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
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

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那下面一起了解父母的教养对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吧?家庭教养的分类【1】对于千千万万的家庭来讲,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早在1978年就已经提出,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要求性,另一个是反应性。
要求性指的是父母对子女要建立起适当的行为标准进行约束,而且子女必须坚持按照这项标准来执行。
反应性就是对子女的耐心程度和了解他们需求的敏感程度。
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分类,可以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比较合理和理性,不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和限制,为其树立起合适的目标,并坚决要求孩子达到这些目标。
但与此同时,他们不会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还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这种关爱表现出来,对待问题也会认真征求孩子的意见。
通过这种教养方式长大的孩子,他们会拥有很强的自信心,自我意识也会很强,在将来处理问题时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而且也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性格。
(二)专制型的父母教养子女时,要求他们绝对服从自己。
他们一般都会给孩子制定很高且不合实际的行为标准,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一旦孩子在行为上出现抵触,就会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一种畏惧、退缩心理,在行为上比较胆怯。
不过他们在学校都是文明守纪的好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
这种教养方式明显的忽视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是过分的关爱,只要是他们提出的要求,一概坚决服从,很少对他们不良的行为提出批评,甚至不对他们进行任何行为上的约束,也没有科学的.行为标准。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非常自私,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举动,也不懂得尊重他人,自控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独生子女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
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对独生子女是不是“问题儿童”而引发了大规模的争论。
人们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但研究所得出的却主要是负面的结论。
风笑天教授认为:从总体上看,两类青少年之间在性格特征上相似性多于相异性。
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好朋友数目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
这一结果对社会中流行的独生子女‘孤僻'、‘不合群'、‘处处个人中心'、‘难于与人交往'的看法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然而,风教授的研究只停留在小学、中学的独生子女,而对于大学生独生子女却没有涉及。
在当代的大学生身上,有许多新的特点。
如大学生对于网络更加依赖,比以前更少参加体育活动,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等,所以,开展对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同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很多方面并未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
这些方面有现状自我评价、成就期望水平、责任感、决策力和创造性。
1现状自我评价我们通过一项调查问卷了解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中有87.3 %的人“对自我现状评价一般”,而非独生子女占到88.2 %。
对自己评价过低或过高的人数都很少,这说明独生子女在成就自我评价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并无明显差别。
作为大学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成功地通过了高考,无疑是同辈中的佼佼者,自我满意度都很高。
与同辈人或同样社会地位的人对比,都能得到成就感。
所以,对于现状自我评价,看不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什么区别。
2成就期望水平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
个人对目标的期望值与个人的努力、绩效、奖励和个人需要都密不可分。
不可否认,任何人都有一定的追求和需要,大学生也是如此。
婚恋观和恋爱现状_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_省略_比较研究_对南京市六所高校大学

( 二) 婚恋年龄 表 24 大学生实际与理想的婚恋年龄 ( 人数: )*( 人) 实 男 女 生 生 际 的 的 理 理 初 项 性 想 想 目 别 恋 初 初 恋 恋 年 年 年 龄 龄 龄 男 0+,*% 0",&0 0’,%% 独生 女 0’,00 0",&* 0’,*& 子女 合计 0+,’+ 0",&) 0’,&0 男 0+,*2 2%,)2 0",2+ 非独生 女 0’,&2 2%,2" 0",)2 子女 合计 0’,%% 2%,&( 0",&) 男 0+,*% 0",+* 0’,(0 总数 女 0’,0" 0",)& 0’,") 合计 0+,"2 0",+) 0’,+2
调查发现,此次调查中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初次 恋爱的年龄平均是 0+," 岁,其中男生平均 0+,* 岁, 女生平均 0’,0 岁;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初34; # 年第 ! 期
$%&’( *’&+,-* ! . !""#
子女大学生所选择的前三位都是: 两人感情、 性格脾 年龄是 /01" 岁, 其中男生 /23# 岁, 女生 /034 岁。 独生 气和思想品德。 而对于经济状况的选项, 只有 83!9 和 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初恋年龄相差不大,男生都比 女生初恋的年龄更小。由于大学新生的平均年龄在 6369 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选择。因此我们可以 这也就是说, 男生平均在进入大学之前就 说,现在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还是相 /0 岁左右, 已经开始了恋爱,而女生则是一进入大学校园便有 对比较传统而且单纯的, 而并未像人们想象中那样, 了男朋友。日益年轻化的初恋年龄值得我们的关注。 将经济状况或是家庭背景这些较为实际的世俗化的 因素摆在择偶考虑因素前列。 !3) 理想初恋年龄 ( 四) 恋爱原因 调查显示, 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男生在 /534 岁谈 在曾经谈过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独生子女大学 恋爱比较合适, 女生在 /034 岁谈恋爱比较合适; 而非 生中, 有 2/369 的独生子女和 243!9 非独生子女人认 独生子女大学生则认为男生在 !"36 岁谈恋爱比较合 适, 女生在 /534 岁谈恋爱比较合适。 非独生子女比独 为自己谈恋爱的原因是互相爱慕而走到一起的, 即 生子女理想的初恋年龄要晚一岁左右。和上一题中 “ 两情相悦” 。 但他们大多没有考虑遥远的目标, 很少 他们自身初次恋爱的年龄对比发现,无论独生子女 人认为自己现在恋爱是为了以后结婚作打算。 大学生 还是非独生子女,他们的实际初恋年龄却比理想的 今后的生活还不确定,毕业以后的就业还是个未知 要提前较多。 数, 即使获得了此时彼此真心相爱, 毕业后也有可能 天各一方。因此, 他们 “ 不求天长地久, 只在乎曾经拥 理想结婚年龄 437 有” 等恋爱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卡方检验表明, 两 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理想的结婚年 组大学生的恋爱原因之间不存在差异 ( ;<"3"8 ) 龄 是 男 生 !#3" 岁 , 女 生 !432 岁 ; 非独生子女心目中 。 的理想婚龄要更晚一些,达到了男生 !#3/ 岁,女生 ( 五) 家庭支持 表 6777 父母对于子女恋爱的态度 ( G) !63/ 岁。都已经超过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晚婚年龄。 父母态度 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既不赞成 项目 性别 合计 里都想尽可能多的充实自己,很多人在毕业以后选 赞成 反对 也不反对 择继续读研究生深造,而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也并不 男生 /634 8634 4/36 /""3" 急于结婚, 而是先奋斗上几年。先 “ 立业”后 “ 成家” 独生子女 女生 /!38 623! 6"34 /""3" 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选择。 合计 /436 8"32 4835 /""3" 63) 理想婚龄差 男生 /835 853/ !83" /""3" 表 477 两组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婚龄差( 9 ) ( 有效 非独生子女 女生 !636 483# 6"3" /""3" 回答人数 6#8 ) 合计 !"3! 623! 4!3# /""3" 理想婚龄差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合计 从表 6 中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 /4369 的独生子女 父母对于孩子现在谈恋爱表示赞成,而非独生子女 大学生的家长赞成孩子恋爱的比例则要高一些, 超 过了 !"9 。8"329 的独生子女家长和 623!9 的非独生 子女家长不赞成也不反对孩子谈恋爱。 48359 的独生 从表 4 中我 们 发 现 , 8!309 独 生 子 女 和 #6359 的 子女遭到了家长态度鲜明的反对,而非独生子女则 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认为恋爱双方中应该男比女大, 只有 4!3#9 。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 老夫少妻”, 这也和中国传统的 女在恋爱问题上父母的态度还是大体一致的,差异 婚恋习俗相一致,其中选择男比女大 /:! 岁的人最 不大( ;<"3"8 ) 。而 无 论 是 独 生 子 女 还 是 非 独 生 子 多,都超过了一半。此 外 ,有 4!389 的 独 生 子 女 和 女, 父母对于不同性别的子女的态度都是有所不同, !53!9 的 非 独 生 子 女 大 学 生 对 彼 此 的 年 龄 差 距 感 觉 对于男生, 家长相对宽容理解一些; 而对于女生, 父 “ 无 所 谓 ”, 认为只要有感情基础, 年龄谁大谁小以 母们则更多的表示反对她们在大学阶段恋爱。 及相差几岁, 都不是问题。还有 /!389 的独生子女认 ( 六)经济开支 为婚恋两人应该年龄相当, 而非独生子女 只 有 6349 调查显示,正在恋爱的独生子女每月消费 可以接受年龄相同的恋人。只有 /309 的独生子女和 ( #65344 元)比非独生子女每月消费 ( 8653!5 元 )高 /3#9 的非独生子女选择了女比男大。卡方检验的结 出 /"" 元 = 两者之间差异极其显著 ( ;>"3""/ ) 。而没 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目的理想 有男、 女朋友的独生子女每月消费 ( 8#5386 元)也比 婚龄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非独生子女 ( 6883// 元)要高出 //6364 元, 两者之间 ( 三)择偶标准 也存在极其 显 著 的 差 异 ( ;>"3""/ ) 。从 独 生 子 女 和 调查显示, 在回答 “ 选择恋爱对象时考虑因素中 非独生子女两个群体内部来看,有了恋人的大学生 最重要的两项”这个问题的时候,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 的每月消费也比单身一个人的大学生要高出很多。 男比女大 女比男大 男女年龄相同 无所谓
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

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独生子女指的是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着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同的人际关系。
同时,独生子女在社会中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
其人际关系及社会意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往往由于家庭背景的独特性而表现出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同的行为和态度。
作为一家之中唯一的孩子,他们往往被父母格外关注和宠爱,在他们需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妥协和协商时,可能会采取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种“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可能会让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更强的自我中心和自我保护倾向。
此外,由于独生子女往往缺乏与兄弟姐妹的共同成长经历,也可能较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或情感。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独生子女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和责任。
首先,独生子女因为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往往有较高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具备快速适应和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种特点使得独生子女在学业上、职业发展上等方面可能更具有竞争力。
其次,独生子女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重要一代,必须尽可能地承担起这种责任。
这既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对自己成长、发展的一种锻炼和提升。
最后,独生子女应当在社会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教育和培养得更为优秀。
因此,独生子女应当以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为社会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并以自身的优势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的来说,独生子女作为中国特有的人口群体,在家庭关系和社会角色上都具备独特性和重要性。
我们应当以更为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看待独生子女,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地融入社会中,创造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差异的元分析研究

摘要 : 运用合并均值的元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来 I 项有关独生 与非独生子女大 学生人 际关 系敏 感差异 的研究 结 I
果进行了分析 。在这 I 项研究结果 中 , 7项显示二者在人际关系敏感上存在显著性 差异 , 4项则 显示 无显 I 有 有 著性差异。元分析的结果显示 ,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基 金项 目 : 贵州师范大学 20 - 2 0 0 5 06年度学生科研项 目“ 素质教育 ” 课题 。 作者简 介 : 周振华 (9 1 )女 , 18 一 , 在读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心理测 量与辅导 。
—
Vo. 4 N . 12 . o 4
No .2 o v o6
文章 编号 :04 5 7 (0 6 0 0 5 0 10 - 5 0 20 ) 4— 0 5— 4
独生 与 非 独 生 子女 大学 生人 际关 系 敏感差异 的元分析研究
周振 华 , 赵 洁, 袁 川
(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 贵州 贵 阳 5 0 0 ) 5 0 1
维普资讯
第2 4卷 第 4期
20 06年 1 月 1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ul e Ju a o G i o o l n esy( a r c ne) orl f u huN — i ri N t a S i cs n z r U v t ma
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 在集体场合不 自在 , 表现பைடு நூலகம் 缺乏信任 , 无话可说 , 内向、 胆小怕事… ; 或者说人 际关 系敏感 是 指 在人 际 交 往 和 与别 人 比较 的情 况
下, 易出现紧张不安 的情绪和 自卑感 , 经常心神不 宁, 表情举止不 自然 , 害羞等 。2 J 0世纪 7 0年代
青少年同辈交往的性别分析_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_张艳霞

二、青少年同辈交往的标准
(一)青少年的交友标准 一般而言,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择友标准,他人是否符合这些标准决定了我们与其 的交往频率和亲密程度。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确立,青少年也形成了自己的交友标准。
74
青少年同辈交往的性别分析
交谈 话题
学习方面的事 班上的事
感情方面的事 个人心情
一、青少年同辈交往的状况
对青少年同辈交往的状况,本文主要从交友数量和朋友的性别构成以及在交往中所谈论的主要话题 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青少年的交友数量和朋友性别构成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 1),在独生子女中,有一半多的青少年都拥有数量较多的朋友,三分之一左右的 青少年拥有朋友的数量一般,而“朋友很少”和“没有朋友的”青少年只是极少数,并且男孩和女孩的情况 相似,二者没有显著的差异。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的情况一致。这说明,在当代的城市青少年中,无论是 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朋友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青少年(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 有较强的与同辈交往的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严重匮乏,小群体、孤单、愤世嫉俗等不良现状比比皆是,我们一起来看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哪些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文章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
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
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
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
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
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
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
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结果发现: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和精神病倾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躯体化、自卑、性心理障碍和冲动四个方面差异不显著;城市生源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心理更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一、引言近年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并且有日趋加重的趋势。
心理学界、教育学界等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是在校大学生中的两类群体,这两类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也是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很多专家学者利用各种研究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和探讨,并且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有研究采用抑郁量表(SDS)和焦虑量表(SAS)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在抑郁和焦虑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张樱樱等人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结果发现二者差异不显著。
段鑫星等人对大学一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非独生子女。
屈艳红等人研究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在社交方面、性心理方面和躯体问题上更容易出现问题,并且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
张晓文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独生子女。
但也有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独生子女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和恐怖因子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非常显著。
这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和恐怖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圈: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较
作者:许传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刊名:
青年探索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年,卷(期):2006(6)
被引用次数:3次
1.许传新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 2005(04)
2.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 1992
3.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 2000(06)
1.姜健.么加利历史与现状:我国独生子女的优势与劣势[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 2010(3)
2.张建英独生子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 2008(20)
3.许传新.风笑天独生子女大学生研究述评水[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08(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ts200606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