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散文二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 散文二篇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进行说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
人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难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难字
遏制( ) 飓风( ) 肆意( )濒临( ) 俯瞰( ) 深渊( )星辰( )
è
jù
sì
bīn
kàn
yuān
chén
( )震颤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感谢生命赞美生命
生命的赞歌
永久的生命
欲扬先抑
正面展开
总结全文
本文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久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意愿。
1.欲扬先抑,突出主旨。
在写法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谈生命的易逝,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赞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指个体生命
分开来
合起来
指整个人类的生命长河
“可怜”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5《散文二篇》教材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5《散文二篇》教材解读严文井(1915--2019),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
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个人经历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
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1年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
1945到东北,担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兼副刊部主任。
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
1951年到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为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培养青年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严文井因病于2019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课文讲解+知识点永久的生命一、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怀民亦未寝”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了作者与张怀民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两人处境相同、情怀一致、志同道合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 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探究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修辞
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特点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探究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
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描写月光本身,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 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品质。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 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 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5、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优质课件(共87张PPT)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 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 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 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 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 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 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 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 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 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 获得永存。
结合文章观点,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 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 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 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 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 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 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 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 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 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 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 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 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 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何而生》 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 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 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精品课件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 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jiù róng
màn
diāo
dí
臼 齿
茸 毛
蔓 延
凋 谢
洗 涤
2、积累词语 臼齿: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 : 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 : 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 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 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
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
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将和世界一起, 获得永存。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细读感悟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 条理由?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 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 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
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
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
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
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 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 无依的老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上《散文二篇》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是指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可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等。
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还具有行文对仗的特点,十分有韵味,不仅余音绕梁,而且内容丰富,比起哲理诗歌、记叙文、议论文来,语言更优美。
二、作者简介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1915一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作品。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1872一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兴xìng味:兴趣。
洗涤dí:洗掉脏东西。
卑bēi微:地位低下,没有权势。
牛犊dú:小牛。
茸róng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消逝shì:消失。
繁殖zhí: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种接代的过程。
凋diāo谢:(草木花叶)脱落。
遏è制:制止,控制。
濒bīn临:紧接,临近。
深渊yuān:很深的水潭,比喻危险或困苦的境地。
星辰chén:星的总称。
俯瞰kàn:俯视。
二、主题概述
《永久的生命》: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远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表达了要感谢生命,并以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主要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或目标: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
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字里行间都透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三、鉴赏品读
永久的生命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衍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的含义?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
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
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
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
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想要拯救苦难中人类的良知。
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
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5.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三种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