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路“英雄”-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过的“黄土地”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黄土地中的爱情观

《黄土地》是由著名导演陈凯歌与负责摄像的张艺谋在1984年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
陈凯歌本人曾表示自认为自己是“第五代导演”,与“在1949年以前掌握电影和拍电影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导演,只以一个声音来讲话”和“文化大革命以前完成大学教育的第四代导演作品大都感伤”有所不同,自己能够到农村去,有机会接触比较真实的中国生活,而且我们当时地位很低,都是最普通的知识青年,那个时候我们想到,与其很感伤地留恋过去的东西,不如去找一条新的路。
黄土地这部经典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处在社会思想前沿的电影人——知识分子们对爱情对个人命运、对社会的思考。
电影《黄土地》简介: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在小时候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
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
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
翠巧弟弟憨憨(刘强饰)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
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电影的爱情观体现在一个一个个情节的细节里。
男主人公顾青来搜集当地的民歌,刚巧碰到有一个人正在娶亲,于是大红的花轿和滴滴答答的唢呐声就出现在了这片寂寥的土地上,让刚才看上去十分荒凉的环境变得热闹起来。
在婚礼上,有一个丫头一直躲躲藏藏不敢露面,她看着花轿从她跟前经过,又看到新郎抱着新娘入洞房,眼里充满着好奇和恐惧。
她叫翠巧,跟47岁的父亲和弟弟憨憨住在一起。
顾青来陕北,就是住在他们家。
在电影的一个桥段里,来自革命区的顾青给这户人家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观念上的转变。
当老父亲说到嫁女子的事情,顾青说现在已经不兴这个了,意思是不能就像卖东西一样把14岁的翠巧嫁给别人。
顾青评价说,“这世道得变变了”,在一旁烧柴的翠巧听到了他说的话,若有所思。
第五代导演1

第五代电影从张军钊1983年拍摄出标志着第 五代开山之作的《一个和八个》揭开了第五 代导演的序幕 1984年后陈凯歌拍出《黄土地》、《大阅兵》 (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壮 壮拍出《猎场扎撒》(1985年)、《盗马贼》 (1986年),吴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 (1984年)第五代导演经历了第一个重要时 期。 1988年张艺谋处女作《红高粱》问世,获得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第一部获得世界三 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标志着第 五代导演正式进入创作的巅峰时期。
黄建新,1954年6月14日出生于陕西西安,祖籍河北深县。 中国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制片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 席,“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 1986《错位》 刘子枫、孙飞虎、杨坤 处女作《黑炮事件》 刘子枫、高明、杨亚洲 1988《轮回》 雷汉、谭小燕魁》 张世、王玉梅、高明俊 1994 《背靠背脸对脸》 牛振华、李强、句号、张嘉译 1996 《红灯停绿灯行》 牛振华、丁嘉丽、句号、王刚 1997 《埋伏》 冯巩、江珊、张嘉译、牛振华
张艺谋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导演电影作品: 1987《红高粱》 1990《菊豆》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2《秋菊打官司》 1994《活着》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6 《有话好好说》 1998《一个都不能少》 1999《我的父亲母亲》 2000《幸福时光》 2002《英雄》
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 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 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 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黄土地——精选推荐

影视评论范文传神写照——评《黄土地》的摄影技巧这部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的处女作一经推出便以独特的风格、手法、造型成为了第五代导演探索影片的典范。
一举获得瑞士电影节的银豹奖及中国的金鸡最佳摄影奖,震撼了摄影界。
影片《黄土地》中的故事似乎可以用独特的简单来形容,然而就是在这种深沉的简单中却蕴藏着不平凡,不平凡的摄影技巧,也正是由此,导演与摄影师的指导与运用,才奠定了影片铿锵的第一步。
影片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是摄影技巧的充分挖掘与表现。
影片的基础如果是在剧本创作的话,那么摄影技巧的作用则是体现在对电影的表达上。
因为无论是景别的运用还是镜头的表现,都将电影的主体彰显得淋漓尽致。
景别的运用首先是功不可没的。
在“初来乍到”的张艺谋的手下,娴熟的景别运用可谓真正“秀”了一把自己的看家本领。
在整套景别运用上,无论是大远景、近景还是特写的驾驭,为的就是能够充实、质朴的反映出电影人物的外在与内在涵养与黄土地上支离破碎、沟壑相间的景象,然而通过景别的切换交错,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甚至黄土地上人的路途的艰辛加上黄土地所一向的淳朴都冲击着视觉,震撼着心灵。
众多的远景展现黄土地上辽阔环境的同时,繁多的特写则表现了人物情感触动或是心灵的信息。
记得小姑娘翠巧的眼神在特写镜头的表现下突出的是那样的由于与无奈。
而对翠巧父亲的面部特写则让人联想到了著名的油画《父亲》,那一刻是仿佛凝固,故事似乎停滞。
然而镜头的表现不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景别的运用正是通过镜头渗透在影片中的。
不同的拍摄方法,不同的拍摄角度所诠释出的更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在此,逆光拍摄的手法与长镜头的运用可谓是独树一帜的。
影片中曾多次将视点与灯光对立,这也许是为了深刻展露黄土地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吧。
因为人物总是背离着光明。
除此之外的长镜头更是交代了故事中人物或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与节奏。
或许正是在《黄土地》中摄影技巧的成功奠定了老谋子日后发展的风格。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其他几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皆是贯彻了他最初的摄影风格。
电影《黄土地》分析

自然真实与深刻含蓄的交响——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影片。
导演运用了多种独特的电影手法,使影片显现出真实又深刻的风貌,在这深刻的背后更难免让我们心灵震撼,内心感到酸楚。
《黄土地》运用了看似平实又笨拙的顺叙的结构方法,讲述了成长在厚实、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翠巧受封建“娃娃亲”的思想束缚,在延安文艺工作者顾青的启发下毅然东渡黄河的故事。
流畅、自然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时间性,能真实再现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在蒋介石地方政府控制下,贫苦人所遭受的压迫,也深刻表现了封建与民主的碰撞。
影片的段落层次清晰,大部分写顾青住在翠巧家,为他们帮忙,与他们交流,传播着民主、文明的思想;故事在延安的安塞腰鼓声中达到高潮,后面则是简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变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影片还大胆地运用了固定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功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
例如翠巧为在田野里耕地的父亲、顾大哥、弟弟送饭的画面,他们坐在地上一起吃饭,用的就是固定镜头,大叔站起来是把镜头上下摇的,像一张照片,上面人能站起的感觉。
镜头还多次独自拍了翠巧的固定镜头,如婆家送来衣物后,父亲在讲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镜头一直对准翠巧,只有父亲那无奈的声音,这时的翠巧就像一座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是这座雕像还有复杂的思想,她内心的难处,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一个镜头是翠巧坐在门口做活,顾青在屋内,拍的是翠巧的一个全景,他们二人的对话及翠巧表情的变化。
这个镜头暗示出翠巧内心要当公家人的思想萌动,为后面她渴望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
固定镜头真实再现了翠巧从受封建思想毒害到渴望奔向光明的思想转变全过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贯穿全片。
黄土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和绿绿的草地,但不少空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了解了炎黄子孙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在这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时传来铿锵有力的陕北民歌,从而导致视听统一的效果——大自然与社会的民族风情被融合在一起。
黄土地介绍及影评.

《黄土地》百度百科陕北黄土高原一条贫脊的沟壑里,鼓乐声声。
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千百年来毫无变化的传统婚礼。
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也来到这里。
他听到的:“喜歌”出自一个穷得叮当响的汉子口中;他见到:新娘,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娃。
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
突然,眼前一件红衣一闪,顾青在一片黑棉袄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双注满了哀伤与愤懑泪水的眼睛。
后来顾青才知道,她是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妈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
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
当晚,顾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脚。
尽管当时已实行国共合作,可身处国统区的翠巧一家对来自延安的“公家长官”仍十分陌生。
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
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
夜深了,伴着嗡嗡的纺车声,她不由自主地哼唱着自己的哀愁。
由于顾青在土地上熟练地耕作,翠巧一家才开始把这个不同一般的“公家长官”当作自己人。
于是,“镰刀、斧头、老镢头,砍开大路工农走,芦花子公鸡飞上场,救万民靠共产党”的高亢歌声才第一次回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空。
这歌声使翠巧心中产生了新的变化,连挑水的脚步也变得坚定而飞快。
然而,善良、忠厚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因袭世世代代“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顾青要走了,翠巧有多少话想对顾大哥说明!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只有憨憨明白姐姐的心思。
为了使顾青不至于搜集不到“歌曲”而被“撒差”,老汉居然也唱了一曲。
那老迈苍凉的歌声,反映的竟是妇女的悲惨命运!顾青走了,憨憨翻过山粱,送了一程又一程。
在他怀里,珍藏着顾大哥那绣有红五星的针线包。
又翻过一座山粱,顾青惊奇地看见翠巧正坐在峁顶上等他,她终于说出了想随顾大哥去工作的心愿,可是顾青还得回去请示上级。
山坡上,翠巧敞开她那嘹亮甜美的歌喉,边走边唱着她对共产党里的公家人的敬佩和深情,唱着她对自由和光明生活的热切希求。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刘洋【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黄土地、红高粱》赏析

《黄土地》《红高粱》赏析主演:获奖情况《红高粱》在1987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一片赞誉,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对华语电影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所带来的思想冲击,都是任何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人,也是第一个将画面及色彩运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国导演,本片在国内被评为当时年度最佳华语片,也被法国最权威的影评刊物《电影手册》评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位,在2005年更是被金像奖票选为华语电影百年百大华语片第一位。
剧情:《黄土地》《黄土地》取材于柯蕴的散文《深谷回声》,由张子良编剧、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陕北农村的故事。
八路军工作人员顾青到一村庄去搜集民歌,住在翠巧家。
顾青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的沉闷的气氛,翠巧向他打听外面女娃的生活,从不爱开口的弟弟憨憨也开始了唱歌。
没搜集到民歌的顾青要走了。
厚道的翠巧爹怕顾青受上司的指责,破例地唱起了小曲为他送行。
憨憨执拗地要送顾青,走了一程又一程。
翠巧则用高亢的歌声为他送行,也表达了对外界生活向往。
生活似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翠巧要出嫁了,一言不发的她以她曾见过的程序被嫁出去了。
不久后的一个晚上,翠巧又回到家,为父亲挑完最后一担水后,她走了,去寻找新的生活。
在憨憨的呼喊声中,静静的黄河默默地流着,河中的船影消失了,翠巧的歌声也消失了,只留下憨憨那揪心的叫声。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红高粱》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
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
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
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路“英雄”-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过的“黄土地”
同路“英雄”: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过的“黄土地”
陈凯歌和张艺谋,是国内通称的“第五代”导演的扛旗人物,也都是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人争脸的大导演。
他们从“黄土地”出发,同路而行,共同走出了一条中国电影人的“英雄”之路。
1978年-1982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陈凯歌父亲陈怀皑,其执导的《杨门女将》和《铁弓缘》获得第一届和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还曾和导演崔嵬一起导演了影史名片《青春之歌》。
用出身电影世家,家学渊源来形容陈凯歌,一点都不过分。
他考入北影,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
但是西安人张艺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则经历了一番周折。
北影在西安招生的时候,张艺谋也报名了,但是他已经超龄整整6岁,这可难为了招生老师,虽然没有人否认张艺谋在摄影方面的天才,但规定在那儿摆着。
时任文化部长的黄镇下指示希望能够“破格录取”,但此举也遭到了摄影系老师的反感,后来摄影系老师妥协了,张艺谋虽然有惊但是无险地进入了北影。
陈凯歌和张艺谋刚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时,都是当时那一拨同学中的翘楚。
尤其是张艺谋,所有摄影系的同学都很佩服他。
但学习成绩是一回事,人缘又是另外一回事。
张艺谋比他们班的同学岁数大了一截,而且,家庭出身使他背负沉重的包袱,个性又比较沉默,所以他显得不太合群。
而陈凯歌就不一样了,他和田壮壮是导演系同学的核心。
毕业分配时,也能看出来,陈凯歌留在了北京,而张艺谋却只能远走广西――即使现在,张艺谋的身份证都是广西的。
1982年-1986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入公众视野是因为《黄土地》。
那是1984年,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曾同在一个锅里吃饭。
《黄土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相信任何一个中国电影史家都不会反对这个观点。
影片一改过去传统中国电影的拍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影片获得包括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在内的三个国际电影节大奖,对于当时还相对封闭的中国社会环境来说,《黄土地》的获奖给中国停顿了十年的电影事业增添了信心。
此后两年也就是1986年,《大阅兵》成了最后一部同时有两人署名的电影。
影片从个体切入,描述一群出身和个性不同的士兵和指挥官,为了天安门阅兵而在郊外接受严格的操练,过程中各人有不同的反应和省悟。
本片在影像处理上维持了《黄土地》的鲜明风格,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色彩,宏大的构图。
陈凯歌试图通过军训来表达他对中华民族的个人主义和集体精神之间的联系,然而影片过于主观性和寓意性,造成了人物的模式化和造型化倾向。
其实,在陈张联袂走进影史之前,张艺谋已经在电影史上留名了――作为《一个和八个》的掌镜,虽然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不是很多,但张艺谋的摄影才华还是得到了专家以及同行的充分认可。
该片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忠诚受到怀疑,在极度危险和冤屈之中,用血和生命去证明自己清白无辜的影片。
虽然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张军钊,摄影还有一位,肖风,但张艺谋的印记还是深深地打在了这部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上面,嗜好大片天地中极小的人影,偏爱精致的画面和时间的停滞。
正因为这部片子的成功,使得张艺谋他们得到了所在的广西电影制片厂领导的器重,而远在北京的陈凯歌等人过来投奔,才会有《黄土地》的诞生。
1986年-1993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大阅兵》之后的几年,陈凯歌就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孩子王》讲的是云南山区一个乡村教师的故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尤其是那些充满神秘气息的长镜头和回荡其间的声响;这部片子还是获得了一些奖项,包括戛纳电影
节的一个玩笑似的教育贡献奖,而《边走边唱》砸了陈凯歌的招牌,艺术上被专家批,在商业上就更不用提了。
陈凯歌还在美国待了两年,张艺谋却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
1987年,《红高粱》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大奖。
在此之前,他已经凭借《老井》中孙旺泉这个角色摘取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桂冠,而导演吴天明盛赞,“《老井》的功劳有一半归于艺谋”。
1989年的《古今大战秦俑情》,成了张艺谋和巩俐在银幕上的唯一一次同台献艺的影片,当然这部片子的意义在日后张艺谋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这是张艺谋首次与香港合作,首次接触商业运作,这也是一个开始,一个逐步走向商业、走向形式大于内容的开始。
拍摄于1988年的《代号美洲豹》是张艺谋第一次尝试拍摄商业片,事实证明那时候他还没有驾驭商业片的能力。
但此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片,使张艺谋一直处于媒体以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上。
1993年-1994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认为是《边走边唱》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失败和张艺谋的频频获奖促使陈凯歌“爆发”。
陈凯歌选中了香港的汤臣公司,并且破天荒地听从了投资方的意见,选用了他并不喜欢的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
该片获第46届金棕榈大奖,这也是国内影人拿过的最高国际奖项――虽然理论上,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具有相同分量,但在国内,大家似乎一直认为戛纳电影节才代表最高水平。
这部充斥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的电影因为主演张国荣的缘故,更成为港人十大最爱电影之首。
张艺谋也不甘落后,第二年他导的《活着》也在戛纳电影节夺得评委会大奖,风头不让陈凯歌――葛优凭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改编自余华小说的《活着》拍得沉痛而从容,去除了表面的炫技而沉潜到影片深处,虽然很多人认为
电影不如小说绝决痛快,因而指责张艺谋过于讨巧,然而还是有相当的评论认为《活着》是张艺谋拍得最好的一部电影。
1994年-2004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个十年,一直是张艺谋的幸福时光。
他一直在尝试不同风格,先是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
前者是张艺谋第一次专心的商业片尝试,顺应20世纪末的怀旧风;后者是张艺谋唯一一部都市题材电影,也是他第二次和姜文合作。
它有种小品式的幽默风格,节奏也越催越快,夸张又自然,是个不错的喜剧片。
此后的《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都是温情脉脉的电影,除《幸福时光》以失败告终之外,其余两部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个都不能少》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有纪录片的质感与力量,这种尝试使张艺谋得到了市场和官方的双重认可;而《我的父亲母亲》在捧红章子怡的同时,也让张艺谋尝到了“造星”与“炒作”的甜头,他的电影中,商业气息与日俱增。
2002年的《英雄》以及2004年的《十面埋伏》,使张艺谋的曝光率达到了顶点,媒体一片责骂之声,而观众却心甘情愿地走入影院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骂他”,两部片子都开创了票房神话。
在这个十年,陈凯歌在干些什么,《风月》和《荆柯刺秦王》使人们见识了也厌倦了语无伦次的陈凯歌,他自己也不得不远走他乡拍了一部英文电影《温柔地杀我》,可是票房不尽如人意。
2002年回到国内,一部号称要催人泪下的《和你在一起》,观众还是很给面子――陈凯歌终于有在国内过千万票房的片子了,但是这种赤裸裸的煽情却遭到了影评人的批判。
在这期间,陈凯歌还导演了一部虽星光灿烂但仍不知所云的电视剧《吕布与貂禅》,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拍摄电视剧绝对可以视为自降身价不务正业的行为。
总之,在张艺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长袖善舞的这十年内,陈凯歌遭到了冷落是不争的事实。
2005―2008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凭借《英雄》和《十面埋伏》在商业片领域捞够了之后,张艺谋似乎有点厌倦,又想回头开始再玩文艺片了。
《千里走单骑》号称文艺片,但张艺谋还是大制作,请来日本老牌影星高仓健压阵,除了在丽江等地拍摄外景之外,还要到日本去取景。
张艺谋要向自己同学霍建起学习,开拓日本市场了――据说,在日本,凭《那山那人那狗》顺利打下市场的霍建起知名度比张艺谋要高。
张艺谋砸那么多钱玩了《英雄》和《十面埋伏》之后,陈凯歌也要开始玩大制作了,他组织中日韩超级豪华阵容拍摄《无极》,宣传上也不遗余力。
然而,这部大投入的电影却因为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成了贻笑大方之作。
2006年,张艺谋重走大制作之路,拍了《满城尽带黄金甲》。
和《十面埋伏》一样,这部星光灿烂的电影一面受到口诛笔伐,另一面,却收获了高票房。
2008年对于张艺谋和陈凯歌,都是意气风发硕果累累的一年。
张艺谋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的总导演,他精心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与“宽厚”。
他还被美国波士顿大学授予荣誉人文艺术学博士,以表彰他的电影“不仅向全世界观众介绍与弘扬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也向全世界打开了一扇展示人性和渴望的窗口”。
《无极》遭遇恶评之后,承受了很多压力的陈凯歌选择了卧薪尝胆,终于在2008年拍了一部足以洗清《无极》耻辱的《梅兰芳》。
《梅兰芳》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2008年冬天,全国无处不闻的“梅兰芳香”,也让陈凯歌“东山再起”的故事再度成为大众议论的焦点。
他出版新书《梅飞色舞》,讲述自己的心灵历程及电影背后的故事,也受到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