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元宵节赏灯由来-实用word文档 (3页)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起源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起源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元宵节花灯的由来起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一: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
为此,她欲跳井自尽。
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
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
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
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
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
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
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二: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三: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四: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_元宵节看花灯由来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_元宵节看花灯由来随着元宵佳节的临近,元宵节的气氛越来越浓,关于元宵节的习俗也是很多,其中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看花灯。
那么你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吗?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元宵节为什么要看花灯花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古人点灯还有祈求平安的意思。
观灯是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一项娱乐活动。
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汉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文帝就规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上下都点灯敬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中国花灯的制作非常讲究,而且种类繁多。
在隋朝时期,元宵节观灯的活动已经非常热闹了,唐朝更是将这个活动进一步扩大,当时国家富裕,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多,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被发展的十分兴盛。
宋朝的元宵灯会除了花灯还有烟花、灯谜等娱乐活动。
这时候的元宵观灯活动可以持续好几天。
古时候没有电,在到了夜晚的时候,灯是可以驱走黑暗,带给人们安全感的东西,所以点灯往往能衍生祈求光明,驱邪避祟的意思。
在闽南地区灯与“丁”谐音,人们在元宵节提灯穿梭,有祈求添丁得子,人丁兴旺的意思。
现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依然被继承保留下来,大家会在元宵节举行灯会,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习俗,花灯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宝。
元宵节看花灯由来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节赏花灯简介

元宵节赏花灯简介一、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或灯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也被视为春天的开始。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皇帝在祭拜天地后,步行到民间享受花灯和猜谜的娱乐活动。
这一传统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赏花灯。
花灯是元宵节的代表性元素,人们在这一天会到街上的花灯展览会或公园赏花灯。
花灯展览会通常在元宵节前后的一周内举行,展览会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花灯。
这些花灯形状独特,设计精美,灯光明亮。
常见的花灯有动物、人物、花鸟、儿童等各种造型。
在花灯展览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灯组,同时还能够品尝到各种特色的元宵美食。
三、元宵节赏花灯的意义赏花灯是元宵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祈福。
1.祈求好运:人们认为在元宵节赏花灯可以排除厄运,迎来好运。
因此,很多人会在赏花灯时许下心愿,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
2.祈福求富:元宵节赏花灯也象征着丰收和富贵。
人们相信通过赏花灯可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财富,同时也可以祈福家人平安、健康。
四、元宵节赏花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元宵节的花灯制作也越来越精湛,更加多样化。
现代的花灯制作采用了许多现代科技,如LED灯光、电子音乐等,使花灯更加亮丽,形式更加多样。
同时,元宵节赏花灯也已经演变成了一项旅游文化产业。
有些地方会举办大规模的花灯表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也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五、总结元宵节是一个传统而又充满魅力的节日,赏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通过赏花灯,人们可以欣赏到精美的花灯和灯组,同时也可以祈求好运和富贵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赏花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项文化产业和旅游资源,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利益。
元宵节花灯的来历故事(通用3篇)

元宵节花灯的来历故事(通用3篇)下载温馨提示:文档由本店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部分格式可能存在问题,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元宵节花灯的来历故事(通用3篇)【篇1】元宵节花灯的来历故事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中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精品】元宵节赏灯由来-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方便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使用==元宵节赏灯由来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届时家家挂灯,人人赏灯,羽利小编整理了“元宵节赏灯由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元宵节赏灯始于点灯供佛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事物纪原》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吾金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赏花灯由来

元宵节赏花灯由来1、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元宵节是传统的灯节。
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
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鱼虫花卉的题材制做。
雄县以染色纸缀以各色华美细条制成,鲜艳夺目。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2、花灯的起源花灯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普及民间。
我国历代花灯的制作十分讲究,品种繁多。
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心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时,元宵节期间赏灯活动热闹磙磙,夜夜笙歌,通宵达旦,张灯遂逐渐发展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
3、元宵节的花灯寓意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
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
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元宵节吃什么1、元宵节吃汤圆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
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
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
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节吃元宵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
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
元宵节为何有赏灯会传统

元宵节为何有赏灯会传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全国各地张灯结彩,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观赏各式各样的花灯,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那么,元宵节为何会有赏灯会这一传统呢?要探究这一传统的起源,得追溯到久远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对于火有着特殊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火不仅能够带来温暖、照亮黑暗,还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灾的神秘力量。
而灯,作为火的一种延伸和具象化表现,也被赋予了相似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赏灯会的形成,与古代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在早期,人们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而灯火在这些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赏灯活动逐渐从宗教祭祀向民间娱乐转变。
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教义中,有“点灯敬佛”的说法,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们都会云集寺庙,燃灯敬佛。
这种佛教仪式与我国本土的元宵节祭祀活动相互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元宵节赏灯习俗的发展。
到了唐代,社会繁荣昌盛,经济发达,文化交流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宵节赏灯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代的长安城,每到正月十五,大街小巷都挂满了花灯,灯火辉煌,宛如白昼。
当时的花灯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有宫灯、纱灯、走马灯等等。
不仅如此,赏灯活动不再局限于夜晚,白天也有各种热闹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杂技表演等。
人们在这一天尽情欢乐,享受节日的喜悦。
宋代时期,元宵节赏灯的时间进一步延长,从正月十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
而且,宋代的花灯制作更加精巧,出现了用琉璃、云母等材料制作的花灯。
同时,商业的繁荣也促使了各种小吃、玩具等在赏灯活动中的出现,使得元宵节的氛围更加热闹非凡。
明清两代,元宵节赏灯活动依然盛行不衰。
在京城和各地的大城市,官府往往会出资举办大型的灯市,吸引众多百姓前来观赏。
此时的花灯不仅注重造型美观,还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如诗词、戏曲、历史故事等,让人们在赏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和传说一、元宵节的背景元宵节,又称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传统习俗是在这一天赏月、闹花灯、吃元宵。
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腊日祭神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元宵节主要是指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是农历新年的尾声。
二、闹花灯的习俗元宵节闹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早早地点亮灯笼,挂在门前、街巷和庭院里,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三、元宵节闹花灯的由来1. 关于闹花灯的起源元宵节闹花灯起源于汉朝,当时具体流行的形式已经无从考证。
据传,闹花灯最早起源于民间的赏月活动。
民间相传,为了避免心神不宁地望向天空,使家人的心情更加高涨,就用花灯和灯笼来代替明亮的月光。
2. 汉武帝射日的传说与闹花灯有关的一个著名传说是汉武帝射日的故事。
根据传说,在汉武帝时代,有一个叫做祝融山的火山经常喷发,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命令能射中祝融山的人可以获得丰厚的奖赏。
有一个叫做后羿的射箭高手接受了这个挑战。
后羿射中了祝融山,使得火山的喷发停止了。
人们为了纪念后羿,于是在元宵节点亮了灯笼,象征着后羿的箭矢射中了祝融山。
3. 妲己与闹花灯的故事还有一个与闹花灯有关的传说是妲己与闹花灯的故事。
根据传说,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淫乱无道,其最宠爱的妃子妲己更是奸诈狠毒。
妲己善使妖术,经常使计陷害忠臣义士,最后引发了商朝的灭亡。
妲己有一天绑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准备把她变成内府的舞姬。
姑娘却利用自己的机智逃脱,并化妆成妲己的模样,引诱纣王。
在元宵节的夜晚,姑娘点燃了房间里的蜡烛,并用妲己的蝎子袖子引燃了火焰。
她逃出了纣王的宫殿,寻找自己的真爱。
在这一天的夜晚,人们为了纪念美丽善良的姑娘,点亮了灯笼,希望能带来好运和祈福。
四、闹花灯的传承与发展闹花灯作为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闹花灯的形式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演变。
现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以各种各样的灯笼装饰房屋和街道,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氛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元宵节赏灯由来-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元宵节赏灯由来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届时家家挂灯,人人赏灯,小编整理了“元宵节赏灯由来”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元宵节赏灯始于点灯供佛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事物纪原》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吾金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