 F e b r u a r y。 N o . 2 ( u n d e r 阅 读 与 写 作
耜 国
0 5 6 0 0 0 来自在 阅读 教 学 中如何 引导 学 生 自主 学 习
潘 月娥
养 学 生的 自主学 习能 力。
河 北省邯 郸 经 济开发 区常庄 小学
有 的课 文各 段 内容 的写作 方法 相 似 , 就精 讲 一 段 , 启 发 学 生用 学 到 的方
对学 习感 兴趣 的学 生 , 学 习会 更 加主 动 , 积极 , 产 生愉 快 紧张 的情 绪 和 主 法 去 自主学 习其 它各 段 , 这样 做 , 有 利 于培养 学生 的 自主学 习能 力 。如 对《 蛇 动 的意志 努力 状态 , 从 而提 高 自己学 习活 动 的效率 和效 果 。为 此 , 在 教 学 过 与庄稼 》 一 文 的教学 , 先 精讲 第 一段 , 让 学 生 了解 蛇 与 庄 稼 的关 系 , 接着 让 学 程中, 采用 下列 办法 来激发 学 生 自主学 习的兴 趣 : 生运 用分 析“ 蛇与庄 稼 ” 的关 系 的方 法 自主 学 习第 二段 , 老师 适 当加 以 点拨 , 以疑 激趣 : 学 生在 学 习过程 中遇 到疑 问时 , 教 师 因势利 导 , 激 起 他们 自主 让 学生 弄 清楚猫 与 苜蓿 之间 的复 杂关 系 , 最后 放 手 让 学 生用 同样 的 方法 , 独 学 习 的欲 望 和兴趣 , 所以, 在 指导 学生 自主 学习课 文 是 , 我强 调学 生 要一 边 读 立 自主学 习第 三段 , 弄 明 白随地 吐 痰 与 人生 病 的 复 杂关 系。在 引 基 础 上 , 引 边想 , 尤 其在 “ 想” 字下 工 夫 , 学会设 疑 , 释疑。 导学 生结 合课 外 阅读得 到 的知识 , 举 了 不少 例 子 。可 见 , 学 生对 某 些 事 物相
三国演义魏国之灭亡

三国演义魏国之灭亡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而魏国的灭亡则是这一时期中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魏国在当时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势力,但最终却被其他两国所灭亡。
本文将从背景、内外因素和灭亡过程三个方面来探讨魏国的灭亡。
一、背景三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三个互相对立的国家:魏国、蜀国和吴国。
魏国在当时占据了中国最富饶的北方平原地区,有着相对较强的实力和资源。
同时,魏国也是中国政治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在军事、经济和人口上都占有优势。
然而,魏国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政治腐败、社会不稳定和民生困苦等,这些问题也为魏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二、内外因素1. 内部因素:魏国内部的政治腐败是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魏国末年的皇帝曹髦是一个放纵奢侈的人,荒淫无道,不仅丧失了统治者的威信,也忽视了国家大事。
同时,朝廷内部也存在各种派系之争,不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剧了国家的内部矛盾。
另外,魏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
最明显的问题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底层民众的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
这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民间反抗情绪不断升级。
2. 外部因素:魏国面临着来自蜀国和吴国的强大威胁。
在蜀国方面,刘备的死后,刘备之子刘禅继承了蜀汉的王位,孔明等重要将领继续推行刘备的政策,加强了蜀汉与魏国的抵抗力。
吴国则顺势进攻魏国,在赤壁之战后,吴国的势力迅速扩张。
魏国同时面对两个敌对势力的夹击,使得魏国的军事压力大大增加。
三、灭亡过程魏国的灭亡是一个相对缓慢而又持续的过程。
自曹髦登基以来,魏国内部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军事压力逐渐累积,使得国力不断下滑。
在吴国和蜀国的不断进攻下,魏国的领土和资源不断被侵占。
最终,在东晋政权成立后,魏国的灭亡成为既定的事实。
魏国的灭亡不仅是内因外因的结果,也与历史环境有关。
三国时期,中国处于战乱和分裂的状态,各个国家之间的对抗和争夺是必然的。
推翻和灭亡魏国的不仅仅是政治家和将领们的努力,也有其他国家的助力和中国历史的发展。
读三国演义感悟成王败寇规律

读三国演义感悟成王败寇规律在读完《三国演义》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后,我深深感悟到其中存在的成王败寇规律。
这一规律在故事中得到了验证,并且渗透到了历史的发展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成王败寇规律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成王败寇规律的内涵成王败寇规律是指在战争或者权力斗争中,强者往往能够战胜弱者,实现统治的正义,而弱者则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
这一规律体现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竞争和压倒弱者的现象。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角色的命运就是成王败寇规律的典型体现。
曹操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智谋在混乱的战乱之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王者。
而刘备和孙权则在力量较强的曹操面前丧失了战胜的机会,最终败给了曹操。
二、成王败寇规律的历史验证成王败寇规律不仅出现在《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中,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
历史上的很多帝王都是凭借军事力量和智谋成为最终的胜者。
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他们通过战争征服他们的竞争对手,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和统治。
而那些战败的君主和军队,往往被迫接受失败的命运,被捕或者被迫投降。
历史上著名的战败君主如袁绍、孙坚、刘璋等,他们无法在战争中战胜对手,最终都被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所打败。
三、成王败寇规律的意义成王败寇规律意味着在现实社会中,只有强者才能执掌大权,而弱者则注定被压迫和边缘化。
这一规律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权力分配的思考。
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在职场竞争还是其他领域的竞争中,了解并遵循成王败寇规律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
只有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强者。
对于社会来说,成王败寇规律的存在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权力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平。
强者在权力面前不能肆意妄为,而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发展。
四、成王败寇规律的启示成王败寇规律的存在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实力的提升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成为具有实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取得成功。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与战争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与战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充满了战争与冲突的时期。
这一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在不断的争斗中,经历了兴起与衰落的过程。
本文将从魏蜀吴的兴起、魏蜀吴的战争以及魏蜀吴的衰落三个方面探讨三国时期的魏蜀吴。
魏蜀吴的兴起魏国由曹操所建,他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曹操以其出色的战略才能与军事手腕逐渐一统北方,建立起强大的魏国。
曹操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强国家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制度,修筑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制以及励精图治的建国理念。
他的成功使得国家得以稳定发展,并迅速崛起。
而蜀国由刘备所建,他是一位仁义风度、有圣洁品质的君主。
刘备吸收了南方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南方农耕文化的养分,建立起蜀国的基业。
刘备重视教育、崇尚文化,注重士人的选拔任用。
他的政策使得蜀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繁荣与发展。
吴国由孙权所建,他是一位具备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的杰出统治者。
孙权继承了父亲的基业,稳定了江东地区,并一系列妥协与外交手法保持了地方政权的稳定。
孙权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与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生产力和军事力量,使吴国成为了当时南方最强大的国家。
魏蜀吴三国在兴起阶段都秉持着不同的统治哲学与发展方向,各自对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各自国家的基础。
魏蜀吴的战争三国时期,正因为三个国家间的争斗与冲突,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
曹操作为魏国的奠基人,凭借着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进一步扩展了魏国的边界,与蜀国、吴国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争。
在曹操死后,由曹丕继位成为魏国的皇帝。
刘备则乘机攻打魏国,发动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场战役中,刘备联合了孙权部队,利用火攻等战术手段成功击败魏国的大军。
赤壁之战,标志着魏国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蜀国与吴国的联盟也使得魏蜀联军进一步扩大了领土。
随后,在刘备去世后,蜀国由刘备儿子刘禅继位。
这一时期,蜀国国力逐渐衰弱,魏国趁机发动了对蜀国的多次军事进攻,并最终攻占了蜀国的首都成都,使蜀国完全被灭亡。
三国演义兴亡历史

三国演义兴亡历史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刻画了三国时代兴亡的历史。
它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铺陈出一幅宏大而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的兴亡历史为主题,探讨其中的关键事件、人物形象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席卷各地。
而后,战乱不断,王莽篡位、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各种灾难相继而来。
在这种大背景下,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主要角色相继崛起,最终分割中国,三国鼎立。
首先,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的兴起对于三国演义的历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迅速崛起,建立起了强大的势力。
虽然他追求统一中国的壮志未能实现,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成就依然堪称辉煌。
他的治国理念深深烙印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也成为了一个具有复杂性和深度的人物。
其次,刘备作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键人物,他的兴起也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备作为一个有着高尚品德和感人故事的人物,他的形象在小说中被赋予了许多正面的价值。
他通过与关羽、张飞等一起,建立了蜀汉并抵抗外敌,充分展现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忠诚品质。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个标志性的英雄形象。
最后,孙权作为东吴的创立者,他承继了孙家的兴起,以其独特的智谋和决策能力在东吴建立了稳定和繁荣的政权。
孙权的兴起并不顺利,他经历了吴国先王孙策被害、孙家兄弟内斗等许多艰难困苦。
然而,孙权凭借其明智和果断,最终建立了东吴,并成为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儿女英雄。
三国演义的兴亡历史也揭示了一些铭记于人的关键事件。
例如,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在红蜻蜓之战中战败,由此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原的机会。
另外,刘备借助马超的力量夺取了益州,成为蜀汉的基石。
这些历史事件给小说增添了更多的战争和政治情节。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小说作品,其兴亡历史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形象。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毕业论文doc)

河北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年级:2014级专业:汉语言文学联系电话:姓名:冯梦龙论文题目: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我申请学位学生姓名:冯梦龙指导教师:×××专业年级:2014级完稿时间:河北大学邯郸函授站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斗,上百个战斗场面,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本文试从战争描写的特点、艺术手法入手,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的高超与给后世的启示。
关键词:战争描写启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
在小说中,共写了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争,展开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作者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进行了不同的艺术概括和描写,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一)以斗智为主,智勇结合的战争描写一般描写战争的作品,大都落入战场上武力较量的窠臼,多数写刀光剑影,蛮力拼杀,勇武有力而智谋不足,而《三国演义》却在斗智中展开了战争描写。
这主要体现在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应用、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其中以斗智为主,着重描写了战略战术的应用。
1、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但写出了政治军事斗争中的许多奇谋胜算,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写战争,把政治决策与战略决策结合起来,因为这是关系全局,决定成败的。
小说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刘备实行了这个战略,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来关羽守荆州,诸葛亮要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违背了这个战略,两个拳头打人,结果在与曹操大战时,被东吴吕蒙袭取荆州。
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便举全国之兵伐吴。
对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谏置若罔闻,孤掷一注,没有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感情用事,导致在彝陵之战中惨败,使刘备集团光复汉室,统一中原的愿望成为泡影。
三国时期的局势

三国时期的局势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局势错综复杂,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时期的局势。
一、政治局势1. 东汉王朝的衰落三国时期的局势可以追溯到东汉王朝的衰落。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争,豪强割据,内外交困。
这种内忧外患导致了王朝的分裂和瓦解,为后来魏、蜀、吴三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 三国鼎立在东汉灭亡后,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位英雄崛起,各自建立了魏、蜀、吴三国。
刘备自称汉室皇帝,孙权建立了东吴政权,而曹操则实际掌握大部分的中原地区。
三国之间的政治争斗和军事对抗成为三国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3. 忠义之风三国时期,忠义之风盛行。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被后世奉为忠义的代表,他们的故事被广泛流传。
这种忠义之风为军队和政权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也为后来的民间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军事局势1. 三国鼎立的局势三国时期的军事局势非常复杂。
刘备的蜀国位于西南,领土辽阔,与吴国、魏国具有一定的战略竞争关系。
吴国通过水路优势,掌握了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
魏国则位于中原地区,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一方。
这三国之间频繁的军事冲突导致局势的动荡不安。
2.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刘备和孙权联手,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
这场战役标志着曹魏势力在南方受到了重创,也为后来蜀国和吴国的抵抗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各国军事实力对比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
曹操实施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军事体系,使得魏国成为了军事上的霸主。
而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虽然也有一定的实力,但相对较弱。
三、经济局势1. 各国的产业特点三国时期,各国的经济发展有所差异。
魏国由于位于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商业市场,经济相对较为繁荣。
蜀国地处西南,山河壮丽,以农业和矿产资源为主要支柱。
吴国则通过水运贸易和海上贸易,发展了船舶制造和渔业等海洋经济。
2. 农业与商业农业是三国时期各国的经济基础。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1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巨著,每个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得视其中的某个人物为自己所欣赏得人,我也不例外。
一,我欣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在诸葛亮跟随刘备以后的每次战役当中,诸葛亮都是周密计划,没有瑕疵的。
突出的特点就是机智、谨慎、灵巧。
可以说,诸葛亮这三个特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他没有胆怯去回避问题,每次大战来临都是尽心尽力思考、谋算,如此才为刘备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二,我敬重诸葛亮的忠孝诚实。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完全有权谋实力,然而他受刘备知遇之恩,从来不忘。
受刘备托孤之重,即使知道单凭蜀国之力进军中原难度太大,也呕心沥血,拼命为了兑现诺言而竭力奉行。
并且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没有去做那种篡权逆上的行为。
三,欣赏诸葛亮的洒脱与安逸。
现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心浮气躁的,好像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就屈才丢脸一样,就巴不得每一分钟都是忙碌的,可以挣钱的。
其实通过了解诸葛亮,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人一生当中未必需要时时刻刻都这么干着急,瞎折腾。
诸葛亮尽管学富五车,然而学成以后也不过是安卧隆中,每天闲云野鹤,到了刘备登门求贤,真正有需要施展才华的.时候再出山。
而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能够闲得住、耐得住的人,这点就很值得欣赏。
当然,我知道人无完人,然而我总是希望看到诸葛亮的优点,学习优点是对我们有益的。
以上三点就是我视诸葛亮为心中三国英雄的原因了。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2历史的长卷中,有许多英雄,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位英雄,那就是三国英雄“曹操”。
曹操是一名军事家。
他军事才能突出,代表战争是“官渡之战”。
他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开动脑筋,听取了故友许攸的建议,把袁军的粮库——鸟巢烧毁。
曹操用了六万军消灭了袁绍七十万大军,在中华上下的历史长卷中,又创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传奇战绩。
曹操的军队,军规军纪都很严格,各个将领更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曹操的马受到了惊吓,不小心踩了田间农田中的小麦,非常悲伤,要杀头谢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中的成与败
组员名单:吴奇陈学涵朱思宇吴宇杰李鸿浩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战不休。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战火纷飞的乱世。
在罗贯中笔下,三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各类社会矛盾,都曲折离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惊心动魄,波澜壮阔,读之让人目不暇接。
一部《三国演义》,录满了壮志未酬的英雄悲歌,写满了名垂青史的忠烈血性,涂满了风起云涌的历史硝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看《三国》,感动与震撼之余,更多的应是对成败的思考。
一、成于“谦”,败于“骄”
欧阳修曾警示世人:“满招损,谦得益”。
伟人毛泽东也以通俗的语言告戒国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以刘备的智能,之所以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分得一杯羹,不但源于他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的顽强精神,还源于刘备总以“义”字为先的谦逊。
“三顾茅庐”的典故,成为古往今来礼贤下士的儒道典范。
《三国》中,最让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关羽的死。
位于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曾“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在千军万马中游走自如,在乱军之中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与二三随从深潜吴地单刀赴会依然谈笑风生。
可是他的傲气,最终断送了他。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大喜过望,一时大意,被东吴大将陆逊的计谋所骗,败走麦城,命断石城。
关羽之死,在一定意义上还陪上了张飞、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一落千丈,再也无法恢复元气。
“蜀国无大将矣!”从此,蜀国人心涣散,三国中蜀最先没落。
二、成于“仁”,败于“奢”
蜀主刘备,当之无愧为三国中的仁者。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他组织志愿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只得一个小官却毫无怨言。
他帮陶谦平下曹操的报仇,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陶谦让徐州时,却断然拒绝。
他再三被吕布陷害却一笑置之。
刘备始终以仁待人,“宁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正是他的仁义,使各个武将谋士投奔于他,使襄樊十万百姓跟他逃亡,使三分天下得其一的方针得以实现。
诸葛亮,是有独特人格的豪杰,他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之所以尽忠于蜀汉,皆因刘备的仁义,才使得他效忠汉主,积极投身于蜀汉霸业。
他又是儒家伦理的理想人物,他的治国思想中都注入了“仁政”的内容,“仁治”使蜀民心稳定,经济复苏,汉室得以兴旺。
《三国》中败于“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董卓入京后废少帝,大权独揽,生活骄奢,先是逼得群雄联合伐董,后董卓竟被爱将吕布所杀;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闹剧——乐不思蜀。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
三国的终结是“三家归晋”,昏庸无能且贪图享乐的魏主曹奂、蜀主刘禅、吴主孙皓,都因“仁”不足,“奢”过头,导致了司马家族有机可趁,后发制人,统一天下。
三、成于“智”,败于“勇”
《三国》里智谋最强的非诸葛亮莫属: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孟获,空城计……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这些例子一再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智”。
当然,三国里,还有周瑜、司马懿等,无不才智过人。
智永远胜过勇,这里所说的“勇”是无谋之勇,匹夫之勇,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不瞑目。
许多将领确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有勇无谋,经常中计,难免要死于敌手。
“失荆州”、“失街亭”都是典型例子。
蜀国大将张飞,长坡桥单骑喝退曹军、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
令人心痛的是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
三国第一猛将吕布,骁勇善战,让敌人望而生畏。
可是因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进忠言,最终惨死白门楼,实在叫人扼腕叹息。
四、成于“恕”,败于“妒”。
宽恕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一代枭雄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曹操最值得欣赏的地方是他在招揽人才上有着豁达的胸襟。
他打破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英雄不论出生”,分别于公元210年春、214和217年,三次颁布《求贤令》,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重用那些有个性,有小缺点,但有真才实学的人。
一段时间里,大量人才投奔曹魏,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有这么个故事: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
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吓得叩头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三国演义》这样评价曹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相反,少年周瑜,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但玉树临风的周瑜,心胸狭窄,被老到的诸葛亮“三气周瑜”,太过于嫉妒,死前还不曾活得明白,在悲愤中大喊“既生瑜,何生亮?”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揭开历史的面纱,古往今来,变幻莫测的战场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从来都是雷同的,成王败寇,周而复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和教益仍然是巨大的。
古今成大事者,不仅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此外,他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能屈能伸的气度,愈挫愈勇的素质,高瞻远瞩的眼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英雄们远去了,留下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后人久久思量,不能释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