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 第十六章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合集下载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 一般规定7.1.1 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注:1 采用非黏土的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本章未作具体规定时,可按本章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2 本章中“小砌块”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简称;3 非空旷的单层砌体房屋,可按本章规定的原则进行抗震设计。

7.1.2 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表7.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房屋类型最小抗震墙厚度(mm)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6 7 8 9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多层砌体房屋普通砖240 21 7 21 7 21 7 18 6 15 5 12 4 多孔砖24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 多孔砖190 21 7 18 6 15 5 15 5 12 4 ——小砌块19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 22 7 22 7 19 6 16 5 ————多孔砖190 22 7 19 6 16 5 13 4 ————小砌块190 22 7 22 7 19 6 16 5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I/Z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简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简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对于砌体结构房屋来说。

砌体结构房屋是通过将砖块、石材或混凝土块等材料按一定的方式砌起来构成的墙体和柱子,这种结构在抗震设计中有着特殊的要求和考量。

1. 材料的选择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砖块、石材以及混凝土块等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将直接影响房屋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对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选择,确保其符合抗震设计的要求。

2. 结构的设计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墙体、柱子、梁等结构构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直接影响着房屋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的受力分析和结构布置进行深入研究,确保结构设计能够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3. 钢筋混凝土的运用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通过在墙体、柱子等构件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可以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钢筋的加入可以增加结构的韧性和承载能力,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4. 整体设计思路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

从建筑结构、材料选择到施工工艺,都需要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只有在整体设计思路上能够兼顾抗震设计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抗震性能。

总结回顾: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全面的评估和设计。

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钢筋混凝土的运用以及整体设计思路都是影响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做到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考量,才能确保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抗震性能。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我个人认为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

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量,才能确保房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同时也需要在整体设计思路上注重抗震设计的要求,从而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是确保房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砌体结构房屋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结构的抗震设计、墙体的布置和加固、屋面和地基的抗震设计等。

以下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些建议。

首先,结构的抗震设计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最基本的要求。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地震产生的惯性荷载和地震波的作用,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构造。

常见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其中,框架结构是一种较常见的结构形式,通过设置纵横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来承受地震荷载。

框架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墙体和柱子的相互作用,通过设置合适的墙柱配筋和连接方式来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其次,墙体的布置和加固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中,墙体起到承担地震力的作用,因此需要合理布置和加固。

一般情况下,墙体应沿着房屋周边和内部的支撑结构布置,以增加抗震能力。

墙体的加固可以采用加厚墙体、设置纵向和横向加筋等方式来提高抗震能力。

此外,使用抗震构造技术,如水泥砂浆填塞、钢筋加固等,也可以有效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第三,屋面和地基的抗震设计也需要考虑。

屋面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受到地震波的冲击和水平力的作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固屋面结构,如增加屋面横向抗倾覆设计、采用加筋梁等。

地基在地震中是房屋抗震的基础,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和加固措施,如采用钢筋混凝土地基、地基加固灌浆等,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最后,对于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工程勘察和试验分析。

通过工程勘察,了解地震易发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地层情况等,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试验分析可以通过使用抗震模型、模拟地震波进行振动台试验等方法,检验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需要全面考虑结构、墙体、屋面和地基等方面的因素。

建筑工程中多层砌体房屋结构设计要点及理由

建筑工程中多层砌体房屋结构设计要点及理由

建筑工程中多层砌体房屋结构设计要点及理由导言砌体结构是一种脆性材料,使用其砌成的结构也是比较脆弱的,尤其是在遭受地震作用时,可能比较容易坍塌。

但是由于多层砌体房屋的造价低、施工期比较短等,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还有着广泛的使用。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其设计。

多层砌体房屋结构的设计要点1.严格制约房屋层数和高度调查表明,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则在遭受地震时,其损失的程度也就越大。

因此,要严格制约房屋的层数,严格制约房屋的高度,对于医院和学校教学楼等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其高度应比规定的低3m。

2.严格制约房屋层高和横墙间距如果多层砌体房屋的建材是普通砖、小砌块或者多孔砖,则其层高不能超过3.6m。

在同等的条件下,降低房屋的层高,可以提高房屋的整体性能,从而有利于房屋的抗震。

众所周知,房屋的抗震能力取决于房屋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通常而言,房屋的横向尺寸应小于纵向的尺寸,但如果情况相反,加上横墙的间距比较大,则房屋的刚度也就比较下,容易遭到破坏。

3.科学合理布局房屋结构房屋的平面布置应遵循简单、规则和对称的原则,且应有较好的整体性。

而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应均匀,其自上而下逐渐增加。

因此,房屋平面布置要避开不规则。

另外,要严格制约墙段的开动率,从而提高房屋的整体刚度。

房屋不宜设计的太薄,而太薄易容易影响其抗震性能。

4.选择最优的房屋建筑场地房屋建筑场地的选择应该避开地基不稳定、承载能力差和地基不均匀的地段,因为这些因素均会影响房屋建筑的质量,甚至可以对房屋建筑的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

房屋建筑场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原则:第一,地基必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避开地震发生时地基可能失效的松软场地;就是说,应当选择基岩或者干燥密实的土层作为房屋地基;其次,应避开填土层、松散砂层以及淤泥层、古河道等不良地段。

5.科学合理确定房屋结构体系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应当采用横墙承重或者是纵墙共同承重的房屋结构体系。

其中,纵横墙的布置必须达到对称和均匀的要求,且沿着平面内对齐,上下之间应连续。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
| xg |max
Sa g
《规范》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 比等绘出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图)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FEK GEK
单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二)自振周期的计算 单质点自振周期:
等效剪切波速vse
vse d0
建筑结构
(d / v
i 1 i
n
si
)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14.4结构的自振周期 一、能量法 能量守恒定律:Tmax U max
1 2 n Tmax 1 mi xi2 2 i 1 1 n U max mi gxi 2 i 1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点地面和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也反映该地地面运动速 度和加速度峰值的大小。 2.地震烈度的统计分布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低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 高1度左右。 3.设计地震分组 《规范》附录A列出了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 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分组。 4.抗震设防烈度 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 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它与地震基本烈度相同。 14.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
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
1
2
3
总高度一般从室外地面计算至房屋的檐口,平屋顶时不计入超出屋面的女儿墙高度,不计入局部突出屋面楼梯间等的高度;高度限值以米计算,小数位四舍五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 时总高度允许多1.0m。
烈度
6
7
8
9
最大高宽比
2.5
2.5
2.0
1.5
注:1 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 2 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宜适当减小。 规范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 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受。横墙间距较大时,楼盖水平刚度变小,不能将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有效传递到横墙,致使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开滦煤矿医院,砖混五层(局部七层),大部分倒塌
2.墙体裂缝 (1)“X”形裂缝:在竖向压力和反复水平剪力作用产生的裂缝。 常出现“X”形裂缝的位置:与主震方向平行的墙体;在横向,房屋两端的山墙;在纵向,窗间墙。
1999年9月21日九二一大地震中台湾的台中县一实验室学生室墙壁出现交叉裂缝
大量震害表明传统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
刚度大、自重大,地震作用也大; 砌体材料质脆,抗剪、抗拉、抗弯强度低,地震作用

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

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

房屋建筑砌体结构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摘要:砌体结构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等优点,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

砌体结构承重墙体由砌块通过砂浆粘结砌筑而成,相比于其他结构材料,砌体强度低,砂浆与砌块粘结力弱,因此砌体结构的抗拉、抗剪和抗弯强度较低,抗震性能差,在地震作用下更容易出现破坏。

砌体房屋震害调查分析及相关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砌体结构底层易发生严重破坏,可能引起底层倒塌或结构整体倒塌,其中窗间墙、墙角区域、墙体开洞处、纵横墙及其连接处等部位均有可能成为底层抗震薄弱部位。

针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的特点,我国现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以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出发,在结构平面布置、墙体截面承载力验算、圈梁构造柱设置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以满足砌体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关键词:砌体结构;建筑抗震加固;建筑消能减振;稳定性;抗震加固设计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也在迅速变革与更新,建筑与土地资源的饱和,使建筑工程进入了重建、改建工程与新建工程并行的阶段。

在我国,现行的房屋建筑建设对房屋的抗震性能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并对房屋建筑的高度、层数、整体结构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砌体结构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连续施工性以及便捷性,应用非常广泛,大量的建筑都是由砌体结构砌筑建成,基础的砌体结构有非常优良的竖向静载性能。

但是,由于我国近些年来受地震自然灾害的影响,发现许多砌体结构需要增设消能减振抗震加固设计,以更好地抵抗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有效提高了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建设质量,让人们可以在地震来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经济的损失。

1砌体结构震害分析我国是多地震国家,近几十年间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在历次大地震中,砌体结构的破坏率相当高。

砌体结构抗震措施

砌体结构抗震措施

砌体结构抗震措施
砌体结构抗震措施:
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可采用240mm*180mm。

2、构造柱必须与钢筋混凝土圈梁连接。

3、墙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

4、斜交抗震墙交接处应增设构造柱,且构造柱有效截面面积不小于240mm*180mm。

5、砌体结构最主要的抗震措施就是构造柱与圈梁,构造柱与圈梁形成一个框架整体,从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圈梁尽量在同一水平面上,构造柱要尽量上下贯通。

注:砌体结构指用砖砌体、石砌体和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又称砖石结构。

由于砌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因此,砌体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心或小偏心压力,而很少受拉或受弯,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墙、柱和基础都可采用砌体结构。

扩展资料:
砌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
1、容易就地取材。

砖主要用粘土烧制;石材的原料是天然石;砌块可以用工业废料──矿渣制作,来源方便,价格低廉。

2、砖、石或砌块砌体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

3、砌体砌筑时不需要模板和特殊的施工设备,可以节省木材。

新砌筑砌体上即可承受一定荷载,因而可以连续施工。

在寒冷地区,冬季可用冻结法砌筑,不需特殊的保温措施。

4、砖墙和砌块墙体能够隔热和保温,节能效果明显。

所以既是较好的承重结构,也是较好的围护结构。

5、当采用砌块或大型板材作墙体时,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工业化生产和施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的窗间墙宜设置组合柱. 墙的窗间墙宜设置组合柱.
3. 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基或桩基. 应设置条形基础,筏基或桩基.
第二节 多层粘土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 三,楼,屋盖
四,墙体拉结钢筋 五,楼梯间 六,其它构造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设置
1. 构造柱的设置部位 l )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
第十六章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多层粘土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 第三节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计算要点
第一节 一般规定
一,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 二,底部框架的多层砌体结构体系
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3. 后砌非承重隔墙
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 拉结钢筋与承 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 配置26拉结钢筋与承 配置 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干500mm;8度和 度时, 度和9度时 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干 ; 度和 度时, 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墙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的后砌隔墙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长度大于 的后砌隔墙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
三,内框架的多层砌体房屋
内框架的多层砌体房屋应符合下列要求: 内框架的多层砌体房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房屋宜采用矩形平面,立面宜规则,楼梯间横墙宜贯 房屋宜采用矩形平面,立面宜规则,
通房屋全宽. 通房屋全宽.
2. 对于横墙间距>18m(7度时)或15m(8度时),外纵 对于横墙间距> 度时) 度时), ( 度时 ( 度时),外纵
2. 圈梁截面及配筋
圈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基础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80mm. ;基础圈梁高度不应小于 圈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 圈梁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10(6,7度时), 度时), ( 度时 度时) 圈梁的纵向钢筋不应少于 ( , 度时),412(8度时)和414(9度 ( 度 );基础圈梁纵向钢筋不应少于 . 基础圈梁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12. 时);基础圈梁纵向钢筋不应少于 最大箍筋间距分别为250mm(6 ,7度时), 度时), 度时) 最大箍筋间距分别为 ( 度时),200mm (8度时) 和150mm 度时 度时). (9度时). 度时
根据房屋层教和设防烈度按下表的要求设置. 根据房屋层教和设防烈度按下表的要求设置.
2)特殊房屋的设置: )特殊房屋的设置: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下表 的要求设置,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的要求设置,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按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按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下表的 要求设置.当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房屋时,尚应按1)的要求设构造柱, 要求设置.当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房屋时,尚应按 )的要求设构造柱, 且6度不超过四层,7三层和 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对待. 度不超过四层, 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对待. 度不超过四层 三层和 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对待
3. 圈梁其它构造
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在要求布置圈梁的位置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在要求布置圈梁的位置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 圈梁应闭合,遇洞口被打断时,应在洞口处进行搭接(同非抗震作法〕. 圈梁应闭合,遇洞口被打断时,应在洞口处进行搭接(同非抗震作法〕.
4. 横墙较少的住宅楼:对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 横墙较少的住宅楼:对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
住宅楼,其总高度和层数达到或接近规定限值时, 住宅楼,其总高度和层数达到或接近规定限值时,应有如下 加强措施: 加强措施: 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大于6m; 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大于 ; 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宽度不宜大于15m.外纵墙上洞口宽度 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宽度不宜大于 . 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内外墙上的洞口位置不应 或开间尺寸的一半; 不宜大于 或开间尺寸的一半 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 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 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超过横墙总数的1/ , 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超过横墙总数的 /3,且连 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 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的墙体交接处均应增设构造柱, 且楼,屋面板均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且楼,屋面板均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 所有纵横墙均应在楼,屋盖标高处设置加强的现浇钢筋混凝 土圈梁; 土圈梁; 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中部,均应增设构造柱. 所有纵横墙交接处及横墙中部,均应增设构造柱.构造柱的 设置要求见下表; 设置要求见下表; 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 房屋底层和顶层的窗台标高处,宜设置沿纵横墙通长的水平 现浇钢筋混凝土带; 现浇钢筋混凝土带; 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
五,楼梯间
突出屋顶的楼梯间,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 突出屋顶的楼梯间,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 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2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拉结钢筋, 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 配 拉结钢筋 1m. . 8度和 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 度和9度时 通长钢筋; 度和 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 设 通长钢筋 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 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 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 厚的钢筋 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210, 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 ,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7.5. . 8度和 度时的楼梯间及门厅内墙转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度和9度时的楼梯间及门厅内墙转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度和 度时的楼梯间及门厅内墙转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 , 并应当圈梁连接. 并应当圈梁连接. 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 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 栏板; 栏板;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
二,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
1. 圈梁的设置部位
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砖房, 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砖房,楼墙承重时应按下表 要求设置圈梁; 要求设置圈梁; 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 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 适当加密. 适当加密. 现浇或装配整体武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 现浇或装配整体武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允许不 另设圈架, 另设圈架,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构造柱钢筋可靠连 接.
六,其它构造
1. 过梁
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 门窗洞口处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 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6~8度时)或360mm(9度 度时) 过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 ( ~ 度时 ( 度 时);
2. 基础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采用同一类型,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采用同一类型, 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 台阶逐步放坡 台阶逐步放坡). 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 :2台阶逐步放坡).
2. 构造柱作法 1)截面尺寸及配筋: )截面尺寸及配筋:
最小截面尺寸采用240*180mm; ; 最小截面尺寸采用 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纵向钢筋宜采用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 , 密; 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度时超过六层, 度时超过五层及 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 度时超过五层及9度时 对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及 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 度时超过六层 ,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
三,楼,屋盖
1.楼板的支承长度和拉结
装配武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 装配武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 高时,板端伸入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入内墙长度 高时,板端伸入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 ; 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 不应小于 ;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 .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长度均不应小 于120mm. . 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 并与外墙平行时, 当板的跨度大于 并与外墙平行时 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 度时的屋盖和 度时的楼, 度时的屋盖和9度时的楼 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的屋盖和 度时的楼,屋盖当 圈梁设在板底时,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梁,墙或圈梁拉结. 圈梁设在板底时,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梁,墙或圈梁拉结.
2. 梁或屋架的连接
楼盖和屋盖处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 楼盖和屋盖处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构造柱或 圈梁等可靠连接 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柱截面, 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柱截面,各层独立砖柱顶部应在两 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 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
四,墙体拉结钢筋
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及 度和 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 的大房间及8度和 度时, 对7度时长度大于 度时长度大于 的大房间及 度和9度时 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26拉结钢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 拉结钢筋, 应沿墙高每隔 配 拉结钢筋 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2)与墙体连接: )与墙体连接: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搓,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 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搓,并沿墙高每隔 设 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l ; 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m; 应先砌墙后浇筑混凝土. 应先砌墙后浇筑混凝土. 3)与圈梁连接: )与圈梁连接: 构造柱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构造柱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4)构造柱基础 )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 或; 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的基础圈梁相连. 与埋深小于 的基础圈梁相连 5)构造柱间距:当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规定限值时,纵,横墙 )构造柱间距:当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规定限值时, 内构造柱间距尚应满足下述要求: 内构造柱间距尚应满足下述要求: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2倍 下部l/ 楼层的构 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 倍,下部 /3楼层的构 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 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构造柱 当外纵墙开间大于 时 应另设加强措施, 间距不宜大于4.2m. 间距不宜大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