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救赎到涅盘重生——战争阴影下的约瑟夫·博伊斯
博尔赫斯阅读顺序

博尔赫斯阅读顺序以我给的标题写原创文档乔治·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是阿根廷著名的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以其深刻的思考、独特的文风和对哲学、文学和数学等领域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博尔赫斯的作品充满了幻想、迷宫、奇观和迷思,给读者带来了无穷的意味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我给出的标题,介绍博尔赫斯的阅读顺序。
1.短篇小说集:《全息镜》(Ficciones)《全息镜》是博尔赫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本短篇小说集包含了众多精彩的作品,其中不乏《布宜诺斯艾利斯复建十五世纪的地下城市》、《图书馆的神秘》、《钦考特尔尔人:一种改变人的记忆方式的构思》等。
博尔赫斯在这些短篇小说中运用了迷宫般的结构、虚构的元素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文学魅力。
2.诗集:《诗集》(Fervor de Buenos Aires)《诗集》是博尔赫斯的首部诗集,也是展示其诗人天赋的作品。
这本诗集囊括了一系列充满幻想和哲思的诗歌作品,如《塞万提斯之梦》、《情人的荣耀》、《血腥的夜》等。
博尔赫斯的诗歌充满了对时间、死亡、爱情和梦境等主题的思考,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一环。
3.非虚构作品集:《谈论时间》(Discusión)《谈论时间》是博尔赫斯的非虚构作品集,其中包括一系列的访谈、对话和评论。
博尔赫斯在这些作品中谈论了他对文学、语言、历史和艺术等领域的理解和观点。
这些非虚构作品展示了博尔赫斯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和观点。
4.短篇小说集:《无限城》(El Aleph)《无限城》是博尔赫斯另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包含了一系列充满奇幻和哲思的作品,如《青铜圣母》、《过去不再》、《巴比伦图书馆》等。
博尔赫斯在这些作品中继续探索时间、空间、存在等抽象概念,并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示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边界。
5.理论著作:《尼采的人类响应》(El tamaño de mi esperanza)《尼采的人类响应》是博尔赫斯的一部理论著作,主要讨论了尼采哲学的影响和思考。
笔尖上的战争:一份关于一战的书单

笔尖上的战争:一份关于一战的书单我们不会明白战壕中的生活,不会闻到芥子气的气味,不会听到炮弹呼啸着穿过空气的声音,不会感受到枪管上散发的热度。
但欧内斯特·海明威、西格夫里·萨松、罗伯特·格雷夫斯,这些曾经亲赴一战前线的天才作家们,却用手中的笔杆永久地改写了文学景观中的战争题材。
一百年后,这些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作品依旧为人称赞。
《重生三部曲》——帕特巴克你在阅读任何一本帕特巴克的小说(《写生课》《托比的房间》《另一个世界》)时都可以体会到一战期间人们饱受战争之苦的绝望和悲痛。
但令她获得布克奖的《重生三部曲》(《重生》《门上的眼睛》《幽灵之路》)是帕克目前为止探索战后创伤症最好的作品。
这部小说,也给著名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和精神病治疗先驱 W.H.R. Rivers 医生带来了不一样的灵感。
从苏格兰的医院到伦敦的大街,再到战后的法国,帕克的小说带着历史和虚构的影子,有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美。
小说探讨了这样一种伤害,即便身体上的伤口愈合了,暴力和恐慌带给心灵的伤害却无法被忘却。
《西线无战事》——雷马克战争小说中如果没有这个经典片段的话将是不完整的。
雷马克在战争期间训练自己使用简练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他在对战争的恐怖描述中所流露出的无畏精神。
他的小说回避对战争进行英雄式赞扬,而且他还出版了二十世纪最早的小说之一(小说出版于1929年)。
让我们感受这部85年前的小说所带来的现代感吧。
《士兵归来》——瑞贝卡·韦斯特虽然不如韦斯特的其他作品,这部《士兵归来》依然值得一看。
小说讲述了一个从法国战场服役后回到英格兰并患有战后创伤的陆军上尉的故事。
这个故事预示了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写作的的流行。
《士兵归来》作为在战争期间出版的唯一一本战争题材的小说,而且其作者是一名女性,就这一点而言,这本小说也很值得大家读一读。
《鸟鸣》——塞巴斯蒂安·富克斯虽然富克斯的片段式小说的主要背景并不是一战,但它借助战前的美好使小说中1910年的法国与1917年的战后法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战争十年美国文学的反战经典

战争十年美国文学的反战经典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的一种现象,不仅带来无尽的痛苦与伤亡,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无法磨灭的伤痕。
然而,在这种腥风血雨中,也催生了许多反战经典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描写和思辨性的探讨,成为了战争意义和壮烈的抗议者。
本文将介绍几部美国文学中的反战经典,展现给读者不同的战争观与思考。
1. 《再见,武器》《再见,武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以一战为背景的反战小说。
小说以美国青年弗朗西斯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
作者通过描写士兵的心理变化和对爱情的渴望,将战争视为人类的悲剧,并向读者传递了对和平与爱的呼唤。
2. 《人间的悲剧》由美国作家斯特恩贝克创作的《人间的悲剧》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美国沙漠地区的一家农场为背景,通过描写战争对艾伦农场的影响,反思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破坏。
通过对战争的揭露和谴责,作者呼吁人们反思和平、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3. 《炮兵山》约翰·赫曼·索恩的《炮兵山》是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反战小说,其故事发生在法国北部一座被施加火力的小炮兵山上。
小说通过描写士兵的悲惨遭遇以及对战争的深深怀疑,向读者展现了战争的真实和无情。
作品以其写实主义的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为战争带来了人性的探讨和思考。
4. 《卡夫卡在岛上》《卡夫卡在岛上》是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经典之作。
作品通过两位主人公艾伦和格伦的对话,呈现了战争对个人生活、思考和意义的深远影响。
小说以其幽默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战争对个人灵魂的剥夺,以及对和平和理性的反思。
5. 《福尔曼怒了》《福尔曼怒了》是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反战小说。
小说以福尔曼军士的视角,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绝望和无力感。
作者通过对战争中细枝末节、无休止的死亡的描写,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自由的渴望。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1921年⽣于德国克列弗尔德。
德国著名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
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
博伊斯在七⼗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者”完美名誉的⼀位美术家。
博伊斯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那种具有以赛亚精神的仁慈性格。
博伊斯的创作不拘⼀格,打破了⼈们对艺术普遍感觉。
他在作品中运⽤了动物、⽑毡、油脂、蜂蜜等等材料。
作品充满隐喻、象征。
《均质的渗透》约瑟夫·博伊斯是第⼆次世界⼤战后德国艺术的最重要的代表。
他曾经是纳粹的飞⾏员,⼆站后他通过艺术来治疗战争对于他的精神伤害,在艺术的创作中他全⾯地对战争进⾏反省,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颠覆。
被包裹的钢琴和鲜红的⼗字,似乎能感受到被覆盖的⾳乐正在战争的伤痛中响起。
《荒原狼:我爱美国,美国爱我》《我爱美利坚,美利坚爱我》,这是博伊斯著名的⾏为艺术。
表演过程:博伊斯从杜塞尔多夫乘飞机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裹毡布,⽤担架抬下上了⼀辆救护车,直送画廊。
然后与⼀只荒原狼相处⼀室。
开始时,他裹着毡布,揣着⼀个⼿电,露出⼀根拐杖,⼈与狼互相窥视。
时不时,博伊斯敲打着挂在脖⼦上的三⾓铁,后来,好像开始建⽴睦邻关系,'与狼共眠'。
三天后,他还是⾝裹毡布,担架、救护车、肯尼迪机场,返回杜塞尔多夫。
这个作品虽然没有他后期那些作品的观众可参与性,却是他影响最⼤的⼀件作品。
在这件作品中,⾼度集中运⽤了符号的⼒量和宗教活动的魅⼒,使得在与传统概念中的神圣动物相接触中找到崇拜、动物和⼈的相通点和交融的可能。
这件作品完成后,他激动的说⾃⼰能够活下来完全是神的作⽤。
艺术被博伊斯认为具有⾰命潜⼒,艺术创新是促进社会复兴的⽆害的乌托邦。
博伊斯正是这样试图⽤艺术去重建⼀种信仰,重建⼈与⼈,⼈与物以及⼈与⾃然的亲和关系。
仁慈的巫师

仁慈的巫师作者:森獴来源:《新青年》2016年第07期约瑟夫·博伊斯,与安迪·沃霍尔、马塞尔·杜尚、伊夫·克莱因比肩,并称为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四位艺术家。
如果说其他三位改变了艺术,我更愿意说约瑟夫·博伊斯在用艺术改变世界。
反省与预言博伊斯是二战后德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他带着伤痛和硝烟的气息从地狱回到人间。
他认为暴力是一切罪恶的源头,所以他反对一切用暴力手段争取和平的行为。
他开始反思:社会如何通过一种非暴力的方式进行变革?这正是二战后的德国所迫切需要的,二战对于德国人来说同样是一场浩劫,噩梦过去之后,留给他们的除了崩溃的经济之外,还有迷茫和空虚: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世界?又该如何自处?艺术成了博伊斯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他认为艺术可以重塑信仰,重新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艺术创新有促使社会进步的力量。
因此博伊斯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革命家。
博伊斯用艺术介入社会、政治、文化,将艺术与改造社会相结合,以人类命运承担者的姿态来考量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对现代社会中冰冷的物质主义和理性主义进行批判,用艺术创造来探索人类的出路。
博伊斯的“社会雕塑”影响了一代人,艺术不仅仅为了审美需要,更是为了救赎,为了改造社会、推动文明的演进。
对于他来说,艺术不止在传达观念,而是一种社会实践。
所以博伊斯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成为艺术家的素质——本性和创造力,用纯净的本心解读社会,并以此为驱使改变社会,人类才能走向温暖和光明。
温暖与治愈经历残酷战火的人都带着鲜血淋漓的伤口和一颗需要安慰的心,1943年鞑靼人发现了与飞机一起坠落的博伊斯,用油脂和毛毡给了他又一次生命。
于是油脂和毛毡两种元素在他日后的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它们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带给人温暖与呵护。
鞑靼人用它们让博伊斯重生,博伊斯用它们让人性重生。
《油脂椅》是博伊斯最著名的作品,在一把木质椅子上堆叠三角形状的一块油脂,并在其中插上一只温度计。
艺术介入社会:博伊斯和他的作品

艺术介入社会:博伊斯和他的作品作者:彭伟来源:《公共艺术》2016年第03期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86)是德国激浪派代表人物,偶发艺术家、行为艺术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
博伊斯的大量作品是基于人文主义、社会哲学和人智学(Anth roposophy)的思考和表达,其倡导的以艺术介入方式参与社会和政治塑造的创作实践,引领西方当代艺术进入社会公共空间并动员广大民众参与艺术创造。
博伊斯的职业生涯充满激情,其作品和思想总能成为争论的焦点,而他本人也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一、生平简介(一)在第三帝国的早年生活(1921-1941)约瑟夫·博伊斯出生于德国的克雷菲尔德(KrefeId),是商人夫妇约瑟夫·雅各布·博伊斯(Josef Jakob Beuys)和乔安娜-玛丽亚码格丽特·博伊斯(J0hanna Maria Margarete Beuys)之子。
1910年,博伊斯夫妇由格勒登(Geldern)来到克雷菲尔德,在1921年底迎来了约瑟夫-博伊斯的出生。
同年秋天,博伊斯举家再次迁至毗邻荷兰的德国工业城市——克莱沃(Kleve)。
在那里,小博伊斯度过了他的小学和中学时光,而这段时光也对其今后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他不但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演奏,还有幸能够经常参观佛兰德著名画家、雕塑家阿基里斯·莫塔特(Achilles Moortgat)的工作室,更在绘画方面展示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
与此同时,他还痴迷于北欧历史和神话故事,对自然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据博伊斯自己回忆,1933年5月19日纳粹党在其就读学校策划了图书焚毁行动,而他却从火堆中挽救出了一本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所著的《自然体系》(Systerna Naturae)。
1936年,15岁的博伊斯加入希特勒青年团(Hitler Youth),并于同年9月参加了著名的纽伦堡大集会(Nuremberg Rally)。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

丹尼·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1956年10月20-)是一位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电影导演,他凭借最具英国特色的黑色喜剧《同屋三分惊》、《猜火车》而成名。
2009年,他因代表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在全球赢得广泛赞誉。
2011年,他的最新力作《127小时》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剪辑提名、最佳配乐提名和最佳歌曲提名。
博伊尔看似不断尝试不同类型,青春片、爱情喜剧、科幻片,就主题和精神内涵而言,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即一直坚守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理念。
这种理念使他的电影内涵丰富,富有哲理思辨和文化底蕴,传达了深刻的文化价值。
导演通过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审视现代都市文明探讨社会学价值;通过揭露人性的异化和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传达生命学价值。
通过悲观角度和积极角度解读宿命论价值。
第一节对青年非主流文化与都市文明的反思在博伊尔电影中,社会是人物活动和冲突展开的背景,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也彰显了一种社会学的文化价值,他的影片批判了非主流文化,对于青春以及这个概念之下所包含的疏离、梦想、迷惑和叛逆等等命题的思考,引起公众对青年成长的关注以及对都市文明的反思。
一、揭露非主流青年迷惘的精神状态,引发公众的反思青春是博伊尔电影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绝大数的电影世界中所展示的青春往往等同于希望、欢乐和幻想等美好的一切,但博伊尔电影中的青春却是与之相反的,他将摄像机对准现实中的边缘地带,影片中的青春以迷幻的面貌来呈现。
在他看来,青春这个饱含着无限的生命激情与诗意的词汇,在这个打破传统的非主流时代始终言不及义。
他呈现出一种挥霍无度、完全堕落或者迷失彷徨的青春,为的是反证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引起公众的关注。
在对于这些叛逆青年的表现上,博伊尔并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呈现的层面,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些放浪形骸的场面注入了理性的思考。
浅析康拉德《阴影线》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回归阴影线康拉德

浅析康拉德《阴影线》中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回归阴影线康拉德约瑟夫・康拉德虽然是一位英国作家,但他却出生于波兰。
少年时期生活在波兰的康拉德由于受到沙俄政府的压迫,最终不得不远行于欧洲,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航海生活,这段生活经历也成为其后来文学创作的主要故事来源。
《阴影线》作为康拉德晚期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已经不再如他早期的航海小说创作一样,一味地展现主人公与海洋的壮观搏斗场面,而是更多地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挖掘,着力从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中追寻其自我意识觉醒的根源。
在这部小说中,康拉德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暗示了其关照自我的故事主题。
一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阴影线》之所以不同于康拉德早期的航海小说,是因为该部小说着力于展现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
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在经历了常年的海上漂泊生活后,逐渐感到了这种周而复始生活的无意义。
他总认为“活着不过是浪费时间”,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迷茫感,促使其决定辞去船副的职务。
而在康拉德本人看来,这种念头的产生是年轻人成长的必经阶段,而这个成长阶段的本质内容就是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故事主人公“我”的自我意识觉醒实际是一个心理渐变的过程。
在叙述中,康拉德首先分析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道德缺失和心理扭曲的社会原因。
康拉德认为,虽然自律能力差是年轻人的通病,但却也是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出发点。
在《阴影线》的开头,康拉德就对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作出评述:“刚刚成为青年的人们,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望着将来的日子,既不用踟蹰不前,也不用顾影自怜,这是他们享有的特权。
”的确如此,在年轻人的眼中,生活永远是一场浪漫的舞台剧。
但是,当年轻人走到即将成熟的年龄时,他们的这种浪漫与激情的心理便会受到现实的冲击,由于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逐渐认识到了现实压力和浪漫理想的巨大落差,平淡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了愈发强烈的逆反心理。
《阴影线》中的主人公“我”莫名其妙地辞去了众人羡慕的大副职位,究其原因就是思想转型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
纸 贵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是德国著名
艺术家,以装置和行为艺术为主
要创作形式。
在那个风云变幻、
政治动荡的年代,如果人们可以
从博伊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他
的作品,便可以发现他内心深处
对社会存在深深的责任感。
约瑟夫·博伊斯当属国际艺
术领域最富争议的艺术家之一,
也是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
物和代表人物。
1921年,博伊斯
生于德国克雷费尔德,童年时光
几乎在一个中世纪小镇克累弗度
过。
当博伊斯八岁时,他们举家
搬往克雷弗镇外的小村庄,他在
田园玩耍时便对植物和动物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此后博伊斯也将
他童年培养的这些兴趣呈现在他
的作品之中。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
始不久,博伊斯高中毕业。
在征
兵之前,博伊斯自愿加入空军并
且被培训为一名无线电报员,之
后又成为一名俯冲轰炸机飞行员。
1943年,博伊斯驾驶的JU87飞机
在轰炸苏联克里米亚地区的基姆
防空基地时被敌方击落,舱内的
战友当场丧命,而博伊斯则幸运
地在颅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断
的情况下被当地的鞑靼人救了回
来,当地人用黄油涂满他的身体,
以致他的体温不会散去,并用毛
毡包裹他的身体,用蜂蜜涂抹他
的头部。
这才保住了博伊斯的命,
使他得以健康。
所以,博伊斯此
后的艺术作品常常会出现黄油和
毛毡。
这个至关重要又无比独特
的经历,呈现在他一次又一次的
艺术创作中,他将它们整合为一
套纯净的象征符号系统,构成了
他全部作品强有力的核心。
深受战争影响的约瑟夫·博
伊斯,对于“纳粹主义”有了新
的定义与看法。
他觉得革命的目
标是解放,而那些高举道德理想
却用国家权力欺压百姓,是那些
没有解放社会的革命者所导致的。
当被问及有关“纳粹主义”的问
题时,博伊斯声称,企图恢复“纳
粹主义”的力量至今尚未消失,
人们依旧被灌输着某种政治制度,
试图摧毁人道主义观念,阻碍他
们意识真正自由的可能。
博伊斯
曾以自己在亚琛和奥斯维辛纳粹
集中营的表演为据,在玻璃柜中
展出作品《奥斯维辛——实证》时,
其背后的用意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陈列的象征性物品中,博伊斯
放入了为奥斯维辛纪念提案筹备
的速写,还有他在亚琛使用过的
便携炉和两块黄油。
然而,炉子
和油脂暗示当时奥斯维辛里最不
人道、最残忍的行径之一;活烧
人体并收集他们身上滴下来的脂
肪油,再将这些脂肪油作为继续
焚烧的燃料。
但是,因为这一举动,
博伊斯接到了为纪念1944年7月
20日而组织的反纳粹活动委员会
的投诉,其要求他对《生命历程》
中提出让柏林墙增高五厘米以使
其具备更好的比例这一建议加以
解释,但是博伊斯拒绝了这一提
案。
当指出柏林属于精神问题时,
他总结道:“柏林墙本身并不重要。
不需要过多地谈论它!通过自我
教育建立更好的人格之后,所有
的隔墙都会消失。
”
“纳粹主义”的遗产对于博
伊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现
今的德国也是如此,但直到1957
年博伊斯才敢直接尝试。
“纳粹
主义”对于博伊斯而言是一个难
忘、不可平视同时也是不敢轻易
触碰的命题,对现今的德国也是
如此,直到1957年博伊斯才敢直
接尝试。
《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
图画》是博伊斯的一场独秀,他
怀抱野兔的尸体在施梅拉画廊转
了三个小时,还耳聋般地对其喃
喃自语,整个过程都被拍摄记录
下来。
他头上裹满蜂蜜和金箔,
左脚蹬着毛毡鞋底,右脚蹬着铁
鞋底,他像圣母玛利亚抱着基督
□
张
若
凡
从
自
我
救
赎
到
涅
槃
重
生
——
战
争
阴
影
下
的
约
瑟
夫
·
博
伊
斯
49纸 贵
尸体那样轻搂着死去的野兔。
博伊斯在表演地声明中自言自语道:“即使是死去地动物也比秉承固执理性观念的人类具备更强的直觉能力。
”人类的思考是一种获得的能力,但也会智能化,到某种极端程度并持续僵化,最终在政治和教育领域表露出致命 的弱点。
博伊斯的行为艺术作品《我喜欢美国,美国也喜欢我》,这个作品表现了他的身份——治疗社会顽疾的巫师。
博伊斯带了一个火把、两长条毛毡、手套、一根拐杖和50份《华尔街日报》,挂在脖子上的三角铁一直悬在腰间。
角落里的稻草用来给荒原狼睡觉(也许是给博伊斯,也可能是给他们),而这个区域对参观者开放,让他们可以透过栏杆观看行为艺术表演。
然而,博伊斯很难被美国“美国”,他所“喜欢”的“美国”本质上也远不同其他任何国家。
二战后的德国一片荒凉景象,
1982年,对于德国恢复生态而言,
重要的作品是博伊斯在“第七届
卡塞尔文献展”上的贡献,他在
卡塞尔通过种植7000棵橡树发起
了一个城市造林项目。
1982年7
月19日“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
开幕式上,博伊斯在弗里德里希
广场中心正对着展览大厅的地方
种下了第一颗树,并立上了石碑。
其余的石碑则推在弗里德里希阿
鲁门博物馆的草坪上,以供在城
市中种植使用。
为了强调计划的
反独裁主义目的,1982年6月20
日,他种下第一颗橡树的第二天,
博伊斯将一件镶金的俄国恐怖沙
皇伊凡的皇冠复制品,在一个公
众活动上融化并倒入另一个象征
和平的雕塑中。
不幸的是,博伊
斯有生之年未能看到自己儿子温
泽在1987年“第八届卡塞尔文献
展”开幕式上种下的最后一棵橡
树。
1985年,博伊斯患上了肺炎,
健康状况急速下降。
1986年1月
23日,在自己的杜塞尔多夫·奥
伯卡塞尔画室工作时,他突发心
脏病猝死,终年64岁。
那么,博伊斯对今天有什么
意义呢?他在20世纪60至80年
代“艺术品非物质化”,以及艺
术价值提供者的审美缺失问题上
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博伊斯还将
表演行为艺术引入欧洲,并为之
加入了需要关注的严肃性。
此外,
他也算得上20世纪探索无政府主
义政治的艺术家之一。
博伊斯对
观念艺术的贡献,给了作品更深
层次的解读,20世纪经历了战争
的洗礼和科技的腾飞,这使人们
的感官经验得以剧烈扩张,博伊
斯更是让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
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