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纺机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意义

合集下载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

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

产能经济从德国“工业4.0”看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于晓飞 梁 靓 车玲洁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摘要:研究德国“工业4.0”,能够从智能化、信息化角度分析全球制造业的新动向,也对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本课题结合全球制造业发展动向、中国制造强国建设导向,提出:(1)把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优势结合起来,强强联合走向第三国;(2)把美国制造业回归与德国工业4.0结合起来,权衡利弊,形成中国特色的工业4.0;(3)在制造业强国建设上,要注意中国与德国、美国的制造业优势差别,加快实施中国版工业4.0。

关键词: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智能化;信息化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295-02一、德国“工业4.0”的出台背景在全球,德国是制造业最出色的国家之一,竞争力非常强,特别是装备制造行业,全球领先。

2006年德国发布《德国高技术战略》,目标是通过创新,克服其成本劣势,使德国保持全球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2013年,在《德国高技术战略》与《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的基础之上,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10年德国又提出《创意·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目的是根据国家重大任务制定研究和创新政策,有针对性地激发科研与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为德国和全球面对的重大挑战找到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

2013年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布了专门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

该战略已经得到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

二、工业4.0是什么?“工业4.0”是什么?德国“工业4.0”战略希望能够将信息物理系统和信息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帮助制造业更好的转型,转向智能化方面。

“工业4.0”是互联,西门子、博世和蒂森克虏伯的专家提到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希望能够连接设备生产销售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网络持续地保持数字信息的交流。

【图解】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图解】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图解】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导读:德国工业4.0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深入分析其愿景与要点,可以洞察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与战略意图。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从而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这是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启示。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初衷是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

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随后,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等设立了“工业4.0平台”,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德国政府认为,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但中国对德国工业构成了竞争威胁,美国也在通过各种计划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因此,制定“工业4.0”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理念、内容和做法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学习并给出积极回应。

“工业4.0”战略愿景与要点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图1)。

工业1.0。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工业2.0。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2.0。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经验和启示点:
1. 产业参与: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实习机会提供等方面,确保学生获得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使学生与职业需求更加贴近。

2. 实践性教学: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实习、实训和工作实践,掌握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建设更多的实验室和技能培训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

3. 职业导向: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注重职业导向,鼓励学生发展具体的职业技能,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启示:我国应该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4. 培训师资: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师资队伍,教师必须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他们既是教育者,也是行业从业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

启示:我国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既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也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总结来说,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性教学,聚焦职业导向,以及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

这些经验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并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包括借鉴德国推动产业4.0的经验、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结合、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以及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

通过深化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重视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中国、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市场竞争力。

1. 引言1.1 了解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的背景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是德国政府为了推动国家工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战略规划。

这一战略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德国产业发展的历史。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拥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传统的制造业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科技革新的迅速发展,德国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德国政府开始思考如何引领工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推动工业4.0的发展,提升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的制定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实现德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升级。

这一战略的制定不仅关乎德国经济的未来,也对全球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德国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战略思维,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德国产业升级之路历程德国产业升级之路历程始于19世纪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德国逐渐建立起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在20世纪初,德国在化学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先者之一。

中国与美国、德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中国与美国、德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德 国政 府于 2 0 1 0年 制 定 了 《 德 国 高 技 术 创 新 战 略
2 0 2 0 } , 提 出工业 4 . 0战 略 , 重点 关 注气 候 变 化 与 能源 、 健 康 与 营养 、 移动 、 安 全 和 通 信 等 5大 领 域 。2 01 3年 初 , 德 国工 业 4 . 0工 作 组 发 布 了 《 保 障 德 国 制 造 业 的 未
机床 , 2 0 1 3 ( 1 0 ) : 9 4 — 9 6 .
参 考 文 献
[ 1 ] 赵幸福 , 田一 明 , 杨恢 , 等. 测 量 不 确定 度 评 价 方 法 在 大 型 工 件 现 场 加 工 中 的应 用 [ J ] . 组 合 机 床 与 自动 化 加 工 技 术 ,
2 0 1 0 年 8月 相 继 签 署 了 《 美 国制 造 业 再 振 兴 法 案 》 和 《 制 造 业 促进 法 案》 。2 01 1年 6 月 , 美 国 总 统 科 技 顾 问
委员 会 向奥 巴马 提交 了 《 确 保 美 国先 进 制 造 业 的 领 先
中图分 类号 : T H一 3 ; F 4 9
成 功 经验和做 法 , 以探 讨 我 国推 动 “ 中国制造 2 0 2 5 ” 战略 实施 的策 略 关 键词 : 再 工业化 工业 4 . 0 中国制造 2 0 2 5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4 9 9 8 f 2 0 1 5 1 0 8 — 0 0 6 7 — 0 4
中国与美国、 德 国制造业发展 战略的 比较研究及启 示水
口 伏 琳 口 陈启愉
1 . 华 南理 工 大 学科 学技 术 处 广 州 5 1 0 6 4 0
2 . 广 东省 工 业 技 术研 究 院 机 电 工 程 研 究 所 广 州 5 1 0 6 5 1

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经验的启示

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经验的启示

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经验的启示作者:郭际来源:《老区建设》2013年第18期[提要]在全球年度出口之冠的主要力量之列,德国中小企业经营的范围覆盖全世界,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高达70%~90%。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中小企业为何具有如此强的国际竞争力,为何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霸主地位。

拟从德国中小企业框架基础上,从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入手,以及德国政府大力扶持等方面剖析其成功经验。

对促进中国中小型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经验;政府扶持;启示从德国经济核心的发展来看,所依托的都是出自于中小企业,其领域遍及手工业、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以及各个领域的个体经营者以及自由职业者。

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从业人员总数达2320万人,提供了70.2%的就业和81.9%的培训机会,他们创造了57%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4%的财税收入。

中小企业的投资占到德国总投资的46%,出口占到德国全部出口的40%,专利技术中67%是由中小企业申请的。

一、德国中小企业的概念、特点及做法中小企业(Mittelstand)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雇员及营业额等规模较小的企业;二是指那些非资本市场取向的企业,或者说是所有人个人对企业经营负全部责任的企业。

从规模角度讲,中小企业年营业额在5000万欧元及雇员总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型企业,年营业额在100万欧元及雇员总数在9人以下的企业为小型企业。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尚处于向较大规模方向发展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其经济发展的规律不以地区和发展阶段来制约,而是以市场需求走专业化生产,在销售方面采取地域多元化,从高度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产品领域进行研发,到横向的产品销售的多元化相结合,做到把市场与技术融合起来。

据统计,德国中小企业90%以上在世界各地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或销售服务网点,以制造业为例就有1200至1500家中小企业落户我国,如曲靖、红塔、大理等在内的几乎所有卷烟厂都用其设备,又如专营汽车天窗的伟巴斯特公司(Webasto AG),其产品占世界市场65%的份额,在中国市场就高达80%的份额。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探索智能制造。近年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战略便是利 用该国在嵌入式系统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主导新 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话语权。二是德国构建了良好的政产学 研合作框架,推动先进制造理念的发展与成熟。德国以“创 新”为资源纽带,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扶持组建技术创新联 盟,促进技术转化,使得德国成为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德国 研究机构在创新环节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为企业研发提供 支撑,政府协助科研机构设立遍布全国的技术网点,由弗劳 恩霍夫协会等四大研究所牵头组成创新聚集带,并维持其运 行。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赛迪智库整理,2018年4月
孟凡达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CHINA INDUST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 锐见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及时调整产业政策,率先遏止了制造 业下滑趋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30%左右的 水平,远高于同期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德国第三产 业的崛起也正是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发生的,说明服务业发 展与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德国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更为清晰地 了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优势与劣势,有利 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应对。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实体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 整,其中重点是围绕鲁尔区展开,以转变鲁尔区既有的以采 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产业结构。其转型所面 临的国内外环境与我国目前具有相近之处:一是随着石油、 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产能过剩;二是二 战后全球钢铁产能攀升,钢铁面临产能过剩;三是长期重工 业化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四是中东与发展中 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上述原因导 致鲁尔区原有发展模式弊端日显,大批煤矿、钢铁厂倒闭停 产,大量工人失业,区域经济陷入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纺机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意义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德国纺机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意义一、德国纺机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基本现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英国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世界纺机业的霸主。

德国纺机业的全面起步开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集中在莱茵河低地和Swabian地区的Saxony-Thuringen。

受当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民族纺机工业还主要依靠英国和法国等纺机强国的技术输出。

20世纪初,英法等纺机强国逐渐感到了来自德国的竞争压力,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向德国输出先进的纺机制造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寻找模仿基础上的自主创新之路,并形成了以原东德的德累斯顿地区为中心的纺机生产基地。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纺机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显着提高,可以和英国、法国等纺机强国进行面对面的较量。

由于德国在劳动力、工业基础、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德国生产的纺机设备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到30年代后期,全国45%左右的纺机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

战后初期,受到战争重创的德国纺机业又不得不面临东、西德分离的困境,英、法、美等老牌纺机强国重新登上了国际纺机市场的领先位置。

与原东德相比,战后初期的西德纺机业基础十分薄弱。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原东德累斯顿地区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熟练工陆续来到纺机业基础薄弱的原西德创业。

新建设的纺机企业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基地鲁尔地区的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等地。

仅仅过了十余年,德国(此指原西德)纺机业就在60年代重新崛起,并夺回了原有的国际市场份额,此后一直稳居国际纺机业的排头兵位置。

德国纺机业能够在战后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元气并迅速提升其国际竞争力,除了纺机业自身的努力因素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外部原因不可忽视:一是在战后欧洲经济重建和世界经济长期景气的大背景下,纺织服装业市场需求(德国、欧洲乃至全球市场)持续旺盛,纺机订单不断,客观上为德国纺机制造业提供了良好外部空间;二是德国马克与美元等国际通货相比处于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地位,长期坚挺的美元也使得美国纺机业饱受来自德国、意大利等低汇率国家纺机制造业的挑战;三是与纺机业紧密相关的制造业如化学、电子、钢铁、机械等部门在战后初期的迅速成长壮大,客观上也为纺机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四是英国和法国等老牌纺机强国的制造业在战争中受到重创,使得战后初期主要纺机制造国基本上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五是以艾哈德为核心的战后第一届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重建,以及建立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时间上看,德国纺机业的恢复与成长与德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崛起基本上是同步的。

目前,无论是从产值、市场份额还是从技术、品种和质量水平上看,德国纺机业都站在全球纺机业的最前沿。

自1957年德国以纺机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24%的成绩超过英国而首次登上世界纺机业霸主地位以来,一直稳坐世界纺机业的头把交椅。

特别是1968年以来,德国纺机业始终以占全球贸易额30%以上的业绩领先主要竞争对手。

今天,全德国130多家主要纺机设备制造商(大多为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VDMA纺机分会的会员)雇佣了约36800员工,年产值约39亿欧元,出口37亿欧元,占总产值比重高达94%。

2000年德国纺机设备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洲、亚洲和北美,分别销售了15亿欧元、亿欧元和亿欧元,增速分别为%、%和下降%,亚洲成为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

从出口国别和地区来看,美国、土耳其、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是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参见图)。

从出口设备类别来看,零部件占%,纺纱机占%,针织、织袜机和簇绒机占%,后整理设备占%,织机占%。

二、德国纺机业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基本经验纺织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装备制造业,也是德国竞争力最强的制造业门类之一。

应该说,战后德国纺机业的迅速崛起并长期保持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看,德国纺机业的强盛得益于以下一系列重要经验。

第一,开放与竞争性的市场体制。

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因素。

如果说创新是德国纺机业的灵魂,那么,开放与竞争性的市场体制则是德国纺机业的基石。

历史和现实地看,德国纺机业的兴起、发展壮大和竞争力提升都是在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体制环境下完成的。

没有高昂的进入门槛,没有行政性垄断、区域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没有严格的贸易和投资保护,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没有价格歧视和价格联盟,没有混乱的竞争秩序,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就是德国纺机业的长盛不衰。

实际上,不仅仅是德国,世界上其它纺机业发达的国家,如瑞士、意大利、日本、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其纺机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莫不是市场良性竞争的结果。

第二,不断提升的技术创新能力。

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德国纺机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同中国纺机业一样,德国纺机业也是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始起步的。

所不同的是,德国纺机业能够成功地发展出一整套有效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体系,而不是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低水平“技术引进陷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纺机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开放与竞争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而不是靠政府提供贸易与投资保护形成的。

在竞争性的市场体制下,德国纺机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外强劲竞争对手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内竞争对手的挑战,只有不断地创新,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德国纺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通常高达20%甚至更高),形成独特的“技术高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壮大。

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企业始终是创新主体和驱动力,而政府的作用则十分有限。

今天,德国纺机业已经广泛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研发和制造业的周期、成本和风险。

第三,高度专业化和协作化的生产组织方式。

从技术经济角度看,纺机制造业与汽车制造业不同,它的产品线更宽,产品类别和技术需求千差万别,以织机为例,包括无梭、有梭、喷气、喷水、箭杆等许多细分产品,而每一种产品又有几十种型号,这些细分产品由于工作原理和核心技术差别很大,通常很难共享一个或若干研发和制造平台。

因此,每一个纺机企业实际上很难形成覆盖面很广的产品线,只能专注于一个或几个最具竞争力的细分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这就是为什么德国纺机企业通常呈现出很高的专业化水平,而不像我国的中纺机集团和太平洋集团那样能够提供全系列的成套产品(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纺机企业不能生产成套产品,实际上,产品的成套化可由用户提出具体技术需求和技术参数后,由专业化的工程公司将不同纺机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成套组装)。

实践证明,在纺机制造领域,“小而精”比“大而全”更有竞争力。

如德国赐来福在全自动高速气流纺纱机、特吕茨勒公司在长绒棉纺纱、多尼尔公司在喷气织机、巴马格公司在高速卷绕机、纽马格公司和吉玛公司在短纤维生产线等领域,都是专业领域内的翘楚。

此外,德国纺机企业在坚持高水平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还注重高水平的外部协作与产业配套,除了体现本企业核心技术的关键件外,其它能够标准化生产和外部配套的产品则尽可能地通过市场化采购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市场风险,而且可以集中企业优势资源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

从全球制造业来看,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技术进步速率更快、知识和资产专业化程度更深、生产灵活性更强的发展趋势,“业务外包”(Outsourcing)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第四,全球化和本土化并举的产业发展道路。

不能否认,德国纺机业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本国纺织业(纺机业的下游产业)的旺盛需求。

然而,真正使德国纺机业维持长期兴盛的根本动力却来自于德国本土以外的市场需求。

实际上,不仅是德国纺机业,世界许多装备制造业强国都面临着本国市场的增长空间受限,而下游产品的市场重心向低制造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大趋势(如德国的烟机制造业和印刷机械制造业,瑞典的森工机械制造业,瑞士的纺机制造业和美国的发电、配电设备制造业)。

德国纺机业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本国市场狭小和市场重心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

全球化(globalization)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包括生产的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研发的全球化、管理的全球化、营销的全球化和人力资源的全球化。

而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另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本土化(localization),它意味着企业只有在最靠近目标市场的地方组织现地生产、现地销售、现地服务和现地研发,才能在当地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实际上,德国纺机业近年来已经顺应全球化趋势,特别是纺织服装业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先后在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和销售、服务机构。

第五,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技术扩散与互动的良性机制。

产业集群是世界许多制造业强国形成和保持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方式。

正如着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所言,“当产业集群形成时,一个国家无论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流供应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会有国际竞争的实力”(参见迈克尔·波特(1990)《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2002年,华夏出版社)。

德国纺机业之所以长期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实力,不能不说与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组织模式密切相关。

德国纺机业19世纪中期的兴起主要集中在莱茵河低地和Swabian的Saxony-Thuringen地区,而战后的勃兴则主要依靠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法兰克福等地纺机业的快速发展。

今天,德国纺机企业基本上形成了以杜塞尔多夫、科隆、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德累斯顿和慕尼黑为核心的五大产业密集区,集中了全国70~80%的纺机企业。

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好处是很多的,其中一个重要益处就是技术与知识的扩散。

纺机企业密切地分布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区,便于改进技术和产品,促进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便于以技术人员流动为载体的技术扩散,便于客户需求的传播,也便于纺机企业在竞争压力下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六,装备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

德国纺机业保持长盛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德国具有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

它主要体现在:其一,德国具有完整和高水准的制造业配套体系,无论是从模具制造、数控机床,还是到动力装置和机械传动,德国制造业都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的水平,因此,从总体上讲,德国纺机业基本上不存在某个关键部件和制造环节的核心技术受制或落后于人的问题。

其二,德国具有雄厚的制造技术传统与人才优势。

德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制造传统的国度,可以说是一个“工程师的国度”。

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全世界屈指可数,而这又与其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企业培训体制、代际间的经验扩散密切相关。

其三,德国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始终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德国制造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如德国制造业巨人西门子公司1999年申请专利数量达到1348项,位居全球首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