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望洞庭》专项练习含答案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课内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课内阅读专项训练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生:坐:红于:_________ 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A.初秋。
B. 深秋。
(二)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白银盘:青螺:3.“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像。
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才能保持光亮。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回答问题。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了,鸟儿不()了,蝴蝶()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2.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我来回答: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为学校增添了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读得,读得;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
4.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三、阅读《灰雀》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附答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练习(附答案)一、选一选,填一填。
1.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B.荷尽已无擎.雨盖(举,向上托)C.知有儿童挑.促织(挑选)D.远上寒山石径斜.(歪斜,不正)2.《赠刘景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
A.唐叶绍翁B.唐王维C.唐李白D.宋苏轼3.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对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诗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二、积累与运用。
1.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副词,将要。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明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
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A.乘、搭B.因为C.把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重量(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A.qíngB.qíngC.双手捧着D.举,向上托(3)“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____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____ (填人名)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 望洞庭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二)、反复诵读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指导。这首诗里有许多后鼻音,正音:光、风、镜 3.同桌互读。 4.划分诗的节奏,找出韵脚并读出诗的节奏。(二二三节奏,这首诗中押o韵,押韵的字 是磨,螺)
(1)齐读,读出诗的韵律。 (2)吟诵。(平长仄短入声促) (3)镂空背诵。
2.板书课题,读音指导,释题。
3.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在我国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 古就有“八百里洞庭”的称呼。洞庭湖风光秀美,湖中有美丽的君山,周边还有很多风 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便可俯瞰洞庭湖。)
【设计意图:明确这是一首风景诗,形成从题目入手学习古诗的习惯,加深对洞庭湖的了解, 同时为文本学习做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 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望洞庭 》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 古诗三首-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填入横线处的诗句是:()。
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
A.碧水东流至此回B.山色空蒙雨亦奇C.潭面无风镜未磨D.孤帆一片日边来【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诗词的积累。
【解答】做此题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让学生在熟读熟记中,感受道理,受到教育。
2.【答题】给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A.中午的时候会断开。
B.从中间断开。
C.天门山的中间断裂。
【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字、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此类试题必须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诗句的整体意思,然后确定字词的意思,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答题】读诗句,给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A.māB.mǒ【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
【解答】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就得识字量大,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4.【答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A.宋代叶绍翁B.宋代苏轼C.唐代柳宗元D.唐代李白【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作者的掌握。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代苏轼。
5.【答题】填入横线处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
A.水光潋滟晴方好B.遥望洞庭山水翠C.欲把西湖比西子D.一年好景君须记【分析】本题考查了诗词的积累。
【解答】做此题要多读多听多说多写,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拼一拼,写词语。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zhìcǐgū fān yǐn jiǔ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chū qíng jìng zi wèi mòyáo wàng yín pán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比一比,组词语。
亭________ 挺________ 潭________停________ 庭________ 淡________累________ 音________ 胡________螺________ 谙________ 湖________3.查字典填空。
(1)“厌”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螺”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4.《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 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 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 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对这句理解正确的是()(多选)A. 这句写的是: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课内阅读练习(有答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理解练习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寒山: 生: 坐:红于:3.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A .初秋 B. 深秋(二)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和: 白银盘: 青螺:3.“潭面无风镜未磨”指的是湖面 ,像 。
古代铜做的镜子,需要 ,才能保持光亮。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二、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回答问题。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 )了,鸟儿不( )了,蝴蝶( )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唐 杜牧深秋时节的山 产生,生出 因为 比......更红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比二月春花更红。
B 唐 刘禹锡 和谐 比喻洞庭湖 比喻君山 平整却又朦胧 未打磨的镜子 不时打磨遥望洞庭湖美丽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摇 叫 停2.读了这段课文,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呢?我来回答: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 突 出 了 , 为学 校 增 添 了 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 ,读得 ,读得 ;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
4.我很喜欢这个小学,因为:三、阅读《 灰雀》片段,回答问题。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专项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测试一、选一选,填一填。
1.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B.荷尽已无擎.雨盖(举,向上托)C.知有儿童挑.促织(挑选)D.远上寒山石径斜.(歪斜,不正)2.《赠刘景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
A.唐叶绍翁B.唐王维C.唐李白D.宋苏轼3.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对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句诗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二、积累与运用。
1.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副词,将要。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明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车去郊游。
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我望着远处的枫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A.乘、搭B.因为C.把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重量(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意思是()A.qíngB.qíngC.双手捧着D.举,向上托(3)“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____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____(填人名)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洞庭体裁:诗题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名字:刘禹锡年代:唐代描述: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翻译: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原文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二:思想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赏析三:艺术特色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望洞庭》专项练习含答案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
1.将故事补充完整。
2.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_比作
_____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写出这两
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
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青螺,写出了湖水的
清澈
C. 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1.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2.湖面未打磨的镜子平静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
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3.B
解析:此题考查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正确的,但是是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写出君山的清脆,因此B项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