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喜欢呆在“固执的思维模式里”?

合集下载

钻牛角尖的人心理分析

钻牛角尖的人心理分析

为什么会钻牛角尖的5大因素:1、心理消极。

想不开的人往往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消沉,自信心不足,喜欢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对事物的结局估计悲观。

2、偏执人格。

想不开的人往往把思维停留在某一点上,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认识,并沿着偏执认识走下去,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3、固定思维。

想不开的人思考问题总是走同一条老路,缺少变通。

4、不思进取。

良好的 思维品质 和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在实践和学习中锻炼出来的。

由于消极心理的作用,想不开的人往往心存惰性,不愿学习、锻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5、自我干扰。

有时,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维就会跳出狭隘的圈子,出现积极的转机。

这在旁观者看来是极为清楚的,可是当事者却执迷不悟,排斥正确意见,把问题看得太死。

人为什么想不开?以上就是5大原因的介绍。

那么,该如何放下、解脱呢?1、别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也别太在乎自己的所谓高兴、痛苦等种种情绪。

只要是正当的事情,保持专注地去做,别动太多的心思,别有太多的心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自在了。

2、不要羡慕那些很有心计或所谓谋略的人,他们实在是活得不快乐,不自在。

所以,我不太喜欢跟头脑灵活的人打交道,跟他们在一起我觉得累。

我喜欢实在一点,直接一点,真诚一点的朋友。

3、那些戴着厚厚面具的人,他们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很平静,内心却不知比我们活跃多少倍,当然,他们消耗的能量和精力,自然也比我们多多了。

所谓得不偿失啊。

所以,我们宁愿让自己平静点,想开点。

想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嘛?let it be.让自己的心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歇歇吧,也保存点生命的能量。

要知道,我们从懂点事开始到现在,这颗狂心可从来没有歇停过啊。

其实,只要人们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扩大知识面,加强思维方式的学习和得高,就能拓宽思路,摆脱偏见,不再想不开,而能想得开了。

如果实在想不开,也没关系,时间长了就好了。

人为什么会非常固执己见?

人为什么会非常固执己见?

为什么会非常固执己见?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遇到那些非常固执己见的人,他们总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会改变。

那么,为什么人会变得这么固执呢?一、自我认同感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当别人质疑或挑战我们的观点时,就会触动我们的自我认同感,让我们感到自己的身份受到了威胁。

这时,我们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观点,以保护自己的自我认同感。

二、认知偏差人类的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往往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偏见来解释和理解事物。

这种认知偏差会导致我们对新观点和信息的抵触,从而让我们更加固执己见。

三、社会认同压力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认同压力的影响,即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接受,我们会更倾向于接受社会上主流的观点和信念。

这种压力会让我们更加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观点。

四、自我保护机制人们往往会使用自我保护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我们的观点受到挑战或质疑时,我们会感到受到攻击,从而触发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更加固执己见。

以上几点是导致人们非常固执己见的主要原因。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克服这种固执的心态。

一、接受多样性我们应该接受多样性,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信念。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看作是唯一正确的观点,也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

只有接受多样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二、扩大视野我们应该扩大自己的视野,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了解不同的观点和信念。

只有通过扩大视野,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问题,更好地做出决策。

三、保持开放心态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愿意接受新观点和信息。

不要把自己的观点看作是定论,而是持续学习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四、寻求反馈我们应该寻求反馈,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反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固执己见是一种不好的心态。

只有通过接受多样性、扩大视野、保持开放心态和寻求反馈,我们才能避免固执己见的陷阱,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固执人的生理因素

固执人的生理因素

固执人的生理因素
固执人的生理因素可能源于个体的基因、大脑结构以及神经化学的差异。

1. 基因:研究发现,个体的基因对个性特点有一定影响。

一些基因与决断力、冲动控制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相关,这可能与一个人是否固执有关。

2. 大脑结构:固执人可能与大脑的某些部分或区域相关。

例如,大脑皮层前额部分的厚度与个体的灵活性和对新观点的接受程度有关。

如果该区域较厚,可能导致个体更加固执己见。

3. 神经化学:神经递质是影响个体行为和情绪状态的化学物质。

固执的人可能与某些神经递质的水平或功能异常相关。

例如,多巴胺水平的增加可能使个体更加顽固,难以改变自己的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固执与个体的生理因素的关系并非单一,还受到环境、经验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解释固执人的行为时仍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自我执着?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自我执着?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自我执着?
1. 个人性格:有些人天生就具有坚定的性格,他们对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非常自信,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这种性格特点使他们更倾向于自我执着。

2. 经历和教育: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对于形成自我执着的倾向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或者受到了强烈的教育熏陶,可能会形成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和执着。

3. 自我确认和安全感:有些人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来寻求自我确认和安全感。

他们认为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4. 缺乏灵活性和包容性:自我执着的人可能缺乏灵活性和包容性,他们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更愿意固执己见。

总的来说,自我执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由于个人性格、成长经历、内在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当然,自我执着并不一定是一种坏的行为,适度的自我执着也可以使人坚定信念,不轻
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然而,如果过度执着可能会导致与他人的冲突和隔阂,因此在适当的时候需要适度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固执心理形成的原因

固执心理形成的原因

固执心理形成的原因*导读:固执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是由于自己的执迷不悟,错了,也要走下去,不撞南山不回头。

固执,一般是贬义的较多,我们会常常责怪某人说:怎么就那么固执。

任凭怎么劝也要走下去,即使是错了,简直是执迷不悟嘛,那么,这种固执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固执心理形成的原因您是否曾经有过陷入某事中不能自拔的经历,或者像家人抱怨的那样,总喜欢“一条道跑到黑”。

不少具有这种行为风格的人最后获得了成功,但与之一步之遥的另一面就是固执了。

那么——固执心理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固执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他们并不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

任凭周围的亲戚、朋友、旁观者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这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什么是执迷不悟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

如果将自己这种已有的经验驾驭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的话,就产生了执迷不悟。

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

此外,心理专家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认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

他认为,人都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此时,人们就会感觉难受从而想办法来恢复心理平衡。

恢复平衡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承认事实,一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

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你做决定采取行动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后,引起内心冲突,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认知失调可能会导致执迷不悟,但执迷不悟并不一定是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

导致执迷不悟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思维定式,以前认识事物的习惯可能会影响后来认知事物的方式,而不会因时因事而进行变化,这表现为人们的固执;其次,有的执迷不悟是由于心里的保护,有时人们未必认识不了事物的客观,只是由于自我防御机制,会使人坚持自己的看法。

偏执的思维人性中的偏见与固执之弱点

偏执的思维人性中的偏见与固执之弱点

偏执的思维人性中的偏见与固执之弱点偏执的思维:人性中的偏见与固执之弱点偏见和固执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过程,并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偏离事实的看法。

本文将探讨偏见和固执的起因和影响,并提出克服它们的方法。

一、偏见的起因偏见源于人们过去的经验、教育背景、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

我们在与他人互动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会吸收并储存大量的信息,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标准。

然而,这些观点和标准可能存在有限的视野和局限性。

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真理,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表现出抵触和排斥,从而产生了偏见。

二、固执的弱点固执是指坚持己见,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

虽然固执有时可以体现个人的坚定和信念,但它也可能使人陷入思维的定势和思想的狭窄。

固执会导致我们对新观点和新信息持闭塞态度,从而错过了吸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的机会,甚至造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三、偏见和固执的影响偏见和固执对我们的思维和决策产生广泛的影响。

首先,它们会导致思维的狭隘,并影响我们对问题的全面理解。

当我们只是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时,很难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偏见和固执更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假设。

尽管事实与我们原本的观点相悖,我们仍然会坚持己见,不愿意接受真相。

最后,偏见和固执还可能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破裂。

当我们对他人持有偏见,或坚持固执的立场时,难免会造成争议和冲突,阻碍了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四、克服偏见和固执的方法克服偏见和固执是提高个人思维能力和心智素质的关键一步。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1. 自我意识: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和固执。

通过反思和观察,我们能够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特定观点的偏好,并对其进行质疑和分析。

2. 多角度思考: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探求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并尝试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合理和最全面的观点。

3. 接受多样性:我们需要更加宽容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摒弃固执的选择

摒弃固执的选择

摒弃固执的选择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

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过于固执而错失一些机会,甚至导致自己陷入困境。

然而,只要我们能够摒弃固执的选择,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就能够拥抱更多的可能性,并取得更好的结果。

一、固执的选择的弊端固执的选择往往源于我们的偏见和固有的观念。

我们可能因为过去的经历或者某种信念而对某些选择产生偏见,从而拒绝接受其他可能性。

这种固执的选择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使我们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固执的选择还容易导致我们陷入错误的决策中。

当我们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忽略一些潜在的风险。

这样的固执往往会导致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摒弃固执的选择的重要性摒弃固执的选择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当我们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时,我们才能够不断学习和进步。

摒弃固执的选择意味着我们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尝试新的方法,这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摒弃固执的选择还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能够尊重他人的观点并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时,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如何摒弃固执的选择需要我们付出一些努力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摒弃固执的选择:1.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愿意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从中学习。

2.主动寻求反馈。

我们应该勇于向他人请教和寻求反馈,以便了解自己的盲点和不足之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3.学会妥协和合作。

固执的选择往往是由于我们过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导致的。

学会妥协和合作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达成共识,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4.保持学习的态度。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为什么有些人会过度执着和钻牛角尖?如何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

为什么有些人会过度执着和钻牛角尖?如何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

为什么有些人会过度执着和钻牛角尖?如何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会非常执着于某些细节问题,甚至会钻牛角尖。

这种过度执着和钻牛角尖的行为,往往会给自己、团队乃至整个组织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执着和钻牛角尖呢?如何才能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呢?本文将为大家解析这些问题。

一、为什么会过度执着和钻牛角尖?1.对细节的敏感性极高有些人对细节的敏感性极高,甚至可以说是过度的追求完美,他们渴望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

这种敏感性和追求完美,会让他们在某些事情上过于执着。

2.效率和成果导向较强对于一些效率和成果导向较强的人来说,他们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果和效率。

这种思维方式也会让他们在某些事情上过于执着。

3.不愿意妥协有些人在与他人合作或者处理问题的时候,会非常不愿意妥协,认为只有做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才能算是解决问题。

这种不愿意妥协的态度,也会让他们在某些事情上过于执着。

二、如何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1.调整心态,学会妥协要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妥协。

在与他人合作或者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看法和立场,并愿意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达成共同的目标。

2.放宽对细节的要求有些人对细节的要求过于苛刻,这不仅会让自己过度执着,也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进展。

因此,要学会放宽对细节的要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整体的目标上,以达成更好的效果。

3.借助他人的经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借助他人的优点和经验,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

4.多角度思考,尝试新的方法要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就要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尝试新的方法。

不要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要敢于探索、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什么喜欢呆在“固执的思维模式里”?
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场影。

比如: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夫妻关系中相处,“我是对的”。

往往这样沟通交流的人群,会出现很多争吵与烦恼。

而背后的本质原因我们被“固执思维”给围住了。

修远,曾经到过一个朋友家做客,正好赶上星期天的时间。

开门的,正是朋友家小宝,跟我打了声招呼,就走开了。

这时朋友从屋里走出来,满脸乌云,叹了一口气。

你单身真好,不像我,为了教育好孩子,管他学习作业,天天受气。

我吃惊了一下,为何“天天受气”?
走,屋里说,小宝朝我看了看。

当下心想这母子在我还没到之前,准发生了什么事情?
果不其然,朋友开始絮叨小宝不听话的事情,我耐心地听她讲完,哈哈大笑。

接着就对朋友说,如果你一直还是这样“我是为你好”“我是对”的思维,那你以后的日子,真的是“天天受气”。

而且这气都是你自找的。

当这句话说完,朋友,抛来一句“无情”找你来,就是为了宽慰一下我这个受气包,结果你……。

我笑了笑,把小宝叫进屋里,随后就问小宝,妈妈让你回到自己的屋里写作业,为何你非得趴在阳台上写?而且妈妈说,你那样的姿势,自己也感觉到不舒服吧?小宝看了眼妈妈,深深的叹口气,因为妈妈不知道我怎么想的?屋里写作业是很好,可是当我写累了,看到一大堆作业,我更不想写。

随后拉着我的手,来到他自己选地的“作业场”。

阿姨你看,我写累了,就休息一会。

可以看看外面的蓝天白云,还有大树小鸟。

而且老师说了,对眼睛休息有帮助就是多看看外面的绿色大自然。

可是妈妈她非得让我回屋写,委屈的小宝,眼泪直打转,看着都心疼。

这时我蹲下身子,对着小宝说,以后妈妈让你做什么事,如果心里不舒服,一定要跟妈妈说明原因,知道吗?小宝点点头,跑开了。

我转过头,看下朋友,这时她已经有点不好意思了,还扭头看了下自己的儿子。

这样的生活小案例,日常中,我们会见到很多。

孩子不听话,老公老婆不好交流等等问题。

可是我们更多的朋友,是没有了“变通思维”或者说,为了自己省事,没有耐心。

直接把家人围在自己“固执的思维里”,这样自己省心多了。

而“固执思维”模式的形成,大多数都是“自我执着”思想构架所造成的。

与我们生活的家人不是机器,更不是自己“开与关”的机器。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包括孩子也一样。

可我们人通常会犯一个过时的观念,孩子是我生的,就是我的。

老公老婆跟我在一起了,就是我的。

人们的思想绑架,首先是先“绑架了自己”,然后又“绑架了他人”这不单单是生活中。

在工作中,有很多领导层的人员,通过“舒服”“省心”的思维,一直从事着这样的工作思想。

人的一切思想行为,全有大脑发出指令。

大脑指令又有“心性”生发而出。

说到这里,讲一个修远母亲做饭的故事,我们家三兄妹,对母亲做的饭菜从来没有多余的想法,特别是我。

一顿饭下来“三光”。

后来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母亲烧饭菜跟其它母亲烧的饭菜味道很不一样?不在于,饭菜有多好,烧菜的技术有多高。

母亲做饭菜很简单,就是有油盐就可以,什么味精调料都不需要。

有一年,回到家。

我就在一旁观察着,从洗菜、切菜、炒菜一系列忙碌完成。

我终于发现了秘密所在,这个秘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那就是“用心”对待。

“用心”对待,背后的行为就是“专注”。

“专注”背后的行为就是“喜欢,爱”。

所以时常,修远都会问自己,我有“多爱自己”?如果任何一件事,我都没有去“专注”,没有“用心”对待?所谓的“喜欢与爱”也是骗自己的。

“我都是为你好”,“我是爱你的”这样的为你好,这样的爱,有多少是“真喜欢,真爱”?
我想值得大家静下心来思考一下。

当一个人用“固执思维”去生活工作时,那么随之而来的烦恼与痛苦,会层出不穷。

说喜欢,说爱,说责任都是多余的,本质上是“自我欺骗”。

社会的大家庭是由小家庭组成,小家庭是由自己与家人组成,而我们组成之后是要“用心经营”的。

而非按照自己“省心,省事”的心性去指令他人。

在成功人士的至理名言中“得人心者,得天下”,可我的曾经一位老师说,人最大的能力是“收人,收心,收魂”,他说大道用在追求人生理想与小道用在家庭生活中都用之不竭。

现在想想他说的话,在生活中,用一种“用心对待”的心性,对待身边的人与一切事物,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这种财富有“无形”,也有“有形”。

无形的财富,是一种成熟,内心得到安宁与祥和。

有形的财富,是一种价值思想,黄金与白银。

舒服的“固执思维”固然让人很舒服,可到了现实生活中,是无尽的烦恼与忧愁。

你会发现,在家庭生活中,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带着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回到工作岗位中,又一是种“情绪乱麻”。

“小家不得安宁”,“大家不得安生”正如《孟子》一书中提到的,“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生常态。

当我们带着“固执思维”去看待一切不正常的人与事物时,其实反而人家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自己无法跳出的“心执”。

就如上面那对母子,母亲的心性是让自己舒服,所以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心性。

孩子无法理解母亲的行为就变成了委屈。

而母亲却自认为,“孩子不省心”是让自己生气的原因。

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每天都在重复上演着。

现代人都说,我们要“与时俱进”,俱进是行为还是思维观念?修远觉得,俱进的首先是自己的思维观念,然后思想行为上才有变化。

如果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回想,进行反思,那么生活工作中的烦恼与忧愁自然减少了很多。

读书,读的是他人的思想意识,本质读的还是自己。

当自己觉得过得不如人,活得不舒心时,请问下自己?“自己让自己舒服”了吗?接纳不了他人的思想,排斥他人的行为。

定为他人之罪,这是”自私“的心性表现。

人的本质心性是自私,这无可厚非,皆属正常。

可别忘了,孩子,家人、朋友、同事、伙伴……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心性”自私。

没有谁应该让他人为自己买单。

我发过一篇“未来我们是合而不同”文章,跳出“固执的思维”模式,接纳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是人们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这世界上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因为我们有情,所以才会有小家庭与大家庭,这也是人类生存之道。

可更高级的生存之道,是“爱为一体”。

释迦摩尼在成佛之前说过,人类的苦难根源是性、情、名、利、子。

情执本就是人类很难跳出的苦,那么让爱与情共存,所以有了“爱情”。

这里的“爱情”而非单指年轻人谈情说爱,而是人类要把“爱”放在前面,“情”放在后面。

用“用心对待”的心性去爱,自然情苦就会少了许多。

犹如修远的母亲,因为喜欢、爱她的孩子,所以给孩子准备的饭菜是“专注用心“的行为。

自然,我们与母亲的亲情关系就很“和睦”。

那么孝敬母亲是自然的行为。

而非,她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才孝敬。

老子《道德经》说,六亲不合,有孝慈。

何为六亲?父母、兄弟、妻子,这是世人最亲近的家人,一旦没有了家人,我们能够单独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吗?六亲不合,才讲孝慈,是有情而无爱的心性,苦就苦在这里。

世间讲“天道”,“人道”,还有母亲做菜的“味道”。

都在问“道”是什么?道是“用心对待”的爱。

“反者,道之动”我们的爱要动起来,学会接纳身边的人与事物。

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自然让他人舒服,自己也舒服了。

让爱动起来自然就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让“用心对待”成为生活幸福,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的一把钥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