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试题2005年

合集下载

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新闻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新闻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新闻试题2005-12-8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一、专业词语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任选题多选,按前2题计分。

)1、《狂人日记》2、“三言”“二拍”3、井田制4、戊戌变法5、《悲惨世界》6、本字与通假二、填空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答案前注明题号,如“1、××”。

):1、中国古代有两位作家和他们的两部作品,由于对中国文学和史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往往并称为班马史汉。

这里的班指()、马指()、史指(《》)、汉指(《》)。

2、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一生写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作品。

险14部杂文集和《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以外,还有小说集(《》)、(《》),散文集(《》)和(《》),历史小说(《》),以及文学史专著(《》)和(《》)。

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对后代颇具影响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包括陆机的(《》),刘勰(《》)。

4、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几经变化,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始于北魏的以()的基础的租庸调制,唐代的()法,明代的(),清代的()法,呈现出逐步由力役地租,实物地租向()地租转化的发展趋势。

5、国从三国到隋统一的近400年中,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了35个封建政权。

其中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出现了16个主要由5个小数民族首领建立的政权,中称“五胡十六国”,这5个少数民族是()、()、()、()、()。

6、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8月由a()创办的b(《》)杂志在上海出版,是这一运动开始的主要标志。

这一文化运动的基础内容是提倡c()和d(),这也是“五四”运动高举的旗帜。

7、1878年7月14日法国巴黎群众攻破a()狱。

这一事件标志着b()开始;这次革命推翻国王,宣布人权并消灭了革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不久,政权落入c()手中,此人从1799-1814年一直统治着法国,最初担任执政官,继而称帝,并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

历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大全

历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真题大全

中国传媒大学09年考研新闻真题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社会责任论2.媒介公信力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联系与区别。

2.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作用。

三、论述题〔20分〕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西方职业道德标准及其实践的认识与评价。

新闻史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约翰•威克斯2、反“客里空〞运动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奉献。

2.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媒经营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20分〕论述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新闻业务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平面媒体编辑在版面中使用新闻照片时应注意的专业要那么。

2、简述新闻评论的根本类型。

二、论述题〔15分〕谈谈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根本类型〔试结合实例〕三、应用题〔15分〕分析以下时评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篇幅不超过800字。

标题:时评需要更多样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最近,“时评〞这一现象引发了争议。

有论者尖刻地批评这是一种“脑残〞文体。

当然也有不少人肯定这一文体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些讨论凸显了这一文体对于社会的独特意义,显示了其影响力已经不可无视。

时评目前已经成为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重要局部,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局部。

不管是传统的主流报刊,还是近些年流行的都市报刊,现在都高度重视言论的社会影响,几乎都有专门的时评版面,也有一些时评人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公众的欢迎。

这说明无论是报刊本身的选择,还是读者的需求,时评的流行都已经成为媒体开展的新趋势。

时评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快速反响,也往往是从一个具体的事实例出发对于社会趋势的分析。

不少时评能够切中时弊,表达公众的意见,反映民意的走向和民生的现实要求,对于社会有相当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同时,时评也是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打通〞的成果。

一些互联网上的“网评〞,由于其特色而成为了报刊争相转载的对象。

而报纸上的“时评〞,如果有影响力,也会在网络中形成转载和跟帖的风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MJC)考研考试大纲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代码440)》(以下简称《专业基础》)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四门科目之一。

《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外新闻事业史(一)中国新闻事业史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4、《字林西报》5、《万国公报》6、《申报》7、对外国人早期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8、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9、王韬和《循环日报》10、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11、梁启超和《时务报》12、维新派办报活动、办报思想及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3、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14、《苏报》和“苏报案”15、《民报》16、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17、章太炎的报刊活动18、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其办报思想19、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20、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21、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22、癸丑报灾23、民初著名记者24、《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5、《每周评论》26、《共产党》月刊27、五四时期报刊业务的改革28、《向导》周报30、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31、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32、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33、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34、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及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35、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36、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37、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38、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39、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40、《申报》的改革41、邹韬奋的报刊活动42、斯诺与《西行漫记》43、范长江的新闻活动44、延安《解放日报》及其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4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46、《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47、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48、“拒检运动”49、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50、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51、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52、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53、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54、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55、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56、《人民日报》的改版57、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5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59、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工作(二)外国新闻事业史1、手抄新闻2、古罗马《每日纪闻》3、古腾堡印刷术及其影响4、皇家特许制度与“星法院”5、约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6、资产阶级政党报刊时期7、便士报与廉价报刊8、本杰明·戴与《太阳报》9、近代西方大众化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10、《泰晤士》报11、《费加罗报》12、通讯社出现的历史背景13、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14、“三社四边”协定15、《新莱茵报》创办经过和内容特色16、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报刊思想17、斯克里普斯报团18、《纽约时报》19、普利策、赫斯特与“黄色新闻”20、“扒粪”运动21、《真理报》22、日本广播协会(NHK)23、“白虹贯日”事件24、广播的诞生与早期发展25、美国三大广播公司26、爱德华.莫罗27、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体制类型28、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第二部分新闻理论(一)绪论1、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1)世界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2、新闻学的概念、内容及地位(1)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二)新闻1、新闻的起源与本源2、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3、新闻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异同(1)新闻与信息(2)新闻与舆论(3)新闻与宣传(4)新闻与历史(三)新闻传播1、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2、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四)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1、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新闻价值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3)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4)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2、新闻选择的标准(1)新闻价值标准(2)新闻宣传政策选择(3)新闻伦理及法规选择(五)新闻真实性原则1、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内涵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3、新闻失实的产生原因4、防治新闻失实,提高媒体公信力(六)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客观与公正原则1、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及其要求2、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3、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4、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七)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的社会责任1、新闻出版自由(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2)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3)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4)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2、媒体的社会责任(1)“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2)“社会责任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3)媒体社会责任的内涵及要求(4)“公共新闻学”的产生及内涵3、坚持新闻出版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统一(八)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内涵2、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3、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原则的协调统一(九)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1、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三为”方针(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2)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3)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自觉意识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1)“三贴近”原则的内涵(2)“三贴近”原则的基本要求4、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提高新闻宣传效果(1)坚持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基本要求(2)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新闻业务(一)新闻采访1、新闻记者的产生和发展2、新闻记者的常见分类3、新闻采访的内涵与性质4、新闻采访的常见方式及基本要求(1)访问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观察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书面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4)电话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互联网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5、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及基本要求(1)隐性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2)体验式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3)追踪采访的内涵及基本要求6、采访准备的内涵及基本要求7、新闻敏感的内涵及培养方法8、新闻线索的内涵及获取方法9、采访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技巧10、新闻发布会的内涵及采访技巧11、突发事件的内涵及采访要求12、旅行采访的内涵及要求(二)新闻写作1、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4)借助“直接引语”说话2、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3、新闻角度的内涵及选择方法4、新闻跳笔的内涵及运用方法5、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6、消息的内涵、特点与优势7、消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8、各类消息的内涵及基本写作要求(1)事件性消息(2)非事件性消息(3)描写性消息9、通讯的内涵、特点10、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1、通讯写作各环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提炼主题(2)通讯选材(3)通讯的结构12、各类通讯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人物通讯(2)事件通讯(3)工作通讯(4)风貌通讯(5)社会观察通讯(6)专访写作(7)新闻特写(三)新闻编辑1、新闻编辑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编辑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3、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4、编辑策划(1)编辑策划的内涵(2)编辑策划的意义(3)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5、新闻稿件的分析及选择6、新闻稿件的修改7、制作新闻标题(1)新闻标题的内涵及功能(2)新闻标题的特点(3)新闻标题的类型8、新闻稿的配置9、版面和图片编辑10、专刊与副刊编辑11、广播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2、电视节目编辑特点与要求13、网络编辑特点与要求(四)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内涵及特点2、新闻评论的地位及作用3、新闻评论的类型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5、新闻评论的选题6、新闻评论的立论7、新闻评论的论证8、各类新闻评论体裁的内涵及基本要求(1)社论和编辑部文章(2)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3)专栏评论(4)短评(5)编者按(6)述评(7)广播新闻评论(8)电视新闻评论(9)网络新闻评论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写作题等。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及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专业基础》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客观地测评考生在新闻与传播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有利于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媒介发展史1.媒介变迁的总体脉络、制约因素与基本规律2.口语的传播优势、局限及其在人类传播中的地位3.古文明中的文字媒体沿革及文字传播的基本特征4.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过程及其媒介形态5.政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功能6.商业报纸出现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7.电讯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世界新闻业的影响8.广播的发展历程、媒介特性及其社会影响9.中外电视的发展历程、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10.互联网的发明背景、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影响第二部分新闻传播理论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社会功能3.新闻传播的传者4.新闻传播的受者5.新闻传播的效果6.新闻传播的媒介7.新闻传播的伦理8.新闻传播的政策与法规9.新闻传播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新闻业务1.新闻采访2.新闻写作3.新闻编辑4.新闻策划5.新闻评论三、试题类型主要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试形式及时长笔试,考试时长为3小时。

五、参考书目不限参考书目1。

中传历年真题05-10

中传历年真题05-10

中国传媒大学2005综合考试试题一、现代汉语(60分)(一)分析题(20分)1.分析下列各词,并找出其中的合成词归入相应的类型中。

(6分)质盆香波念头口红娃娃终止蛐蛐出席新闻尴尬A.陈述式:B.补充式:C偏正式D联合式:E支配式:F重迭式:2.分析下列句子,指出这些句子的句型或句式并说明主语和谓语的语义关系.(8分)(1)明朝末年,陕西出了个李自成.(2)你怎么总叫别人替你担忧呢?(3)这种型号的笔记本电脑你别买。

(4)你告诉大家认真点儿。

(5)叫狗咬了一口。

(6)刮风了。

(7)他坐在那里不说话。

(8)你不赞成也得表个态呀。

3.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结构的层次。

(3分)那家公司派了几个员工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管理大型企业的技术。

4.分析下列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

(3分)在创作上,他既没有经验。

也没有框框,只是挑着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来写,而他的早年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如实写来,也的确给人一种宾切、实在之感。

(二)辨析题(20分)1.从语法或词汇学角度指出下列各组词宁与其它词不同的那个词。

(4分)(1)老乡老家老鼠老板()(2)高等低级特殊优秀()(3)汉堡包艾滋病乒乓球迷你裙()(4)热爱热情热烈热乎乎()2.分辨下列动宾结构中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

(4分)吃包子吃火锅吃食堂一锅饭吃十个人3.用语义分析法辨析下列句子的语义关系或异同(可用语义指向、语义变换、语义特征等任一方法分析)。

8分)(l)他酽酽地彻了一壶茶/他满意地笑了笑/他刚刚出去(2)他走进了客厅/他砍倒了树/他吃完了饭(3)墙上挂着画/台上唱着歌4.辨析下列词组,说明每个词组的结构类型(如主谓等)。

(4分)觉得别扩情绪激动继续下去鲁迅先生(三)简答题(20分)1.现代汉语有哪几个方言区,举例说明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异。

(10分)2.语素可以怎样分类,请举例说明不同类的语索。

(10分)二.古代汉语(4O分)(一)标点井翻译下面约古文.(20分)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与子况卑下乎既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其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盍杂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戮乎性命哉(二)指出下面汉字的造字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

《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唯一教育部与民政部颁发办学资质的考研考博培训机构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四、考试题型与分值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案例分析和论述题为主,少用或不用名词解释、填空等题型。

05部分院校新闻传播试题

05部分院校新闻传播试题

人大新闻学院2005年考研试题研友汇编2005年人大新闻专业试题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史部分一、名词解释(21分)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2、瞿秋白3、道琼斯公司二、简答题(30分)1、英国的"高级报纸"有几家?英国的"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各有何特点?2、巴黎公社的革命报纸的特点.巴黎公社的新闻教训最主要是什么?三、论述题(24分)论述中国内地电视事业的产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解释和评价"四级办电视"。

新闻传播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21分)1、有偿不闻2、根据事实描写事实3、主流化效果二、简答题(30分)1、李普曼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

2、新闻业意识形态属性的内涵。

三、论述题(24分)论述当前新闻传播者与收受者的新特征。

新闻实务一、找两家经济类报纸,简述它们在受众定位和内容设置上的区别。

(10分)二、简述评论和杂文的基本区别。

(10分)三、(1-4是对同一大段新闻材料进行命题:陕西陈家山矿难的材料)1、从不同角度写作两条导语。

(10分)2、写作一篇倒金字塔消息(800字左右;复合性标题)。

(20分)3、就新闻材料设计一个采访计划,包括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主要内容(类似2003题)。

(20分)4、就所写消息写作一篇说明性按语和政论性按语。

(20分)四、设计一组专题报道,至少有三篇稿子,材料关于北京六大景点门票上涨的,每篇稿子都要说明体裁,主要内容,稿件的来源或者谁提供的。

(20分)五、简述图象在电视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10分)六、针对北京交通广播电台节目中的两个节目编排表,分别回答每个节目编排的特点,每个10分,最后比较一下异同,10分。

(共30分)2005年人大传播专业试题新闻传播史论新闻传播史部分一、名词解释(21分)1、《字林西报》2、蔡和森3、KDKA电台二、简答题(30分)1、埃菲社是哪个国家的通讯社?简述其发展状况。

、_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_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新闻学基础试题与参考答案新闻理论(5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舆论监督【参考答案】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称之为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新闻客观性【参考答案】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

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根据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其二是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二、简答题(15分)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参考答案】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

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言论自由、广播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展开批评的自由。

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产生于阶级社会,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阶级的概念,事实上也总是为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

当然,被统治阶级也总是利用这一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权利。

因此,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是不存在的。

任何社会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要受到当时的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受到各个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制约。

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超越阶级国界的,而是属于一定阶级和国家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