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复习提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P2)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P33~p34)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惟命不于常(P40~P4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第一,礼治与正民。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四,愚民政策。
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4、墨子的“天志说”的意义是什么:(1)要统治着效法古代圣王。
顺天之意去兼爱天下百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7、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的内涵:“天人相应”思想的逻辑结构包括了“天人相合”“天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
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
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
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
“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第一章一:解释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二:龚自珍如何揭示清末衰世的?第一,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第二,揭露封建官僚的昏庸腐朽第三,抨击了清代的汉学、宋学以及腐败的科举制度。
第四,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三:试述龚自珍的改制思想在三大领域是如何进行的?第一,在经济上,针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力图调整封建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缓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第二,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封建君主的权力,加重内外大臣的权力,并改变君臣相见的礼仪。
加重大臣的权力;改善君臣关系;改变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
四:林则徐民惟邦本的思想包含哪些内容?1、相信“民心可用”:注重水师训练和招募水勇作为辅助力量外,还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
(“由民间自行团练以保村庄,或由府县雇觅壮丁以资捍卫”。
)多次发出告示悬赏,奖励人民群众勇敢杀敌。
(号召沿海居民“群相集议,购买器械,聚合丁壮,以便自卫。
如见夷人上岸滋事,一切民人各准开枪阻止”。
)2、主张“藏富于民”:“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蓄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
”3、改革措施财政方面,他主张由官局先铸银钱,在民间流通使用;主张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允许华人出国经商,与洋商争利;漕运方面,提出“官督帮收”等办法以革除积弊外,又提出利用商人的“沙船”雇佣沿海渔民运送漕粮,使官运与商运并行;开发矿务方面,林则徐上奏建议允许商民开发矿山,以便“裕国足民”。
五:解释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六:简述魏源的人才思想A.强调人才的重要性B.人才的标准第一,必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要能愤恨外国侵略者,忧国忧民。
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学、艺术+讲义--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一)古代中国的政治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1)王位世袭制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出现,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
(2)王位世袭制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
(3)继承方式: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主要方式2.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4)影响①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③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瓦解的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3.宗法制(1)概念: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最大的特点)。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4)作用①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二.秦汉时的政治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①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②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④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郡县制设立郡、县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得世袭,体现贵族政治逐步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纳入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人类价值观念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此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也对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君臣之道、社会和谐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和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内容安排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孔子的仁政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荀子的法治思想等。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潮和政治理论的发展。
2.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注重法制建设和权力集中,而儒家思想则强调仁义道德和君臣之道。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变革。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王充的《论衡》、陆机的《文赋》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文化风貌。
4. 唐宋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等。
这些思想对于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儒学复兴运动、清朝的儒学思想、洋务运动等。
这些思想和运动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教学方法1. 经典阅读: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著作,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2. 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深入思考和交流。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综合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一、名词解释1、小国寡民: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具有以下特征:①国家的规模狭小,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③在老子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④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的政治理想在本质上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是相违背的,他否定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实际上是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不符合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实事。
但是在另一面,老子倒退的历史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精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在周公看来,不勤政事,无政德,对民统治残暴,而失去天下是上天对商朝的惩罚,转而将天命保佑明德慎罚,怀保小民的周王朝。
周灭商,取决于天命。
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3、至德之世(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把自己的理想中的社会称为“至德之世”或者“无何有之乡”。
“至德”实际上也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与自然一体,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人没有任何的交往,即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理想社会。
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与老子的思想方式基本一致。
庄子否定有史以来人类一切文明的价值,其结果,庄子的政治思想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相违背。
4、兼爱: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因此他把兼爱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自己的父亲的境界。
1必修123复习提纲(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

2009年高考历史复习提纲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制度:夏朝(约前2070年至约前1600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公共权力。
商朝(约前1600年至前1046年)实行内外服制度,并具有神权色彩。
K内服是商人本族活动的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内服是王畿,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2.分封制目的、分封对象、3个义务、3个权力、3个作用、局限、内容、基础目的:为巩固和扩大周朝的统治对象:亲族、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古方国。
(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基础:井田制(链接:必修2 pl6夏、商、西周的土地制度)义务:a.服从周王的命令;b.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权力:a.诸侯还要对其下属(卿大夫)进行再分封。
b.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作用: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
b.扩大统治区域。
c.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d.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局限【消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遭破坏,形成分裂局面。
3.宗法制目的、性质、内容、核心(特点)、3个作用、与分封制关系;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实质:通过血缘的关系,确立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实质: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统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特点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内容:a・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c.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d.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类属关系;作用:a.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b.保证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一、祖先崇拜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
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
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一、天命不常天命:上天授命之意。
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
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
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2、要体察民情。
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
“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
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复习
第一讲
1、西周的天命观:(1)掌握内容;(2)了解特点(主要与商带代天命观的比较);
(3)以西周天命观为例,说明天-君-民三者之间的关系;(4)革命观
(5)国家的目标:民本思想
2、古代德的内涵,德与刑的关系问题
第二讲
1、忠的观念的两歧性及历史影响;
2、合法性观念的丰富
3、孔子的思想:(1)比较孔子与法家在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角度方面的异
同点(相同点:现实主义的;不同点:儒家现实中的人是伦理的);(2)
对仁的贡献(综合道德—界定了基本含义—成己成物、恕道待人的行仁
之道);(3)仁与礼的关系;
4、孟子(1)概述孟子政治思想的梗概(2)孟子性善论的政治逻辑;
5、荀子(1)概述荀子政治思想的梗概;(2)在礼的问题上,荀子与孔孟
有何不同?(3)荀子关于礼与社会制度起源的思想-性恶论为逻辑起点。
6、法家政治思想主要掌握:(1)应简要概括法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线索;(2)
概要说明法家的政治思维方式(3)概要说明法家关于人性和人的政治
关系的基本看法(4)法家关于国家与法律现象起源的观点(5)法家可
否导致现代法治?(6)从统治合法性的角度思考法家为何在汉代以后
丧失正统地位?(7)法家如何从的方法论、人性论推导出君主专制和
强国家理论?
7、道家(1)如何从其世界观推导出“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的?(2)如
何从“道法自然”思想提出对社会和历史的批判思想?
第三讲
1、汉代政治思想(1)(2)董仲舒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发生背景:在董仲舒天人合一宇宙观中,天和君主的关系是怎样的?(3)举例说明,董仲舒以后天人之学的两个演变方向。
第四讲
1、概要说明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
2、柳宗元关于国家、政治制度起源的思想,与儒家正统思想的主要分歧;第五讲
1、两宋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
2、时代思想演变大势
3、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和陈亮的事功思想的根本分歧何在?
第六讲
1明清政治思想史上的两个演变趋势(儒家思想的人伦日用化和激烈的反专制思想);
2说明明清政治思想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