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宋代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遗憾。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赏析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 50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50首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干戈王中①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
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
语出《诗•小雅•棠棣》。
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
泛指美酒。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④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 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 句:“九死南荒吾不恨” (1分)。 • 人生态度: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
•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 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 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 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 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 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 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 感而放弃诗句。
• ②随遇而安。海南在别人眼中是荒蛮之地,但是 作者认为此地风景奇绝,冠绝天下,正所谓“此 心安处是吾乡"。
• 如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①直抒胸臆。重重打击磨难,作者却 说“不恨”,蛮荒之地,作者却说“奇绝”;
• ②倒因为果(翻因为果)。尾联第一句“九死离荒 吾不恨”为果,第二句“兹游奇绝冠平生”为因, 因果倒置,引人思索,意味盎然。
(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 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 所不曾有过的。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 的人生态度?
•是如何表现的?
• 2.简析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是如何 表现的?
• 人生态度:
• ①乐观豁达。虽遭受重重人生打击,历尽万千坎 河艰险,但总是乐观面对;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翻译及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遗憾。
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翻译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赏析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
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
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
”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
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
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
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
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参考答案](1)(3分)第一问:比喻(1分);第二问: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1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1分)。
(2)(4分)第一问:“九死南荒吾不恨”(1分)。
第二问: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3.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而“乘桴”说的是。
(2分)4.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5分)【参考答案】:3.(2分)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4.(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及赏析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及赏析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全诗及赏析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为美好。
《晋书·谢重传》载:重在司马道子家作客,正值月色明净。
道子认为极好,谢重却认为不如有点云彩点缀。
道子开玩笑说:你自己心地不干净,还想将天空也弄得污秽吗?鲁叟:指孔子。
乘桴(音浮):坐木筏。
《论语·公冶长》载: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空余鲁叟乘桴意:孔子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意思说如果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
粗识轩辕奏乐声:轩辕:即黄帝。
《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
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
九死:多次几乎送命。
冠:居第一位。
赏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律诗。
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
苏轼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原文、翻译及赏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显示全部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
恨:悔恨。
⑦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有用(92)没用(18)参考资料:1、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6页赏析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代: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译文: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
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
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
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注释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
横,转,指的是星座位置的移动。
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形容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的是孔子。
乘桴(fú):乘船。
桴,小筏子。
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
也隐指的是老庄玄理。
《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
鲁叟,即孔子,他曾慨叹"道不行,乘棵浮于海"。
轩辕,即黄帝。
黄帝奏乐,见《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成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既是写诗人在船玉夜行所见,也含三更过后迎来黎明、风而久作亦有晴时之意。
B.颈联中“空余”二字说明诗人虽然一再被贬,但还没有丧失实现政治抱负的信心。
C. 以黄帝奏成池之乐比拟大海波浓之声,同时暗写心境,“粗识”是谦逊的说法。
D.全诗回顾了在南方流放的经历,情调高昂,可见苏轼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胸襟。
16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2)险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达诗人感悟人生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是“,。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
”两句揭示了人们经受艰苦磨炼的益处。
15.C(不是比拟,是比喻。
不是"谦逊",应该是诙谐。
)
16.直抒胸臆。
诗人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九死一生,但并不悔恨,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
所不曾有过的,表达出诗人的豁达。
(2分)借景为喻。
诗歌前四句借"参横斗转""苦雨终风"喻自己所受的种种打击、迫害;"欲三更"也解晴""云散月明"比喻人生的黑暗终于结束;"天容海色"澄澈清明,喻自己
风霁月的人格,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
(2分)用典抒情。
颈联借孔子"乘梓浮于海"和黄帝奏乐的典故,表达政治上迎来新生的百感交集。
(2 分)17.(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