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他以隋炀帝杨广的破家亡国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
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就不能过苛地对待民众。
因此,他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首先,他罢免了裴寂等保守官僚,起用了庶族地主的代表人物魏征、戴胄、刘洎、马周、李勣、张亮等,这些人大都是知识分子,熟悉历代兴亡的史实和封建思想家治国的道理,特别是许多人参加过农民军,对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有所了解,处理政务比较接近实际。
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盈廷,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
他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职权。
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员为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
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
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机构中庶族地主占优势。
李世民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然具有进步性,但都是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贞观时期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
这说明“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贞观之治解释

贞观之治解释《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浪潮之一,既是政治上的一次大变革,又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崭新思想。
它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元丰元年元卯起(684年)起推行的政策,至贞观三年(706年)为止,共历时22年。
从李世民继承大唐帝国的终结,到实现它的全面发展和繁荣,《贞观之治》给中国历史繁荣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贞观之治》的传说,反映了当时唐朝政府把建立和维护安定稳定的治国思想。
它被认为是一种完美的政治架构,基本概念是:政治实行本政权法律;经济有序挥霍;文化推崇儒家;武力维护国家和平;军国合一;司法独立无私。
制度完善的政治体制,促进了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
《贞观之治》在唐朝的政治体制上,有显著的改革成果,实行“七分之六”政治、“九分之五”经济、“九分之五”文化、“七分之六”司法、“六分之五”军事等改革。
其中政治改革,以中央集权、国家事务机构职责分工为核心,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政府机构。
经济上,实行采取“五分之一”政策,即全国所有税收都交给政府,留“五分之一”给地方,这大大改善了当时的财政收入,使唐朝的国家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
文化改革,则是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实行“仁政”的政策,推行“仁政书”的文化改革。
司法上,为用户提供了公正无私的司法机构,实行“定罪严罚”的政策,确保了司法公正和法制民主,改善了司法工作。
军事上,贞观之治实行“国家合一”的政策,统一了唐朝的军事体系,强化了现实世界的统治,使唐朝实现了国家强大、社会安定、边防坚固的传统。
贞观之治的成就,不仅在于它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发酵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军事,使其可以在世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中华文明发展到顶峰。
正是贞观之治的实践,使中华文化得以保存,使中国文化发展成为世界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环,使中华文明继续走向繁荣。
本文通过对《贞观之治》的介绍,着重介绍了贞观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改革成果,从而全面认识了贞观之治的重要性。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概说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征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征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
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治绩及影响贞观之治的治绩(合而概说)唐太宗在位23年,励精图治,对内则整顿国家制度,尊重黎民百姓,安定民生,对外则击败北方强权东突厥,扩大了唐帝国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及文化的影响。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是北周的一段政治史,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它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经典的典故:“贞观十年,太平盛世”。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宗教改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下面将对此做具体分析。
首先,在贞观之治中,政治秩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五霸分过后的混乱局面,重新整合完毕,以李渊统一中国,全国实行统一管理,“授官制”规范政治秩序,政府组织也从此朝正式定型。
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实行家族论公务制度,将各个郡县的政治力量分别设置在统治团体的指导下,布置到各地官员中来,形成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
其次,贞观之治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其中以释迦如来佛教最为重要,它的宗旨就是弘扬道义、促进和平,使宗教影响融入政治体制,加强政治管理。
同时,贞观时期还发展了大量的文化,如诗歌、建筑、舞蹈等,其中,诗歌最为著名,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产生于此时,如苏轼的《贞观十年》等,这些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最后,贞观时期的外交政策也得到了深化,实行统一外交策略,在与西域多个国家开展外交时,则以和平稳定、友好相处为主旨。
这种外交政策开拓了中外交易,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
以上就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带来的新的政治秩序、政治力量重新分配、宗教改
革、文化发展以及外交政策等,都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发展与文明。
名词解释贞观之治

名词解释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唐玄宗贞观元年(公元626年)至唐玄宗贞观九年(公元684年)之间,中国唐朝中央政府老练的政治管理手段。
其时期政治稳定,国家兴旺,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上“经国大同”的黄金时代。
贞观之治,起源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唐太宗在继承至唐高祖两千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传统基础上,凭借其极高的政治才智,重新构建了完善的封建政治体制,将中国政治管理规范化,历史称之贞观之治。
他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思想,在当时国际上都备受称赞。
在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以极强的统治力,坚持尊帝尊法、经法治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以官为根本、以百官为补充的刑法体系,组织起政教军六部,建立了以总督府为核心的行政机构,以节政仪礼制度为基础的文化体系,并加强了税收收缴机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商业和科技,以及拓宽国际贸易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唐朝此时正值全盛时期,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国力大增,经济发展迅速。
统治者不断实施官制、兵制、刑法、税制等改革,使国家朝着发展好的方向前进。
科技和文化也在此期取得长足发展,文学繁荣,诗词、词曲、乐曲、戏曲、画像等艺术都在此时期蓬勃发展,在《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文人也足足前进,从朱熹的儒家学说,到柳宗元的道家思想,都为此时期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贞观之治的政治统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它的实施,使中国的政治稳定、国家强大,成就了一个“经国大同”的黄金时代,也为中国古代优良的政治制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太宗在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这种统治模式,影响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管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名词解释贞观之治》为题,详细介绍了贞观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唐太宗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确立了中央集权,并加强了税收收缴机制,从而使国家加强,实现了“经国大同”的目标,使社会繁荣发展,科技和文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唐朝此时正值全盛时期,人民安居乐业。
历史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

历史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唐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期。
自唐太宗即位时开始,贞观之治达到了巅峰,并延续至唐高宗时期。
之后,唐玄宗继位,并且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一时期持续了约20年。
本文将探讨这段历史时间内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贞观之治1. 开创科举制度唐太宗开始了科举制度,至此,士人通过考试而进入官府成为官员。
这样,唐朝政府能够为官员把关,同时使受教育的人们更有机会获得高级官职。
2. 实行均田制唐太宗实行了均田制,这是一种土地配给制,按照户口数目和家庭劳动力的需求来划分土地。
这有效地解决了贫富差距,并确保了国家的粮食供应。
3. 制定太和正音太和正音是唐太宗下令编纂的音韵规范。
它的编纂对于汉字的标准化和普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和正音为唐代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4. 推崇佛教和道教唐太宗推崇佛教和道教,但并未将其正式定为国教。
在他的统治下,佛教和道教得到了大力发展,也对唐代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开元盛世1. 实行文景之治唐玄宗实行文景之治,这是一种在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繁荣盛世。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家获得了支持和赞誉。
2. 打造雄伟的建筑唐代的建筑特色之一就是宏伟壮观,唐玄宗也不例外。
他下令修建了多个大型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雁塔和洛阳白马寺。
3. 推进国际贸易在开元盛世时期,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更加频繁,包括新疆、中亚、东南亚和印度等地。
这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 实行胡服骑射唐玄宗实行胡服骑射,即所有官员和公民被要求学习骑马射箭和穿着胡族服饰。
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边境的防御和管控,并且巩固了唐朝的征服地位。
总结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期间,唐朝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巨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唐朝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让唐朝在更加良好的轨道上运作,文化和艺术的繁荣让唐朝成为一个快乐和充满魅力的帝国,在当时有着重大的影响。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注意:治世是社会比较的稳定、政权巩固、没有什么大乱子、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有基本的保证的,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就显得不是很发达,一般来说社会经过较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后,重新统一和稳定后的建国(朝)属于这个时期。
盛世是在治世的基础上社会更加稳定,政权更加的巩固,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2、出现“治世”的原因: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1)简易分析: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⑤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3、具体措施:(1)政治方面:①选贤与能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
(书例:魏征)史载: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
贞观之治解释

贞观之治解释
自明炎之后,唐朝经历了百年的治世,奠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也最有代表性的,是贞观之治。
它不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而且还影响了后世几个世纪。
贞观之治是由唐太宗李世民治理时期的若干政策总称。
它的核心思想是以经济改革为基础,坚持中庸之道,促进社会稳定,促进朝廷统治和地方治理。
总体而言,贞观之治是一种政治秩序,实质上是唐朝最繁荣时期的实践。
首先,贞观之治的经济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唐太宗任免的官员带动了新的制度,推行市场经济,建立了商业银行,改造了货币体系,调整了农政,开放市场,建立市场和政府的内部关系,减少负担,增加农业生产。
此外,周泰改革称号繁复,统一土谷制,扩大地方自治,鼓励商业活动,扩大关税费用和金融财政,加强海关管理,以及实施强化法律。
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唐朝的经济繁荣,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其次,贞观之治的重点是以中庸之道调节各项政策,促进社会稳定。
唐太宗尊考慈诚,放松宫廷管理,容许反对意见,制定了旨在提高衙门效率,改善官吏素质,减轻民负担,发展艺术修养,宣传宗教文化的政策措施。
此外,李世民还建立了科举制度,把理学、文学和政治服务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稳定,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的新政,由经济改革、
中庸之道、科举制度组成。
贞观之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几个世纪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贞观之治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贞观之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 年—649 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贞观之治的举措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奖励垦荒,“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衣食有余,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
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
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便于皇帝控制。
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
书省执行命令。
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