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租青岛时期蒙养学堂研究
山东青岛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检测历史+答案

2024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2024.09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以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见奴隶、珠玉、珍宝。
战国时期,粮食、家禽、家畜等类商品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A.剩余产品增多B.贵族阶层衰落C.水陆交通完善D.奴隶制度瓦解2.东汉晚期,河南新息、邵陵多出现民不养子、杀子的现象。
新息令贾彪上任遇到城南盗贼害人与城北妇人杀子同时案发,掾吏欲引城南,贾彪怒斥:贼寇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
遂驱车北行,案验其罪。
这反映了当时A.民生困顿的社会现状B.政府干预民间的抚育C.贾彪个人高风亮节D.儒家伦理尚需强化3.下图为《宋史·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
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4.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
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
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
”其目的是A.重构国家统治秩序B.确立儒学统治地位C.维护宗族内部和谐D.构建礼乐宗法制度5.下列四幅折线图分别反映了近代青岛在1903-1926年不同阶段棉纱输入(单位:担)的情况。
其中,反映1915-1920年变化状况的是A.甲B.乙C.丙D.丁6.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称“国民大革命”为“1925-1927年的革命”,30年代中期起,党内一些领导人开始使用“1924-1927年革命”的说法。
试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族 之所 以没有彻底 颓 废 衰 败 , 秘 密 或许 就在 于 : 其 恰
恰 因为卫生 保健 的缺乏 , 所有虚 弱 因素早 在童年 时期
就销 声 匿迹 了, 只有顽 强 的抵 抗 力 不 断增 长 , 至于 以
发 生了一种 从种 族 中筛 选 出 最强 者 的 自然选 择 。每
格、 规范 的社 会控制 机 制 , 阻止 “ 误 的社会 行 为 ” 错 的 发 生 , 护其殖 民统治 。 维 在德 国 占领 青岛 的 1 7年 问 , 后 开 办 了 1 总 先 所
面, 与其他 列强 相 比, 过之而 无不及 , 有 更胜一筹 。 19 8 7年 l 月 1 1 4日, 国的 职业 军 人 怀 揣 着不 德
、
殖 民活 动“ 是 随着 旗 帜而 是 跟 着语 言 和文 不
化 发展 的”
青 岛人 的形 象 , 在德 国人心 目中 , 一个 逐 渐转 有 化 和优化 的过程 。刚开 始 的时候 , 国殖 民者本 能地 德
文 字原来 充斥着 不实 之 词 , 与实 际 情 况相 距甚 远 , 需 要 重新 审视和颠 覆 。
一
可遏止 的侵略欲望 , 上 了 尚未 大 规模 开 发 、 名度 踏 知 并不高 的青岛 的土地 , 一 刻 , 们 种 下 的就 是 建设 那 他 所谓“ 范 殖 民地 ” 模 的野 心 , 求 把 青 岛变 成 德 国 的 力
青 岛是西方 教育 输 入 中 国的一 个 重要 窗 口和集 散地 。鸦 片战争 之后 , 雷 激荡 的 岁 月 中 , 百 年来 风 千 支撑 中国文化 的以科举 为显 著 特征 的教育 体 系 受 到 突如其来 的冲击 , 裹挟 着 坚 船利 炮 的 殖 民者 , 输 出 在 有形 的经 济产 品的同时 , 没有忘 记输 出无形 的文 化产 品和精神 产品 , 占青 岛 的德 国殖 民者也 不 例外 , 侵 作 为一个后起 的列 强 , 它在 追求文 化侵略 和精神 控制方
山东省青岛北山小学 跨越百年历史 传承教育初心

关注02EDUCATOR跨越百年历史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从蒙养学堂走来,历经数次转折变革,跨越百年历史长河,成为如今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校园。
近几年,更是凭借一流的教学水平和独有的特色加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成长、学习的良好空间。
它就是秉承“蒙知奋北、养正如山”办学理念,坚守“德艺润心、文化启智”办学特色的青岛北山小学。
多彩绽放,让教育有平台、有品质。
经多年实践,学校逐渐形成以艺术教育传承教育初心引领学校发展的路径,全面构建起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总目标、以“艺术育德、艺术促智、艺术健体、艺术激趣”为办学模式的整体发展框架。
日常教学中,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课外依据自身特点,开发精彩纷呈的课程载体,努力打造利于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优质教育。
学校还积极开展社团艺术活动、班级艺术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
举措细致,让教学有温度、有效率。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以德育为引领,创设了以“三个课堂,一个队伍”为依托,实施“四位一体”立德树人工程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在育德、育心、育人方面协调发力与均衡培养的作用。
学校突出“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融入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科蕴涵的德育资源优势,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三观”教育。
利用“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学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规划,科学设计“养成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劳动教育”等主题序列,将德育引向深处。
发挥“第三课堂”网络德育作用,学校利用家校通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利用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文明城市创建的公益广告等,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安全教育平台等组织的各类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引导。
团队精进,让教学有保障、有成果。
学校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采取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报告

青岛历史——浮山所的变迁内容摘要浮山所是青岛历史变迁中重要的见证,为了了解它的历史,我们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
下面为浮山所历史变迁的梗概:——十四世纪中叶,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海上来袭,明政府在黄海之滨设立了浮山备御千户所。
这就是浮山所的由来。
——解放初期,浮山所村民以农耕为主,兼结网捕鱼,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浮山所大队成为青岛市的蔬菜基地,种菜面积逐年增加,最多时有菜田1200多亩。
——1992年,青岛市政府做出东迁决定,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以及作为青岛新标志的雕塑“五月的风”在昔日的菜田里拔地而起,座座商务楼宇如雨后春笋。
昔日浮山所村所管辖区域已成为青岛市的经济、政治中心。
——1999年,市政府通过浮山所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在原址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城市居民区。
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低矮、杂乱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
在十余年的时间内成为都市村庄的浮山所变成历史中的一页。
浮山所的发展的历程,也映射了青岛这几十年来巨大的变化,青岛正在一步一步从一个破旧的城市逐渐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正文1999年7月,浮山所原是青岛的一个城中村,共有居民三千余户,人口六千余人,占地27.53公顷。
主要居住区域以现在的徐州路、闽江路为中心,当地居民称为十字街。
它西与市政府相邻,东靠南京路,南侧为香港中路,北侧为江西路,分别与市南区湛山、亢家庄、田家村、辛家庄等村庄相接。
浮山所的历史说起浮山所村,就不能不说说浮山所的历史故事。
据历史资料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边防失修,特别山东半岛成了倭寇屡屡侵略的目标。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即开始商讨全国沿海一带的防倭措施,并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诏全国郡县设立卫所军事建制,浮山所便是此刻迎运而生的,它以浮山命名,全称为浮山备御千户所,也叫浮山前千户所。
当时浮山所管辖有18墩堡,分别是麦岛、错埠岭、双山、塔山、翁窑、转山头、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孤山、红石、湛山等地,领有赵家、葛家等9处军屯。
青岛小学排名

青岛小学排名1、市实验小学(江苏路小学)青岛市实验小学前身是德国总督府小学,始建于1901年11月2日。
创办之初,名叫“胶澳总督府小学校”,解放后更名为“青岛江苏路小学”,196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小学。
【初中对口】:26、39、7中2、嘉峪关学校嘉峪关学校地处风景如画的八大关海滨风景区内,学校始建于1953年11月,前身是海军子弟小学,1972年由青岛市教育局批准改名为青岛嘉峪关学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1990年改为小学制。
【对口初中】:59中3、太平路小学青岛太平路小学青岛太平路小学坐落在“长虹远引”“飞阁回澜”的栈桥之滨。
始建于1933年,有着近百年的历史。
八十余载的悠悠岁月,造就了“太平”教育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先后荣获各级各类荣誉称号二百余种类。
【对口初中】:7中、26中、39中4、大学路小学青岛大学路小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为两湖会馆,1952年更名为大学路小学,是一所具有八十年历史的名校。
经过多年的积淀,学校先后被授予“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德育先进集体”、“青岛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初中对口】:26、7、39中5、文登路小学文登路小学坐落于美丽的汇泉湾畔,小鱼山脚下。
学校以帆船为特色为重点,以奥运英语为特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航海模型优秀示范学校等。
6、八大峡小学青岛八大峡小学始建于1992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西部。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少先队学刊、用刊红旗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青岛市绿色学校”、“青岛市花园式学校”、“市南区优秀家长学校”等称号。
【初中对口】:24中7、德县路小学德县路小学创建于1900年,位于青岛德县路14号,毗邻天主教堂。
蒙学和蒙养教材

蒙学和蒙养教材、蒙学的办学蒙养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官方办学的重点放在高等层次的精英选拔型教育上,除举办宫廷贵族子弟的小学外,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在社会上大办初等教育,蒙养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教育来承担,而私学则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进入科举时代以后,“学而优则仕”成为凡有条件的子弟追求的目标,于是蒙养教育大为扩展。
苏轼自称他8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受业的学童有几百人。
陆游说:“农家十月,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可见宋代的蒙学已相当发达,乃至影响到少数民族统治的辽、金、元。
到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教育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
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
私塾的办学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前来设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
二是由一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子弟。
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 在蒙学教育中最具有代表性。
、蒙学的教学明清私塾的教学不一,有的一直教完《四书》并通一经,使学生达到参加童试考秀才的水平,有的则仅教读写算而已,但早期的启蒙教育都是必定要进行的,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作对和习文等几个阶段。
㈠识字。
这是文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儿童入学后首先开始学习的内容。
明清私塾多先集中识字。
识字教学大致有指物识字(把字形和具体事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卡片识字(把一个熟字和一个同音的生字分别写在卡片的正反面)、书上识字(把书中的生字用笔圈上)、对比识字(形近字、音近字的对比)等几种方法。
㈡写字。
又称习字,古代使用毛笔写字,讲究书法,基本功必须从蒙学练起。
明清时的蒙学有专门的写字教材,即字帖。
最为通行的,如“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
这些字既有教育意义,而且笔划简单,又包含了汉字的各种基本笔划,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传教士狄考文的山东岁月(下)

传教士狄考文的山东岁月(下)作者:辛国强来源:《环球慈善》 2012年第4期文/辛国强图/GC专栏作者辛国强:陕西省宝鸡市人。
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和兰州大学,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和中国社会史研究。
曾为中央电视台《青藏铁路》、《译制片回眸》、《声音的记忆》等多部纪录片担任策划和撰稿。
编著有《影视鉴赏》一书。
在登州文会馆的教学中,予狄考文以巨大支持的是赫士(Watson McMillen Hayes)博士。
1882年,赫士偕妻从美国来到登州,执教于文会馆,并于1895年接替狄考文出任学校监督(即校长),直至1901年。
1904年至1919年,他还担任过广文大学神学院教授。
赫士对中国教育贡献颇多,编译有((声学揭要》、《热学揭要》、《光学揭要》等十几种教科书。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赫士被日本人羁押在潍县集中营,1944年在那里去世。
作为一所稍具规模的大学,登州文会馆渐渐走上正轨。
但狄考文始终反对像别的教会学校那样完全采用英语授课,他要求“全程使用汉语授课,英语只作为补充在特别情况下使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狄考文觉得,如果以教授英语为号召,尽管能寻求官僚富户的资助,但也因此使他们的孩子大量涌入,挤占招收平民学生的名额,从而改变学校的性质;而“另一个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中文学识水平会被降低”。
正当学校蒸蒸日上之际,邦就列却抛下丈夫,于1898年2月结束她在尘世间的工作而步入天堂,享年61岁。
少时失去双亲、婚后一直未育的她,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登州蒙养学堂和后来文会馆的孩子们。
学校的事务,无论巨细都始终仰赖于她的悉心操持。
没有这位伟大的女性,也就没有登州文会馆的现在。
她还是近代最早把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中国的人。
中国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推广现代音乐教育,而邦就列的音乐教育实践提前了40年。
早在蒙养学堂刚开办时,她就每周3次教孩子们唱歌、谱曲,并延续到文会馆时期。
现存《登州文会馆志》中仍保留着一些该校校歌,都是学生当年用五线谱创作的合唱歌曲。
中国学前教育之蒙养院

受 当 时 政 治 、教 育 等 因 素 的影 响 ,癸 卯 学 制 ” 也存 在 着 一 “ 定的缺陷 。一是蒙养 院“ 因家庭教育之不完全 而设” 主张 “ , 重养 不重学” 其附属于家庭教育 的局 限性相 当明显。二是“ , 令女师范 生 为 保姆 以 教 之 。 中 国此 时 情形 , 设 女 学 , 如 断不 相 宜 ” 。在 同一
的创办 , 客观上提 出了建立统一 学制 的要 求 , 从严格 意义上说 , 中 国蒙 养 院 制 度 是 清 政 府 “ 政 ” 效 法 西 方 教 育 以 图 自强 的 重 新 中
要 举措 。
蒙养 院制度 的确 立
10 9 2年 张 百熙 向清 朝 上 呈 学 堂 章 程 , 钦 定 学 堂 章 程 》 史 即《 , 称“ 壬寅学制 ” 。次年 , 张百 熙 、 张之 洞等 人对 “ 寅学制 ” 壬 进行 了
好之 事物 ,渐次启发涵养之 ,与初等小学 之授以学科者迥然有 别 。” 调 从 儿 童 的实 际 生 活 经 验 和 兴趣 出发 。关 于 保 育科 目有 强 游 戏 、 谣 、 活 、 技 四项 。 《 程 》 蒙 养 院 硬 件 设 施 、 园幼 歌 谈 手 章 对 入 儿所用服装 、 图书 、 保育物 品, 均由官备 , 费等都有规定 。园内 饭 附设 女子学 堂 , 培养幼稚 园“ 姆 ” 招收 1—3 保 , 5 5岁女子 专 门学 习保 育 学 科 。 湖 北 巡 抚 端 方 于 10 9 3年 9月 在 武 昌 寻 常 小 学 堂 内 创 办 了 我 国第一所学 前儿 童教育机构——湖北幼稚 园 ( 后改称为蒙养 院) 办园方针和方法均采用 日本模式 。 。 随着 10 9 4年《 癸卯学制》 颁 布 , 养 院制 度 的 确 定 , 蒙 国人 自办 的幼 儿 教 育 机 构 陆 续 增 加 。 严 氏女塾保姆 讲习所 、 南 蒙养 院、 师第 一蒙养 院 、 海务本 湖 京 上 女 塾 附 设 幼 稚 舍 、 州 幼 稚 园等 创 办 。蒙 养 院 引进 日本 教 习或 派 福 员去 日本学成 回任 , 促进 了当时 中国第一批幼教机构的发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鸟 技 术净 学报 职甚
J u n l fQig a c nc lC l g o r a n d oTe h ia o l e o e
Vo . 4 NO 6 12 .
De . 2 1 c 01
德 租 青 岛 时期 蒙 养 学 堂研 究
民政 策 的中心 , 力 于 将 青 岛建 为 中 国乃 至东 亚 致 的文 化活动 中心 。
其实 , 这早 在清政 府 1 9 8 8年 7 1 月 0日“ 各省
收 稿 日期 :0 10 —7 2 1 —60
周庆许 王建建 ,
(. 岛大学 附属 中学 历 史组 , 东 青 岛 2 67 ; 1青 山 6 0 1
2 即墨市实验高级 中学 历史组, . 山东 青岛 26O ) 6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要: 蒙养 学堂是在 西 方现 代教 育 的冲 击下 , 于清 末改 造 书院 运动 q形成 的 童 蒙教 育 的举 措 , 又 - 后
童, 表启蒙教育之意 , 传统私塾和家塾等是这一功 能 的主要 承担 者 。近代最 早 的蒙养学 堂 当 由美 国 长老 会传 教士 狄考 文 ( .W.Maer于 1 6 C te) 8 4年 在 山东登 州所设 立 , 十分孤 立 , 后成 为清政 府 的教 育新 政之~ 。“ 蒙养学 堂 ” 之称 在历史 文献 中始见 于《 光绪朝 东 华录 》 1 0 年 ( 绪二 十 七 年 ) ,9 1 光 9月 l 7日清 政府 下兴 学之诏 ,著各 省所 有 书 院 , “ 于省 城均 改设 大学 堂 , 各府 及直 隶州 均改设 中学 堂 , 各 州县 均改设 小 学堂 , 多设 蒙 养 学堂 。I在 10 并 ”2 94 年 1 月颁 布 , 中国教 育 史 上第 一个 得 到 实施 的 且 近代 学制 “ 癸卯 学制 ” 中将 初等 教育 阶段分设 蒙养 院、 初等小学堂 、 高等小学堂三级, 分别为 4 5 年、 年、 年 , 4 其中蒙养院在壬子癸丑学制(93 中 11 年) 又称“ 蒙养园” 在壬戌学制 (92年) , 12 中改称“ 幼
稚 园” 。
巡抚奏折称 :又拟于省垣分设蒙养学堂, “ 为幼童 就学 之 地 。 次 年 5月 2 ” 8日一份 地 方呈 文 说 :卑 “ 邑城 中向有 毓 秀书 院一所 , 现改 蒙养学 堂 , 以开风 气而立始基 。【可见 , ”] 4 蒙养学堂是在西方现代教 育 的冲击 下 , 于清末 改 造 书 院运 动 中形 成 的童 蒙 教育 的举措 , 又融入 近代 学制 系统 , 具幼稚 园 后 兼 和初 级小 学 的性 质 , 一 种短 暂 的 过 渡形 式 。这 是 种短暂又因各地方实际情况差异而略有不 同, 在 青 岛 , 因德 国殖 民政 策 的特 点而 存 在 了 相对 较 就 长 的一段 时间 , 发展也 较 为充分 。
德胶 澳总督 府 的基 本 意 向书则 说 :要使 学校教 育 “ 全面 地 向中国人 的精 神 和 品格施 加 影 响 , 使 它 要
成为这样一种手段, 借助于它 , 德国的知识和德国 的精 神可 以被贯 彻 到 全 省 , 贯彻 到 经 济 上依 赖 青 岛的腹地之 中。_ 自此 , ”] 6 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其殖
一
套《 澄衷蒙学堂字课 图说》 教科书, 内涉西学 , 并 由上 海大成 书局 在全 国发行 。再 如 ,9 1年浙 江 11 3
、
我国 近代蒙 养学 堂的产 生
“ 蒙养 ” 字 见于《 ・ 》“ 以养 正 , 功 二 易 蒙 :蒙 圣 也” 唐孔 颖达 疏为 :能 以蒙昧 隐默 , , “ 自养 正道 , 乃 成至 圣 之 功 ”1, 世 遂 将 蒙 养 二 字 用 于 教 育 蒙 l 后 ]
二 、 租青 岛时期 蒙 养学堂 的发展 德
19 8 9年 1 1月 1 7日, 青 岛 官 报 》 《 报道 , 国 德 “ 望通过 这个 ‘ 范殖 民地 ’ 希 模 来展示 一 种特殊 的 、 德 国的殖 民主义 , …… ‘ 为现代 的 ’‘ 、讲究 效益 的 ’ 殖 民政治 提 供 一 种 典 范 。I 10 ”s 95年 1月 2 日, ] 7
融入近代 学制 系统 , 兼具幼稚 园和初级小学的性质 , 是一种短暂的过渡形式。德租时期青岛的蒙养学堂 虽然是 殖 民政 策 的产物 , 是在 客 观 上 , 过 对传 统 私 塾教 育的 改 良, 步 实现 了 小学教 育 的现代 化 。 但 通 初 它存 在 时 间较 长 , 发展 较 为 充分 , 中国近代 蒙养 学堂 的典型 。 是 关键词 : 蒙养 ; 私塾; 青岛教 育; 现代化 中图分类 号 : 2 .6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号 :622 9(0 10—000 G59 5 A 17—6 82 1)608—3
我 国古代 对 儿童 的启 蒙 教育 十分 重 视 , 理 在
论 和实践 上都 有 巨大 成就 , 并形 成 了 自己的传统 。
府厅 州县 现有 之 大小 书 院 , 律改 为 兼 习 中学 西 一 学之 学校 ”3的思 路 中 已现 端倪 , 如 , 澄衷 于 _ ] 例 叶 1 9 年 就创 办上 海澄衷 蒙 学 堂 。10 年 9月 1 89 91 7 日“ 多设蒙 养学 堂” 诏后 , 校 又于 1 之 该 0月编 制 了
一
近代 以来 , 在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冲击下, 儿童 教育也发生了变革 , 蒙养学堂就是这一变革的产 物 。但就 笔者 所 见 , 一 研 究 局 于此 种 学 堂 发 展 这 与史 料所 限 , 只有零 星论述 , 尚未系统 , 不 明确 , 也 有待深化①, 现仅 以德租青岛② 时期蒙养学堂为例 进行 论述 , 以期 达到抛 砖 引玉 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