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习题: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7讲甲午中日战争练习(含解析)

第7讲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18课标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侵华。
解读题干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
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
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谈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
”导致国人“漠然不以动其心”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B.天高皇帝远,国人喜明哲保身C.专制统治剥夺人民政治自由D.列强侵华,对国人采取挑拨与分化答案 C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民众缺乏国家意识和民族主义情感。
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与国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故A项错误;国人喜明哲保身是表面的现象,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导致民众国民意识淡薄,缺乏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经国耻历国难”也不足以警醒国人,故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应从自身找失败的原因,D项是外因,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保定质检)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课时规范练10_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_含答案

课时规范练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8广东汕头期末,10)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
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
这说明( )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故A项正确;仅凭清军没有阻挠行为不能得出清军海上军事实力不足,故B项错误;从英军的水文调查可以佐证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不够充分,故C项错误;综合国力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双方实力悬殊,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8)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
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
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
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
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清王朝的体统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A项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不合题意,故错误;材料“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可知B项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不合题意,故错误;赔款的白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可知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体统,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赔款问题,故D项错误。
3.(2018浙江丽水期末,7)鸦片战争后,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
”中方让出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协定关税D.传教士传教权,故A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是指交易双方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故C项错误;传教权是指信仰某种宗教的人可以到另一国家去宣传其信仰,故D 项错误。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
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上同时作为通
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项正确;D项是原因之
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3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近代社会剧变和“不平等条约体系”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_香__港__岛___,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割_香__港__岛___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 __福__州___、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__商__定___。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
社会性质 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社会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
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窗口 西方人在封建主义中国筑成几个资本主义的界地,由此也打开了若干窗口,使 中国人得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如容闳、洪仁玕、王韬、康有为等,正是首 先从香港和租界里获得传统以外世界的第一个直观印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图片解史】 19世纪初中英印三角贸易
2020年历史新高考一轮复习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
返回 2.近代某一事件后,日本对华人不再优待尊重,甚至对华人
充满了鄙视,也不再把中国视为其近代化的对手,提出要 充当东洋的盟主。这一事件使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江苏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工具 解析:材料中“日本”“东洋”说明是日本发动甲午中日
② 从清朝的封闭和 外来的侵略和支援,
②划线部分中体会 鸦片战争对中国文 明转型的影响,即 用现代化的眼光看 鸦片战争给早期现 代化带来的影响。
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 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 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返回
史料三 一般而言,历史事
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 片战争则不然。 ③ 它是中国历史 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 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 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 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 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与“转折点”相关的不平等 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 )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此“转折点” 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辛丑条约》 ,故 选 D 项。
返回
③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 主权 ,具体表 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政治、经济上的破坏;另一方面, 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 生产方式 和思想,给中国的 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④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 局限性 ,具 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 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用版)课件: 必修Ⅰ 第四单元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共57张PPT)

要
探索史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中国两千多年的 罢”斗争,取得了初
表
力,由于阶级的局 君主专制制度,建 步胜利,是彻底的反
现
限性,最终以失败 立了资产阶级共 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告终
和国,最终以失败 动,标志着新民主主
告终
义革命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华逐步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 重,民族矛盾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 单元主旨 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承担起反帝反
3.结果: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_4_.5__亿__两。 (2)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3)准许各国驻守_北__京___至_山__海__关___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4)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2)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3)在北京设立的___使__馆__区___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4)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 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封建的革命任务,把中国民主革命逐渐推向高潮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考纲扫描】 1840 年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 【考纲解读】 列举1840 年至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 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 精神。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西方先进:18 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相继开展工 业革命。英国不断向海外扩张,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中国落后:清王朝封建统治腐朽没落。 (3)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走私鸦片;中国的 __禁__烟__运__动____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含答案)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解析从标题《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中看不出A、C、D三项。
其中,“青岛问题之力争”反映了“外争国权”,“曹汝霖宅之焚毁”“章宗祥大受夷伤”反映了“内除国贼”。
答案 B2.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C3.《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①关税自主权②内河航运权③九龙司地方一区④香港岛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有材料可知这是考察《南京条约》的内容,而②是《天津条约》的内容,③是《北京条约》的内容。
答案 B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五四运动前后,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依然是民主革命和反帝反封建,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和群众基础有了变化。
答案 B5.2012年,为祝贺“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上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9·海淀二模)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
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
这表明英国(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2.(2019·株洲统测)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3.(2019·太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内容,赔款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4.(2019·宣城调研)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5.(2019·茂名综测)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占领上海部分地区,1853年至1854年间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
1854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
该机构的设立( )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6.(2019·新余四中段考)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要求“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020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A2.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B3.(2018·天津红桥区一模)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A4.(2019·乐山调研)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B5.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
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心灵上的痛……。
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增开天津为商埠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B6.(2018·怀化三模)《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辽宁大连模拟)《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但是“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倾销的商品价格昂贵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C.五口均远离经济发达腹地D.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解析近代五口通商后,大量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市场购买力小,故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阻碍,故D 项正确。
答案 D2.(2017·安徽合肥调研)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解析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五口通商给中国民族经济造成的危害只会加强,故A项错误;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材料没有显示其影响是否加大,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的条款,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附件的条款,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不能反映出“日益”的发展过程,故C项错误;同样的条款,1938年左右和1842年之后人们的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民族苦难后,人们发现要想经济发展,首先要实现主权独立,进而普遍性地增强了主权意识,故D 项正确。
答案 D3.(2017·山东潍坊模拟)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
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
答案 A4.(2017·黑龙江大庆调研)“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相符,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C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5.(2016·陕西师大附中模拟)近代某条约规定,“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意存睦好不绝,约定照各大邦和好常规,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
”这一规定出自()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从“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可知反映的条约内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该内容是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选择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6.(2017·四川乐山调研)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
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解析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这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
答案 A7.(2016·全国高考预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
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转折性标志的事件是() A.《北京条约》 B.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D.瓜分狂潮解析《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体现出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特征,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挽救内忧外患局面进行的自救运动,不能体现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符合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表现是列强瓜分狂潮,但瓜分狂潮不是从边疆危机到民族危机的转折性标志事件,故D项错误。
答案 C8.(2016·湖南邵阳三模)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
据此可推知()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日兵在年龄、体重、肺气活量、握力上均要优于清兵,说明日兵整体的身体素质强于清兵。
材料中不能体现日清军队战斗力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日清军人体质有差异,但军人体质的差异不一定能决定战争结局,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兵整体素质弱于日兵,表明清政府没有严格进行军队士兵的挑选,也从侧面说明清政府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日清军战斗精神的比较,故D项错误。
答案 C9.(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解析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洋务运动期间,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可知,“加快”即指“维新运动早产”,实行制度变革,故B项正确;提出学习西式民主,属于早期维新派,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了,故D项错误。
答案 B10.(2016·广西桂林模拟)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
该“事变”是()A.义和团运动B.九一八事变C.一二·九运动D.卢沟桥事变解析材料“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朝廷”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以及对抗八国联军,故A项正确。
答案 A11.(2017·广东揭阳调研)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出现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
这些变化()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充满屈辱,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解析外交事宜的机构名称变化,不能体现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故A项错误;外交机构的变化单从名称本身并不能体现“屈辱”,故B项错误,“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的演变,本身不能体现半殖民地或是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理藩院”从称谓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华夷之辨,“外务部”采用当时国际通用名称,逐渐与国际接轨,体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化倾向,D项正确。
答案 D12.(2016·陕西榆林模拟)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
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解析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失败,使资产阶级由改良转向革命,但这不属于外部因素,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其反动卖国的本质暴露无遗,故C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6·山师大附中月考)(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材料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
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12分)(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7分)(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探究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对这种转型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
第(2)问,归纳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
第(3)问,结合三大史观回答。
“清代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型,说的就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惊醒了中国,中国人开始向世界看齐,就是全球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