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积累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作文写作素材积累

77“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这既是认知的规律,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
要想写出精彩的作文,须多汇聚生活之泉,再走厚积薄发的习作之路。
一、积累生活经历,为习作储存活水《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是要把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信息写下来,在引导学生写作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唤醒他的生活实际,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叫作表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要想“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其大脑中就必须有大量的、丰富的可唤醒的生活实际,要“积小流”“积跬步”,也就是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历、丰富的素材。
如果把文章比作一片汪洋大海,那么这些生活素材就是汇成大海的一点一滴,且是常聚常新的活水。
(一)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浙江省宁波市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 林 玲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主动去关注生活,这样习作素材库才会越来越丰富。
其次,动用所有感官去观察、感受生活。
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进行“五感”的全方位观察,谓之“五感法”;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就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鼻子闻、用手触摸,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感悟,感悟到的才够深刻。
所以,要想积累丰富的生活经历,就得调动自己的情绪,对周围的一切都要抱有好奇心。
(二)展开想象,做生活的见证者 “想象力是儿童特有的擅长的思维形式,也是儿童的个性特点。
”比如,孩子们看到扫把会说那是魔法师丢失了飞行器,他此刻一定在焦急地找寻;看到水中的鱼儿会说那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的到来会给人带来好运……这便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的再创造,其媒介便是“想象力”。
因此在教授低段年级时,教师可以多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到了中段年级,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说说所感;而到了高段,学生在所见所闻所感之上还可以加入所思所想所悟,这样其对生活的再创造将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作文教学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襄樊学院附校李正华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一贯被视作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出现学生为无话可说而烦恼,教师批改作文为千文一貌而叹息,究其原因,学生不知写什么,怎样写,也即常说的‚心中无物‛。
古代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道出了写不出文章的真谛:‚作文章真比女人生孩子还难。
女人生孩子再难也是肚里有,可我作文章就更作难了——肚里没有。
‛本来学生‚肚里没有‛,当教师的偏要学生写出好文章,不是太为难学生了吗?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朱熹的这两句诗给了我不少启示,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写出好文章,必须源头有‚活水‛,使学生‚心中有物‛,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只有积累。
从事教学以来,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积累生活素材作文是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对事物缺乏了解和感受,写起来就只能是肤浅的,模糊的,只能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读的人也会味同嚼蜡。
对此,我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分析事物‛。
[2]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完全不会观察‛,所以学生的观察需要指导。
在长期的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四种观察的方法。
1、全面感知法。
要使学生懂得,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而且要善于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捕捉事物特征。
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把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春景写得生动感人,是和他的细致观察分不开的。
他不但看到了景物的千姿百态,而且听到了‚蜜蜂嗡嗡地闹着‛,‚牧童的短笛……嘹亮地响着‛,触到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嗅到了‚花里带着甜味‛,‚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学生就应当像这样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体验,这样他们的作文就不再是‚言之无物‛了。
2、点面结合法。
就是在观察时,将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片断与全局结合起来,既有点又有面。
作文写作技巧: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篇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篇[写作启示]材料口袋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又快又好。
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对对子,写诗,大家都羡慕梅尧臣出口成章,落笔生花。
不久,人们发现梅尧臣有个奇怪的现象: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或上岸游玩时,甚至吃饭、睡觉时,身上总带个小口袋,不时地在纸条上写着什么,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
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
一天梅尧臣有事离船,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布袋,看见布袋里有无数个小纸条,上面全写着诗句,有半联的,有一联的,有只写几个字的。
秘密原来在这里,这个布口袋,就是梅尧臣写诗的材料仓库。
蒲松龄的茶棚蒲松龄在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在他别号得名的柳泉边,搭了一个茶棚。
来往的行人只要讲个故事,就可以免费喝一盏茶。
由于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创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说,在谈狐说鬼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被郭沫若誉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广泛搜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涌,这就是蒲松龄留给我们的写作成功的启示。
[探密]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把写作文比成煮饭的话,那么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饭用的米一样。
再聪明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
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
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
俗话常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你积累的诗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写诗了。
古人言:泰山不辞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
大自然丰富多彩,社会生活包罗万象。
人事物事,天文地理,花草虫鱼,书籍刻绘……可谓纷繁,这样的“厚积”,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表明,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富、深厚,便愈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就如同夏日厚积的云层,极易有正负电荷相撞击而产生雷电一样。
2019年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_

(三)引导学生科学阅读 阅读包括课本内部所提供的基础性阅读素材以及课外读 物多带来的数据信息,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应当引导 学生阅读,对通过阅读所得到的写作素材进行科学化、合理化 的整理归纳,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名言名句摘要、一 日一句古诗词鉴赏等活动,可以将其形式和规模进一步改善, 扩大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含人文、时政、科学、自然 等,以学生写作之所需为目的。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针对不 同类型的素材内容进行适当引导,特别是在时政类素材引用
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对学习生活有意义,促进学生积极向 上的新闻内容等进行摘要记录,对于消极、危害性大的新闻内 容要予以杜绝[3]。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要根据自 己所进行创作的文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以获取与写 作相关的素材积累,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做好相对 应的阅读摘要,把好句子、好篇章进行归纳整理,为日后查询 素材资料提供便利条件。
度都处在启蒙的阶段,没有深刻的理解认识,客观上对于素材 的正确使用也缺少正确的引导[2]。
二、提高初中写作素材积累的主要路径 新课标注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独立操作及理解 能力的培养。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对于 写作素材的获取信息量,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最直接的办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针对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学习压力大等因素,教师在进行 素材积累的日常教学实践训练过程中,应及时加强培养学生 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在观察身边生活,尤其是息息相关的事 物中得到写作素材,并在动态观察当中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 新的内容以及新的写作思路。而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有趣 事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紧张情绪。例如对《皇帝的 新装》续写结局为例子,一方面需要学生对人物、事件的经过 进行概括记叙描述;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以对日常生活中的 内容进行细心观察为前提,对故事的结局进行创新性的改写, 从另一种思考角度把对社会生活当中所观察到的素材放入到 写作当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3]。 (二)引导拓宽素材搜集渠道 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应努力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目光投 入到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关注和捕捉生活中有意义 有情趣的事,去发现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人物、场景,引导 学生去感受、分析、理解、积累,在脑海中形成作文材料库,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谈初中作文素材有效积累的途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谈初中作文素材有效积累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要一味仅是向学生讲授作文技巧,应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广撷博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融入生活,感悟生活,有效积累写作素材呢?在此,笔者谈谈初中作文素材有效积累的几个途径。
―、有效的生活储备1.有效积累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初中生虽说生活面霍,但他们毕竟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岁月的痕迹绝不至于一片空白感情的世界亦不可能只是一潭死水。
学生提笔无话可说,一方面是老师可能过于强调依葫芦画瓢,按单元要求作文,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心理、感情等实际造成作文要求脱离实际学生亦不能认识自己过去的经验正是今日作文的重要源头,以为作文即为做文,于是自觉不自觉在作文练习中舍熟就生趋短避长。
长而久之就生出害怕作文的心理。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开源入手,要求他们从写自己的故事起步纟世而写家人、老师、同学、亲朋故友、村中人事,一地风物等。
先求清楚、明白后求细腻、生动、感人。
这种挖掘往事新旧题的做法,虽有规定范围、具体要求,但因为大矩之下人人各取所长,各用所知,并无搜肠刮肚之苦,学生就会快乐作文了上匕如“感悟真情”的作文,有的学生由爸妈为自己准备的午饭谈起,回忆起生活中饱含深情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谈及父爱母爱之真情。
这样,学生就尝到了有效积累自己过去的生活的甜头。
更全面,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通过讨论,增进了学生对有争议问题的理解。
有句古语:“真理愈辩愈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适时、适度地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此引发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学生独见、新见、创见,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初中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在想象中感悟整合材料,在多角度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得作文教学和现实社会融为一体,成为一泓活水。
标签:初中作文教学;积累;感悟;训练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因此,重视作文教学方法的探索,就成为语文教师必做的功课之一。
以下就是多年来我从事作文教学的几点心得,现把这点拙见介绍给大家,以就教于方家。
一、从实践中积累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作文教学要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从实践中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个:1.观察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作文才能言之有物,素材才能源源不绝,习作才能避免空洞。
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会使学生心中有所发现,受到启迪。
语文教师要借助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教会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从平凡的生活中去观察美、发现美。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2.积累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剪辑(即简报、摘录)、做读书笔记、广读熟背,强化读书积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经验所验证。
显然,有了比较丰厚的语言积累,学生作文时自然就能驾轻就熟地调动原有的生活储备和语言储备为表达确定的主题服务。
这样,丰富的语言积累就可使学生自然地完成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心理导优转化,使“死材料”一下变成“活语言”。
二、从想象中感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学能够从实际出发,适当展开想象,是作文内容更加丰富些。
”事实上,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
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溪流. 泉源 丰盈 . 流 自然 活泼 泼 溪 地昼 夜 不 息 ” 学生 每天生活在 “ l 一线” 一点 中 . 对 美 好 的 自然 风 光 . 热 的 面 火 现实生活 ,千变万 化 的大干世 界
头 ” 无 论 是 观 察 还 足 阅读 中 采 集 到 的 丰 富 的材 料 ,如 不 加 以储 存 . 过 一 段 时 间就 会 淡 忘 掉 . 至 会 消 甚 失的无影无踪 . 写作时思绪就会成 为 尤 源之 水 . 难 以 源 源 不 断 地 流 淌。著名作家茅盾说 :应 当时时刻 “ 刻身边有一 支笔和一本粗糙簿 . 无 论 到 哪 里 . 要 竖 起 耳 朵 . 开 眼 你 睁 睛 像扫帚 似 的警觉 . 你所 见所 把 闻 随 时 记 下来 . 样 一 旦 需 要 的时 这 候 就 可 以拿 来 应 用 ” 为 了使学 生积 累到 的 写作素 材能够沉淀下来。 在他们写作 时能 发挥作用 ,让学生坚持写 日记 、 摘 抄和写读书心得 、 札记 。让他们把 自己 每 天 生 活 中 的 所 见 所 闻 所 思 所 想 记 下 来 . 一 文 中佳 词 、 句 、 留t 2 , 妙 美 段 。让 学 生 写 出 心得 . 会 作 些 学 点 评 。让 学 生 自觉 养 成 摘 抄 、 写札 记 的 好 习惯 让学生明 白书读 的再 多 . 如不 思考就不会有 收获 . 也无法 为己所 用。 让他们知道 只有多思 、 多想 、 融 会 贯 通 . 能 产 生 自己 的感 受 和认 才 识 . 能 有 所 发 现 . 会 真 正 成 为 才 才
XU E HEN G S ZH IYo U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作文教学的素材积累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作文教学的素材积累发布时间:2021-03-30T07:03:34.073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3期作者:郑紫白[导读] 在学生的口里,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作人头疼”。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见到的人和事很少,可提供的写作素材较少,加文化氛围本来就不浓,其父母一心只想着赚钱来养家糊口,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很少。
因此写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经常是提笔难下、无话可写。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二实验中学在学生的口里,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作人头疼”。
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见到的人和事很少,可提供的写作素材较少,加文化氛围本来就不浓,其父母一心只想着赚钱来养家糊口,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帮助很少。
因此写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经常是提笔难下、无话可写。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作文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特点,更新教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素材的积累就尤为重要,我采取了以下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源泉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这番话充分说明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我经常掌握适当的时机,精心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话可写,体验到习作的快乐。
一次,习作题目是?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
上课了,我前20分钟故意没进教室,站在教室外面学生看不见的地方,观察他们的举动,等教室乱作一锅粥的时候,我出现讲台上,什么也没说,在黑板上写下了本次习作的题目?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在我提出习作要求后,学生们都开始习作了,不到30分钟,作文就完成了,效果还不错。
“今天老师没在教室,我想:老师可能开会去了,可能家里有事,也可能在办公室和同事聊天呢?老师要是一下午都不来,那该多好啊!”你听,多么真实的想法。
“我们班的‘丁香花’竟一扭一扭地跳起舞来,笑声时起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