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观后感1000字
教师柳青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始终秉持着敬业、爱岗、奉献的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柳青老师的讲座,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对柳青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首先,柳青老师强调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育工作的基石。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柳青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柳青老师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身心健康、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柳青老师认为,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再次,柳青老师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柳青老师鼓励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他强调,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潜能。
此外,柳青老师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团队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
通过聆听柳青老师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注重团队合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柳青老师为榜样,努力践行这些理念,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柳青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柳青 电影观后感

柳青电影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电影《柳青》的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三、电影中对柳青精神的诠释四、电影的艺术表现及观赏价值五、电影对现实意义的启示六、总结正文: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有幸观看了电影《柳青》,这部以我国著名作家柳青为主人公的传记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故事背景、柳青精神、艺术表现、现实意义等方面,详细地分析这部电影。
电影《柳青》讲述了一位充满激情和执着的作家,在建国初期,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现实主义佳作的故事。
柳青,原名刘蕴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如《创业史》、《种田人》等,都是新中国文学的瑰宝。
影片通过讲述柳青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一位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文学的杰出作家形象。
电影中对柳青精神的诠释,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柳青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坚定的信仰、崇高的品质和执着的创作态度上。
为了真实地反映建国初期的农村生活,柳青毅然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深入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体验生活。
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
电影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场景,展现了柳青身处困境仍不屈不挠的创作精神。
在艺术表现方面,电影《柳青》同样令人称赞。
导演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广阔天地。
画面饱满、色彩丰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农村生活。
此外,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也颇为成功,每一位演员都凭借精湛的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柳青形象。
电影《柳青》对现实意义的启示,是本片值得深思的部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忽略了精神的追求。
柳青精神提醒我们,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当时刻保持对人民的忠诚,对艺术的执着。
同时,电影也告诉我们,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
总之,电影《柳青》是一部展现我国优秀作家风采的传记电影。
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柳青的一生,更传递了一种信仰和精神。
教师学柳青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柳青》后,我深受触动,柳青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柳青先生的精神品质正是我们应当学习和追求的。
首先,柳青先生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令我敬佩。
他为了追寻神圣的文学梦想,毅然决然地离开舒适的大都市,深入农村生活,扎根皇甫村十四年,亲自参与实践,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部反映社会主义人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创业史》。
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正是我们教师应有的职业操守。
我们应当将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柳青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拿到《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后,柳青先生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稿费交给了公社,他说:“国家养活我,我的稿费就应该给人民。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不图名利,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再者,柳青先生深入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精神令人感动。
他在皇甫村与社员们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
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
此外,柳青先生坚守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无怨无悔。
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教师学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当牢记自己的初心,坚守教育信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通过学习柳青先生的精神,我认识到以下几点:1. 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教师应当深入基层,了解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成长,与学生们共同进步。
3. 教师应当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不图名利。
4. 教师应当坚守教育信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柳青先生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教师应当学习和追求的。
《创业史》柳青[著]读后感
![《创业史》柳青[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3333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3.png)
《创业史》柳青[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创业史》柳青[著]读后感《创业史》是一部描绘创业者心路历程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作品,柳青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创业者的坚韧与激情。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其中真实而犀利的文字所触动,感受到了作者对创业精神的深刻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们,无论是成功的创业者,还是仍在路上摸索的追梦人,都以他们各自的经历,阐述了创业之路的艰辛与挑战。
正如原文所述:“创业,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也是一条洒满阳光的道路。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创业的本质,既揭示了创业的困难,又表达了成功的希望。
柳青在书中多次强调了创业者应有的素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坚韧不拔。
这些都是成功创业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书中的一位创业者说:“我们不怕失败,就怕放弃。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创业者的决心和勇气,也让我深感敬意。
作品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使读者能够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境与应对策略。
在描述创业者面临困境时,原文中写道:“每一次跌倒,都是对未来的铺垫。
”这句话不仅给人以信心,更让人明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在阅读《创业史》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柳青的文字犀利与观点独特。
她不仅关注创业者的成功,更关注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
这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第二篇范文《创业史》柳青[著]读后感在重新审视《创业史》这部作品时,我采取了不同于常规的视角,试图从创业与时代变迁的关系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柳青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体创业者心路历程的描绘,更是对整个社会创业氛围与时代脉搏的深刻反思。
在书中,创业者们的命运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与挫折,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柳青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不同时期创业者们的精神面貌,从而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貌的变迁。
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我注意到书中所描述的创业者们,在面对时代变革时,展现出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和前瞻性思维。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柳青》是一部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传世佳话故事的电影。
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精美的画面,展现了柳青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
首先,电影通过柳青的性格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向前的形象。
柳青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总是能保持冷静和乐观的态度。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柳青在整个故事中展现出了坚忍不拔的品质,他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坚持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观众带来了很多鼓舞和启发。
其次,电影还通过柳青的故事传递了艺术的价值观。
柳青是一个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年轻人,他不仅热爱绘画,还理解了艺术的真谛。
柳青在电影中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他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梦想给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追求艺术是一种对自我发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柳青》这部电影通过柳青的故事,告诉观众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柳青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无论是在面对家庭困境还是在追求艺术梦想的过程中,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通过电影,《柳青》鼓励观众要相信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击败。
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观众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观看电影《柳青》心得体会
我观看了电影《柳青》,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轻女摄影师柳青的生命故事。
在本片中,我领略到柳青生命中的玫瑰和荆棘,那些让她成长和坚强的点滴经历。
首先,电影的画面非常精致,色彩悦目,镜头构图恰到好处、宛若画面,非常具有观赏性。
影片主要讲述了柳青在从事摄影工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与坚持,以及经历了人生浮沉的痛苦和成长。
影片在这些方面捕捉到了深刻的主题,这让我印象深刻。
其次,这部电影设置的各个角色也非常突出。
柳青的男友手艺人虽然爱柳青却没有能够陪伴她走完漫长的人生路途,这时柳青遇到了自己的摄影师老师,老师对柳青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柳青经常去看望的老年人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让柳青懂得珍惜生命和爱。
最后,电影最打动人的还是它所传递的主题:人生本就是一个充满波折和丰富的历程,我们不能一味的拘泥于眼前的困难和挫折,而是应该更加努力的把握每一个机会,勇敢开拓,走向明天。
电影的最后,当柳青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摄影师,当她站在镜头前怀揣着梦想时,我内心涟漪激荡,感慨自己做人的路还很长,需要不断努力。
观看电影《柳青》的过程中,我思考了很多。
也许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我们的命运。
在我们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不断前行,把每一次挫折变成自己成长的机会,就会赢得自己的斗争和生命的点滴人生。
总之,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生命最美好的事情是有梦想,并且为此不断努力和奋斗的过程。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动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考验。
只有我们不放弃,乐观向前,才能真正地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光芒时刻。
《柳青》观后感600字

这部电影讲述了作家柳青的生平。
他决心要写一部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小说,于是长期待在农村,因为时间太长了,他人都以为他在过清闲日子,妻子也离开了他。
书的第一部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文坛,他却把所有的稿费捐给了农业合作社。
生活更加困难,身患恶疾,妻子也离世了。
被迫离开了农村的他,最终也没能完成他那不朽之作——《创业史》。
“要想写作,就先写就先生活。
”柳青刚到农村,天天西装革履,农民们都说他“洋气”“有官架子”都不愿意和他交往。
这个时候,他还只把农民们当成写作对象,自然写出来的自己也不满意。
后来,他意识到了问题。
去剃了光头,穿上粗布衣服,和农民们有说有笑,有时还和农民们一起干活,农业社有了问题,大家也来请教他。
他融入了农民的生活,把他们当作亲人,朋友。
自然,他的写作中也饱含了深情,《创业史》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读《创业史》,里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写作手法。
读着十分朴实,却自然地流露出对农民们深深的情感。
他不是为写作而生活,而是因为生活而写作。
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
我平常写作文,虽说不可能像柳青一样,用半生的时光去体会,去记录,但写作的内容至少应该是真实的,源于生活的。
有时为了迎合主题而没有什么材料时,就会编一些故事,自己读来都觉得很不真实。
“融入了生活,学徒可能为大师。
脱离了生活,大师也会成为匠人。
”对生活的观摩,这也许就是大师和学徒的差距所在。
柳青读后感

《柳青》读后感
《柳青》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它以柳青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在陕西长安皇甫村扎根14年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作家柳青如何在此艰苦环境下创作出经典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
柳青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毅然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选择在农村扎根。
这期间,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创作的艰辛。
然而,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创作出了经典之作《创业史》。
柳青的坚韧和毅力让我深受启发。
他在面对困难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种精神让我认识到,无论在何种环境下,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柳青》还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柳青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放弃城市的舒适生活,选择在农村扎根。
这种追求让我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只有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此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柳青》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柳青的坚韧和毅力,还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也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青观后感1000字
西安话剧院排演的大型话剧《柳青》的帷幕一拉开,一群“傻人”蹦了出来。
以现代“聪明人”的眼光观之,作家柳青简直就是一个大“傻帽”,放着县委副书记的官不坐,偏偏要到偏僻的皇甫村去“当农民”;放着小车不坐,偏偏要骑个破自行车到处跑;放着大屋不住,偏偏要把家安进一座破庙;整天不知琢磨上级的心思,而是脱下西服背带裤,穿上粗布衣混迹于农民群体之中,作家难道应当这样体验生活?简直让现代人不可思议。
莫非吃错了药?岂不知,当大官坐小车穿锦衣可是现代不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啊!
“傻人”不止柳青一个。
他的夫人马崴也是“傻帽”一个。
明明工作在北京,为了追随柳青和他的事业,居然跟随到西安,再跟随到皇甫村,后来跟随到破庙里,和丈夫一同混迹于农民之中,一生未能享受夫贵妻荣的生活,最后竟因丈夫的事业受牵连而含冤至死。
她图了个啥?
在话剧《柳青》中,“傻人”还真不少。
合作化的带头人王家斌买稻种的过程就傻到了家,对彩霞的追求爱恋的过程也傻到了头!而彩霞对王家斌的爱慕,也和现代女性的择偶观大相径庭——明明已经进了城,有多少城市帅小伙不去追,而偏偏钟情于一个山村憨后生,甚至甘于和他一同面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唉!仔细想想,那个时代“傻人”不止《柳青》的剧中人,而是遍布华夏,想想跳进水泥浆中用身体搅拌水泥的王铁人,还有冒死回国默默一生研制“两弹一星”的钱学森邓稼先等元勋们,还有助人为
乐的雷锋群体,更有从未以权谋私的上至中央下至村官的领导阶层……
那是一个“傻人”辈出的时代啊!正是这群“傻人”的存在并成为社会主流,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才从战争的废墟上站起来,并移风易俗,剿匪禁毒禁娼,净化社会风气,让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是只挂在墙上而是真正贯彻落实!
当然,《柳青》剧中也有“精人”。
犹如《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一般,精于算计。
但这些人在当时风清气正的环境中,尚能存正理、灭私欲、随大流,和“傻人”们一起载入了柳青的《创业史》。
然而,说不清从哪一天开始,柳青和他所接触所描写的“傻人”们归于沉寂,而他所鄙视的斥责的“精人”如同从魔瓶中跳出的鬼怪精灵一样,在中国社会舞台上乱舞蹁跹,有的当县官的把家安在西安,每周都要回省城度周末。
即使不回省城,也要住宾馆或别墅;有的官员夫人尽享夫贵妻荣,成为官员腐败的帮凶;有的村官横行乡里,简直就是黑社会头子,比过去的地主恶霸保长甲长和土匪还恶还毒;不少农村女子向往城市繁华,岂能爱慕务农种田的农村哥?以钱多官大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笑贫不笑娼成为时尚,行贿溜须的“潜规则”成为处世之道,这些,可都是“精人”们营造的社会实景啊!
远离了柳青和“傻人”们的境界,社会就出现了这样的实景。
为了远离和彻底抹去这样的实景,我们痛心地呼吁:“傻人”,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