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精校 Word版含答案---吉林省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精校 Word版含答案---吉林省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高三文科综合试卷历史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

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B.抑制了君权的集中C.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D.可以有效管理地方25.秦代确立郡县制之初,全国共有36个郡;秦王朝灭亡之时,加上京师地区,全国也仅有49个郡。

至西汉末年,全国已经有103个郡,是秦末的两倍多。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汉代A.地方行政效率提高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疆域面积成倍扩大D.中央管理地方的力度加强26.中国自唐代起就有茶道,下表是对唐代茶事过程的诠释。

这反映了当时A.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B.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27.据清朝《仁宗实录》记载,闽皖商人为图便捷省费,在贩运商品到广东出口时,将原来经庾岭的内陆运输改为海道运输,而嘉庆帝以会使内河“关税减少”为由,下令商人仍“由内河过岭行走”,否则将没收商品并治罪。

此规定A.不利于当时的出口贸易B.表明清政府调整对外政策C.限制了商人的经商范围D.说明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28.据记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创办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等宣传变法思想的报刊,起初在京师多是赠予阅读,不久士大夫争相阅读,其后“报刊盛行”。

这反映出维新人士A.已开始尝试现代营销策略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报刊管制C.注重营造变法的社会氛围D.重视提高国民群体文化素质29.下面是1840~1894年中国棉纱量消费情况统计表。

据表可推知,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A.洋布丧失了竞争力B.土布生产仍占主导C.自然经济优势明显D.传统经济解体缓慢30.1939年,蒋介石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今天我们再不能附和过去误解了许久的教育独立的口号了……中国国民党对于全国有志于救国的贤智人士,始终是殷切期待加入本党的,共同奋斗的。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含解析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含解析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2道选择题,48分)1.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A. 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 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 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 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中逐渐形成的规范观念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规矩形成于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之前并不存在,并非贯通整个中国历史;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通过中西比较表明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更多体现的是理性精神,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

这些做法A. 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B. 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C. 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D. 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依据材料“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弱化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些措施并未触及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些措施并未废除封国制,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政策的改变,不是行政体制的调整;C选项错误,这些措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缓解了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高三月考历史纸卷考试范围:高考;考试时间:10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作答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1.漫画反映历史,下图是反映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封建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C.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1901 年,张之洞在《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粗者使精,贱者使贵,朽废者使有用。

有工艺然后有货物,有货物然后商贾有贩运。

”这种认识A.针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B.体现了以工业为立国之本C.客观上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批判了“中体西用”论3.南宋诗人艾可叔《木棉》里描绘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机杼终年织妇勤”等句,反映了()A.南宋棉纺织已经规模化生产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南宋已普遍发展棉纺织业D.南宋棉纺织业有一定发展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四模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东北三省三校高考历史四模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

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C项正确;受分封的地方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发,并不是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故D项错误。

中外朝制度2.《史记·平准书》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溢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汉书·食货志》记载为“秦兼天下,币为二等。

”1975年湖北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则提到“金、布、钱”三等币制。

这表明A. 《汉书》记载比《史记》的记载更可信B. 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C. 文献资料比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真相D. 历史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均变得不可信【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所学可知《汉书》和《史记》都是历史文献资料,无所谓哪个记载可靠,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研究历史需要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互证,B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历史文献的可信度不会因为其年代久远而变化,D项错误。

3.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 “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B. “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 “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 “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答案】C【解析】【详解】县级政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地方行政及地方经济的相关事务,故C项符合题意;“监察百官”是御史大夫的职能,排除A。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Word含答案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Word含答案

吉林省蛟河实验高中2019届高三最后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2道选择题,48分)24.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25.汉初“七国之乱”后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如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

这些做法( ) A.使王国失去了割据的物质基础 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C.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 D.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26.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 )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27.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的传播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C.市民阶层的兴起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28.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

”据此可知,当时( )A.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B.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C.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29.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

“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

2019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一)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一)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高考模拟试卷(一)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

对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

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

可见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D. 《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2. 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宴饮”后,均集体来到慈恩寺(著名佛寺)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用墨笔题于壁上。

由此可见“雁塔题名”A. 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___B. 有利于营造进取向上的社会风气C. 表明“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________D. 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推动的结果3.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________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________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4.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A. 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________B.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C.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________D. 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5.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

这说明A.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________B. 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C. 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________D. 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6. 1935年6月,统益纱厂(华商兴办)将原有资本210万元减折90万元,改为120万元,又新招50万元优先股,用于引进国外新设备。

吉林省东辽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吉林省东辽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东辽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前模拟考试历史(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山东七校联考)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

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

这一变化反映了A.秦汉爵号等级的开放性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社会制度转型对阶层流动的影响2.(2018临沂十九中期中考试)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泉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

材料表明A.屮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3.(2018辽宁六校联考)在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重要命题,秦实行郡县制,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宋实行路府(州)县制;元则实行省路府州县制,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这些王朝都对地方实施了绝对控制B.三级管理体制优于两级管理体制C.各朝地方管理体制因皇帝的好恶而调整D.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4.(2018曲靖一中期中考试)《十二铜表法》规定:“妇女对于她的父亲或者丈夫来说,是作为女儿和被监护者出现的。

【历史】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试题(精校解析版)

【历史】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试题(精校解析版)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卡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 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D.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是在战国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2.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种民本思潮A.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

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众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汉代以后,故A项错误;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出天人关系和君民关系,并不是天命观思想的影响,故C 项错误。

3.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 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 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膏田满野”可知汉代田庄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田庄里地主压榨平民,阶级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汉代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论述的是汉代庄园经济,故A 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信息,没有体现出政治实力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豪强地主控制国家政权信息,故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吉林省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

这一现象在本质上A.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________B. 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C.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________D. 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2.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

这反映了A. 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的传统________B. 政府政策影响民间风俗变化C. 魏晋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________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政府政策3.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材料信息说明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________B. 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C. 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________D. 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4.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

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

这反映出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________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________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 魏源做史书《圣武记》,该书以记载清朝盛世武功为主要内容,但并非歌功颂德之作,而是明确表达出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的思想。

这体现了A. 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思想________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 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________D. 清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6. “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材料表明A. 自然经济解体加快________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________D.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7.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权主义》中把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洪荒时代”、“神权时代”、“君权时代”和“民权时代”。

他认为无论是宇宙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史,都处于进化之中。

这表明孙中山A. 倡导通过革命推动社会进步________B. 力主宣传达尔文进化论C. 通过西学寻求社会发展进步________D. 深刻剖析社会演进规律8. 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

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________B. 中苏关系不断恶化C. 外交新局面的开创________D. 外交政策回归理性9. 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嫁资孳息,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

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

材料反映罗马法A. 追求公平与正义________B. 侧重保护男性权利C. 体现了男女平等________D. 注重调节债务纠纷10.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

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

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A. 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________B. 工业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C. 圈地运动的巨大作用________D.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11.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A.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________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C.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________D. 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12. 新的华盛顿“上层集团”在与莫斯科的相互关系中无疑将更好说话,但美国在关键地缘战略问题上的理念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特朗普对中国怀有“深刻的敌意”。

由此预料A. 第三次科技革命早已打响________B. 亚太局势将出现新一轮升温C. 美国开启国际霸主争霸赛________D. 世界贸易保护将会愈演愈烈二、连线题13. 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

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

……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

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

……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

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农民永佃权具有二重性。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

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

……“如仅以18、19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理念予以回应,显然将不可能且不具有现实适宜性”。

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英国于颁布1947年《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

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

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

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

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

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

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

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

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永佃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14.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与其说制度是经济进程及其各种变动的决定因素,不如说是它们的衍生物;制度仅仅是利用而不是决定经济进程及其变动。

也就是说,制度是经济进程衍生的适应性工具,而不是经济进程的原因或社会温床。

因此,制度并非起着一种根本原因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运动是由基本的经济力量——“首要的动力机制”——推动的,制度通过“次要的机制”对这些力量做出反应,而不是推动这些力量。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也可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孝宗赵眘(1162年-1194年在位)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荣兴盛的时期。

宋孝宗不仅慎选官吏,注意吏治,还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轻徭薄赋方面,孝宗下诏不准到丰年时补收灾年所欠税额。

福建路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犹剩米”为名,额外征收2.4万多石供应福州,孝宗于乾道元年减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将剩余部分全部减免。

同时,兴修水利,预防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也是南宋最为发达的时期,宋孝宗还不断派官员复查兴修后的水利工程,对于质量不好或虚报的还要降官处罚。

但是,农民起义仍时有发生,主要是反对朝廷茶叶专卖政策的茶贩,常是数百人成群进行武装贩运私茶,称为“茶寇”,著名词人辛弃疾曾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督捕“茶寇”。

孝宗朝是南宋思想界最活跃的时代,南宋的著名学派差不多都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朱熹,就是在此时逐渐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形成集理学大成的学派。

文学与教育文学方面,如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的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主要活动期都在孝宗朝。

学术繁荣也带来了教育的发达,除了国家办的府学、州学、县学,南宋书院大量兴起,也在孝宗时。

这一中兴局面,历史上称为“孝宗中兴”。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整理(1)依据材料,概括孝宗为振兴朝政所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孝宗中兴”的历史影响。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4年,太平洋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起初人数很少的美国军队从太平洋的几个据点出发,逐步朝着西北方向向日本推进,但遭遇到日军的顽强抵抗,付出重大代价。

1945年春季,美国夺取冲绳岛,从冲绳岛及航母上出发,对日本展开大规模轰炸攻势,摧毁了日本的工业,破坏了其海军残余力量,迫使日本政府认真考虑求和问题。

接着,1945年8月6日,原子弹被投到了有20万居民的广岛,仅仅这一次爆炸,便毁掉整座城市,有约10万人丧生。

两天后,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出兵。

8月9日,在长崎又投下原子弹,造成约6万人丧生。

两枚原子弹和苏军空战逼迫日本人立即求和。

1945年9月2日,双方签署正式投降书。

科学家相信,真正的核冲突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

人们很难想象再一次经历原子弹爆炸,因而通过这种方式将会阻止未来的大规模战争。

但虽然1945年8月以后核武器再未出现在战争中,但核弹头成为世界军火库存的一部分,对人类生存及地球本身都是前所未有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