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温庭筠二、鉴赏《商山早行》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5、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四、作业设计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篇二: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二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和旅途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商山早行》,掌握诗歌的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商山早行》,了解诗歌的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欣赏《商山早行》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商山早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和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商山早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部编新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20210708152252)

时间课题商山早行讲课时数1教课目的:1、理解诗意,领会作者在诗中表露的感情。
2、弄清诗人是怎样状“当前之景”以见“话中有话”的。
教课要点:弄清诗人是怎样状“当前之景”以见“话中有话”的。
学习过程1一、导入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议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的确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诗词名家,这就是“花间派” 的始祖温庭筠。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尊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
相传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特别欣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 ,但终未能高出温诗原意。
今日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下这首《商山早行》,看看它为什么能成为不朽名篇。
二、作者简介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裕天才,文思矫捷,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显贵,多犯禁忌,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平生不得志。
精晓乐律。
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美,秾艳雅致,内容多写闺情。
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三、写作背景诗人原来是太原祁人,但因为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因此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土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他走开长安,出外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朝思暮想“故土” ;夜晚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四、鉴赏诗歌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停,出门人思念家乡倍感伤心。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充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踪迹。
槲叶纷繁凋谢,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风景:一群群凫雁,玩耍在明亮的池塘。
二读诗歌,赏早行之景。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怎样表现出来的?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早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游客气马、驾车活动已暗含此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2、这首诗显现了两幅不一样的画面,一幅是他乡的画面,一幅是故土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优良品质。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诗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文的注解和译文,以便学生查阅。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唐代社会风俗、诗歌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商山早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
(2)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查阅注解和译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文所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商山早行》。
(2)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鉴赏文章。
《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诗人王之涣的写作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学习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欣赏《商山早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诗句中隐含的意境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教师讲义或教案。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早上起早的经历?早上的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引入诗歌主题,展示《商山早行》的背景图片。
2. 诗歌讲解(15分钟)朗读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僻词语和深层含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晨星”、“霜气”、“茅店”、“板桥”等,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3. 讨论与欣赏(10分钟)分组讨论:诗句中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早行的艰辛?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古典诗词鉴赏技巧讲解(10分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深入理解和欣赏《商山早行》。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欣赏。
布置作业:背诵《商山早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注意: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0分钟)教师提出其他描写旅途中早行的诗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晨起》等,让学生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
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课堂互动1. 诗句接龙(5分钟)以《商山早行》中的诗句为起点,学生接龙说出其他古诗词中的句子,要求接龙的句子也要描写早行或旅途景象。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商山早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理解并背诵《商山早行》全诗。
(3)分析《商山早行》的意境、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剖析《商山早行》的诗意。
(2)运用比较阅读法,将《商山早行》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领会其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奋发向前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商山早行》全诗解析3.《商山早行》意境、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分析4.比较《商山早行》与其他作品,领会其独特之处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介绍诗人温庭筠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习《商山早行》打下基础。
2.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介绍《商山早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2)介绍诗人温庭筠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及创作风格。
3.《商山早行》全诗解析(1)学生自主朗读《商山早行》,初步感知诗意。
(2)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商山早行》意境、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分析(1)分析《商山早行》的意境,让学生领会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2)分析《商山早行》的艺术手法,让学生了解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分析《商山早行》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把握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5.比较《商山早行》与其他作品,领会其独特之处(1)选取其他唐代诗歌与《商山早行》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商山早行》的独特之处。
(2)引导学生总结《商山早行》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6.总结全诗,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商山早行》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作业:背诵《商山早行》,并撰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商山早行》的背景及作者的了解程度。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商山早行》的诗意、诗意和文学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和《商山早行》的背景。
1.2.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韵律等。
1.2.3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2.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字词解释和主题思想。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3 实践法: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美。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图书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书籍和论文,供学生自主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4.1.1 朗读诗歌:教师朗读《商山早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4.1.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4.2 诗歌解析4.2.1 讲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
4.2.2 分段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2.3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4.3 诗歌欣赏4.3.1 朗读诗歌:学生分组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3.2 默写诗歌:让学生默写《商山早行》,培养记忆力。
第五章:作业设计与评价5.1 作业设计5.1.1 翻译诗歌:让学生翻译《商山早行》中的生僻字词。
5.1.2 写作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感悟文章。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商山早行》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板桥霜”等。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含蓄委婉的抒情方式。
理解诗歌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出行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旅程。
在旅途中,他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看看他在旅途中有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重点字词: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槲叶:一种落叶乔木。
枳花:枳树的花。
诗句翻译: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商山早行》讲课稿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着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晚唐有这么一位着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
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意。
然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
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醒:4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
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
(诗眼)
思考四: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修辞手法:“列锦”、“意象叠加”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邵雍《山村咏怀》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做定语的都是名词,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如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很可以使人联想起雄鸡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写的是早行,鸡声和月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也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的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早行的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B.“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六一诗话》
梅尧[yáo]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xiàn]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用现代汉语把十个名次扩写成写成一段话。
诗人投宿在荒郊野外的茅店内,早上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
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的上是早行了,然而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意境特点:凄清、悲凉。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思考五:
1、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异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凄清、冷寂;温馨、美好。
3、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虚实结合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
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实写异乡,虚写故乡,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学以致用
题大庾(yǔ)岭北驿唐宋之问
阳月⑴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⑵,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⑶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⑷。
[1]
注释:
⑴阳月:阴历十月。
⑵“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殊未已:远远没有停止。
殊,还。
⑶瘴(zhàng):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⑷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1、本诗后两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虚实结合(2分)
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迷蒙瘴气缭绕。
(1分)
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的忧伤和思乡的愁苦。
(1分)
2.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做简要赏析。
(5分)
①借景抒情。
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对故乡的思念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②对比。
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
③反衬。
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
④虚实结合。
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