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理
技术经济学课件第01章技术经济学原理

济评价就是对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方案的可 行性,通过多方案的比较,选取综合效果最佳的方案。
⑸实践性:技术经济学是一实用性的科学,研究的是生 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它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建设 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分析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有技C术o基p础yr的ig经ht济2发00展4。-2011 Aspose Pty Ltd.
⑴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技术是蕴藏在社会活动中的生产力,一旦物化和作用于 生产过程就会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为重 要的物质基础。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是社会生产 中最活跃的因素。
-7-
第一章 技术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技术经济学
1.1 技术与经济
4.选择技术的标准 经济建设中应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这一提法包含两层
含义:一是该适用E技v术al应ua经ti济on合o理n、ly.适合国情;二是适用 Crea技用te术先d的 进w主技it体术h 部为A分:sp应是os具在e有一.S技定lid术社e上会s f的经o先济r .进条N性件ET。下据,3.此为5 可达Cl以到ie定一nt义定P适目ro.
技术经济学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的 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技 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 式,以求可持续发展。
- 11 -
11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技术经济学
1.2 技术经济学的特点
技术经济学虽属经济类学科,但它是介于技术科学与经 济科学之间的应用性、交叉性边缘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
01第一章 集合与计数原理【讲义】

第一讲 集合与计数原理一、基础知识定义1 一般地,一组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对象的全体构成集合,简称集,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来表示,元素x 在集合A 中,称x 属于A ,记为A x ∈,否则称x 不属于A ,记作A x ∉。
例如,通常用N ,Z ,Q ,B ,Q +分别表示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正有理数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用∅来表示。
集合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并用逗号隔开表示集合的方法,如{1,2,3};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属性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有理数},}0{>x x 分别表示有理数集和正实数集。
定义2 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A 叫做B 的子集,记为B A ⊆,例如Z N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B 也是A 的子集,则称A 与B 相等。
如果A 是B 的子集,而且B 中存在元素不属于A ,则A 叫B 的真子集。
定义3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4 并集,}.{B x A x x B A ∈∈=或定义5 补集,若},{,1A x I x x A C I A ∉∈=⊆且则称为A 在I 中的补集。
定义6 差集,},{\B x A x x B A ∉∈=且。
定义7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开区间),(b a ,集合},,{b a R x b x a x <∈≤≤记作闭区间],[b a ,R 记作).,(+∞-∞定理1 集合的性质:对任意集合A ,B ,C ,有:(1));()()(C A B A C B A = (2))()()(C A B A C B A =; (3));(111B A C B C A C = (4)).(111B A C B C A C =定理2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 类办法,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n m m m N +++= 21种不同的方法。
01-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人造(人文)景观系统—— 藕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之上的人文活动及遗迹,历史 的延续与文脉的继承。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在特定自然景观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理解和 认识,产生独特的利用方式,形成天人合一自然-人文复 合系统。
景观生态规划的三大理念 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结合地方性设计(Design with place) 和谐健康的设计(Design for health living) Figure 1-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发展过程
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后期发展及代表人物 麦克哈格( McHarg, 1969), 编著了《设计结合自然》,开创性研究自然过程 引导土地开发的机制,并探讨生态规划的方法。
R.伯顿.利顿 ( R.Burton Litton)等人, 拟定了美国一项重要的新法律《国家环境政策法案》, 进而提出了视觉影响评估系统。 Figure 4-1 景观生态规划的代表人物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理论与原则
案例分析: 背景、问题、规划、反馈、评价
研究途径: 普通生态、场地生态、景观生态及时空尺度 参考书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王仰麟等. 2001.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邬建国. 2000.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R.Forman, M. Godron著, 肖笃宁等译. 1990. 景观生态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肖笃宁. 1991. 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2. 1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传统研究范围:风景保护区、城市公园、 住宅社区、乡间庄园、滨水空间。 现代研究范围:宏观与微观尺度上的空间环 境整体营造,社会理想与生态原则领域的实践
色彩构成01-色彩的基本原理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6
• 明度的第一层内容: • 是指颜色本身的明度。在约翰内斯·伊顿所设计的十二色相环中,
我们会发现,黄颜色的明度最高,而紫颜色明度最低,其它各色 基本上是处于灰与深灰之间,属中间明度。
• 明度的第二层内容: • 同一色相的颜色也具有不同的明度,如红颜色中深红、大红等有
不同的明度值。
• 纯度(S): • 纯度表示色相中灰成分所占的比例,用从0%(灰色)到100%(完全
饱和)的百分比来度量。在标准色轮上,从中心向边缘饱和度是递 增的。
• 明度(B): • 是颜色的相对明暗程度,通常用从0%(黑)到100%(白)的百分比
来度量。亮度为0时即为黑色,最大亮度是色彩最鲜明的状态。
可编辑课件PPT
5.等明度面
孟塞尔色立体等明度面
可编辑课件PPT
19
可编辑课件PPT
20
计算机的表达
PHOTOSHOP表色体系
可编辑课件PPT
21
RGB色彩模式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的可见光谱可以用红、绿和蓝三色光按不同比 例和强度的混合来表示。RGB就分别代表着三种颜色:R代表红 色,G代表绿色、B代表蓝色。RGB模型是加光混色的模型,用 于光照、视频和显示器。
可编辑课件PPT
15
色立体的表达
• 用三维空间关系来表示色彩体系的工具称为色立体。 • 由色立体显示的色彩结构,有助于对色彩进行完整的逻辑分析,
是色彩结构表达的模型。
可编辑课件PPT
16
4.等色相面
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等色相面
可编辑课件PPT
17
孟塞尔色立体可等编色辑相课件面P(PT2个色相面)
18
2
色彩构成的产生与发展
法考-01、第一章 法律基本原理

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本章考情分析题型19年18年14年15年16年17年A卷B卷单选 *1 1题1题1题1题1题1题1题多选 *1.5 1题1题1题2题案例合计1分 2.5分 2.5分 2.5分4分1分1分第一节法律基本概念一、法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反映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的总称2、特征01 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02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03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04 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05 法是确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3、法律体系01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02 刑法03 行政法04 民商法05 经济法07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二、法律渊源★★★ (一)制定部门与效力层级1、关于法律部门规章:没有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作为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地方政府规章: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为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三、法律规范★★★1、概念: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体规定主体权利、义务及其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2、特征:法律规范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规定主体的行为模式,具有可重复适用性和适用的普遍性。
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高【例题·单选题】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C.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D.证监会制定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法律渊源。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01-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总体构造

发动机构造
活塞式内燃机
• 按冷却方式分为
– 液冷发动机
• 水冷发动机 • 油冷发动机
– 风冷发动机
© Copyright: X-G Yang & S-B Lu All Rights Reserved
8
发动机构造
活塞式内燃机
• 按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行程数
– 四冲程发动机 – 二冲程发动机
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四个 行程的内燃机称作四冲程往复活 塞式内燃机 ; 活塞往复两个行程便完成一个工 作循环的则称作二冲程往复活塞 式内燃机。
6
发动机构造
活塞式内燃机
• 按使用燃料
气体燃料发动机(CNG&LPG)
汽油发动机
柴油发动机
添加了一套气 体燃料供给系统
减压器 喷油嘴
混合器
火花塞 强制点火式(点燃式)发动机 压燃式发动机
7
按点火方式
© Copyright: X-G Yang & S-B L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1/17
© Copyright: X-G Yang & S-B Lu All Rights Reserved
15/30
第二节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基本结构及基本术语
• • • • • • • • • • 基本术语 工作循环 上、下止点 活塞行程 S 气缸工作容积(气缸排 量)Vs 发动机工作容积(发动 机排量)VL = i Vs 燃烧室容积Vc 气缸总容积 Va Va=V s+Vc 压缩比ε ε=Va/Vc 工况:转矩/转速 负荷率:P/Pmax
2018/1/17
© Copyright: X-G Yang & S-B Lu All Rights Reserved
01-XRD-基础与原理(3-衍射原理)

2dsinθ=λ
B、已知d 的晶体,测角,结合布拉格方程得到特征 辐射波长 ,再利用莫色莱定律,从而计算物质
的原子序数来确定元素及元素组成——X-ray荧光 分析基础
27
28
29
3、衍射矢量方程和厄尔瓦德图解
在描述X射线的衍射几何原理时,主要是解决两个 问题: ①产生衍射的条件,即满足布拉格方程或劳厄方程; ②衍射方向,即根据布拉格方程或劳厄方程确定的衍 射角2。
例:一组晶面间距从大到
小的顺序:2.02Å ,1.43Å , 1.17Å,1.01 Å,0.90 Å, 0.83 Å,0.76 Å……当用
波长为λkα = 1.94Å的铁 靶照射时,因λkα/2 = 0.97Å ,只有四个d大于它,
故产生衍射的晶面组有四
个。如用铜靶进行照射,
因λkα/2 = 0.77Å, 故
0
2,2,0
3,1,0
2,2,2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图3(1) X射线衍射花样与晶胞形状及大小之间的关系
21
Intensity (%)
1,0,1 100
90
80
70
60
50
1,1,0
40
30
20
10
0
35
40
45
50
0,0,2
2,0,0
§3 X射线衍射原理
衍射的本质:晶体中各原子相干散射波叠加 (合成)的结果。
衍射波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 衍射方向:衍射线在空间分布的方位 ② 衍射强度:它们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
01-XRD-基础与原理(1-X射线物理基础)

(X-Ray Diffraction ,XRD)
1
概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1901
发现X射线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等人 发现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 劳厄方程组
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 布拉格方程 开创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的历史
1914 1915
2
1916年:德拜、谢乐 多晶体试样的“粉末照相法”
15
1、连续X射线谱
包含从某个短波极限开始 的各种波长的X射线谱。
(1)产生原理 ➢ 轫致辐射:高速电子骤然减
速产生辐射 ➢ 到达阳极的电子数目很多,
并且由于绝大多数电子都要经历多次碰撞产能到达阳极。因此撞 向阳极的时间、条件各不相同。 ➢ 电子动能转化为x-ray的能量也有多有少,从而导致产生的xray频率有大有小,形成不同波长的x-ray,构成连续的谱线。
产生强度特别高的X-ray
电动力学:带电粒子作加速运 动时会辐射光波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13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演示场景
以接近光速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作曲线运动,改变运动方向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
14
三、X射线谱
X射线强度与波长的关系曲线, 称之X射线谱,图(a)
从X-ray管中发出的X射线可以 分为:连续X射线谱,图(b) 特征X射线谱,图(c)
晶粒尺寸的计算
晶胞参数的确定……
4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需 分析未知物的物相组成所使用的检测方法?
解 决
XRD物相分析原理?仪器主要结构?样品要求?
的 XRD实验结果如何分析?
问 题 XRD除物相分析外,还能获得材料的哪些信息?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 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 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 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 物史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中包含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人们 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 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的分 配方式 。
四川地主——刘文彩的庄园
十月革命
攻打冬宫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 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 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构成要素:
劳动者
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 际生产能力。
取消领导干部终身制,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同志1989年11月在江泽民的陪同下,同大家一一握手, 并高兴地和大家合影留念。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 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 义语。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 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 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共分三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在江苏省华西村这个中国最富有的村庄里,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华西村的工业总收入达到 400亿元人民币。华西村2000个居民人人都住在600平方米的房子里,每户至少拥有两辆轿车以 及100万元的财产。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美元,几乎是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50倍。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 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桂 林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社会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生产和生活 资料来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地理环境影响生产力的高低 地理环境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 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 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
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
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图为 当年参与签约的三名农民和签订的 契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 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或事业。科学主要分 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和 技能。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演进,还表现为历史的进步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 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 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 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马克思主义考察人 的出发点是实践活动及其社会关系,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而不是 抽象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 能动性的人。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 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 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 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指社会人 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 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 方面,主要是指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及生产方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 藏、动植物等。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 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合力论)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 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 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 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 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 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 )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政治
法律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与唯物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旧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唯 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 史,可以被称为英雄史观。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789年,法国革命,攻打巴士底狱
《自由引导人民》1830年7月27日法国七月革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一种具有 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 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是两者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 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太平天国起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 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五)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 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