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第25课)

合集下载

语文: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

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重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难点:准确默写,理解运用。

第一课时一、自学生疑(预习导学)1、《望江南》,选自《》,《望江南》是。

作者,是(朝代)词人,诗词兼工,是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李清照(1084—约1151),号,济南(今属山东)人。

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朱弁《风月堂诗话》也记载晁补之常向人称赞她的诗句。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

3、给加线字注音:倚()脉脉()白蘋洲()舴艋()二、学习释疑理解、赏析:(一)《望江南》1、本词短短2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试给这个故事理清记叙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词中前八个字写了女子什么心态?3、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4、反复吟诵本诗,体会词中女子的情感的变化。

5、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是:。

6、由上题推断,本词写了女子什么样的情感?7、词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二)《武陵春》1、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

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2、上片中“,”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3、“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4、评论认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个“创意出奇”的句子,请说说他奇在何处?(或问:如何理解鉴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词的鉴赏方法和规律:⑴、从题目认识对象⑵、从字面读出感觉⑶、从注释破解难点⑷、从作者了解背景⑸、从原作找到根据⑹、从题干得到启示⑺、从首联找到特点⑻、从尾句渗透主旨⑼、从景物把握情感⑽、从意境洞察心胸。

25课.唐玄

25课.唐玄

25课《唐玄奘西行取经》导学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点: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活动过程:一、自主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玄奘.()缉.拿()高僧.()天竺.()堡垒.()朝.拜()2、词语理解 (写在课文里面)束手无策百折不挠家喻户晓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取经原因()(二)、取经经过()(三)、取经影响()二、合作探究1、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画)2、玄奘西行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文中画)3、玄奘西行取经,途径哪些地方?(在文中画)4、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能找出具体的句子吗?5、在玄奘西行取经的过程中,给你留下最深的场景或细节是什么?6、你能悟出玄奘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7、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在文中找)8、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三、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四、课后练习一、读拼音,写词语。

miáo zhǔn zhuì luî bīnɡ báo kînɡ zhì ké sîu sōu suǒ()()()()()()sānɡ shán qián fú shǒu liú dàn shēn yín hōnɡ zhà jiénàn()()()()()()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大义()()()情()志临()不()()生()义同()敌()披()斩()众()成()()流()柱造句:1、2、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

第六单元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九上人教新课标第六单元第25课导学案25词五首【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2、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通过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合作、质疑的反思精神,归纳、综合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作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爱国情。

【重点难点】1、准确背诵词作,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2、归纳比较不同词作的区别,感悟婉约和豪放派的词风。

【学法指导】重在朗读背诵,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第1课时(二)《武陵春》、有人说,这首词的上阕没有一个“愁”字,却句句在写愁。

你同意吗?请作分析。

、上片中“,”句,表达了作者对丈夫无限思念的情感。

、“问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第2课时、上阕写景,突出了“异“字。

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表现有:⑴;⑵;⑶;(4)写出了边塞萧瑟、荒凉、戒备森严的景色。

、由“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句,你容易想起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从“浊酒一杯家万里”你想起了《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句。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背诵。

当堂成诵。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2.需要注意的问题第3课时、自我检测注释填空。

(1)《破阵子》选自《》,作者,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一首词是。

(2)给加点字注音麾.下()炙.()了.却()的.卢()(3)解释吹角: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从语言风格上看,意境开阔,豪迈激越。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 2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 2

《刘姥姥进大观园》学历案【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标要求】L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设计说明:本课学习目标的确定,基于课标要求,目标1在通过阅读过程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掌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把握住人物的形象。

目标2通过结合课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语句描写,来分析出人物的具体形象。

锻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技巧和能力。

目标3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增加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评价任务】【资源与建议】1.《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选读课文。

本单元节选的是我国古典长篇名著的几个片段。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塑造了一个貌似直爽、快直、艰辛、勤俭、穷酸的农民形象,而实际上刘姥姥是一个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她有着机敏睿智的头脑,是一个阅历丰富、洞晓人生的智者, 是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她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2、传统小说的结构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期中人物形象的分 析主要是抓住人物外在形象特点(身份、职业、地位等)和人物内在性格特点(语 言、动作、神态等)两方面来完成。

第25课《活板》导学案

第25课《活板》导学案

25活板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留意某些词在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思,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抓住说明对象及特点,分析段落间的逻辑联系并掌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课前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

参考课下注释来理解词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继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继续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抓住说明对象及特点,分析段落间的逻辑联系并堂握说明顺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历史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几个国家之一。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逐步建立起伟大的具有独特光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我国长时期居于世界的前列,对东方以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今天,我们就学习《活板》这篇文言文,一起去探索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奥秘吧。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沈括精通多学科知识,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

其代表作有《梦溪笔谈》《良方》等。

2.知识链接《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作品,其中记载了丰富的科技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这部作品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共收录记述609条(其中自然科学类189条,人文科学类420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化学、物理、水利、建筑、医药、文学、艺术、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难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了解历史)1、浏览本课小标题及正文,写出本课学习的两个主要问题是:(1)(2)2、阅读教材,请注重基本的知识点,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并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

二、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识记历史)知识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概况(1)产生:世纪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原因: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厂、采矿,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重要事迹: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走上“”道路。

(3)“短暂的春天”①时间:期间②原因:内因——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

(4)凋谢萎缩①时间: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②原因:民族工业除了受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的摧残。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③代表:出现了、卢作孚、等著名企业家。

2、特点:①时间短暂,过程曲折;②虽然有利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③主要集中在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的大城市。

知识点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1)概况:世纪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轮船、电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作用:方便了,促进了,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1)背景—— 后,民国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

(2)表现①变习俗:、易服和劝禁缠足等;②变礼节:废除,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③改称谓: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④新式生活方式:、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⑤新式婚丧礼节:文明结婚、、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⑥新式服饰:旗袍、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刘姥姥进大观园》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25课】

《刘姥姥进大观园》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25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二、能力拓展题目设计:【选择题: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病句】【语言运用】【课外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调.停tiáo发怔.zhèng岔.气chà促狭.xiá筵.席yánB.蓼.溆liǎo戗.金qiàng四楞.léng游逛.guàng刘姥姥.lǎoC.威武.wǔ撑.船zhǎng鸳鸯.yāng裹.着guǒ宝钗.chāD.筷.子kuài铁锨.xiān蹲.着dūn嘱.咐zhǔ腮.帮子sāi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四楞游逛鸳鸯调停发怔刘姥姥B.蓼溆戗金麈尾岔气促狭筵席C.威武撑船丫鬟裹着宝钗沉甸甸D.筷子铁掀蹲着嘱咐黛玉鳃帮子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项是()A. 他那坦率、暖和的笑脸和自信的模样让我不由地发怔..。

B. 那一排排威武..雄壮的兵马俑,令中外游客惊叹不已。

C. 在北京小茶馆儿里,郭德纲常常把观众们逗得笑岔气..。

D.小明吩咐..妈妈,放学后一定要给他买面包。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第2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

C.贝克汉姆在巴黎圣日耳曼队夺冠后宣布即将退役,停止20年的辉煌职业生涯。

D.如今,年轻人喜欢上网购物,一些老年人也加入到“淘宝一族”的行列。

二、语言运用:八达岭长城几乎每一块砖上都刻有诸如“到此一游”的文字,故宫里的铜缸上被刻“到此一游”,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也有中文“到此一游”……2013年5月24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自己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游”,该事件迅速引来网友关注与热议。

导学案25课老师版

导学案25课老师版
(设计意图:之前对关键字和句子的分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两种不同的情感,两个不同的形象。为什么会表现两种不同的形象?让我们自然想到作者写这两首诗时不同的经历与写作背景,从而产生不同的诗歌风格。)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你还能想到其他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的名言名句吗?
明确:
如: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积累杜甫的古诗名句:
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⑵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⑸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三、考点指津
(一)阅读《石壕吏》,完成1——7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望岳》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请从这两个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泰山从而表现出神奇秀丽的景色。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有人说,妇人的这些“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如果是官吏一步步逼出来的,请你想象一下当时官吏说了什么话。
明确:
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4.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明确: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柏中心学校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执笔:王中于
内容:25、《词五首》课型:新授时间:2013年9月25日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词作的好词佳句和抒情言志句,感受诗歌意境,品味诗歌内涵。

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2、利用想象、联想、联系比较等多种方式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学习指导:
一、给下列加线字词注音
斜晖脉脉()白蘋()人不寐()右擎苍()锦帽貂裘()鬓微霜()舴艋舟()麾下炙()
二、解释下列加线字词
斜晖脉脉()千嶂里()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也拟泛轻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了却君王天下事()
三、默写下列词句
1、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蘋洲。

2、,衡阳雁去无留意。

3、浊酒一杯家万里,。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报倾城随太守,。

6、会挽雕弓如满月,。

7、,欲语泪先流。

8、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9、,弓如霹雳弦惊。

10、了却君王天下事,。

四、文学常识填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其中“壮词”的意思是。

五、《词五首》主题思想:
1、《望江南》
这首词描写了思妇等候丈夫归来时的动人情景,人物、景色、情感跃然纸上。

全词突出一个“独”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盼望夫归的妇女形象。

2、《渔家傲—秋思》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景物的描写,通过对作者情怀的抒发,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3、《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4、《武陵春》
此词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春花凋落说自己青春不再,丈夫去世,又借“双溪泛轻舟”表达自己丈夫去世后内心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追忆了辛弃疾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他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他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