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ppt课件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ppt课件
第八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赵东群 平顶山学院
2P0P1T课6.件12.09
1
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它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 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 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 响的社会人。
PPT课件
4
第一节:亲子关系
三、依恋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安全型
紊乱型依恋
PPT课件
5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母亲离开时,并无忧虑表 现;母亲回来了,往往不予理睬,虽然有时也会欢迎,但是短暂。 这种儿童实际上并未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这类儿童当母亲要离开时表现出惊恐不安,大哭 大叫;一见到母亲回来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 当母亲去迎接他(她),如抱起时,却又挣扎反抗 着要离开,还有点发怒的样子,孩子对母亲的态 度是矛盾的。他们即使在母亲身旁,也不感到安
不安全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 参加游戏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 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 较差。
PPT课件
10
(二)影响依恋的因素
1.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
1
权威性、专制型、
溺爱型、忽视型。
2.儿童的气质特点:研究者根据儿童 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 心境、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将婴儿的 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活泼型、安静 型、一般型。受幼儿气质特点的影响 可以将幼儿划分为:难以教养型、易 教养型、行动患慢型。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入学到学龄前期之间,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社会性的能力和意识。

这一阶段是儿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重要任务、影响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以及家庭和学校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模仿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2.感受和表达情感:学前儿童开始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达喜怒哀乐,并逐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3.交往能力的形成: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开始有朋友,通过互动和交往,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社交技巧。

4.规则和秩序的认识:学前儿童开始学习和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和秩序,例如排队、等候、分享等,从而逐步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遵循。

5.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和交流。

1.构建自我认同:学前儿童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建立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知。

2.发展协作合作的能力:学前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相处,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情感管理能力:学前儿童需要学会辨认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共情和沟通,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4.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学前儿童需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差异,包括性别、文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培养宽容和多样性的价值观。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规范等都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同伴关系:学前儿童开始与同伴进行交往和互动,同伴关系的质量和数量对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

1.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2.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直接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2)观察学习:“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

3.观察学习,也称社会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4.观察学习的构成:(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5.强化的类型:(1)直接强化: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后果而受到的强化。

(2)替代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惩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

6.八种示范:(1)行为示范。

即通过榜样的行为来传递行为的方式。

(2)言语示范。

即通过榜样的言语活动传递行为、技能的方式。

(3)象征示范。

即通过电视、电影等中的象征性中介物呈示榜样的行为方式。

(4)抽象示范。

即通过榜样的行为事例,传递隐含在背后的原理或规则的方式。

(5)参照示范。

即为传授抽象概念而附加具体的参考物或活动方式。

(6)参与示范。

即把观察和模仿相结合的示范。

(7)创造示范。

即观察多种行为示范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8)延迟性示范。

即观察者观察榜样后不立即模仿,一段时间后才模仿。

7.对教育工作者的启:(1)在儿童社会教育中,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

(2)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 行为。第一类是指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的 侵犯性行为。第二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 行为作为手段。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 、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中班多于小班与大班 以身体动作为主——攻击性言语 工具性的攻击为主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 了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主要类型,即权威型、专断 型、放纵型、忽视型,并对每种类型对应的儿童社 会性发展特点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四、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亲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着来自亲子双 方及周围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父母的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 ,对其教养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 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等,通过父母一方间接地影响着亲子 交往的状况。 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是影响亲子交往的另一重 要因素。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与同伴的交往使儿童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 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 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
二、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可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社
交中的地位。这样可以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 程度,从而判断其同伴社交地位的类型。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 基本类型。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二)儿童自身的特征 (三)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二、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婴幼儿与父母的交往对其各方面心理发展 均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通过父母的示范 、行为强化和直接教导等途径实现的。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习题答案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习题答案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步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

2.依恋:广义: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狭义: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依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3.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二、填空题1.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学前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

2.亲子关系的类型是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3.广义的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4.交往中的问题儿童有被忽视儿童和被拒绝型儿童两种。

5.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6.移情是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7.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在儿童出生后一年后可以看到。

8.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经验的积累和强化和挫折等。

三、选择题1.母亲在场与不在场对儿童影响不大,属于 C类型儿童。

A.反抗型B.安全型C.回避型D.放任型2. 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A.反抗型B.安全型C.回避型D.放任型3. A,称为移情。

A.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B.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C.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D.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先满足对方4.儿童依恋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C。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C.特殊情感连接阶段D.普遍情感连接阶段5. C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B.强化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D.社交技能的发展6.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 C。

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7. A,学前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A.3岁左右B.4岁左右C.5岁左右D.4.5岁左右四、判断题1.学前儿童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幼儿园前的阶段,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交能力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家庭环境、同伴关系、教育方式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父母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较大影响。

和睦的父母关系会给儿童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给予孩子安全感,促进他们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合作。

3.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的情感氛围和价值观念。

温暖、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能够培养他们的友善、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同伴接触:与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和学习,能够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

2. 同伴模仿: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能够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通过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儿童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互动、合作和解决冲突。

3. 同伴关系质量:同伴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提供支持和友谊,促进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三、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1. 教师角色:教师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教学方式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童年经历与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
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后作业: 观赏电影《阿甘正传》,请你依据事例分析阿甘的自我、
本我、超我人格
• 案例分析: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视角下的《阿甘正传》
• 追求快乐的本我
本我给阿甘带来的是一生的挚爱和珍贵的友谊。阿甘对珍 妮的爱便是在一种无意识的,不问回报的情况下悄然而生 的。这种无意识给阿甘带来了情感上的快乐和满足。
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 展起来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 长,逐渐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 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 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精神分析理论
超我(superego):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 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 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 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 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 就形成了。
二、社会性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张丽潆小朋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不打招呼——有礼貌向老师打招呼 参与游戏沉默——积极参与户外游戏 不敢举手发言——举手发言 胆怯——敢于表达自己
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 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 一个“社会人”,逐步进入幼儿园接受 社会性学习。
• “奔跑”的自我
• 影片中,跑步是阿甘走向成功的开始,也是揭示生命的意 义的所在。当自己的最爱珍妮悄悄离开时,阿甘选择了奔 跑。它是自我对本我的一种调节。当本我的快乐原则无法 达到满足的时候,自我便开始发挥作用“为本我寻找一个 宣泄的最佳方式”。而奔跑正是阿甘自我调节的结果。
• 自我的角色决定了它的命运必须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 超我之间。它既要听命于本我难以遏制的要求,又要服从 外界环境的现实要求,还要接受超我的自我审视。”自我 尽最大努力让三者保持平衡,从而保障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