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
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汇编(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可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作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中正官手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的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故C项错误。

2.[2018·福建漳州八校联考]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军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

A.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升

C.中央集权衰落

D.皇室贵族势力下降

答案 B

解析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派皇家子弟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以抑制地方豪强势力。但宗室往往兴兵犯上,争夺皇位。为了监视他们,皇帝另

派典签佐之,实际是代表皇帝监视诸王,牵制地方军政,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典签职微权重”,反映南朝时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上升,故选B项;从“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排除A项;典签掌握地方大权,但由皇帝任免,须服从皇帝的命令,排除C项;各州军事行政大权由皇室子弟出任,排除D项。

3.[2017·四川德阳模拟]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B.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

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士子的自荐和官员的推荐都是继承了察举制的某些运作方式,故A项正确;“行卷”“公荐”都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不属于腐败,故B 项错误;“行卷”“公荐”不属于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是比较客观的,故D项错误。

4.[2018·福建莆田期末]针对皇帝频繁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相权,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相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矛盾,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不符。

5.[2018·河南南阳月考]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项不涉及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可知A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6.[2018·四川天全月考]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

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

A.突出对边疆的防御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C.巩固三省六部制度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

答案 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题中的“龟兹”“幽州”“益州”“广州”等地都是唐朝的边疆地区,故A项正确。B项错在“西北”的表述上;C项是中央体制,与题意不符;D项与题中材料不符。

7.[2018·河南六市联考]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反映出()

A.政事堂制度已被废除B.君主专制加强的策略性

C.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D.当时朋党之争日趋激烈

答案 B

解析据所学可知,政事堂制度是中国唐宋时期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并未废除,故A项排除;据题干“宰相掌文,枢密掌武”可得出皇帝通过宰相与枢密的分权,削弱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通过宦官与宰相职权的变化无法得出当时唐朝朋党之争日趋激烈,故D项排除。

8.[2018·黑吉六校联考]下面是高三年级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你认为“教训”应当是()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西汉初期由于分封诸侯,导致七国之乱;唐朝中叶由于节度使权力过重,导致安史之乱;唐朝末年由于内轻外重,导致藩镇割据,由此得出的教训是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2017·南昌模拟]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门下……尚书……‘奉行’”可知,三省六部制有严格的运行程序,各尽其职,相互牵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