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
恶唑烷酮类抗菌新药~利奈唑胺

利奈唑胺在体内缓慢代谢为羧酸, 其抗菌作用低。在尿 中排出原型药 $!& , 无活性代谢物 !"& , 粪中排出代谢物 消除半衰期为 ( - ! %"& 。8# 和 8#9 分别为 %’" 和 (" *: 2 *;<, 6 ! - ! 3。 (三)年龄、 性别、 疾病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成人中, 年龄、 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性质没有影响, 无需调 整剂量。在儿童与青少年中, 各年龄组间药代动力学性质亦 无明显差异
[%’] 感染, 利奈唑胺亦有效 。
在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模型中, 利奈唑胺对万古霉素 耐药屎肠球菌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粪肠球菌所致感染有效。 在治疗粪肠球菌软组织感染时,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同样有
[%’] 效 。
四、药代动力学
[), %+] (一)代谢与分布
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利奈唑胺口服吸收 快速且完全, 在%F+J内 ( ! >;:) 达到峰浓度 ( " >;:) , 其平均生 物利用度为 %’#. 。进食可使利奈唑胺峰浓度降低 +#. , 但 对 &10、 利奈唑胺表观分布容积 ! >;:和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 球菌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菌作用 , 对厌氧菌亦具抗菌活性。
革兰阳性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 且耐药性上升迅速, 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糖肽类耐药肠球菌、 青霉素耐药肺 炎链球菌所占比例日益上升, 糖肽类中度敏感葡萄球菌也已 出现。据 %""* 年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资料, 医院内万古
[%] 霉素耐药肠球菌分离比例 - +’. , 重症监护病房 ( /01) 中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林东昉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年(卷),期】2001(1)3
【摘要】@@ 革兰阳性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且耐药性上升迅速,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糖肽类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占比例日益上升,糖肽类中度敏感葡萄球菌也已出现.据 1998年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资料,医院内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分离比例>20%[1]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超过50%.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的肠球菌属,尤其是屎肠球菌 ,可对临床应用抗菌药均出现耐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人们开发了数个新的抗菌药,用于耐药革兰阳性菌的治疗.利奈唑胺(linezolid)为一类新型抗菌药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的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品种,对各类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均具抗菌活性.现对利奈唑胺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作一综述.rn一、作用机制【总页数】3页(P184-186)
【作者】林东昉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葡萄球菌临床分布特征及对利奈唑胺等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J], 林少华;骆丰
2.利奈唑胺治疗糖肽类抗菌药物无效的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的病例分析 [J], 龙锐;邱峰;蒙龙;杨佳丹;张成志
3.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任少华;秦丽君;胡华成
4.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任少华;秦丽君;胡华成
5.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王婷;李树安;张珍明;齐家娟;赵红博;王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Wa n g G u o - j i a n a n d C h e n J i a n
( 1 T h e S e c o n d 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o f Xi h u Di s t r i c t , Ha n g z h o u 3 1 0 0 2 4 ;
骨 关节、肺 部、泌尿道 、中枢神经系统、腹腔等) 均 能渗透达到有效 的抑菌浓度,肝肾功能影 响较小 。利奈唑胺可以广 泛用 于各
种 敏感 菌所 致 的感 染 。本 文 简 述 利 奈 唑胺 在 不 同患 者 群 体 中的 药 效 学和 药动 学 研 究 进 展 。 关键 词 :利 奈 唑胺 ;药 动 学 ; 药 效学 中 图分 类 号 :R 9 7 8 文 献 标 志 码 :A
b a c t e r i o s t a s i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d u r i n g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 i n a l mo s t a l l o r g a n s a n d t i s s u e s ( b l o o d , s k i n , f a t , mu s c l e ,
A bs t r ac t Li ne z ol i d h as g r e a t or a l bi Oa va i l a bi l i t v a nd t i s s ue pe ne t r a t i o n.a n d c a n ma i nt a i n e f f e c t i ve
2 T h e F i r s t Af il f i a t e Ho s p i t a l , C o l l e g e o f Me d i c i n e ,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0 3 )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

利奈唑胺的药理分析综述作者:曲小艺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346-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1 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2 药动学特点利奈唑胺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口服后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近100%,可以经静脉给药-口服方法进行序贯治疗。
利奈唑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1%,分布容积为40~50 L,每12小时口服给药600 mg后0.5~2 h达到血药峰浓度(15~27 mg/L),血药消除半衰期(3.4~7.4 h)较长,且对敏感菌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可一日2次给药。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李晓婷;张继瑜【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抗菌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化学全合成药物,具有抑制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菌的功效.且作用机制独特,不易与其他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第一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唑胺成功上市后,又有新的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论文介绍了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构效关系及最新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为研发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噁唑烷酮;作用机制;抗菌活性;构效关系【作者】李晓婷;张继瑜【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8796从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就成为了临床多种疾病治疗常用的药物。
抗生素品种和数量推陈出新的同时,在各种人为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药物选择难度和药物过度、滥用等情况增加,无论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均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此外,细菌通过水平转移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也加快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6年Science发文报道,一株于1930年保存在实验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目前临床所用抗生素都敏感,而一株从患者身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耐药,而这种耐药性在同一细菌内,呈现出对不同类的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机制[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5万患者死于感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因此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进展

利奈唑胺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潜在相互作用
利奈唑胺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 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V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强 效酶抑制剂和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巴比 妥等。
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常见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 腹泻、头痛等。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对于由MRSA等耐药菌引起的骨髓炎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详细描述
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由耐药菌引起。利奈唑胺对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 的骨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利奈唑胺常与万古霉素等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 菌株的产生。此外,利奈唑胺的口服制剂也广泛应用于骨髓炎的治疗,方便患者使用。
CHAPTER 02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Βιβλιοθήκη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尤其在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通过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在血液感染的 治疗中,利奈唑胺对多种常见的血液感染病原体,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都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的血液感染,利奈唑胺是首选药物之一,能够有 效降低病死率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性质
利奈唑胺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透 过细胞膜,在细胞内达到高浓度,有 效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利奈唑胺的抗菌机制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作者:刘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奈唑胺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76o-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及耐糖肽类金葡菌(GISA)等感染的发生率迅速上升[1]。
由于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因此倍受关注。
近年研制的喹奴普丁-达福普丁、达托霉素、利奈唑胺等新型抗生素使因多重耐药性革兰阳性细菌感染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幅减小。
本文综述了利奈唑胺治疗多利奈唑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苗 丽,邓万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衡阳 421002)摘要: 利奈唑胺是新型口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可口服,也可静脉应用。
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为100%,组织穿透能力强,即使在心脏瓣膜或赘生物上其局部浓度亦高。
利奈唑胺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虽然体外试验表明利奈唑胺主要是抑菌性的,但其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如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均有抗菌活性。
已经证实,利奈唑胺能有效治疗动物模型实验性IE。
利奈唑胺治疗人类IE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报道。
一般来说,利奈唑胺耐受性好。
长期治疗偶可引起可逆性骨髓抑制,如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最近美国心脏学会(AHA)公布的指南建议,虽然利奈唑胺不作为IE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株引起的IE,尤其对“标准疗法”有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糖肽类抗生素者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革兰阳性细菌;心内膜炎;利奈唑胺;糖肽中图分类号:R97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51(2007)06-0272-05Progress in Linezolid Treatment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BacteriaMIAO Li , DENG Wan-jun(Affiliated Nanhua Hospital, Nanhua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Abstract: Linezolid, a new oxazolidinone antibiotic that demonstrates a hundred percent of oral bioavailability, has been clinically available in both oral and intravenous formulation. It possesses a characteristic of high tissue penetration, even in cardiac valves and vegetations, which allows high local concentration of the antibiotic to be achieved. Linezolid has no cross-resistance with other classes of antibiotics. Despite in vitro the drug appears to be predominantly bacteriostatic, it shows activity against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including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It has shown the efficacy for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 in animal models, but both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ave been reported for human IE cases treated with linezolid. Overall, linezolid is well tolerated. Rare complications, such as reversible myelosuppression with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linezolid therapy. The guidelines published recently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recommend linezolid as an important therapeutic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E caused by multidrug-resistant gram-positive organisms, especi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se patients who can not tolerate glycopeptides, or to whom standard therapy is contra-indicated or unsuccessful. However, i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first-line treatment.Key words: gram-positive organisms;endocarditis;Linezolid;glycopeptides·药学进展·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苗丽,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内科临床及电生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 h i n JN e wD r u gs C l i nR e m ),2003年5月,22(5):313-316.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研究进展任少华1,秦丽君1,胡华成2(1.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3230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苏州215004)[收稿日期]2002-05-08[接受日期]2002-09-17[作者简介]任少华(1953-),男,浙江萧山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工作。
[联系人]任少华。
P h n :86-578-211-7438。
E -m a i l :r r r s s s @ye a h .n e t [关键词]感染;革兰阳性细菌;抗感染药;利奈唑胺;恶唑烷酮类;药动学[摘要]利奈唑胺属于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在体内外对引起社区和院内各种感染的阳性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包括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其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一系列Ⅲ期临床研究的证明。
本文综述了第1个应用于临床的恶唑脘酮类药物利奈唑胺的发展历史,抗菌作用,临床试验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进展。
[中图分类号]R 978.19;R 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69(2003)05-0313-04利奈唑胺(l i n e z o l i d ,P N U -100766),系第1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恶唑烷酮类(o x a z o l i d i n o n e )抗菌药,在英美等国已相继批准上市。
利奈唑胺在体内外对可能引起社区和院内感染的各类革兰阳性球菌均具高度抗菌活性。
有关该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一系列Ⅲ期临床实验资料表明,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优于或等同于常规抗菌药物方案,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 R S A )、糖肽类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P R S P )等引起的感染也高度有效,而且毒性很小。
利奈唑胺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独特,细菌不易对之产生耐药性[1-3]。
简要历史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问世的恶唑烷酮类最初为植物杀菌剂,80年代美国杜邦(D u P o n t)公司发现其母本的2个衍生物具有广谱抗阳性细菌活性,但是因动物实验对肝毒性大,研究一度停顿。
20世纪90年代P h a r m a c i a&U p j o h n 公司对药物化学结构加以改造,取得2个衍生物———伊皮唑胺(e pe r e z o l i d )和利奈唑胺,结构式见图1。
经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研究无明显毒性,其中利奈唑胺具有明显的药理学优势,而继续应用于临床研究[1,3,4]。
图1利奈唑胺结构式F i g1S t r u c t u r e o f l i n e z o l i d 作用机制利奈唑胺为细菌蛋白合成抑制剂,与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相似,均作用于细菌50S 核糖体亚单位,终止蛋白合成[1-3,5,6]。
与其他药物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选择性结合于50S 亚单位核糖体,即作用于翻译的起始阶段,干扰包含m R N A ,30S 核糖体,起始因子2,3和f M e t -t R N A 等的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而以往的抗菌药物均未将此阶段作为抑制生物蛋白合成的靶位[1,3,5-7]。
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和方式独特,因此,不论是对具有天然或获得性耐药特征的阳性细菌,都不易与其他抑制蛋白合成的抗菌药发生交叉耐药性,在体外也不易诱导产生耐药性[1,3,5]。
F I N E S 等[7]的研究表明,通常导致阳性细菌对作用于50S 核糖体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大环内酯类、链阳性菌素类、氨基苷类和四环素类等)产生耐药性的基因,包括存在修饰酶(L i n A ,L i n A ◜,L i n B ,V g b ,V a t ,S a t A ,A N T (4◜)(4")-I ,A A C (6◜)-A P H (2"),A P H A -3和C a t ),主动外流机制(M s r A ,M e r f E ,M e f A ,M r e A ,V g a ,T e t K 和T e L ),以及抗菌药物作用靶位修饰和保护机制(因为核糖体甲基化酶或T e t M 和T e t O ),对利奈唑胺均无作用。
药动学1吸收、分布和排泄人体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人口服利奈唑胺后吸收快速且完全,绝对生物利用度100%。
口服与胃肠外给药,其谷-峰浓度和・313・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C h i n JN e wD r u gs C l i nR e m ),2003年5月,第22卷第5期E -m a i l :x y y l c @s h y yx x .c o m h t t p ://x y y l .c h i n a jo u r n a l .n e t .c n h t t p ://z g x y y l c z z .pe r i o d i c a l s .c o m .cn时间-曲线下面积(A U C )等参数途径近似。
每12h口服600m g,血清峰浓度和谷浓度分别为16~18m g ・L -1和3.5~3.8m g ・L -1,即在几乎所有给药间隔,体内浓度均高于革兰阳性细菌的M I C ,服药后进食可使血清峰浓度稍降低。
利奈唑胺的蛋白结合率为30%,分布容积大约为50L ,超过细胞外液容积,在炎症组织中的浓度大于血清。
在成年人中,年龄对药物吸收没有影响,女性的药物分布率较男性低,但并不具有重要性。
通常600m g ,p o ,q 12h ,可适用于绝大多数感染的治疗。
胃肠外给药的T 1/2较口服稍短,分别为4.5h 和5.5h 。
利奈唑胺主要在血浆和组织内通过吗啉环氧化(m o r p h o l i n e r i n g o x i d a t i o n),即非酶途径代谢,与细胞色素P -450系统无关[1,8]。
主要代谢产物为2种羟酸,即氨基乙酯酸代谢物(A )和羟酰甘氨酸代谢物(B ),均无抗菌活性,通过尿、粪途径排泄,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轻中度肝、肾功能障碍时无须调整剂量,透析可加快药物清除,因此透析后应追加一剂药物[1-3,10]。
2药物相互作用利奈唑胺为一种单胺氧化酶轻度抑制剂,作用可逆,虽然临床实验表明其影响不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应注意避免同时应用肾上腺能和血清素类药物,以及富含酪胺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发生或加剧不良反应[1]。
3其他利奈唑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抗菌后效应(P A E )时间分别为2.2,1.8,2.8,2.0和3.0h ,而且对其他药物如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青霉素(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存在与否并不影响利奈唑胺P A E 的持续时间,充分说明每日给药2次足能适应临床治疗[9]。
经利奈唑胺、环丙沙星、奎奴普丁-达福普丁(q u i n u pr i s t i n -d a l f o -pr i s t i n )等抗菌药物处理后,细菌被膜冲洗细胞数计数减少以利奈唑胺最显著,因此,可望用于菌膜病的临床治疗[10]。
L O D E 等[11]的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口服后对肠道生态菌群的影响比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小,这一点对于危重病病人的治疗具有潜在意义。
抗菌活性欧洲多国在3382株从皮肤、血液和肺分离菌株中进行的药敏试验表明,利奈唑胺对所有阳性细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或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和肠球菌属等均具有良好活性,M I C 50范围为0.5~4m g ・L -1[12]。
而对卡它莫拉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只具有轻度活性,M I C 50为4~16m g ・L -1[13]。
T U B A U 等[14]报告,利奈唑胺对566株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肠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卡它莫拉菌的M I C均≤4m g .L -1,其中也包括M R S 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 R E )和耐氨苄西林和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N P S S P)。
体外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对一些较少见的革兰阳性细菌也具有活性,包括杆菌属、大部分奴卡菌、军团菌属、淋球菌以及部分厌氧菌,如艰难梭菌、拟杆菌属、具核梭杆菌等,但目前尚缺乏应用有效的临床资料[1,3]。
临床试验1皮肤软组织感染口服利奈唑胺400m g 或克拉霉素250m g ,q 12h ,治疗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非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8%和85%[1-3]。
一项治疗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多中心双盲随机试验显示,治疗组245例给利奈唑胺600m g ,po ,q 12h ,对照组242例给甲氧西林2g ,i v ,q 6h ,开始均采用静脉给药再转换为口服,怀疑合并阴性细菌感染时给予氨曲南。
在临床可评估病例中,2组治愈率分别为88.6%(264/298例)和85.8%(209/302例);病原清除率分别为88.1%(126/143例)和86.1%(130/151例)[15]。
2社区获得性肺炎多中心临床试验比较了采用利奈唑胺600m g ,i v ,q 12h ,或头孢曲松1g ,i v ,q 12h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病情改善后利奈唑胺改为口服,疗程共7~14d 。
临床有效率2组分别为90.8%(247/272例)和88.6%(225/254例)。
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清除率2组分别为89.9%(80/89例)和87.1%(81/93例)[1]。
另一研究报告利奈唑胺治疗儿科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愈率为92.4%[16]。
3医院获得性肺炎R U B I N S T E I N 等[17]关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项研究,治疗组利奈唑胺600m g ,i v ,q 12h ,对照组万古霉素1g ,i v ,q 12h ,2组均联合氨曲南1~2g ,i v ,q 8h ,若分离到氨曲南耐药阴性菌,改用氨基糖苷类治疗,疗程7~21d 。
2组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度(A P A C H E Ⅱ积分)、耐氨曲南阴性菌检出率和可评估数比例均具有可比性。
在临床治愈后12~28d 进行临床和细菌学评估试验,临床治愈率利奈唑胺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6.4%(71/107例)和68.1%(62/91例),病原总清除率分别为67.9%(36/53例)和71.8%(28/3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清除率均为61%,而M R S A 清除率则分别为59.1%(13/22例)和70%(7/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