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专用名词

合集下载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形式来传达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传承文化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戏曲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戏曲艺术名词解释: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世界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2. 昆曲: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江苏昆山,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

昆曲以细腻、柔美、婉转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著称。

3. 豫剧: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

豫剧以唱腔高亢、旋律优美、感情强烈著称。

4. 粤剧: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广东省,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

粤剧以音乐、舞蹈、表演技巧精湛著称。

5. 秦腔: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

秦腔以唱腔优美、表演华丽、情感强烈著称。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戏曲艺术形式,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戏曲艺术形式,如晋剧、话剧、评剧、曲剧等。

每种戏曲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

戏曲艺术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舞台表演形式来传达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传承文化技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
化艺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年级下册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三年级下册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戏曲的那些词儿,你都知道吗?

戏曲的那些词儿,你都知道吗?

戏曲的那些词儿,你都知道吗?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等。

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戏曲中那些专业名词。

戏曲虚拟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

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

扬剧《白蛇传》中艄翁手持划桨,展现行船情境。

扬剧《白蛇传》扬剧《白蛇传》艄翁脸谱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

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

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

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

狭义只代表戏装。

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装饰。

翎子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

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

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

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又称“口面”。

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

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

根据不同身份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

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

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戏曲服装。

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

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

腹部称“靠肚”。

护腿两块称“靠牌子”。

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

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穆桂英、杨宗保武靠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

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

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

常见有:凤冠、平天冠、紫金冠、老旦凤冠、猴紫金冠等。

戏曲的含名词解释

戏曲的含名词解释

戏曲的含名词解释戏曲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以表演为主的艺术,通过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现手法,演绎着各种戏剧故事和文化传统。

在戏曲中,有许多专属的名词,今天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解释其中的几个代表性词汇。

细腻、娴熟、天籁戏曲中的表演需要演员通过娴熟的技巧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性格。

其中的“细腻”一词指的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将各种情感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角色的内心变化。

“娴熟”则是指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能够准确地掌握表演技巧,使观众看到的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展示。

“天籁”则是形容戏曲中特有的音乐声音,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可谓别具韵味,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脸谱、花旦、净行、丑角戏曲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着各种角色。

其中的“脸谱”即是指演员脸上所绘制的特殊化妆,它表达了角色的性格和身份,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花旦”是戏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类别,多由女性扮演,通常代表着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角色。

“净行”则是扮演正面英勇角色的表演者,“净”字代表着正直无私的意义。

“丑角”则是指一类搞笑、幽默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演手法和滑稽的言行举止来取悦观众。

唱腔、音律、念白、旦角戏曲的表演主要依靠声音的传达。

其中的“唱腔”是指诗词的朗诵和歌唱,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唱腔风格,以此区分人物。

“音律”则是指戏曲音乐中独特的旋律,这些旋律韵律丰富,能够独立成曲。

“念白”是指演员在戏曲表演中的朗诵部分,通常念的是一些戏词。

“旦角”则是戏曲中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旦角不仅要求演员声音悦耳动听,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舞蹈技巧。

虚实、刀马旦、武生、小生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各种动作来营造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其中的“虚实”指的是演员的身段和步法,在舞台表演中变幻莫测,有时悠然自得,有时激情澎湃。

“刀马旦”是对扮演武将的女演员的称呼,她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勇武形象,操刀驾马,与男演员站在同一舞台,“武生”则是扮演武将的男演员。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戏曲术语解释

戏曲术语解释

戏曲术语解释文章来源:国粹传承勾栏:一作勾阑、构栏,宋元时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

瓦舍:也叫瓦肆、瓦子。

宋元时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有表演杂剧、曲艺。

杂技等的勾栏,也有卖药、估衣。

饮食的店铺。

上场门:旧式剧场方形舞台的组成部分,方形舞台由前后两根圆柱组成,后面两根圆柱之间设有板壁,右端之门称为上场门,左端之门称为下场门。

演出传统剧目,演员大都从右门上左门下,因而得名。

下场门:同上。

鬼门道:也叫古门道、鼓门道、鬼门。

宋元舞台通向后台的门。

砌末:也叫切末,传统戏曲所用简单布景和大小道具的统称,近代戏曲应用较多,如布城、云片、水旗等一桌二椅:木制戏曲道具,红色。

一般用于传统戏的演出中,根据桌椅的不同摆法,可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

桌围椅披:绸制戏曲道具,红色最常用,偶尔用白色及其他颜色。

一般上绣盘金花,用以修饰美化舞台道具。

一副桌围一般有两块,悬于桌前和左右两边。

椅披仅只一块,一般披于椅背,经椅面再悬于地面。

大戏:历史悠久而有相对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的统称,与小戏相对,如昆曲、京剧、秦腔等剧种都是,脚色行当齐全,剧目一般以历史题材为主,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并重,现在各剧种都有发展,大戏、小戏的差别已逐渐消除在**惯上,观众往往把整本戏叫做大戏小戏:由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剧种的统称,如各种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都是,脚色一般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剧目大多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片段,偏重歌舞,并以手帕、伞、扇等物为主要道具。

轴子: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

最后一出戏叫做大轴子,倒数第二出也是主戏叫做压轴,中场戏叫中轴子。

压轴: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出戏,往往由主要演员演出唱做繁重的文戏。

大轴:也叫大轴子,由几个折子戏组成的戏曲演出时最后一个上演的剧目。

送客戏:旧时演出的最后一个剧目。

垫戏:旧时演出中预定的剧目以外临时增加的剧目。

过场戏:戏曲结构之一种。

黑板报小知识: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黑板报小知识:戏曲专业术语介绍

戏曲专业术语介绍【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相:
是一种戏曲上的表演动作。

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

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这就称其为"亮相"。

还有在一段武打完毕,敌对双方也都各自亮相,而战败一方的"亮相"被称为"败式"。

戏曲的亮相有两个作用:一是向观众展示美丽的造型,二是便于拍摄剧照。

行当:
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

压轴:
原本是戏曲名词,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压轴戏",但压轴也是人们知识的一个盲区。

压轴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常说的倒数第一个,倒数第一个称"压台"。

行头:
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

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

出自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 延寿马,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头。

"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衣、盔、杂、把四箱。

"。

跑龙套:
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pǎo lóng tào,粤语称为"Kie Lie Fie",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

现在多用于电影里面的角色。

跑龙套也称呼为群众演员、特约演员。

唱白脸:
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白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比喻阴险狡诈的人,比如曹操。

花架子:
所指的行为在类别上很多。

如古戏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有一个行当叫"架子花",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即看他像不像武将。

除了戏台之外,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花架子,往往指一切专搞形式主义而不务实的人。

对台戏:
亦称对戏。

是一组可供同时演出的舞台和一种流传的剧种形式。

俩戏台左右紧挨相搭,建造各异讲究,两台的演员左右呼应起全场轰动和互动效应。

之后变为各台独立的演出方法形成热闹的竞争。

也有变为虽在同一场区相对搭台的"对戏台"。

粉墨登场:
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

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出自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清勤堂随笔》。

字正腔圆:
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意为说、唱吐字准确,腔调圆润。

多用于戏曲、曲艺。

有板有眼:
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说话、做事很有条理;或指说话的样子、语气有模有样。

科班出身:
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通常用来形容专业对口或在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有所学习有所研究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