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十二章课后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选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余永泽一再拦阻林道静参加革命活动,他对于林道静的成长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 A:对 B:错答案:B2.《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斥着革命和爱情双重变奏的文本。
() A:对 B:错答案:A3.农村生活的磨练,使林道静从精神层面彻底完成了对“小资产阶级自我”的超越。
() A:错 B:对答案:B4.《青春之歌》是一部()的长篇小说。
A:讽刺色彩 B:科幻色彩 C:自叙传色彩 D:纪实性答案:C5.以下哪个不是林道静的成长方式?()。
A:接受党的领导 B:接受工农教育C:参加革命斗争 D:去国外进修答案:D6.以下哪些是林道静经历的成长阶段?() A:同余永泽决裂,走向革命。
B:同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参加革命。
C:同封建家庭决裂,走向五四。
D:同本我、自我、超我斗争。
答案:ABC第二章测试1.以娱乐性和消遣性为创作目的,适应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通俗小说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
() A:错 B:对答案:A2.《林海雪原》中的土匪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家劫舍的土匪,而是群有着明确政治诉求的政治土匪。
() A:错 B:对答案:B3.《林海雪原》以偶然和巧合的形态来造成传奇效果。
() A:对 B:错答案:A4.以下哪个关键词是不属于《林海雪原》的()。
A:红色 B:黑话 C:剿匪 D:都市答案:D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1960年电影《林海雪原》对红色文化的建构B:2014年电影《智取威虎山》对红色经典的另类颠覆 C:2003年电视剧《林海雪原》对红色记忆的消解 D:2014年电影《智取威虎山》对红色经典的新型阐释答案:B6.《林海雪原》是在哪些方面体现出用传统的形式表现现代的革命主题的?()。
A:人物形象的配置上 B:叙事方法上 C:结构模型上 D:人物设计上答案:ACD第三章测试1.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
() A:错 B:对答案:A2.《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血统农民。
第十二章新潮小说

•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著名 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 说与散文创作。 • 代表性作品: • 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三 生石》、《我是谁》、《野葫芦引》《铁 萧人语》。; •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 • 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由形式技巧借鉴到观念性认同
• 80年代中期,小说艺术探索进入高潮期: • 寻根小说重返传统,发展自身美学和技巧上的特色; • 现代主义观念性认同:复制百年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 新观念、新流派、新形式、新技巧层出不穷,竞相创新, 各领风骚。 • 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新时期‚第一部中国真 正的现代派小说‛(李泽厚语) • 其时最具探索性的是马原、莫言、洪峰和残雪的创作,他 们为新时期小说在80年代后期转向文学本体、纯艺术性探 索发挥重要作用,为后起的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 孙甘露、北村、吕新、叶曙明等作家开启了小说叙述实验 的大门。习称‚先锋小说‛派。
• 异化:是中国现代主 义文学之向西方学习 背离中国传统的倾向。 • 归化:是中国现代主 义文学的非西化而民 族化的特征,借鉴西 方现代主义的理念技 巧必须获得普遍的文 化认同才能实现成功 的移植。
• 4、新潮小说生成的文化语境 • ①、 80年代改革开放、文化交流的时代背 景和社会文化特征: • 去意识形态化:反思政治文化——疏离体 制文化 • ②、趋近西方文化:在现实主义名义下对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形式的借鉴,以现 代主义文化艺术观照表现中国人的物质生 活形态、精神文化心态和生存命运状态
• 张辛欣(1953 - ),女,汉族,当过知青、 战士、护士。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 演系。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美国 康乃尔大学、乔治亚大学访问学者等。1978 年开始发表作品。 • 小说集:《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 个年纪的梦》,纪实文学《在路上》、 《独步东西》、《流浪世界的方式》、 《北京人——一百个普通中国人的自叙》 (合作)、《天狱》,电影文学剧本及电 视剧剧本《棋王》、《珍邮迷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 13-沈从文

2、一曲爱与美的人情与人性的颂歌
《边城》的主线是一个哀婉动人、和谐
恬静的爱情故事。 翠翠的纯真专一 傩送的热情正直 老船工的慈爱善良 船总顺顺的大度
美好的道德品性
作者本意不仅在于描写爱情的曲折过程
和人事的纠葛,而是力图围绕这个故事, 通过对男女之爱、祖孙之爱、父子之情 和邻里之睦等世态人情和民俗风情的细 致镂刻,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的健康、 优美和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
三、文学图景:湘西与都市的对立
沈从文的创作疏政治而亲人性,以其独
特的“生命哲学”和追求“自然人性” 的审美选择,构筑起自己的小说世界。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
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 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 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 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 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第十二章 赤子其人:沈从文
一、传奇人生
沈从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湘西 凤凰县人。 顽童与小兵 —— 作家——教授—— 文物学家
1、湘西岁月 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省西部的凤凰县,原
名沈岳焕。 6 岁入私塾读书,贪玩,逃课。后 到新式小学读书,依然如此。 1917 年秋自县第一小学高小毕业。这是他最后 学历。8月入地方军队当兵。 1918 年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 与沅水流域一带。 期间改名为从文。军队覆 灭,归家。
2、都市:病态文明景观
沈从文较多地看到现
代都市文明和文化的 缺憾,尤其是都市人 性异化的现象, 如: 《绅士的太太》 、 《八骏图》 、《某 夫妇》 、《都市一 妇人》。
3、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
第十二章新潮小说介绍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指一个人在一个固定时期内所意识到的一 连串川流不息的感觉、思潮、记忆、联想 等,这一连串的意识被作家用文字记录下 来,就成了意识流写作技巧。 • 意识流写作技巧: • 内心独白(Inter monologue) • 内部分析 (Interval analysis) • 感性印象 (sensory impression) • 三个技巧融合最好:乔伊斯《尤利西斯》
• •
• •
• •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表现异化主题。现代主义批判文化,本质 上是探索人的精神与现实不相和谐的问题; 2、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 内倾性特征; 3、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求艺术的深 度模式; 4、以丑为美、反向诗学; 5、热衷于艺术形式技巧
• 的革新与实验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宿命:异化与归化
第十二章 新潮小说
• • • • 一、概念与定义 二、“中国式现代派小说” 三、“先锋派小说” 四、新历史主义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新编》(教材) P194---P198 《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程代熙 吴义勤
一、 概念与定义
1、新潮 newtide 指时代潮流中新思想思潮或前卫思 想影响的现实态势或情状。 新潮小说的说法:新潮小说,中国 式现代派小说,拟现代派小说,先锋 小说,探索小说,形式主义小说。
• 王蒙小说的艺术追求 • 1、意识流表现手法。在小说中大量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 进入作品,它不通过传统的“全知”视角对人物进行单一 的心理描写,而是直接呈现人物自我意识,人物心理图景 以直观形式袒露于读者面前。这是当代小说脱离政治格局, 进入文学本位的突破。 • 2、结构方式。脱出传统戏剧性小说的结构方法。早期意 识流小说不重故事情节的完整,而采用散文化结构方式, 表达人物感受,人物由环境而触发的心理活动。较晚些的 作品则又开始注意情节的完整与叙事的连续性。各种生活 片段相互切入转换,结构仍是自由的放射性的,所有放射 性的中心往往是一个有独特经历、心态与生活逻辑的人物 的内心世界。 • 3、语言方式独特。突出自我、人物心理感受,真切具体 表现人物心理联想,叙述时少用叙述的说明的文字,而常 用超长的“王蒙式”的排名——一些用逗号隔开的词组并 排在一起的词组序列,以倾泻文思,增强语言节奏感,全 方位揭示人物情绪。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以文学为研究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 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3版PPT第十二章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

• 杂文在抗战时期作为一种直接、尖锐的斗争武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并且拥有为 数众
多的创作群体。郭沫若的杂文集 《今昔集》、 《蒲剑集》、 《天地玄黄》等,冯雪 峰 的 《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等都表现出作家对于时代现实的呼应。杂文创 作也在 “孤岛”风行一时。以发表杂文为主的刊物有 《杂文丛刊》、 《鲁迅风》, 以及报纸副刊 如 《译报》的 《爝火》、 《大家谈》, 《文汇报》的 《世纪风》, 《导报》的 《晨钟》等。 “鲁迅风”杂文流派主要包括王任叔、周木斋、唐弢、柯 灵、许广平等,他们于1939 年1月创办了 《鲁迅风》,并且主张 “探取鲁迅先 生使用武器的秘密,使用我们所能使 用的武器,袭击当前的大敌”。随着战争炮火的 轰鸣,报告文学作为迅速反映现实斗争 的文学体式,成为战时文艺的主流之一。“七 月”派诗人阿垅在这一时期发表了报告文 学集 《第一击》,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军民 英勇战斗的壮烈场面。曹白创作的大量反映上 海失陷后游击区斗争生活和难民困苦抗 争的报告文学作品刊载在胡风主编的 《七月》 杂志,并且得到了胡风的大力赞誉。
4
• 老舍怀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创作了三卷本长篇巨著 《四世同堂》 (《惶惑》、《偷生》、
《饥荒》),小说以宏阔的历史眼光和杰出的现实主义笔法描绘了从 “七七事变”到 日本投降的八年间北平市民的屈辱和苦难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真实地反 映了民族的深 沉危机和坚强自信,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觉醒史和文化心理的蜕变 史,是一部蕴 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反思巨著,也是老舍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巴金在这一 时期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民族运动中,《寒夜》塑造了三个具有典型意义 的悲剧形 象,并且将鲜明的政治倾向与真实的悲剧艺术紧密结合,体现了巨大的艺术 感染力。 “七月”派小说的代表作家路翎创作了长篇小说 《财主底儿女们》。作为国统 区章回 小说的唯一重镇,张恨水在抗战以后写出了20余部长篇小说,其中有 《巷战之 夜》、 《大江东去》这样的抗战题材,也有以 《八十一梦》、 《魍魉世界》为代表的讽刺 小 说,还有 《秦淮世家》、 《水浒新传》等历史言情小说。小说在继续 “以社会为经, 以言情为纬”的行文构造上,增加了心理描写等西洋小说技法,在争取大多数阅读群 的基础上,表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情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是 ( )。
参考答案:《沉沦》2.( )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参考答案:冯至3.“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以上诗句出自于闻一多的:( )。
参考答案:《发现》4.鲁迅的原名是( )。
参考答案:周树人5.《野草》在艺术上主要采用( )的方法。
参考答案:象征主义6.郭沫若写于1925年的爱情诗集( ),是“五卅”前的产物。
参考答案:《瓶》7.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 )。
参考答案:上海8.《故事新编》中共收入历史小说( )篇。
参考答案:八9.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 。
参考答案:《狂人日记》10.( )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语丝社11.1921年7月成立于( )的创造社 ,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参考答案:东京12.( )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参考答案:1921年1月13.1915年9月 ( )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参考答案:陈独秀14.以下哪个人物是《孤独者》的主人公?( )参考答案:魏连殳15.以下哪篇小说是收于《呐喊》的作品?( )参考答案:《孔乙己》16.郭沫若在( )一诗中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
参考答案:《炉中煤》17.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
参考答案:春柳社18.五四时期以创作"教育小说"知名的作家是( )。
参考答案:叶绍钧19.现代著名作家中老舍,原名舒庆春,字( )参考答案:舍予20.京派作家第一人是( )参考答案:沈从文21.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正式举起文学革命大旗的是( )参考答案:陈独秀22.白流苏出自张爱玲的小说( )参考答案:《倾城之恋》23.《大公报•文艺》是哪一文学流派的刊物( )参考答案:京派24.新文化运动开始于( )参考答案:1915年2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 )。
人民大2024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四版)PPT第十二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

除了成功塑造我军英雄人物形象外,《红日》还出色地刻画了几个富有特色 的反面人物。作者着重通过战局的发展逐层剖析他的丑陋灵魂。当 我军在孟良 崮包围了张灵甫的军队时,他虽然惊慌不已,也曾经担心国民党内部争 斗造成 “孤军突击”的后果,但是马上又被内心升腾起的威严和虚荣战胜,依然陶 醉 在 “天下无敌”的美梦中,这种心理描摹直接戳穿了张灵甫刚愎自用、色厉内 荏 的本质。在艺术构思上《红日》也体现出独到之处。整部小说结构紧凑,三 个战役的描写 主次分明,张弛自如。全篇既有对战争全貌的观照,又有对战时 各个侧面的展示;既 有战争场面气势恢弘磅礴的表现,又有情趣盎然的生活画 面的巧妙穿插,使得作品疏 密相间、起伏跌宕,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对 战争场面虚实相间、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是独具特色,为以后的军事题材创作积 累了宝贵的经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红岩》在人物塑造上也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
围绕一个中心人物的命运展开描写的叙述模式,成功地塑造了
一系列英雄群体形象:有铁血丹心、铮铮正气的成岗;有忍辱
负重、长期装疯的华子良;有背叛自己的阶级、热切追求真理
的刘思扬……这些英雄形象像浮雕一样镌刻在当代文学的人物
画廊中。
《红岩》在艺术上也独具特色。它结构严整宏大,始终体现 出作者自觉的历史意识。在刻画人物时注意对比和层次,把英 雄人物的信仰所焕发出的精神力量与反面角色的狡诈残忍、恐 惧胆怯两相对照;同时,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之间也相互映衬 ,有力地展现出当时斗争的历史面貌。采用多变的手法刻画人 物也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对革命者受刑和就义场面的描写 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丰富了小说的艺术空间,避免了叙述上 的单调、重复。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刻画人物 和事件时有时放不开拳脚,人物个性不够突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说“伤痕小说”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意义
名词解释伤痕小说:主要指暴露十年“文革”灾难的小说发轫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名称得之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特征:
(1)具有浓烈的政治批判性。
即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创痛。
既有身体上的疼
痛、流血甚至残疾死亡,更指灵魂上的麻痹、扭曲以致破碎。
(2)始终笼罩着一股浓郁的悲剧信息。
既有历史悲剧,人为悲剧,更多则是在历史无形之手的掌控下迷失了自我理性甚至善良本
性所演绎而成的令人无尽叹惋的命运悲剧。
(3)充满宣泄的激情。
宣泄与嚎叫成为饱受压抑与憋闷的人们最好的放松渠道。
历史意义:在推动思想解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许多作品中情感宣泄,轻理智认识,多现象描绘,少本质揭示,只注重故事本身的表层意义,造成“伤痕小说”出现一定程度的雷同化、简单化现象。
2、就主题与艺术两个方面论述“反思小说”对“伤痕小说”
的超越和发展
名词解释反思小说:是指对建国以来的社会历史生活重新审视、深入思考的小说。
在“现实主义深化”主张的倡导下,将笔触伸向更为深奥的历史,在对历史进程的再认识中呈现出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
首先,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主题上更加开阔;其次,具有更
加明晰的理性色彩。
主题方面:第一,重点内容首先是建国以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反右斗争
第二,与历史反思密切相关,建国后干群关系的变化。
第三,对人生价值的反思。
艺术方面:过去的全知全能视角被第一第三人称的相互转换替代;时序颠倒、时空交错的多线索齐头并进打破过去单一的线性叙述;再现叙事手段被意识流、蒙太奇等直接呈现式手段取代。
总之,形式革命已经上升到自觉性的高度,并为后来小说观念的转变和小说形式的全面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3、谈谈对“寻根小说”诸种形态的认识
首先,受传统文化哲学观的影响,出于对儒道文化的反思与追索,出现了一批儒道文化的寻根小说。
如阿城的“三王”
其次,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玄奥难解的文化寻根小说大量出现。
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再次,致力于原始或半原始的生活题材,形成原始文化的寻根小说。
如张承志的《黑骏马》
最后,受民间文化和古老风气的影响,有些作品是对于地域文化的探寻,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如贾平凹的“商州小说”
4、举例论述民俗风情小说的艺术特色。
名词解释风俗民情小说:是指以特定领域、特定历史时期的习俗风尚、礼节人情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
这里的习俗风尚、礼节人情与小说人物形成整体,形成一个有意味的存在,并
作为一种文化,成为小说的描写主体。
(一)、具有江南柔和温暖气息和款款袅娜情调的小说
汪曾祺的《受戒》对人自由天性的赞美,对压抑人性的传统文化隐隐透露出批判之意。
(二)、具有北方浓厚的历史感和沉郁的民族性小说
刘心武的《钟鼓楼》展示了八十年代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景,出色地描绘一个四合院里九户人家的群像,并对每个人物和家庭的历史命运作了纵深的探寻。
(三)、飘荡着清新淡雅的乡土风味的小说
陆文夫的《美食家》朱自冶专注描写苏州文化风情,地方色彩浓厚,刻画小巷人物命运变迁。
5、简述“改革小说”创作的两种主题倾向
名词解释改革小说:是指反映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的小说。
表现出一种雄壮、磅礴的英雄气概,也呈现出一种深沉博大的反思精神。
一种是反映并揭示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转型的艰难与曲折。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描写了乔光朴上任伊始面对的百废待兴的混乱局面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另一种便是展示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透露出来的喜怒哀乐和人性的裂变、灵魂的挣扎。
《古船》描写了洼狸镇40年间的沉浮变化,透露出农民的命运遭际,改革的艰难与曲折。
6、试论新时期军旅小说对以往战争小说的突破及其具体体现
一是突破单纯的英雄主义主题,面对战争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写普通人的英雄主义,解释我军的内部冲突和军人的内心冲突
二是以新的审美视角观照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思考军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大胆触及军内矛盾,打破了所谓的“军内无冲突”论。
7、以具体作品为例,简述“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具有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基本特征:①情感态度的“零度介入”,客观冷静地呈现人类生存本相。
②还原生活本真,展示生活的“原生态”这种“原生态”一般由一些自成单元的琐碎的小事合成。
③消解人物性格。
人生活在机械的生活流程中,人物内心的精神力量已消解殆尽。
④心理化的“真实”。
作品中的真实现实是属于个人化的真实,是心里化的现象。
叙述上的细节描写带有更多个性特征的感觉色彩。
池莉《烦恼人生》普通青年工人印家厚琐碎平常的一天,始于半夜惊醒,止于夫妻夜话。
这一天之间并非都忙碌工作,而是在一系列琐屑、
杂的事务中如蚂蚁般忙碌。
这一天写尽了一个普通工人的一生,生存中的困窘与希望,象征着普通人周而复始的人生轨迹。
8、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谈谈你对“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认识
名词解释新现实主义小说:以原始的现实主义手法描摹当下现实境遇。
在大众化的生活经验之中揭露以经济问题为核心的当下社会矛盾,在揭露罪恶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开掘出美的可能。
首先,从文本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上看,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当下生活气息。
其次,从小说的艺术角度看,有两方面贡献,一方面塑造了一系列富有当下感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尤其对世纪末中国社会基层官员的刻画具有相当的深度和新意。
另一方面艺术上在做着消除技术痕迹的努力,试图使小说的本色对应生活的本色。
1、试述王蒙在新时期之初在小说艺术上对文坛的贡献:
名词解释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开端期,打破封闭的状态,积极吸收新的文学观念。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其中的小说创作被称为“、、、、、、”
①采用了民族化、本土化的立场,在集中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状
况的前提下,对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积极、大胆地加以应用。
②在心理刻画和环境描绘的结合上。
人物心理的无意识流动。
③在思考社会现实的同时,小说面向历史与未来,既有冷峻的反
思,又有热切的展望。
2、简述“先锋小说”诞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①清算文革给人带来的伤害的历史人物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②“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所秉承的中体西用观念遭到质疑,作家
尝试更为开放的书写方式。
③具有了强烈的主体性要求,走向了自觉的阶段。
朦胧诗 :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归来诗人”指的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七十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新生代”诗群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被称为“新生代诗人”的一批诗人取代了朦胧诗人的位置. 有些评论家把他们称作“第三代诗人”、“后朦胧诗人”,到90年代他们明显地分化为“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两种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