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易筋经-大全.docx

合集下载

(整理)易筋经十二式每招作用大揭秘

(整理)易筋经十二式每招作用大揭秘

易筋经十二式每招作用大揭秘第一式韦驮献杵 --韦驮捧杵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

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

顶天立地接天地气。

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

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目的在于激发气。

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

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

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

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

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

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

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

养身,不过养气血。

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

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 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

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

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 ---气血相依。

何况兼顾了神。

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

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式韦驮献杵 -- 横担降龙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

《易筋经》经书全文

《易筋经》经书全文

《《易筋经》经书全文.doc》大家都有读过《易筋经》的`经历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筋经》经书全文作文,希...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yijing/208005.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易筋经十二式应当为十二势。

很多武侠小说都将《易筋经》描写为修练上乘内功的武术秘笈。

根据金庸在《笑傲江湖》,易筋经初为达摩所著。

达摩涅盘后,二祖慧可带着仍不理解的佛经与易筋经群访高僧,虽佛理明白,但武学仍无法透彻。

后,隋末唐初于长安大道上,遭遇一个武功高强的青年畅谈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个中道理。

后来那青年成为唐朝开国将领卫国公李靖,而《易筋经》也自此发扬光大。

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

“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

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易筋经十二式(有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有图解)

易筋经十二式(有图解)2006-12-29 11:13易筋经十二式(有图解)(未完)易筋经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思,“筋”指筋脉。

它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强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

【基本内容和方法】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

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

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

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

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

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

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

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

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1.韦驮献杵第一式: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口诀) 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式,躯干正直,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详解)2.韦驮献杵第二式:足趾拄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

式定约静立半分钟。

3.韦驮献杵第三式: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双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完整word版)易筋经十二式讲解

(完整word版)易筋经十二式讲解

易筋经十二式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式动作一(1)自然站立,两脚并立,全身放松,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脊柱竖立端直,不可弓背弯腰,把两肩尖端处,微微向上略抬三四分高,则脊柱自然笔直,不带一点强硬的意味。

(2)自然站立,左脚踮脚缓慢向左横跨一步,两脚间距约与肩同宽.(3)左脚从脚尖到脚跟慢慢落地站稳,头颈端正,两膝微微屈曲,成开立势。

动作二(1)两臂经身体两侧,由大拇指牵引慢慢向上平举.(2)直至两手抬起与肩同高,掌心相对,指尖向前。

(3)利用手臂的力量,将平举的两掌合实。

动作三、四(1)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停止,两拇指少商穴轻轻接触,指尖向上,两掌根贴合并与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同高,掌心为空,松肩虚腋;目视前方。

第二式韦陀献杵第二式(1)接上势,合拢的两指尖转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根开始至两指尖慢慢张开,同时由肘尖引领两肘用内劲(而非手劲)慢慢向上提,直至不能向上(指尖向下,掌心向下)。

随后肘尖用力向上抬伸伸展至极。

(2)松肩,松肘伴随两肘尖慢慢放下直至腋位斜下方约30°,同时慢慢平掌。

(3)两手掌从指尖相对慢慢转至指尖平行向前,掌心向下(即阴掌),靠拢平行于地面从胸前与肩同高向前伸直,随后继续向前伸展至极.(4)两手臂水平向外慢慢分开至左右180°成“一字型”,又叫“横担降魔杖”,掌心向下,指尖向外,与肩同高。

(5)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脚趾抓地。

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目视前下方.呼吸3-7次,每次呼吸时,两臂用暗劲后挺,胸部挺张,掌根用暗劲向外推,指尖内翘,脚跟微微提起离地.第三式韦陀献杵第三式(1)接上势,平掌。

手腕彻底放松,呈平举状态,掌心向下。

(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直至收至胸前正前方,水平并拢。

(3)两臂屈肘,自然向内回收至胸前约一拳左右,两手掌尖相对,眼睛看着前下方。

(4)双掌同时开始向外翻转,向上抬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朝外扩展,有微微酸胀感,约与双肩呈水平状态,体正头端。

易筋经动作图片及文字解说和注意事项

易筋经动作图片及文字解说和注意事项

练易筋经应注意事项1、练功前应先做15分钟以上的暖身运动以松动筋骨。

2、练功时需在室内进行,门窗可以打开,保持空气流通。

应避免冷气或凉风直接吹在身上。

不可在户外练功。

3、练功时最好是赤脚,站在地毯或是榻榻米的地面上。

4、练功当中尽量避免讲话、嬉笑或乱动。

5、若有学习其他气功者,必须先暂停练习其他气功,再开始练习本功法,不可以同时练习二种气功。

6、饭后至少要间隔45分钟以上才能练功。

7、练完功后至少要间隔15分钟之后才能饮水、进食。

隔一个小时以上才能沐浴。

8、练功期间需饮用温热的饮料,忌用冰冷食物。

9、尽量少吃油炸类及刺激性食物,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应禁吃。

10、素食者应尽量补充营养,如:羊奶及鸡蛋等都是很好的营养补充食品。

达摩易筋经十二式功法第一式韦陀献杵(一)——肺经1、两脚打开,距离与肩膀同款度,双脚脚尖微微内八字,十个脚趾扣紧地面,膝盖打直,尾骶骨向前,胫骨向后。

2、脊椎骨伸直,鼻尖对准肚脐,全身放松,慢慢抬手吸气双手从两边向上举起过头顶后慢慢吐气,降落在两的正前面。

3、两个手掌相对,尽量靠近一点,手掌不用互碰,手臂环绕像圆拱形,两眼自然平顺地注视着双掌之间。

4、手肘与肩齐平,不能掉下来,十个手指极力伸直张开,力贯指尖,舌抵上颚,十手指尖、十足指尖十分力,两肘五分力,尾骶骨三分力。

5、自然呼吸,胯、肩膀、头、颈部放松,胸部、腹部放松。

6、收势时缓缓吐气,手慢慢放下。

第二式韦陀献杵(二)——大肠经1、两脚打开,距离与肩膀同款度,双脚脚尖微微内八字,尾骶骨向前,胫骨向后,抬手吸气,两手平开,手掌立起来向外推出去,十指用力伸直,虎口(大拇指与食指间)用力张开,开到90度,力贯指尖,全身打正。

2、十个脚趾扣紧地面,膝盖打直,鼻尖对准肚脐,下颚内收,胫骨摆正眼眶睁大,嘴巴极力张开,把脸部所有的肌肉极力张开,眼球正视前方,鼻子吸气嘴巴吐气,慢慢呼吸。

3、收势时手慢慢放下来,吐气,嘴巴闭起了,手指松开,手不要甩动。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道教导引之术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道教导引之术

《易筋经》全文及讲解-道教导引之术“易筋经相传天竺和尚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

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

《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

《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

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实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创,原系道家导引之术,与佛教实无干系。

易筋经功法简介“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

《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

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

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长,按原法修炼者不多,近代流传的《易筋经》多只取导引内容,且与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种样式。

而流传较广的是经清代潘蔚整理编辑的《易筋经十二势》。

明天启四年《易筋经》的伪李靖序中曾对“易筋”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

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道原所撰的讲述佛教禅宗传法谱系的《景德传灯录》中的达摩传有一段达摩与诸弟子的对答,达摩对诸弟子的答语,评价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对慧可的评价最高,说是“得吾髓”。

所谓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不过是比喻对其禅法的领悟程度。

这篇伪李靖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

至于“易筋”,此序强调“筋”对“连络周身,通行血气”的重要性。

在《易筋经》正文《总论》中,交待“易”是“变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经络;认为人之身有内有外,“洗髓”能“清其内”,“易筋”是“坚其外”,“洗髓”、“易筋”之后,就可以体证佛道,得享高寿了。

实际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献,并非佛家所创的语汇。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与图解(下)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与图解(下)

《易筋经》十二式口诀与图解(下)第七式、九鬼拔马刀的口诀侧首屈肱,抱头拔耳,右腋开阳,左阴闭死,右撼昆仑,左贴胛膂,左右抡回,直身攀举。

【动作】脚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

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

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

左右交换。

反复5-10 次。

这口诀的意思.是接连第六式出爪亮翅的练功架子.在剑术里面与拔剑式是相同的。

兹分述操作的次序如下:第一种操作,先就排山掌的架子,右手向上举提,朝脑后作圆周运动,一面作圆,一面随着作圆周向后的进度,把掌变成半阴半阳掌 ( 手心向左,手背向右,大指向上,小指在下 ) 。

一直向后进行,直抵后脑,用掌心抱着“玉枕关”,用手指轻轻拉着左耳朵的“天城穴” ( 即耳朵的尖端,把耳轮折卷,有骑缝处 ) 。

第二种操作,在右手作圆的同时,整个头和颈项,随同动作,掉头扭项,面颊向左正方旋转,后脑转向右方,迎接右家相抱。

第三种操作,右掌已经把头抱着,把耳攀着,这时的右肩与臂、?,必须相平,右腋张开,不可倾倚收闭。

第四种操作,右掌抱头攀耳之后,微微拔牵,头颈同时与掌相应着运动。

这时心念随着气脉的运行,集中在右手的肘尖。

这样一拔一攀,头肘张弛相应,运动三五次。

第五种操作,左掌在右手运动的同时,配合运动,不可落后参前,先就原来排山家的架子,顺式向下降落,由阴掌变为半阴半阳掌,反手向背后作圆周的运动。

在下降到与左腿平行相对的时候,即当再变为阳掌,掌心正向背后,于是用手背循着左腿,偎傍着髀枢、从盆骨向上,反掌贴着背心,掌背贴在两个胛骨的中间,约当脊柱第五六七椎之间。

隐约仿佛有被背心吸着的韵味,把左腋下牢牢闭着,同时与右手抱头、拨耳的运动,顺应它激微响应着。

另外在头手的运动中,身子既要放松而又要笔直,不能随着动摇。

第六种操作,把呼吸配合着上述五项运动,从第一种动作开始,即须“气沉丹田”,不可升、降气机,微微略带闭气的意思,轻轻呼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照片详解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孔德/演示·整理若愚/功法摄影前言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余接触到《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这部典籍。

细阅之下,深为赞叹,信为佛门性命双修之正典,且尤合道家性命兼炼之旨。

这不仅是就理法而言,还就其见识、襟怀而言。

在中国的宗教文化历史上,自佛教传人中国后,儒释道三教文化从来都是互相交流融贯的;不拘门户之见的三教圣哲,从来都是持“以广采博收的真理通融为胸怀”(孔德《仙学纲领》)的。

作为佛门正典,《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在这一点上显示的相当明确。

在整部经典中,以佛门义理为主线,非常通达自然地吸收了儒道医武的文化精华,而形成成熟而完备的“易筋洗髓”特色。

余本学道之人。

但吾道门之“道”,在“道”而非“门”。

广目视之,儒内有道,而佛中岂离道哉!故吾道门前圣,老子之后,钟离权、吕纯阳、陈抟、王重阳、张三丰、黄元吉诸辈,莫不持三教圆融学说,以增其智,扩其理,细其法,综其门。

正因为这层道理,余觉得有必要对这部难得的性命双修理法典籍进行注释并加以推介。

其实,余肯定这部典籍还有另一方面原因,那就是它传承有序,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考证。

1995年夏,经注解后的《增益易筋洗髓图说》改名为《易筋洗髓大全注解》(以下简称《注解》),在理论部分于《武当》连载后,由武当杂志社作为增刊印刷壹万册出版发行。

至今七年过去,向武当杂志社读者服务部求购此书的读者仍络绎不绝,足可见此书的价值所在。

自《注解》出版发行之初,我就在“序”里讲明:“愚作此注解,无非将真实体悟心得明示于后来-者,仅求无愧于心,并非好为人师者事。

有高明另呈高见,愚当虔诚再学。

有不明另欲求解,愚则限于注解已经表示于卞,况身有未尽之俗务,尚兼艰巨之修证,精力有限,此外概难一一单独作答。

或有机会,另将修证体悟再专述于文奉献读者可也。

”但是,《注解》发行之后,仍有很多读者提出很多问题请求解答。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出于同情之心,还是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答复了不少读者。

当然,还有许多读者提出的问题至今未能回复,深感遗憾、无奈和歉意。

现在,“易筋经”内功运身图又已作为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及武当杂志社的重点挖整项目,再次奉献给广大读者,这不仅终于了却了愚之心愿,也必然会给广大健身养生的气功爱好者带来福音。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点:自《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近年被披露以来,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该典籍系伪托之作,并非当年少林寺达摩祖师的真传,故亦非少林佛门真传。

对此笔者有两点看法:其一,其书中有唐贞观二年李药师(即李卫公靖)所作之序,有宋绍兴十二年岳飞麾下大将军牛皋所作之序,及清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所作之序,中华民国十九年张瑶飘所作之序,前后叙述“易筋洗髓”二经源流传承,情节清晰,经过可信,无法发现作伪的痕迹,亦难推断作伪的动机。

故使我们找不出怀疑它真实性的根据。

即使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图说》之“增益易筋洗髓合编序”所言,典籍在传承过程中“经少林门下诸老祖师照诸佛菩萨、诸天神王、历代罗汉宗师庄严法相摩摩求之”,已非达摩创“易筋洗髓”二经之最原始面貌,但“合以《易筋》《洗髓》所论功夫,始知道出一辙”,属于佛门性命双修正宗法诀,则是不应怀疑的。

这一点,即使历史上有没有达摩这个人物存在,都不影响其价值和意义。

其二,我极赞同胡孚琛先生在《丹道法诀十二讲》中“辟谷胎息第八讲”一文中的观点。

他说:“世传《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有唐初道学名臣李靖的序,讲《洗髓》、《易筋》为达摩大师真传,其是否托名且勿论,然其功法必为丹家真传却是事实。

我推敲这套功夫,甚合丹道之旨,读者能取其精义而修之,便人丹道正途,不必管它是佛是道是儒等诸多分别相,大道本殊途而同归。

”所以,真正修道人不应为此(图说)是否为诸佛菩萨真传不真传而争论,所可辨者当识真道与非真道。

既是真道,争之无关,何益之有?岂非误了性命大事。

以上所言,诚望与读者诸君共同鉴勉之。

说明事项原《图说》是“易筋”与“洗髓”合编,今为普及之故,专将“易筋”内功运身功法十式摘出,加以整理。

虽纯为动功,修之得法,不仪能较快取得祛病健身养生之效,也为进入或兼修丹道静功打下经络气血舒畅的基础。

根据原“凡例”,今将有关要领说明如下:“易筋内功运身图”,无论男女,俱可修持。

若女子怀孕期间则不可行此动功,必待产后四十日方可行此动功。

每个健身气功爱好者,能照此十大式全部练习,那是最全面最好的了。

但人有身体状况、病情、事因和时间与其它种种的情况差异,一次全部练完十大式可能是不行的;但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择其中一式或几式进行练习,这对于治愈某些突出的病症,改善身体局部不良状况,必有显著效益。

此功法虽然明白显露,一见便知,简便易学,但其中形体运动、呼吸方法、气运的导引道路、怎样存想以达到中和,这些实际技术操作,毕竟是文字语言难以详尽表述的。

所以,无论读此功法文章,或是观看VCD光碟,有不明之处,一是要与功友多加交流,二是拜求明师指教。

上二者皆无机缘,就必须靠自悟,一切皆需“顺乎自然”,方有益无害,免出偏差。

例如功法中讲“一呼一吸”、“呼吸一口”,是按世俗约定的口语习惯讲的。

并不是先呼后吸,而是先吸后呼,这就是顺乎自然。

学功最所忌讳者,就是自以为是,想当然。

一方面仅从表面形体上模仿做功,内在没有一点真东西;另一方面是鲁莽行事,乱用呼吸,乱用意念,乱伸肢体,还自以为是,不听建议,毫无悟性。

最后,达不到使五谷营养炼化成精,也达不到气通关窍的效果,加上意念永远静不下来,反而练出了各种各样的毛病。

运身图说的功效主要在于伸筋拔骨,舒经活络,调理脏腑,促进气血通畅,并能治疗各类脏腑疾病及外部劳伤诸疾。

欲修炼上乘丹道,运身功只算是帮助打牢身体的基础,基础打好,就要多从事静功的修炼。

运功总说运身图共有十大式,其中形体姿势和内气运行的要领很多。

按其归类,分述如下:托按:托是双手或单手向上端举;按是双手或单手向下推压。

推挽:推是双手或单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挽是双手或单手从四面由外向内挽回。

排跌:排是用双手向两边分开;跌为倒地、伏地,或虽不倒地伏地,但具有倒意。

起顿:起为起身,由屈蹲往上升起;顿有团曲收缩下降之义。

操握:操有握物之状,握则紧握。

前指状况,后指力度。

提抱:提为单手或双手由下往上提起腹;抱为双手于胸腹前回环收拢。

周折:身体做正向或反向的圆环运动。

旋转:身体向左向右快速转动。

不超过肚摆扭:双腿不动,身体向左右摆扭。

也指一只腿不动,另一只腿向另一侧摆扭或带动身手摆扭。

翻倒:即仰面倒下。

屈伸:屈为身体收缩,伸为身体开张。

俯仰:俯为头身向前低弯下垂;仰为以头领身向后仰倾。

抑扬:抑即压按,扬即展放,主指手臂动作。

曲直:曲为身体弯曲,直为身体正直。

分合:一指动作,手眼身法步分职分向而行,为分;收束一处为合。

二指行气,气达四肢为行功而运,为分;气归丹田为合。

弯环:身形如弓,为弯;身形运动处处圆旋,为环(环环相套)。

顺逆:内气运行之喻。

前降为顺,后升为逆。

上下:形体结构分上下,形体运动分上下,内气运行分上下。

错综:指形体动作及内气运行,非说阴即阴,阴中有阳;也非说阳即阳,阳中有阴。

以此类推,凡有所相对者绝非截然相对。

互易:一切动势、气运,皆是动静、阴阳、顺逆、上下,互相推易变换,符合自然运化规律。

升降:指引导内气运行的方法。

呼吸:此指功中呼吸的方法。

气势:指内气于身中显示的强弱急缓消长等等之势态。

度数:指行功所下的功夫以及所获得的功夫效验。

如内气运行的轨迹、时候、阴阳消长情况,功夫上进或退废的阶段效果。

以上的行功要领及内涵,在运身图十式里,都体现在规定的次第动作里,并且做了合理的安排。

除过特殊情况,都必须依次而行,连贯去做。

即在一个大式里,动作要领也是连贯的,必须顺势而行。

因为各大式之间、一大式之中各分势之间,都是遵循“顺其自然”的原理编排的。

顺势而行,越练越自然如意,这才叫合度。

千万不能自作聪明胡乱发明动作。

本运身图十大式的图势,与其它世传“易筋经”的图势要多许多,大约是经历代祖师增益所成,旨在全面系统地调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骸。

取法于清升浊降、阳动阴静的道理,次序的前后、用功的动静、火候的轻重,都是毫厘不乱,有条不紊。

法势虽然多,但归处却在一个理上,学者在行功实践中可以细心体会。

第一式正身图说说明:正身图为初式,共有27势。

其第一势名“环拱正立势”。

此势是为吐浊纳清而特设的,预防人在前一昼夜可能因起居饮食不当而引起脏腑不洁,产生浊气。

所以用此势以吐纳法化解(并将此势贯穿在十大式每一式里)。

吐纳法是人为的方法。

吐是用口吐出,须同鼻孔往外呼气同步进行。

纳是闭住口,由鼻孔吸气。

呼吸法则是纯用鼻孔呼吸,基本原则是顺其自然,并且形体动作的升降、收展、屈伸,都应与自然呼吸配合。

动功的呼吸多是鼻孔呼吸,称为外呼吸、凡息。

在某些势子里,呼吸有与意念配合发生导引行为的。

在这些势子里,如果呼吸与意念配合不好,千万不可勉强去配合,可顺其自然,以防偏差。

1、环拱正立松静站立(要领:含胸、收腹、拔背、竖脊,周身骨节节节放松,有不松处以口轻舒气即松之),下颌内收;舌抵上腭,牙齿轻扣,表情自然,二目平视(见图1)。

然后,两脚尖呈八字分开,两脚跟靠紧;将左手阳掌(掌心朝天)平端于膻中穴部位,右手握拳(大拇指掐于无名指与小指根部,四指收拢紧握拇指),拳心朝天,将右拳放于左掌上(注意所端之拳与掌不要紧贴胸口以造成不适,要稍留空间位置)(见图2及附图2A、2B)。

以上姿势做完,将脚尖踮起站立,闭目收神(目光于眼皮内平视不超过身前一尺范围),排除杂念,顺其自然调息定气。

当一切安定松静后,由口缓缓吐气,由鼻缓缓吸气,行吐纳法3-5口(见图3、3A)。

行功毕,双脚猛震,身体下沉,气震周身(见图4)。

然后双手上扬,向胸前拢按,直至收归下丹田后,自然站立(见图5、6)。

2、献杵起功接前式,两手再由两侧上扬,回抱合掌收于胸前,指尖与舅尖对齐,如拜佛状。

再如上式行吐纳三五口(见图7、8)。

注意:凡行吐纳之后,仍然保持舌抵上腭。

另外,本功中脚尖踮起一法,在做功时若能坚持并适应,可以一踮到底。

3、出爪亮翅接前式,将两手向前尽力推出,腕直掌立,手臂平直(势子做准时守底腕部与肩呈水平状)。

推时呼气,且将意念关注于腕部之推,收臂腕时吸气,计三五次(见图9正、9侧)。

注意:推呼收吸,既有人为作用,也要符合呼吸的自然规律。

配合动作呼吸的次数可根据练功者的时间而定。

若既想每次做完全功而时间又不充裕,就可适当减少重复动作与呼吸的次数,反之则可适当延长次数。

总之可灵活掌握。

4、双凤朝阳前式做毕,在收掌时仅做屈肘动作,使腕臂与肩保持端平,双立掌收回放于肩井前,上应脸两侧,如双凤朝阳之势。

式成即自然呼吸三口(见图10)。

5、飞鹰展翅接前式,将两掌立掌向左右尽力。

一字推开,肩臂平直,如飞鹰展翅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