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专题研究绪论
中国古代文论

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 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世以 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王国维《玉溪 生年谱会笺序》)
论语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季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 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第三节 老子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
“道”作为形而上的观念,其文艺美学 观念的定型是《庄子》完成的。但 是,《老子》的开拓之功不可忽视 。由于他对“道”的种种规定赋予“道” 以无限丰富的意义,给后人进行理 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无限的空间, 因此,老子在中国艺术与美学的发 展史上地位是崇高的。
理论构成:文学创作论、作家论、文学批评论 、文学鉴赏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大陆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著述情况
20年代,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 30、40 年代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的《中国文学
批评史》、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 潮史略》、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傅更生的《中国 文学批评通论》等 . 50、60年代郭绍虞的旧著改写本和新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 史》、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罗根泽批评史的两宋部 分以及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新时期以来,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王运熙与顾易生 的等三人的三卷本批评史、周勋初的《中国文学批评小史》、蔡 钟翔等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与刘三富合著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与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 文学批评通论》、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目前已出 三卷)、杨星映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纲要》、蔡镇楚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等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课件·绪论、第一节:“典乐”与“诗言志”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建立在民族文学的土 中,全盘苏化与全盘西化都解决不了中国文学 的特殊问题。如史诗问题、文学分类问题、诗 歌意境问题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1)熟悉重要的文论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论 观点; (2)了解古代文论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大体轮 廓; (3)初步运用古代文论的知识分析和评价文 学现象; (4)培养进一步钻研古代文论的兴趣。
• • • • • •
1927年陈钟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个研究热潮: 一是建国前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傅庚生《中国文学批评》。 二是建国初 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
三是开放后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 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 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蔡仲翔《中国文学理论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顾易生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
(4)唐代的孔颖达就明确提出:“在己为 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志的统一, 扩大了“诗言志”的表现范围,在文学思想 发展上是一个进步。 纵观人们对“诗言志”的认识, 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歪曲阶段, 四、调和阶段。
诗言志”的提出,可 以 说为中 国古代 文学 理 论举行 了简朴 的奠 基礼!
“教胄子”而要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 虐,简而无傲”的道德要求,这完全是儒家中 庸思想的表白,它的产生时代应该更晚。
《尧典》论乐反映出漫长的历史中的文艺观念 的演变,从重视“神人以和”的宗教功能发展 到强调“教胄子”的政教功能,显示了宗教文 艺观向政治文艺观的质的飞跃。这在中国文艺 思想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不同形式和风格。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文学批评文体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批评文体的存在和发展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审美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当今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通过对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系统整理和深入探讨,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挖掘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提供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揭示其中的文学意蕴和审美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在文学创作与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批评的规律和特点,为今后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与其他文学批评文体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的认识,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文学研究的发展。
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对当代文学研究和人文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文学批评史 绪论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古代文学批评史论文

古代文学批评史论文在汉语新文学界,文学评论一直得到足够的重视,几乎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的文学评论现象出现并施展其一定的影响。
文学评论的建树也与文学创作的收获一样,纳入了各种文学史考察范畴。
这就说明,文学评论从来就不应该是从文学创作那里衍生出来的,文学评论在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上有着自己无可置疑的独立性。
然而,正因为这样的独立性,围绕着文学评论所暴露或衍生出来的问题便一向很多,并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理论的考察和论辩,而从文学评论的文体形态和主体意态这两方面论证,可以为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前景提供一种理论探讨。
一、评论与文明的历史文学评论是一种批评的文明形态,而批评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文化功能的体现。
人类文明有创造本能,也有议述功能。
所谓议述功能,即对于事物进行叙述,进行评议,以达到交流与评价的目的。
后来的各种批评,包括文学评论,都是这种议述功能的体现。
当然这是一种文化功能,不能说是本能,也就是说,议论和陈述往往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产生的然而也是不可遏止的要求。
大家可以进行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也可以进行审美批评和文学评论。
与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比较,文学评论和审美批评超脱甚至可以远离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因而具有某种特别明显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某种自由性相伴而生,因而它的内涵会比较丰富,学理可以较为深入,作为批评文体可能也容易体现出批评的典型性,故而一般提到批评,都往往可以举文学评论的示例供言说。
批评可以看作是人类初期文明叙事的申述与概括,在文学意义上也是如此。
中国上古时代的诗歌《击壤歌》,其中歌吟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如果这确实来自于上古的先民,则这首歌典型地表现了原初叙述与批评(议论)的关系:前四句是一般叙事,最后一句却是申述和议论,具有某种传达价值观念的批评功能:“帝力于我何有哉?”表达了一种自尊、自由、自得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王权的批判和对自由境界的肯定,这样的人生观和意识情调,在人类文明的上古时代非常难得,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自觉。
30绪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反思

二、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基本形态 和现代发展
三大话语系统
以儒家功利主义的文论话语系统 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 义的文论话语系统 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一)儒家的功利主义文论系统
居于主导地位或官方意识形态地位
产生动因:
一、西周文化之遗存 二、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
政文合一,诗歌是国家意识形态话 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绪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 研究反思
绪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 研究反思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化问 题
二、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基本形态和 现代发展
三、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之 三大路径
四、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方法
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化问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或“中国古代 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和文 学批评的一门学问。
这种对象与方法的错位就必然导致研 究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某种程度的扭曲、改 造与遮蔽。
“以古释古”与“过度阐释”
用现代文学观念选择、梳理、评介 古代文本资料
郭绍虞 罗根泽
朱东润
必要性:1ຫໍສະໝຸດ 确立独立学科的必要2,有效地研究古人的诗文观念与 现代文学观念的相近程度与差异
3,梳理出了古人关于诗文之言说 的大致脉络与形态
作为一种学术活动或者一个学科门类 的古代文论是指伴随着现代西方文观念的 引进而产生的、以重新梳理中国古代诗文 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
古代文论研究主体属于“中国现代知 识分子”范畴,是一个由传统文人士大夫 脱胎而来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古代文论 研究则属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范畴, 与中国古代的诗文评传统有着根本差异。
存在问题: 1,遮蔽了中国古代许多具有独特性的、 不能纳入今日之“文学”范畴的诗文观念 文章学,“诗话”、“小说评点” 2,用现代文学观念为基准衡量古代文 论话语,常常导致研究者忽视这些话语产 生的具体语境,把它们理解为一种如西方 学术话语那样的普遍概念。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文学批评的演进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文学批评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注重对诗经、楚辞等诗歌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礼记》等,这些书籍都对古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思想1.儒家文学批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思想主要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儒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道德的价值,能够教育人们。
例如,孔子提倡的"君子居而不精舍,动而思之"的观点,强调了作品要具有启迪人心的作用。
2.墨家文学批评思想墨家文学批评思想注重作品的技艺。
墨家认为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完美的结构和技巧,并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有系统性。
3.道家文学批评思想道家文学批评思想主张作品应该具有自然的表达。
道家认为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应该是自然流露。
三、古代文学批评的传承古代文学批评的思想在后世批评家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主张文学应该讲究气韵和词章之美。
书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后世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明代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主要注重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评价。
明代批评家王韬的《文心雕龙序》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清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强调了对文学作品的实际观察和分析。
文学批评家纪昀的《初刻拍案惊奇》是一部集小说创作、评价于一体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学批评的演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学形态的不断改变,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现代文学批评在西方的影响下进入中国,形成了独立的批评体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