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黄鹤楼最好的十首诗

黄鹤楼最好的十首诗1、《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武昌怀古十咏》白云黄鹤迹成遗,何独当年丁令威。
洞里不知朝市改,人间再到子孙非。
笛声吹断秋江黯,月影飞来夜漏稀。
大醉倚楼呼费沱,蓬莱山下几斜晖。
4、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5、《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余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6、《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唐)白居易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7、《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其二》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8、《黄鹤楼》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9、《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0、黄鹤楼(唐)贾岛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崔颢《黄鹤楼》(带拼音、注释、译文)

崔颢《黄鹤楼》(带拼音、注释、译文)《黄hu áng 鹤h è 楼l óu》作zuò 者zhě:崔cuī 颢hào昔xī 人rén 已yǐ 乘chéng 黄huáng 鹤hè 去qù,此cǐ 地dì 空kòng 余yú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
黄huáng 鹤hè 一yí 去qù 不bú 复fù 返fǎn ,白bái 云yún 千qiān 载zǎi 空kōng 悠yōu 悠yōu 。
晴qíng 川chuān 历lì 历lì 汉hàn 阳yáng 树shù,芳fāng 草cǎo 萋qī 萋q ī 鹦yīng 鹉wǔ 洲zhōu 。
日rì 暮mù 乡xiāng 关guān 何hé 处chù 是shì?烟yān 波bō 江jiāng 上shàng 使shǐ 人rén 愁chóu 。
作者介绍:崔颢(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朝著名诗人,儒客名家。
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后赴边塞,诗风变为慷慨豪放。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黄鹤楼相关的古诗

黄鹤楼相关的古诗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黄鹤楼》宋·张顒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
楼前黄鹤不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
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
4、《黄鹤楼》宋·陆游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5、《黄鹤楼》宋·游似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6、《黄鹤楼》宋·罗与之翚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
双眼莫供淮地阔,一江不尽蜀波寒。
老仙横笛月亭午,骚客怀乡日欲残。
独抚遗踪增慨慕,徘徊不忍不层栏。
7、《黄鹤楼》宋·贺铸登真者谁子,昔有费公禕。
白日玉书下,青天驾鹤飞。
此地少留憩,神标怅依依。
振裾谢尘浊,与尔方远违。
层楼宠陈迹,江山长四围。
登临美商素,雨气薄西晖。
水落州觜嫩,风豪帆背肥。
飘然起遐想,琳馆閟岩扉。
明月识悠阔,白云疑是非。
金桃未遽熟,薤露虞先曦。
高树两华表,长招羽驾归。
灵瓢五色剂,定与遗民挥。
自顾乏仙质,延生犹可希。
刀圭傥不吝,如饱首阳饥。
8、《黄鹤楼》宋·卢郢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千载倚江城。
碧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聘望,草芳南浦遍离情。
登临一晌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9、《武昌怀古十咏·黄鹤楼》宋·白玉蟾白云黄鹤迹成遗,何独当年丁令威。
洞里不知朝市改,人间再到子孙非。
笛声吹断秋江黯,月影飞来夜漏稀。
大醉倚楼呼费沱,蓬莱山下几斜晖。
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赏析

崔颢《黄鹤楼》原文|译文|赏析《黄鹤楼》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而且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黄鹤楼》原文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最著名的五首诗

黄鹤楼最著名的五首诗如下:1.《黄鹤楼》——崔颢11.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解析:这首诗被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前四句围绕黄鹤楼的传说展开,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后四句从写景转到抒情,通过描写眼前的汉阳树、鹦鹉洲,引出日暮时分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11.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一句,以绚丽的春景衬托出友人此行的美好,画面感极强;后两句写友人乘船远去,诗人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影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到长江水滚滚流向天际,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1.原文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解析:这首诗写于李白被贬谪为“迁客” 期间。
诗人以贾谊自比,“西望长安不见家” 表达了他被贬后的惆怅和对京城的思念。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一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仿佛在五月的江城听到了梅花飘落的声音,意境清幽,耐人寻味,也从侧面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4.《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11.原文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2.解析:此词作于1927 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当时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形势危急。
毛泽东登上黄鹤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胸怀,描绘了黄鹤楼前的壮丽景色和当时的社会局势。
词中既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有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和无畏精神,展现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和伟大情怀。
崔颢《黄鹤楼》鉴赏

【原文】《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
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长得茂盛喜人。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明末逐渐沉没。
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得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作者借此以抒写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并感叹人在江湖无依的人生。
【古诗今译】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赏析】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
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黄鹤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黄鹤楼唐·崔颢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衹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已乘黄鹤去:一作“乘白云”。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据《后汉书》载,汉黄祖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一作“烟花”。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臺》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沧浪《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藉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黄鹤楼》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一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崔颢(公元704年—754年),唐朝汴 (biàn )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 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 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 书· 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 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 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触景生情作结:“乡关”,故乡; “烟波”,雾气、烟霭笼罩的水波。夕阳西 下,暮霭四起,烟波浩渺,一派苍茫。“乡 关何处”的追问,表面上是对亲切故乡的怀 念,实际上真正“使人愁”的不是故乡渺远, 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凄凉。这是诗 人对自己心灵故乡、精神家园的深沉忧思。 如果诗人仅为抒发乡愁,为何在前面三联中 没有任何暗示呢?
是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一去不返;白云悠悠,千年如此。物是人非
的历史感慨随之而生,“千载”,更加重了这种沧桑无 奈的意味;这里的“空”字,既写出了江天相接的自然 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的景象,又隐含岁月无 情、人生短暂而自然宇宙永恒的历史感慨,更体现诗人 对现实的迷惘、虚无之感。得道成仙、驾鹤飞升又怎么 样呢?最终还不是踪销迹渺!还不如做无心的白云,悠 游千年,多么自在!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了悟,诗人逐
பைடு நூலகம்
黄鹤楼 唐-崔颢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 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 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 原。 历历:清楚可数。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 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 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 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借用神话的诗句是哪一句?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 失 楼 的 带 含 越 “ 楼 只 鹤 令 人 此 使, 落 形 传 着 错 时 昔 , 剩 而 人 ” 地 人暗 的 成 说 面 过 空 ” 孤 下 去 神 , 空 是 愁含 情 鲜 想 对 繁 的 与 零 “ , 往 指 余 “ ”其 绪 明 象 现 华 想 “ 零 仙 再 不 过 黄 昔 做中 、 对 与 实 的 象 此 的 ” 也 已 去 鹤 人 了, 古 比 孤 的 遗 ; ” 矗 去 无 的 传 楼 已 潜为 今 , 寂 怅 憾 “ , 立 楼 缘 仙 说 。 乘 在尾 变 诗 寥 然 ; 已 给 在 空 一 人 中 ” 黄 的联 化 人 落 。 “ ” 人 江 的 睹 早 的 “ 鹤 铺的 的 怅 的 动 空 , 以 畔 黄 神 已 仙 昔 去 垫 感然空人”包跨。鹤采驾人 , , 。 。 ,
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 道四,“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但他有 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崔颢 被录取了。但有才无行。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 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 当无名分母。但是他从军了,变了。从军期间,诗 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 笔写下这首名作。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 峰岭之上,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 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请大家说一说自己对本诗运用手法 等的理解。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 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 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 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 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 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 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 清新,一气贯通。
渐从怅然失落中摆脱出来,开始远眺、欣赏…
现诗 出人 诗从 人神 怎话 样转 的换 感为 慨现 ?实 是 哪 一 句 ? 表
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描写登楼远眺的美景:“晴川”,指白日 照耀下的汉江平原;“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 阳区,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历历”,分明的样 子;“萋萋”,繁茂的样子;“鹦鹉洲”,位于汉 阳东南二里长江中,东汉末年,黄祖妒杀才子祢衡 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 洲为鹦鹉洲。诗人极目远眺,只见旭日当空,波光 粼粼,远处汉阳城苍翠的树木历历可见,鹦鹉洲上 茂密的花草摇曳多姿 “历历”、“萋萋”两个叠词, 既加强了画面明丽、清幽的效果,又使音韵更为铿 锵。美景满目,按理诗人应该豁然而喜了,为何反 又生出愁情呢?原来,是“鹦鹉洲”让诗人想到了 祢衡、想到了自己, “怀才不遇,古今同慨”,同